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瞄准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前沿赛道,上海发布三大行动方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瞄准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前沿赛道,上海发布三大行动方案

10月16日,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上,上海正式发布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行动方案。

图片: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10月16日,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上,上海正式发布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行动方案。

其中,《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上海将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加快突破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等技术,同时推动构建生物元件进行标准化高能级元器件库。

《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材料三大方向,建设20个基因治疗创新基地和平台,培育15家基因治疗产业领军和骨干企业。

《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上海将形成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培育10家医疗机器人细分赛道龙头企业,涌现10款国际先进创新产品。

具体来看,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上海将加快攻关多通道血管介入机器人、术中三维透视一体化骨科机器人等;在康复机器人领域,上海将推动外骨骼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多模态融合,加速开发多元环境模拟及行为量化分析康复机器人等;在辅助服务机器人领域,上海将研制具有复杂环境感知能力的医疗物流机器人,发展辅助诊断机、重症监护机器人。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在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上海也在产业空间上发力,推动企业集群式发展。 

当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上海支持临港、张江、外高桥等开发主体开展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计划在明年底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500万平方米,形成生物医药“孵化-研发-中试-产业化”梯级产业载体新体系。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9月,总投资107亿元的上海首批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已经开工建设,将新增标准厂房61.8万平方米。

1993年,上海率先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30年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从总产值不足50亿元,发展到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总规模近9000亿元。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持续领跑,目前已聚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100多个专业服务平台,在生命组学、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多项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开幕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十年来,受制于遗传机制的复杂性、表型组的复杂特性及环境暴露对疾病健康的影响等因素,人类基因组研究遭遇瓶颈。金力透露,由中国科学界引领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分布型的国家大科学计划模式,统一技术标准,共享数据资源。

上述大科学计划目前已形成全球首个自然人群深度表型千人核心队列,拥有1022个个体,23个表型类别,共计24000个表型。由此形成的全球首张人类表型导航图,显示了超过150万种表型间的强关联,包含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潜在研究线索。

金力认为,人类表型组计划将成为生物医学下一个创新策源地,创新医疗器械、新型诊断试剂、原创新药、健康管理产品等领域需重点布局。

“由五种代谢物组合的复合分子表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五年内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情况。ctDNA技术可以提前四年早期诊断五种常见消化道肿瘤。”金力进一步指出,新表型标志物能实现早诊早筛,具有高度产业应用价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上海要闻
界面城市号
IP属地:上海
上海资讯面面观。

下载界面新闻

瞄准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前沿赛道,上海发布三大行动方案

10月16日,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上,上海正式发布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行动方案。

图片: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10月16日,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上,上海正式发布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行动方案。

其中,《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上海将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加快突破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等技术,同时推动构建生物元件进行标准化高能级元器件库。

《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材料三大方向,建设20个基因治疗创新基地和平台,培育15家基因治疗产业领军和骨干企业。

《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上海将形成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培育10家医疗机器人细分赛道龙头企业,涌现10款国际先进创新产品。

具体来看,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上海将加快攻关多通道血管介入机器人、术中三维透视一体化骨科机器人等;在康复机器人领域,上海将推动外骨骼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多模态融合,加速开发多元环境模拟及行为量化分析康复机器人等;在辅助服务机器人领域,上海将研制具有复杂环境感知能力的医疗物流机器人,发展辅助诊断机、重症监护机器人。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在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上海也在产业空间上发力,推动企业集群式发展。 

当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上海支持临港、张江、外高桥等开发主体开展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计划在明年底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500万平方米,形成生物医药“孵化-研发-中试-产业化”梯级产业载体新体系。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9月,总投资107亿元的上海首批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已经开工建设,将新增标准厂房61.8万平方米。

1993年,上海率先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30年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从总产值不足50亿元,发展到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总规模近9000亿元。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持续领跑,目前已聚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100多个专业服务平台,在生命组学、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多项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开幕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十年来,受制于遗传机制的复杂性、表型组的复杂特性及环境暴露对疾病健康的影响等因素,人类基因组研究遭遇瓶颈。金力透露,由中国科学界引领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分布型的国家大科学计划模式,统一技术标准,共享数据资源。

上述大科学计划目前已形成全球首个自然人群深度表型千人核心队列,拥有1022个个体,23个表型类别,共计24000个表型。由此形成的全球首张人类表型导航图,显示了超过150万种表型间的强关联,包含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潜在研究线索。

金力认为,人类表型组计划将成为生物医学下一个创新策源地,创新医疗器械、新型诊断试剂、原创新药、健康管理产品等领域需重点布局。

“由五种代谢物组合的复合分子表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五年内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情况。ctDNA技术可以提前四年早期诊断五种常见消化道肿瘤。”金力进一步指出,新表型标志物能实现早诊早筛,具有高度产业应用价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