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与贪心往往一线之隔。
野心是一个导演必备的素质,或隐或现,总是该有的,没野心的导演基本上是混社会,混着混着就没了,你也不会去在意。
而野心大于实力,则就变成了贪心,你想拍史诗,又想要票房,最后还想拿上几个文艺的奖项,总之什么都想要,便很容易什么都给丢了,这基本是独立电影导演转战商业片的通病,整天把改变影史的口号放在嘴边。
所以说,懂得收敛,是一个导演非常好的品质,当然,前提是,你肚子里有货。
叙事
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部野心极大的电影。
我没说贪心,其实未尝也不可以如此形容,所谓上海史诗,却是一种打乱叙事的做法,拍些稗官野史,又急于勾勒所谓群像,坚持全景俯拍,却又依赖于明星的表演,心大得很。
大,自然有大的好处,它至少够精致,够让人回味,一部电影里充斥着信息,总比两个小时空洞无味的好。
就拿浅野忠信来说,这怕是今年华语片里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的角色了,他早早潜入上海做间谍,半生都在表演,他白天要面对多疑且毒辣的葛优,晚上还要在葛优妹妹面前继续表演,生怕做梦时泄露了身份,他唯一能用日语对话的甚至都不是儿子,而是一只猫。
所以,这个状况下的浅野内心极度压抑,他需要宣泄,他不能失控,于是,老大的女人,正好变成了这个发泄的平衡点。
你说这个人很坏?不,程耳的意思是,这个人很可怜,以至于最后对孩子说话都要用中文:我是你爸,告诉他们你是日本人。
身份由文化而筑,而要保护生命,则不得不抛弃了文化。
可以说,浅野忠信是电影的第一男主角,剩下的都是围绕着这一事件来转,章子怡自不必说,所谓童子鸡、车夫和袁泉,也不过是番外闲笔罢了。
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这些番外都是应该一笔带过的,简简单单几场戏,干净利落,可程耳不然,他要拍出个五光十色波澜壮阔来,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主角。
由此而导致的问题,则是素材不得不重新组织,甚至为了某些连贯性,而出现了散乱的状况。
毕竟,当重心不再是一个人,如何平衡,便成了头大的问题,群戏,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拍。
我不知道程耳会不会有平衡明星戏份这样电影外的压力,只是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曾想,适当缩短章子怡、袁泉的戏份会不会更好些?
就章子怡来说,在这部戏中她其实是面目模糊的一个,她是一种被动的性格,不断被刺激出自己。这样的性格需要大量的事件与自我表现来塑造,而在这部电影中,显然多则喧宾夺主,少则面目模糊,不如,就让她成为符号,免得不尴不尬。
有所取舍是件需要下狠心的事,尤其是在你觉得所有的戏都言之有物的时候,不然,你只好出个加长版了。
这其实就是贪心,掏心掏肺给你看。
腔调
另一种野心则是风格,也就是片方所宣传的,腔调。
在中国,有着自己风格的导演不多,而能称得上腔调的导演更是少之又少,王家卫,是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
而《罗曼蒂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一代宗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都是说时代的消逝,都是刻画群像,都是克制的风格,都把情绪当做叙事的第一要点。
而更不用说,《罗曼蒂克》的结尾镜头像是从《一代宗师》里复刻出来的一般。
腔调是件好事,自成体系,让你找不到太多的参照物,在导演自身的框架内评定是非。
这是作者电影的属性,在内地,属于难得的存在。
而腔调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毁八百。
拿几个特征明显的例子来说,一是大俯拍,一是英文歌。
俯拍加慢镜,是这部电影的常规招术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片上海的繁华,一片上海的落寞,一片上海的废墟……即使是特写,程耳也着迷于这样俯拍的形式感,挖了一个坑,做了一顿饭,驶来一辆汽车……多则滥,则让人感觉出手段的单一来,正如那碎片化却并非必要性的叙事。
而英文歌呢,至少在我看来,它所带来的效果要远比纯音乐的差,人声一出,便是个提醒,提醒你身在其外,提醒你音乐的存在,这导致我对音乐分了心,那绵延不断,便又觉得满而溢了出来。
电影吧,音乐应该恰如其分,可不要喧宾夺主。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今年的华语影坛当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着它的全明星,同时也是作者化,呈现出了一种电影自觉的可能性。
我们常说电影就是电影,它不是电视,更不是话剧,主要是因为其特质的不同,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手机上,它应该是可以一眼分辨的。
可是事实呢,不但资本可以让一大堆粗制滥造的视频充当电影在电影院上映,资本还能堵民之口,让你不敢造次。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曼蒂克》的意义是远大于《潘金莲》以及《路边野餐》的,如果能够有幸收回成本,那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我愿意为《罗曼蒂克》发声,即使没什么鸟用,也算是一份支持了。
评分:B+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