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的“饮料分级”要来了?红橙绿三色标签让你少喝高糖饮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的“饮料分级”要来了?红橙绿三色标签让你少喝高糖饮料

2017年法国试行食品分级后,这股风终于刮到了中国。

文|FBIF食品饮料创新  Sage

编辑|Bobo

为了贯彻落实含糖饮料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10月8日上海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简单来说,就是上海即将试行「食品分级」,现在先看看消费者对这类分级有没有更多的意见想要发表。

说起食品分级(Nutri-Score),绕不开的就是新加坡去年实施的饮料标签分级新规。虽然去年才实施,但新加坡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很多国家甚至比新加坡更早做出了食品分级,不同国家不同判定标准分级后的标签都在帮助消费者快速做出选择,这些标签的存在不仅影响品牌产品的销量,还改变了消费者选购产品的方式。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案例;图片来源:TruLife Singapore

上海的食品分级到底是什么?它和其他国家已经推行的食品分级有什么不同?新加坡的食品分级对产品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这篇文章里为你统一解惑。

一、红橙绿三色标签,让购买决策更直接

虽然假期后上海发布才公开征求意见,但试行这种标识的使用早在8月中旬就开始了。全市8个区、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的试用,也让我们离上海的食品分级更近了一些。

红橙绿,目前不是消费建议

红橙绿三色标签,看上去就让人想到生活中的红绿灯——红灯禁止通行,黄灯发出警示,绿灯准许通行。虽然信号灯中的黄色变成了标签的橙色,但此次上海试行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三个颜色从标识设计上和红绿灯颇有相似之处。

就以标签上的人物说明图来看,红色标签人物双手交叉更多在表明拒绝、禁止的含义;橙色标签一手垂直指向另一手手掌的姿态更多表示暂停,这也是体育比赛中的暂停通用手势;绿色标签的点赞更是全球通用,这个手势表达赞同、夸赞。

红橙绿三色健康提示标识;图片来源:上海卫健委

仅从颜色上看,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觉得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已经从颜色做出了分级,红色表示含糖量高不推荐过量摄入,橙色表示含糖量适中需要谨慎选择,绿色表示含糖量较低推荐饮用。

但从目前的试行场景来看,上海的食品分级不是这样。

因为这些标签更多还是在商超以宣传标语的形式存在,它们更多还是一种消费概念的倡导,鼓励消费者少喝含糖饮料,提示消费者通过食品标签进行更聪明的决策。这和新加坡去年将饮料直接评级贴在含糖饮料瓶身上相比有较大的不同。

虽然标签设计看上去像是食品分级,但目前试用的场景更偏向一种宣传提示。公开征求意见中对标识的设置规范描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标识应该被放在超市的货架上、含糖饮料的促销台上、冰箱售货机上、奶茶店菜单上、咖啡店点餐台上……

当这个三色标签不是为每一个饮品定制张贴,而是由整个含糖饮料专区共同拥有时,红橙绿标签更像消费倡议,而非消费建议。

红橙绿三色健康提示在上海商超试行

标识不仅商超用,咖啡奶茶店也没落下

线下商超便利店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健康提示标识应用案例,但在整个标识应用场景中,商超便利店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新加坡在去年正式实施食品分级后,今年表示会将现制的果汁饮料也补充纳入分级范畴。而上海的健康标识系统在采用前就考虑到了这类现制含糖饮料场所,例如奶茶店、咖啡店、餐厅、自助鲜榨果汁机等等。

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要求这类现制含糖饮料的场所要在点餐台、分配机上设置两款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即「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和「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来提示用户尽可能合理摄入含糖饮料。

除了咖啡店、奶茶店,线上的含糖饮料售卖场所也需要贴上电子版标识,电子菜单醒目位置需要贴上三个健康标识。这个规定对于售卖含糖饮料的电商渠道是否有影响,也得看下一步的应用和实行。

上海嘉定一试点商超里挂起含糖健康警示标识;图片来源:上海嘉定

二、给食品饮料贴标签,评级不仅管「糖」

上海的健康提示标识刚刚出发,还在试用阶段。未来会怎样演变,是否推广至全国还是未知数。但新加坡的食品饮料分级已于在去年正式投入使用了,特定饮品都需要贴上自己的分级标签,标签已经对不同评级产品的销量产生了影响。

