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不只存在一个日本,而是三个:“天朝上国”曾经的朝贡国和虚心徒弟,近代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东亚法西斯,文化兼收并蓄且拥有现代化成熟体系的发达国家。以这种模式来揣测日本人心中的中国形象,分裂同样无法避免: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日益衰朽、无药可救的近代殖民地,经济发展但社会显得粗糙无序的崛起者。
这也许能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分裂态度,一些国人在喊着仇日口号的同时去日本购买马桶盖,而抗日神剧狠遭网友嘲讽却仍然层出不穷。为什么在日剧、日漫乃至日本工匠精神盛行的今天,很多国人眼中的日本人仍是妖魔般的存在?我们眼中的日本是否真实?日本人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

此次书单推荐的八本书无法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将带给你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其中有些书将填补主流历史叙事中的一些空白,让你在更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审视中日关系问题。有些以平易近人的随笔体例,讲述作者亲历,由日本反观中国。有些则在争议问题上提出耳目一新的观点,也许会颠覆你过去的认知,至少引起你的反思。有些书本身的完成就是一个平等沟通的尝试,为中日关系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 王秀丽 / 梁云祥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4
1、本书在选取角度上就很有可取之处,而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多渠道收集数据。书中提到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中国、印度、德国和美国五个国家中,日本人最喜欢的国家是美国,比例高达48.9%,其次为德国(36%)、印度(9.3%)、中国(4.1%),喜爱程度最低的是俄罗斯。
2、古老的中国如何重新释放出文化魅力,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曾在“仰视”和“俯视”之间交替,本书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为何走向负面趋势,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为何变为“厌恶”和“恐惧”。
3、本书的调查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历史文化心理等深层次观念因素,因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反思角度。比如,本书揭示出中国文化对当今日本的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而且日本民众认为,他们比中国人更能认同和践行仁、义、礼、孝等儒家传统价值观。换句话说,他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水准和国民素质评价不高。
中江丑吉在中国
作者: 傅佛果
译者: 邓伟权 / 石井知章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1-6
1、这本传记挖掘了一位意义深重的日本传奇学者。无论从其政治立场还是学术方向上来看,中江丑吉都是一个绝对的少数派,为坚持己见而甘愿不为时代所接受。从当时的时局来看,他的作为是很需要勇气的。而他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使他广结中国政、学、商、军各路人士。
2、与日本明治期间大部分汉学家不同,中江丑吉始终与日本的“王道国家论”等意识形态刻意保持着距离。而他对汉学典籍的研究也并不是为了晓敌以“报国”,而是志在重建整个汉学体系。二战结束后,中江丑吉以其对《尚书》等典籍的研究而在日本获得声誉。而这以前他一直脱离主流学术圈。
3、 中江鲜明地反对日本的帝国主义行径,反对伪满洲国的成立,反对太平洋战争,并因而被日本宪兵队称为“粘在北京城墙上对圣战翻白眼的老顽固”。但他又保持着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身份,不加入任何反战组织,而是选择与自身的价值理念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对抗“时宜”。比如拒绝遵守日本陆军在北京强制实行的日本时间,继续按中国时间对表;无论对谁讲话,都直称日本“侵略”,而绝不使用诸如“事变”、“非常事态”、“圣战”、“大东亚共荣圈”等空洞、暧昧、意识形态化的表达。
辛亥革命与大陆浪人
作者: 赵军
版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4月
1、本书选取角度独特,揭开了一段如今少有提及的历史。大陆浪人是日本近代史上以所谓“经营大陆”(主要指中国、朝鲜)为志的“民间志士”及一部分政界、军界人物的统称。他们大都抱着“大亚洲主义”的思想,而辛亥革命的完成与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本书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了头山满、宫崎兄弟、内田良平、川岛浪速等大陆浪人的大亚洲主义思想。可以看到有些人怀着纯真的理想,希冀于通过革命,建立一个主张自由民权的东亚共和国,有些人的思想则从左翼转向右翼,逐渐将大亚洲主义发展为侵略大陆的思想工具。
3、孙中山其革命一生的最后演讲,题目即为《大亚洲主义》。他在文中审视了日本的大亚洲主义,并提出反压迫的大亚洲理想。今天我们论及此类观点,要么以偏概全,以为其中尽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糟粕,要么充斥着新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从这本书里,我们应该得到更多启示去处理今日的东亚关系。
三十三年之梦
作者: [日] 宫崎滔天
译者: 林启彦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1、本书承接上一本书的推荐思路,是属于大陆浪人之列的宫崎滔天的回忆录,可算是上本书的一个实证和补充。本书写于宫崎滔天参与惠州起义失败后,他在一种经济极度拮据、心境极度愤怨的情况下回忆了自己的前半生经历。
