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代给了东芝三次转型良机,为何没能抓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代给了东芝三次转型良机,为何没能抓住?

东芝垮塌原因是涉足的领域过多,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环境变化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发展机遇。

文|BT财经数据通 大海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日企东芝轰然倒塌。

日本东芝公司10月12日宣布,该公司股票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今年9月21日,东芝对外宣布,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为主的财团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

9月25日,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将东芝的长期评级下调两级,至“BB-”。四天前的9月21日,东芝发表声明称,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为主的财团已从东芝股东手中募集到78.65%的股份。从9月27日起,该财团正式成为东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东。

上市了74年的东芝摘牌退市。在标普看来,东芝可能有义务偿还该财团通过贷款筹集到的收购资金,这将大大恶化东芝的财务状况。近150年的基业,如今轰然倒塌,令人唏嘘,这个百年巨头究竟为何会沦落到今天的下场?

早就摇摇欲坠

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

在20世纪80年代,东芝的广告词在中国广受欢迎。当时,东芝彩电、东芝洗衣机和东芝电冰箱被大多数家庭视为重要的“三大件”。

实际上,在东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该公司已成功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日本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电视机以及第一台电饭煲均源自东芝。此外,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由东芝研发,并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而对东芝而言,1985年是企业由盛转衰的关键一年,当时日本企业用“质量相同却价格永远低10%”的策略碾压同类美国产品,美国开始高举制裁大棒挥向东芝,没错,现在美国对华为所用的套路,在30多年前已经在东芝身上用过一次,说白了,东芝同样是另一场贸易摩擦的受害者。

最近几年,东芝集团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不仅多次传出财务造假丑闻,还大幅裁员、出售资产等。

2008年东芝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连续三任社长因为这个问题被迫辞职。这两年,东芝一直在裁员和破产的边缘试探,对于旗下持续亏损的业务也只能“忍痛割肉”。

财务造假事件后,为了补上多年来的亏空,东芝不得不开启大甩卖。

东芝公司已以150亿英镑的金额出售了其在英国的核电资产,并于2018年1月以4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旗下的西屋电气。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将其在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业务出售给中国新奥能源。至于旗下的家用电器业务,已出售给中国的美的集团。

截至目前,庞大的东芝集团仅保留了能源、数字解决方案、零售及打印、建筑、公共服务、电子设备及存储等六大业务。净销售额相比财务造假前的巅峰时期已大幅减少。

早在201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已经将东芝放入相当于中国股市中ST的“特定注意铭柄”中,表明该企业随时有可能退市,东芝还在2017年引入外部资金,增资6000亿日元,以避免退市。然而,此举并未根本解决问题,东芝依然面临财务困境。

造成致命一击的是东芝财务造假问题。经营状况不佳的东芝,为了维持账面上的繁荣,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就这样短短十年时间里,曾经的巨头东芝已经急剧走向瓦解。

有观点指出,东芝垮塌原因是涉足的领域过多,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东芝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财务造假、投资失败等,导致企业资产大幅缩水。最重要的是,东芝集团在市场环境变化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发展机遇。

一次次错失转型良机

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转型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有些企业在面临转型机遇时,却一再错失良机。其中,日本东芝公司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东芝试图改变的路上有过多次转型,但很可惜都失败了。曾经东芝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中,位居第二,仅次于NEC(日本电气),股价一度达到历史高点1500日元左右。原本有望大放异彩的闪存业务,也因为东芝管理层缩减了对半导体的投入而落后于三星。

消费电子业务更不用说,来自中国厂商的压力已经让东芝无法应对。随后东芝管理层选择在核电业务上孤注一掷,这场以3倍价格达成的交易,直接让东芝陷入深渊。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东芝在当时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份额,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却反应迟缓。尽管公司内部许多员工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高层管理者对这种趋势的认知不足,导致东芝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当其他公司在数字电视、液晶面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时,东芝却因为保守的管理决策而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这还不是东芝错失的唯一一次转型机遇。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东芝在核能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却相对较少。尽管公司内部有许多员工提议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投资,但高层管理者并未引起重视。结果,当全球清洁能源市场迅速发展时,东芝在核能领域的优势逐渐失去,错失了清洁能源市场的巨大机遇。

东芝第三次错失转型机遇是人工智能热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成为全球企业转型的主要趋势。然而,东芝在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步伐依然缓慢。尽管公司内部在智能化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产品应用和推广方面缺乏力度。

此外,东芝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方面也存在问题,阻碍了智能化转型的进程。结果,当其他企业纷纷实现智能化转型并获得显著效益时,东芝再次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东芝面临的问题在日本企业中非常有代表性。有观点指出,日企擅长硬件制造,软件技术则处于弱势,这也导致许多日本巨头在全球数字革命中陷入逆境。