在上海的红橙绿三色标签还在试行阶段时,我们可以先看看新加坡的食品标签体系是怎样的,了解不同国家对食品分级的态度。

ABCD四分类,关注糖、代糖和饱和脂肪

新加坡的食品分级是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的,它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图片来源:食品伙伴网

其中A、B两个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低,C、D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高——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为D级。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食品分级不仅关注了每100毫升饮品的含糖量,还关心饱和脂肪含量及是否使用了非糖替代品。在这个判定标准下,0糖宣传但使用了代糖的元气森林获得了B级评定,而东方树叶这类无糖茶获得了A级评定。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图片来源:网易文创/数读

看上去关注的领域更全了,但这个判定标准还是有「误伤」,牛奶这种健康饮品就成了这个标签下的受害者。就以巴氏杀菌乳为例,它既有乳糖(碳水化合物),也有饱和脂肪,且二者的含量都不算低,按照新加坡的分级标准,巴氏杀菌乳可能会获得C级甚至D级的评定,但不能因此认为它不健康。

只是考虑代糖、饱和脂肪的标准确实会比单纯看含糖量多了一些依据,对于顾客来说也是一种低门槛的判定标准。在分级标准正式实施后,ABCD四个等级的饮品销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ABCD四个等级标签将会张贴在瓶子上;图片来源:食品伙伴网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也有「漏网之鱼」,20℃时酒精含量超过0.5%(v/v)的饮料、现制手工饮品、特殊用途食品都不参与评级。在这之中,特殊用途的婴儿配方奶粉、糖尿病患者食物不参与判定很合理,但现制手工饮品却是被遗漏的存在。因此在今年也有更多的讨论想要将咖啡、豆奶、奶茶这类现制饮品一同引入分级体系中。

和上海的宣传标语相比,新加坡的食品分级更像一种明确的消费建议,让消费者尽可能选购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饮品。

新加坡「健康优选」标识,影响80%消费者

在分级之前,新加坡就已经有使用了25年的标识符号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1998年,新加坡健康促进委员会推出了一个健康优选,它有明确的营养标准。品牌、餐厅、小摊贩都能在固定的商品菜肴符合标准后使用这个符号,吸引消费者。2015年,新加坡升级了已有的健康优选标识,这个标签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意识,也成为了很多品牌标榜健康的重要工具。

更健康标签;图片来源:Foods Spectrum

新加坡卫生部部长徐芳达2016年就曾表示市场有70种食品种类的2500种商品获得较健康标识,保健促进局已与约240家超级市场合作,为这类含有较少糖少盐或少饱和脂肪的较健康食品进行促销。市场调查则显示,90%的消费者认为获得标识的产品是较健康的选择,80%的人购买食品时会参考较健康标识。[1]

可口可乐的低糖和无糖产品在2017年获得健康优选标识也是品牌向市场证明无糖可乐更健康的证据之一。

元气森林出海时,成功通过新加坡健康促进局(HPB)认证,获得健康优选标识认证就成了出海利器,让新加坡消费者更快接受这种新饮品。

元气森林获得认证;图片来源:元气森林Facebook

不管是分级还是健康优选标识,这都是新加坡向糖尿病宣战中的一种手段。为了让消费者能选择更健康更低糖的产品,新加坡政府在努力引导。

唱唱反调:瑞士可能要拒绝食品分级

但食品分级一定好吗?在越来越多国家引入食品分级时,不少欧洲国家选择亲自出场唱唱反调。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荷兰、卢森堡比新加坡更早用上了食品分级,但其中却有国家想改弦易张,重新评判食品分级的必要性。

今年的一项议会倡议可能会让瑞士成为欧洲第一个改变食品分级路线并禁止包装标签的国家。瑞士国务委员会已经批准了科学、教育和文化委员会的一项动议,要求代表们考虑食品分级的潜在负面结果。因为健康饮食需要一个广泛的方法来进食,不能依赖于单一食品包装的分数判定。[2]

瑞士食品分级案例;图片来源:Food Navigator

意大利则一直站在反对欧洲推行食品分级的最前线,罗马尼亚政府同样反对食品分级。欧洲这些不同的声音完全是因为食品分级判断维度的缺陷,这个分级体系没有考虑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将所有的食品纳入同一体系很容易造成误伤——如新加坡的评级体系误伤牛奶。