2、宫崎滔天早年曾受到三股时代思潮的影响:一为日本明治以来兴起的自由民权主义,二为基督教博爱主义,三为欧美的社会主义。他一生以解放亚洲民族、消除种族压迫、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为己任。自1897年起,与孙中山结为生死之交,倾力支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事业。
3、本雅明曾在《历史哲学论纲》中说:“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能没有这个‘当下’的概念……这个当下界定了他书写历史的现实环境。”反过来,今天我们去了解本书所讲述的这段历史,其实也得以审视书写历史的现实环境这个“当下”。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作者: 严绍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87
1、本书没有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刻意放大,而是指出中日古代文学的差异。二者被放置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比较文学框架内的研究。作者还指出:“一般人都认为日本是一个深受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国家。直到令天,人们甚至还称日本是一种‘儒教主义’的社会。但是,如果体察日本文化的深层内容,那么,似乎可以说,儒学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当然是远远比不过佛教的作用。”
2、文学是个体的心声。正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本书为我们认识中日文化关联上的一些常见话题打开了新的可能。比如,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其实未能真正地透入日本民众的生活意识中。“即使在江户时代,幕府定程朱之学为国家哲学,但是,这一时代,社会上恰是人欲横流,它的文学作品,充溢着对物欲和性欲的追求,与程朱之说,南辕而北辙。”
3、作者站在文学研究的角度,认为应当警惕“同文同种”的民族宣传,并以为这是政治上“兴亚论”(亦是某种大亚洲主义)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他主张日本古代文学是一种“复合形态的变异体文学”,积极吸收和溶解外来文化,但不是“舶来文化”,而是日本本民族的产物。
靖国神社与中日生死观
作者: 张石
版本: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3
1、为何日本人不顾外交阻挠,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靖国神社?为何中国对此问题如此敏感?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与主流看法不同的见解,并寻找了足够数量的学术理据。
2、由日本人的生死观形成谈起,作者追本溯源,以日本文化中“怨灵恐怖”“死者即佛”的独特传统,详解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对“死”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普通日本民众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神道的感觉,也即“死者一如”的感觉去参拜靖国神社。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靖国神社的被供奉者“成为日本人共同祖先的成分也越来越大”。
3、作者是抱着中日充分认识彼此的文化內涵,最终达到和解、走向未来的希望,写下此书的。但我们或许也应当注意,以“文化多元主义”为借口,用类似的思路也可以对靖国问题进行无罪化的开脱。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作者: 张承志
版本: 东方出版社 2014-7
1、作者张承志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期居留日本,对日本有亲自的接触和观察。本书用随笔的形式,夹叙夹议,以我们熟悉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为引,结合亲身经历,带出其对日本的观察与中日关系的思考。
2、在《长崎笔记》一篇中,作者为因二战投下的那颗原子弹而死去的人思虑良多。他写道:“只因扔下了原子弹,对日本的战争少死了一百万人。这是一种很实际的逻辑。在饱受日本军国侵略蹂躏的中国,这样的观点也被一些人认为理所当然。”今天同为二战受害者的南京人和广岛、长崎人,他们如何相处,的确是一个需要直面和深思的问题。
3、正如张承志所言,日本是中国最好的参照镜。如果说是狂热和自私的民族主义造就了近代日本的侵略,那么对于处在崛起中的中国,注重审视本民族的心理也有绝对的必要。张承志还提出,中日百年来的矛盾争端,是否也有部分源自我们的“大中华民族主义”?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
作者: 步平 / 北冈伸一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0-1
1、这一报告由中日双方诸多知名学者共同撰写。计划于2006年启动,直到2014年出版,过程想必历经各种坎坷。双方在古代史研究上不存在太大分歧,在近代史上则花费了更多功夫。但双方在基本点上保持一致,日方学者承认侵华,承认南京大屠杀。
2、分歧主要出现在对细节的考证上。如针对南京大屠杀中受害者的具体人数,双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中方是30万人,而日方研究则有从3万到20万不等的说法。此外,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双方侧重点也不一。比如,中方学者认为“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一以贯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而日方学者偏向认为它们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局势的扩大主要责任还是在日方。
3、同一个题目,不同的表述,这是中日两国学界合作的一个尝试。从这些不同的说法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两边学术气质的差异。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有益的开端。毕竟这份报告为两国的读者都提供了差异化的视角去看待过去这段尚未尘封的历史。但同时它又提醒我们谨记:在任何一个国家,极端民族主义最终导致的都是法西斯。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