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数科社 林木
上个月,与比亚迪财险大手笔增资动作相隔几天,蔚来布局已久的保险经纪公司也终于浮出水面。
企查查一则工商变更信息显示,9月20日,汇鼎保险经纪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早在去年年底,蔚来就已全资入股该公司。
近两年,驶入保险赛道的新能源车企不在少数。
2022年以来,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头部玩家纷纷以注资收购的方式将保险经纪牌照收入囊中。其中,比亚迪更是豪掷36亿“接盘”易安财险高调入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企跨界进军保险业,旨在竞逐被视为“新蓝海”的新能源车险市场。
然而,这块由新能源车企亲手做大的“蛋糕”,却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容易下咽,反正陷入一场“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双向迷局。
拿到入场券的车企们能解得开新能源车险的“魔咒”吗?
01 重塑中的“新蓝海”
9月,各家财险公司先后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新能源车险又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人保财险上半年新能源车承保数量达282.4万辆,同比增长54.4%,保费收入为126.3亿元,同比增长54.7%,占车险总保费的比例为9.4%;太保产险上半年实现车险保费收入507.65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车险同比增长65.1%。
不难看出,两家头部险企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都收获了不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与之相伴的是新能源车险业务的高速增长。以人保财险和太保产险为例,在2022年分别实现了72.7%和90%的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增速。
从市场角度出发,快速升温的新能源车险打破了此前车险市场的低迷局面,且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然而,面对超出预期的“新蓝海”,财险巨头们却越发持以截然相反的谨慎态度。
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人保财险对营业性质的新能源汽车采取谨慎承保策略。他把原因归于新能源汽车不断走高的出险率和压不住的综合成本率两方面。
“发展是可观的,成本是有一定压力的。” 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直言,新能源汽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接近1倍。今年上半年,太保产险的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至98%。
综合成本率由费用率和赔付率组成,是衡量财险业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能否控制在100%以内,也决定了险企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健。
目前来看,新能源车险市场普遍呈现出亏损的局面,高赔付率和高出险率正是横亘在这片“新蓝海”健康发展前的头号难题。
据相关统计,车损险方面,新能源车赔付率整体高于传统燃油车,在家用车中,前者赔付率高出后者30个百分点左右。申万宏源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85%,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企的赔付率主要受制于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动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区别于传统燃油车,大部分新能源车的整车成本有近一半来自“三电系统”,零配件成本更高、人工维修成本提升等因素也造成了更加高昂的维修和保养费用。
2021年底,“三电系统”被正式纳入保障范围,形成新能源汽车独立定价体系,这也意味着过往新车保险的估算逻辑曲线已然发生变化。
高居不下的赔付成本背后是随之水涨船高的保费。据中国人保披露,2020年以来新能源车车均保费在4000元以上,2023年二季度更是上升至4472元/辆。新能源车专属条款实施后,特斯拉曾因保费一夜上涨近80%登上热搜。
中国银保信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保费比传统燃油车平均高出2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保险赔付率高,新能源车核心动力损毁率是燃油车的3倍。
除此之外,新能源车加速快、智能系统不稳定以及用户驾驶尚未完全磨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事故频发,大大增加了出险率。
随着担保与承保的天平平衡被打破,新能源车险业态正面临新的重塑。
02 必须争抢的“蛋糕”
据乘联会最新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至55%。有机构预测,届时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15.7%,到2030年,将会突破万亿保费规模。
由此可见,新能源车险市场的“蛋糕”正在持续做大。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这显然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新的增量市场。
新能源车企跨界保险的动作早就有迹可循:2018年7月,小鹏汽车成立了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2019年4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霸主特斯拉收购了美国马克尔公司(Markel Corp)获得保险经纪牌照;次年8月,特斯拉在中国注册亦成立了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彼时,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透露,想要让保险成为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之一,这部分自营保险业务的价值未来有望占到整车的30%到40%。
2021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保险专属条款《新能源汽车示范条款(试行)》出台,随后,比亚迪、理想汽车纷纷设立自家保险经纪公司。
今年5月,比亚迪斥资36亿元收购易安财险当属车企跨界保险业最浓重的一笔。
易安财险成立于2016年,最初是经由原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但近几年却因经营不善,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就此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最终成为了比亚迪财险的前身。
上个月,比亚迪财险刚刚完成30亿元的大手笔增资动作,目前,其注册资本(40亿元)已超过安心财险(12.85亿元)、众安保险(14.70亿元),在国内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中仅次于泰康在线(55亿元),排在第二。
再看经营业绩,比亚迪财险披露的首份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60.79万元,净亏损2746.49万元。但截至二季度末,净资产已转负为正,由一季度末的-1.66亿元增长至3.47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样在二季度转负为正,由一季度末的-428.59%提升到均为949.54%。
尽管尚未走出亏损迷局,但凭借着其轻松超过百万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实力,足以让比亚迪成为搅动这片“新蓝海”的巨大鲶鱼。
业内有观点认为,新能源车企跨界保险业,除了能开拓新的增量市场,其背后也有打通从销售到后期维保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挖掘客户长期价值的考量。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获得产品问题反馈数据的车险业务,在整车厂看来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03 新能源车企能否破局?
当下,头部险企力求将在传统车险市场积累的经营优势复制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但从其谨慎发力的反应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带来的变化显然难以迅速适应。
如过往险企在定价时,对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与传统汽车同样的定价模型,在“三电系统”纳入保障体系后必然不再适用。
长久以来,传统险企一直依赖“大数法则”,凭借历史数据和车辆参数,来预测和计算价格、风险及赔偿。但面对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陷入了缺乏足量数据的尴尬境地。
相对险企而言,新能源车企无疑具有先天数据获取优势,获取数据的成本和效率更高,意味着更容易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到输出定价模型,进而实现精准定价、同时发挥成本优势,提供更低价的保费。
由德勤与中国银保传媒联合发布的《从新能源车险看财险经营模式变革》报告中,以特斯拉保险为例,阐述了车企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优势。
报告认为,特斯拉保险的核心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来做风险筛选和定价。特斯拉自创了一个安全评分模型,通过该模型给驾驶行为良好的车主提供更多保费优惠,借此增添用户粘性,形成正反馈循环。
利用自身获取的大量数据,不断优化迭代技术,做到风险减量,这正是新能源车企的独家优势体现。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亦在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比亚迪将利用技术、销售、用户等方面的积累,在费用节俭、科学理赔等方面赋能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
而据《财经》此前报道,未来三年到五年内,比亚迪财险将依托新能源汽车数据优势,进一步优化精算定价模型,在行业内为其它新能源车险经营提供借鉴。
诚然,新能源车企虽有着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但在运营能力、储备人才、网店服务体系等方面仍需向险企看齐,才能真正将发挥自身数据优势的最大效力,这也显然需要一个深入和沉淀的过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