耶鲁大学教授Tassos Kyriakide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橄榄油为例,它有其独特的特性。植物油专用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在油类产品中进行选择。但如果使用统一食品分级,他们必须将橄榄油和饮料进行比较。如果不了解橄榄油的消费者接触到食品分级标签,他们可能会认为苏打饮料比橄榄油更健康。」

2017年,法国政府将这种分级标签贴在食品包装上得到了欧盟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因为它确实简化了营养评级系统,展示了食品整体的营养价值,帮助消费者能够更低门槛的做出决策。

法国食品分级案例;图片来源:NYC Food Policy Center

但它也不是一个100%正确的解决方案。只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不用看成分标签的食品分级标签是他们选择健康食品时更直观的解决方案。

三、食品分级,会如何影响行业?

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看懂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但几乎所有消费者都能知道ABCD评级里,A要比C好,当食物上贴着红橙色绿三色健康提示标签时,绿色也要比红色好。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它们想要选择健康食品时,分级的食物标签是一种足够直观的展示,可以让它们迅速作出判断。

哪怕本身没有健康食品概念的消费者,看到新加坡含糖饮料标签上有个红色的D时,会不会也有稍许迟疑?

新加坡的案例告诉我们,会。

红色警告来袭,高糖食物不好卖了?

新加坡的食品分级中最有趣的一点在于政府对不同等级饮品的「差别对待」。

虽然所有零售的新加坡饮料都需要标明产品总糖分含量,但在是否显示评级标准上,四个评级就显示出了差距。被评为A级、B级的饮品更健康,因此这两种饮料可以选择自愿标注评级标识,但C级、D级产品则被强制性要求展示评级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你在新加坡看到没有评级的饮料大多是健康的,而你看到C级、D级评级的饮料是政府部门希望你谨慎考虑的。甚至D级分级的饮品还被禁止投放广告——新加坡所有的媒体平台都不会投放评级为D的食品饮料广告。新加坡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做广告的国家。

分级制度上线前后两个版本示例产品展示;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在这种情况下,D评级成为了品牌最避之不及的存在。不说被评为D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无法估量,单说没办法进行广告营销,就会让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受影响。

杜克大学的研究测试发现分级制度会鼓励消费者购买含糖量较低的饮料,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分级标签试行后,消费者购买的每份饮料重的含糖量减少了1.51克。[3]

当顾客开始主动选择被评为A级、B级的低糖饮料时,C级、D级饮料就成了食品分级变化下首当其冲的产品。

健康品牌吃红利,高糖食品变少了

食品分级正式推行前后,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通过调整产品的含糖量以让产品能够获得更高评级。

卫生部就表示,在消费者购买的饮料中,糖分及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比例从2017年的37%升至2021年的71%。预包装饮料的糖含量中位数也从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6%。2017年市面产品仅有1/3的产品能够A级和B级评定,但在2021年,已有2/3的饮料被评为A级或B级。[4]

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让自己向A级、B级的评定靠拢。越来越多的低糖健康食品出现,这也是各国政府推行食品分级制的目标。

新加坡饮料评级在包装上的展示;图片来源:Nikkei Asia

新加坡保健局局长徐永刚在分享健康优选标识时就表示:「食品制造商迎合消费者口味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则协助人们改变口味,这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过程。随着公众对较健康食品的接受度提高,食品制造商也能趁势推出更多类似食品。」

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消费者能够选择更健康的品牌,品牌在研发新品时更多考虑含糖量等健康评定影响因素。

不管是食品饮料分级还是政府部门出手挑选更健康产品,归根到底还是希望消费者吃得健康。

 

参考来源:

[1] 联合早报,八成国人买食品会留意较健康标识,2016年4月14日,联合早报

[2] Paolo DeAndreis,Legislation in Switzerland Would Prohibit Nutri-Score,2023年6月20日,Olive Oil Times

[3]Soye Shin, Jyotika Puri &Eric FinkelsteinA randomiz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ingapore’s forthcoming Nutri-grade front-of-pack beverage label on food and beverage purchases,2023年2月15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4]Clara Chong,More buy healthier beverages as mandatory Nutri-Grade mark kicks in on Friday,2022年12月29日,The Straits Times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原标题:上海的「饮料分级」要来了?红橙绿三色标签让你少喝高糖饮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的“饮料分级”要来了?红橙绿三色标签让你少喝高糖饮料

