文|产业科技Pro
新营销浪潮下,一众新国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妆赛道体现得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美容仪品牌异军突起,产品更是层出不穷,觅光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你没有用过美容仪,但只要常刷抖音、小红书,就一定听到过AMIRO觅光的名字。
AMIRO觅光是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乘着新营销模式势起的东风,凭借新媒体投放和与头部主播合作,这个成立不到8年、推出美容仪产品不到3年的新美妆品牌,一跃成为国内美容仪赛道的翘楚。
从智能化妆镜到家用美容仪,觅光把新营销玩得炉火纯青,在不断打造爆款的同时,也绕不开产品质量问题与合规化带来的压力。
从化妆镜到美容仪以流量换销量
觅光最初的成功,靠的是一块会发光的镜子。
在觅光于2017年推出第一款智能化妆镜之前,美妆领域是没有化妆镜这一品类的。那时美妆市场增速迅猛,《2017中国美妆个护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线上美妆销售增速近四年均超过50%。
当时,人们化妆时使用的通常只是普普通通的镜子而已,觅光敏锐的捕捉到化妆场景中这个最普遍却一直被市场忽视的细节。
从2015年成立到2017年,公司用了两年时间,将演出后台化妆间镜子周围镶嵌的柔光灯与普通台式化妆镜相结合,研发出第一款会发光的智能化妆镜。将以前明星才能拥有的高配体验,带到了普通消费者日常的化妆场景中。
有了足够吸引眼球的创新品类产品之后,接下来便是对传统消费意识的颠覆。于是,觅光开始重投新营销。除了传统的明星代言之外,觅光还在热综《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化妆现场中植入,并与短视频达人、直播主播、小红书KOL等新媒体渠道合作。
于是,这款会发光的化妆镜在各大主播、明星的直播间频频出镜,令消费者产生“他们都在用”的既视感。而“准备好发光了吗”的slogan,更是将自我实现的消费价值升到极致。
一场关于化妆镜新品类产品的消费认知强化,就这样无声中悄悄完成。
在产品上市当年的双11期间,这款智能化妆镜突破了580万销量,成功闯进天猫美容仪器行业销售榜单前20。在2020年双11,该产品销量占领天猫化妆镜品类的57%,并于2022年连续5年蝉联该品类第一。
有了化妆镜的成功经验,觅光在之后杀入美容仪赛道,打造家用美容仪爆款,就变得顺理成章。
2020年,觅光把光电技术拓展到毛发护理和肌肤护理领域,推出家用美容仪、脱毛仪等多个产品,其中觅光胶原炮、高能光疗修护面罩、深层射频美容仪等再次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
此前,中国美容仪市场基本上由外资品牌占领。而觅光以流量换销量的新营销模式,在短视频种草、达人直播、品牌自播等新渠道上多方面发力,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飞升成为美容仪头部品牌。
这一波消费认知强化中,不同平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小红书依旧负责KOL扩散、种草、推广;抖音则以众多科普达人的身份,进行“美容仪非智商税”的认知普及;快手以生活化的平台特色,进行功能性与性价比测评。
2022年,觅光美容仪在抖音平台全年销售额为9.16亿元,市场份额接近10%,获得了该年度抖音美容仪销售榜首。仅双11期间,觅光就在抖音平台累计合作超过100位达人,贡献了高达97%的销售额,全渠道销售额更是超过20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0倍。
老生常谈的品控问题与医疗资质新难题
当销量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品控问题随之显现。
在某社交平台中搜索觅光美容仪,显示相关内容达到1万+,而伴随的“大家都在搜”显示的4个词条中有三个关于产品质量问题。
有消费者认为觅光美容仪存在虚假宣传、暗藏皮肤烫伤、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隐患。今年4月,有网友在投诉平台表示,自己在官方平台买了一台觅光的射频美容仪,由于商品质量问题导致皮肤烫伤,但到三甲医院就诊后,商家却拒不承担医疗费用。
消费者还对觅光美容仪的电流感提出质疑。社交平台上,有很多消费者表示即便开最大档位依然感觉不到电流感,还会出现充电几次之后电流越来越弱的情况;还有消费者称,随着室温下降,美容仪热量和电流会消失。消费者称,客服对此类现象解释为凝胶量使用不当、耐受不同,并承认环境温度降至5度以下会影响产品使用。
而在所有质量问题中,消费者质疑最多的是美容仪射频头开裂问题。很多消费者在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吐槽,自己买的觅光美容仪使用几次之后,射频头表面纷纷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痕甚至裂缝。而客服对此的反馈是,产品确实会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开裂现象,可以维修换新,不退货退款。
如果说烫伤的形成原因不能粗暴判定,电流感强弱也可解释为耐受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关于产品开裂的质疑,却各个“有图有真相”,甚至在小红书上有“觅光裂痕”词条,浏览量达到5.2万次,仿佛网友晒图配文“我也裂开了”成为了一种吐槽兼自嘲的娱乐方式。
此时,觅光赖以生存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了对其品控质疑声的主要传播之地。如果觅光后续无法有效提高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那么将很可能上演一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故事。
除了被消费者诟病的品控问题以外,更让觅光头疼的,无疑是国家对于射频美容仪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射频美容设备注册审查指导原则》通告,射频美容设备被列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范畴。规定中称“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通告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美容仪行业的剧烈震动。各大美容仪品牌争相赶在大限将至之前,抢占最后“窗口期”清仓去库存,力求抢夺最后一波红利。
今年618期间,美容仪品类的销售数据暴涨。淘宝天猫数据显示,618期间射频美容仪销售额同比增长近50%;而京东数据显示,618开门红仅4小时,射频美容仪销售额就同比增长了60%。
虽然射频美容仪迈入“械字号”时代,无异于给了行业当然头一棒,但同时也意味着,市场将进行重新洗牌,众多品牌可能将退出市场。这对于觅光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公开资料显示,觅光已经在广东省药监局完成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并按照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国内多家具备资质的大型三甲医院展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目前临床试验正推进中。
然而,想要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资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整个审批流程可能长达3-4年,仅临床试验周期就需要1-2年,且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觅光最终能否顺利拿到资质,还未有定论。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且正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面对依旧广阔的市场,觅光必然舍不得放弃。
好在,觅光的产品类型中,除了射频美容仪,还有包括觅光胶原炮、觅光LED美容面罩、觅光红光波脱毛仪等其他多种美容仪产品;化妆镜的销售额也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阶段性失去射频美容仪这一拳头产品,可能对觅光营收情况造成一定重创,但只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医疗资质这三大方面下足苦功,未来留给觅光的想象空间依旧广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