2017年法国试行食品分级后,这股风终于刮到了中国。

文|FBIF食品饮料创新  Sage

编辑|Bobo

为了贯彻落实含糖饮料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10月8日上海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简单来说,就是上海即将试行「食品分级」,现在先看看消费者对这类分级有没有更多的意见想要发表。

说起食品分级(Nutri-Score),绕不开的就是新加坡去年实施的饮料标签分级新规。虽然去年才实施,但新加坡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很多国家甚至比新加坡更早做出了食品分级,不同国家不同判定标准分级后的标签都在帮助消费者快速做出选择,这些标签的存在不仅影响品牌产品的销量,还改变了消费者选购产品的方式。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案例;图片来源:TruLife Singapore

上海的食品分级到底是什么?它和其他国家已经推行的食品分级有什么不同?新加坡的食品分级对产品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这篇文章里为你统一解惑。

一、红橙绿三色标签,让购买决策更直接

虽然假期后上海发布才公开征求意见,但试行这种标识的使用早在8月中旬就开始了。全市8个区、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的试用,也让我们离上海的食品分级更近了一些。

红橙绿,目前不是消费建议

红橙绿三色标签,看上去就让人想到生活中的红绿灯——红灯禁止通行,黄灯发出警示,绿灯准许通行。虽然信号灯中的黄色变成了标签的橙色,但此次上海试行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三个颜色从标识设计上和红绿灯颇有相似之处。

就以标签上的人物说明图来看,红色标签人物双手交叉更多在表明拒绝、禁止的含义;橙色标签一手垂直指向另一手手掌的姿态更多表示暂停,这也是体育比赛中的暂停通用手势;绿色标签的点赞更是全球通用,这个手势表达赞同、夸赞。

红橙绿三色健康提示标识;图片来源:上海卫健委

仅从颜色上看,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觉得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已经从颜色做出了分级,红色表示含糖量高不推荐过量摄入,橙色表示含糖量适中需要谨慎选择,绿色表示含糖量较低推荐饮用。

但从目前的试行场景来看,上海的食品分级不是这样。

因为这些标签更多还是在商超以宣传标语的形式存在,它们更多还是一种消费概念的倡导,鼓励消费者少喝含糖饮料,提示消费者通过食品标签进行更聪明的决策。这和新加坡去年将饮料直接评级贴在含糖饮料瓶身上相比有较大的不同。

虽然标签设计看上去像是食品分级,但目前试用的场景更偏向一种宣传提示。公开征求意见中对标识的设置规范描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标识应该被放在超市的货架上、含糖饮料的促销台上、冰箱售货机上、奶茶店菜单上、咖啡店点餐台上……

当这个三色标签不是为每一个饮品定制张贴,而是由整个含糖饮料专区共同拥有时,红橙绿标签更像消费倡议,而非消费建议。

红橙绿三色健康提示在上海商超试行

标识不仅商超用,咖啡奶茶店也没落下

线下商超便利店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健康提示标识应用案例,但在整个标识应用场景中,商超便利店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新加坡在去年正式实施食品分级后,今年表示会将现制的果汁饮料也补充纳入分级范畴。而上海的健康标识系统在采用前就考虑到了这类现制含糖饮料场所,例如奶茶店、咖啡店、餐厅、自助鲜榨果汁机等等。

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要求这类现制含糖饮料的场所要在点餐台、分配机上设置两款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即「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和「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来提示用户尽可能合理摄入含糖饮料。

除了咖啡店、奶茶店,线上的含糖饮料售卖场所也需要贴上电子版标识,电子菜单醒目位置需要贴上三个健康标识。这个规定对于售卖含糖饮料的电商渠道是否有影响,也得看下一步的应用和实行。

上海嘉定一试点商超里挂起含糖健康警示标识;图片来源:上海嘉定

二、给食品饮料贴标签,评级不仅管「糖」

上海的健康提示标识刚刚出发,还在试用阶段。未来会怎样演变,是否推广至全国还是未知数。但新加坡的食品饮料分级已于在去年正式投入使用了,特定饮品都需要贴上自己的分级标签,标签已经对不同评级产品的销量产生了影响。

在上海的红橙绿三色标签还在试行阶段时,我们可以先看看新加坡的食品标签体系是怎样的,了解不同国家对食品分级的态度。

ABCD四分类,关注糖、代糖和饱和脂肪

新加坡的食品分级是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的,它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图片来源:食品伙伴网

其中A、B两个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低,C、D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高——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为D级。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食品分级不仅关注了每100毫升饮品的含糖量,还关心饱和脂肪含量及是否使用了非糖替代品。在这个判定标准下,0糖宣传但使用了代糖的元气森林获得了B级评定,而东方树叶这类无糖茶获得了A级评定。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图片来源:网易文创/数读

看上去关注的领域更全了,但这个判定标准还是有「误伤」,牛奶这种健康饮品就成了这个标签下的受害者。就以巴氏杀菌乳为例,它既有乳糖(碳水化合物),也有饱和脂肪,且二者的含量都不算低,按照新加坡的分级标准,巴氏杀菌乳可能会获得C级甚至D级的评定,但不能因此认为它不健康。

只是考虑代糖、饱和脂肪的标准确实会比单纯看含糖量多了一些依据,对于顾客来说也是一种低门槛的判定标准。在分级标准正式实施后,ABCD四个等级的饮品销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ABCD四个等级标签将会张贴在瓶子上;图片来源:食品伙伴网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标准也有「漏网之鱼」,20℃时酒精含量超过0.5%(v/v)的饮料、现制手工饮品、特殊用途食品都不参与评级。在这之中,特殊用途的婴儿配方奶粉、糖尿病患者食物不参与判定很合理,但现制手工饮品却是被遗漏的存在。因此在今年也有更多的讨论想要将咖啡、豆奶、奶茶这类现制饮品一同引入分级体系中。

和上海的宣传标语相比,新加坡的食品分级更像一种明确的消费建议,让消费者尽可能选购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饮品。

新加坡「健康优选」标识,影响80%消费者

在分级之前,新加坡就已经有使用了25年的标识符号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1998年,新加坡健康促进委员会推出了一个健康优选,它有明确的营养标准。品牌、餐厅、小摊贩都能在固定的商品菜肴符合标准后使用这个符号,吸引消费者。2015年,新加坡升级了已有的健康优选标识,这个标签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意识,也成为了很多品牌标榜健康的重要工具。

更健康标签;图片来源:Foods Spectrum

新加坡卫生部部长徐芳达2016年就曾表示市场有70种食品种类的2500种商品获得较健康标识,保健促进局已与约240家超级市场合作,为这类含有较少糖少盐或少饱和脂肪的较健康食品进行促销。市场调查则显示,90%的消费者认为获得标识的产品是较健康的选择,80%的人购买食品时会参考较健康标识。[1]

可口可乐的低糖和无糖产品在2017年获得健康优选标识也是品牌向市场证明无糖可乐更健康的证据之一。

元气森林出海时,成功通过新加坡健康促进局(HPB)认证,获得健康优选标识认证就成了出海利器,让新加坡消费者更快接受这种新饮品。

元气森林获得认证;图片来源:元气森林Facebook

不管是分级还是健康优选标识,这都是新加坡向糖尿病宣战中的一种手段。为了让消费者能选择更健康更低糖的产品,新加坡政府在努力引导。

唱唱反调:瑞士可能要拒绝食品分级

但食品分级一定好吗?在越来越多国家引入食品分级时,不少欧洲国家选择亲自出场唱唱反调。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荷兰、卢森堡比新加坡更早用上了食品分级,但其中却有国家想改弦易张,重新评判食品分级的必要性。

今年的一项议会倡议可能会让瑞士成为欧洲第一个改变食品分级路线并禁止包装标签的国家。瑞士国务委员会已经批准了科学、教育和文化委员会的一项动议,要求代表们考虑食品分级的潜在负面结果。因为健康饮食需要一个广泛的方法来进食,不能依赖于单一食品包装的分数判定。[2]

瑞士食品分级案例;图片来源:Food Navigator

意大利则一直站在反对欧洲推行食品分级的最前线,罗马尼亚政府同样反对食品分级。欧洲这些不同的声音完全是因为食品分级判断维度的缺陷,这个分级体系没有考虑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将所有的食品纳入同一体系很容易造成误伤——如新加坡的评级体系误伤牛奶。

耶鲁大学教授Tassos Kyriakide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橄榄油为例,它有其独特的特性。植物油专用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在油类产品中进行选择。但如果使用统一食品分级,他们必须将橄榄油和饮料进行比较。如果不了解橄榄油的消费者接触到食品分级标签,他们可能会认为苏打饮料比橄榄油更健康。」

2017年,法国政府将这种分级标签贴在食品包装上得到了欧盟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因为它确实简化了营养评级系统,展示了食品整体的营养价值,帮助消费者能够更低门槛的做出决策。

法国食品分级案例;图片来源:NYC Food Policy Center

但它也不是一个100%正确的解决方案。只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不用看成分标签的食品分级标签是他们选择健康食品时更直观的解决方案。

三、食品分级,会如何影响行业?

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看懂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但几乎所有消费者都能知道ABCD评级里,A要比C好,当食物上贴着红橙色绿三色健康提示标签时,绿色也要比红色好。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它们想要选择健康食品时,分级的食物标签是一种足够直观的展示,可以让它们迅速作出判断。

哪怕本身没有健康食品概念的消费者,看到新加坡含糖饮料标签上有个红色的D时,会不会也有稍许迟疑?

新加坡的案例告诉我们,会。

红色警告来袭,高糖食物不好卖了?

新加坡的食品分级中最有趣的一点在于政府对不同等级饮品的「差别对待」。

虽然所有零售的新加坡饮料都需要标明产品总糖分含量,但在是否显示评级标准上,四个评级就显示出了差距。被评为A级、B级的饮品更健康,因此这两种饮料可以选择自愿标注评级标识,但C级、D级产品则被强制性要求展示评级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你在新加坡看到没有评级的饮料大多是健康的,而你看到C级、D级评级的饮料是政府部门希望你谨慎考虑的。甚至D级分级的饮品还被禁止投放广告——新加坡所有的媒体平台都不会投放评级为D的食品饮料广告。新加坡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做广告的国家。

分级制度上线前后两个版本示例产品展示;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在这种情况下,D评级成为了品牌最避之不及的存在。不说被评为D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无法估量,单说没办法进行广告营销,就会让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受影响。

杜克大学的研究测试发现分级制度会鼓励消费者购买含糖量较低的饮料,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分级标签试行后,消费者购买的每份饮料重的含糖量减少了1.51克。[3]

当顾客开始主动选择被评为A级、B级的低糖饮料时,C级、D级饮料就成了食品分级变化下首当其冲的产品。

健康品牌吃红利,高糖食品变少了

食品分级正式推行前后,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通过调整产品的含糖量以让产品能够获得更高评级。

卫生部就表示,在消费者购买的饮料中,糖分及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比例从2017年的37%升至2021年的71%。预包装饮料的糖含量中位数也从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6%。2017年市面产品仅有1/3的产品能够A级和B级评定,但在2021年,已有2/3的饮料被评为A级或B级。[4]

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让自己向A级、B级的评定靠拢。越来越多的低糖健康食品出现,这也是各国政府推行食品分级制的目标。

新加坡饮料评级在包装上的展示;图片来源:Nikkei Asia

新加坡保健局局长徐永刚在分享健康优选标识时就表示:「食品制造商迎合消费者口味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则协助人们改变口味,这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过程。随着公众对较健康食品的接受度提高,食品制造商也能趁势推出更多类似食品。」

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消费者能够选择更健康的品牌,品牌在研发新品时更多考虑含糖量等健康评定影响因素。

不管是食品饮料分级还是政府部门出手挑选更健康产品,归根到底还是希望消费者吃得健康。

 

参考来源:

[1] 联合早报,八成国人买食品会留意较健康标识,2016年4月14日,联合早报

[2] Paolo DeAndreis,Legislation in Switzerland Would Prohibit Nutri-Score,2023年6月20日,Olive Oil Times

[3]Soye Shin, Jyotika Puri &Eric FinkelsteinA randomiz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ingapore’s forthcoming Nutri-grade front-of-pack beverage label on food and beverage purchases,2023年2月15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4]Clara Chong,More buy healthier beverages as mandatory Nutri-Grade mark kicks in on Friday,2022年12月29日,The Straits Times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原标题:上海的「饮料分级」要来了?红橙绿三色标签让你少喝高糖饮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