日立CEO中西宏明曾对媒体表示:“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一切,在电视行业只要一片芯片就可以生产一台高质量的电视。这就意味着来自韩国和中国的新公司拥有了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日本企业在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以及在流程管理方面的严格规定,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当前环境中,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门槛降低,导致市场上存在过剩的成熟生产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因素正在削弱日本企业的优势,并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冗余。因此,无论在家电领域还是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在逐渐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企业不得不纷纷寻求转型自救。日立公司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日立公司在2010年面临巨大的财务亏损,中西宏明接任日立公司首席执行官,决定实施重组。关闭或剥离了一部分亏损的业务,其中大部分为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并转向专注于重工业制造领域,例如核电站和高速铁路等。

中西宏明当时认为消费电子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日立公司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选择回归到日立公司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此外,发展中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大量的需求,这迫使日立公司不得不做出改变。

但是像日立这样转型成功的日企并不多,多次的转型失败已经把东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泥潭,更重要的是,连续多届东芝管理层都缺少战略眼光和方向,这才将曾经的“日本之光”拖成如今这副模样。

东芝一次次错失转型机遇的原因除了高层管理者对市场趋势的认知不足,导致企业决策迟缓外;还有日本企业内部体制和文化的限制,阻碍了转型进程。东芝的问题也代表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东芝

4.1k
  • 铠侠在东交所挂牌上市,总市值超7000亿日元
  • 东芝:到11月底,约有3500名员工提前退休或调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代给了东芝三次转型良机,为何没能抓住?

东芝垮塌原因是涉足的领域过多,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环境变化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发展机遇。

文|BT财经数据通 大海 

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日企东芝轰然倒塌。

日本东芝公司10月12日宣布,该公司股票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今年9月21日,东芝对外宣布,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为主的财团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

9月25日,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将东芝的长期评级下调两级,至“BB-”。四天前的9月21日,东芝发表声明称,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为主的财团已从东芝股东手中募集到78.65%的股份。从9月27日起,该财团正式成为东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东。

上市了74年的东芝摘牌退市。在标普看来,东芝可能有义务偿还该财团通过贷款筹集到的收购资金,这将大大恶化东芝的财务状况。近150年的基业,如今轰然倒塌,令人唏嘘,这个百年巨头究竟为何会沦落到今天的下场?

早就摇摇欲坠

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

在20世纪80年代,东芝的广告词在中国广受欢迎。当时,东芝彩电、东芝洗衣机和东芝电冰箱被大多数家庭视为重要的“三大件”。

实际上,在东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该公司已成功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日本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电视机以及第一台电饭煲均源自东芝。此外,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由东芝研发,并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而对东芝而言,1985年是企业由盛转衰的关键一年,当时日本企业用“质量相同却价格永远低10%”的策略碾压同类美国产品,美国开始高举制裁大棒挥向东芝,没错,现在美国对华为所用的套路,在30多年前已经在东芝身上用过一次,说白了,东芝同样是另一场贸易摩擦的受害者。

最近几年,东芝集团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不仅多次传出财务造假丑闻,还大幅裁员、出售资产等。

2008年东芝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连续三任社长因为这个问题被迫辞职。这两年,东芝一直在裁员和破产的边缘试探,对于旗下持续亏损的业务也只能“忍痛割肉”。

财务造假事件后,为了补上多年来的亏空,东芝不得不开启大甩卖。

东芝公司已以150亿英镑的金额出售了其在英国的核电资产,并于2018年1月以4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旗下的西屋电气。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将其在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业务出售给中国新奥能源。至于旗下的家用电器业务,已出售给中国的美的集团。

截至目前,庞大的东芝集团仅保留了能源、数字解决方案、零售及打印、建筑、公共服务、电子设备及存储等六大业务。净销售额相比财务造假前的巅峰时期已大幅减少。

早在201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已经将东芝放入相当于中国股市中ST的“特定注意铭柄”中,表明该企业随时有可能退市,东芝还在2017年引入外部资金,增资6000亿日元,以避免退市。然而,此举并未根本解决问题,东芝依然面临财务困境。

造成致命一击的是东芝财务造假问题。经营状况不佳的东芝,为了维持账面上的繁荣,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就这样短短十年时间里,曾经的巨头东芝已经急剧走向瓦解。

有观点指出,东芝垮塌原因是涉足的领域过多,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东芝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财务造假、投资失败等,导致企业资产大幅缩水。最重要的是,东芝集团在市场环境变化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发展机遇。

一次次错失转型良机

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转型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有些企业在面临转型机遇时,却一再错失良机。其中,日本东芝公司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东芝试图改变的路上有过多次转型,但很可惜都失败了。曾经东芝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中,位居第二,仅次于NEC(日本电气),股价一度达到历史高点1500日元左右。原本有望大放异彩的闪存业务,也因为东芝管理层缩减了对半导体的投入而落后于三星。

消费电子业务更不用说,来自中国厂商的压力已经让东芝无法应对。随后东芝管理层选择在核电业务上孤注一掷,这场以3倍价格达成的交易,直接让东芝陷入深渊。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东芝在当时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份额,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却反应迟缓。尽管公司内部许多员工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高层管理者对这种趋势的认知不足,导致东芝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当其他公司在数字电视、液晶面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时,东芝却因为保守的管理决策而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这还不是东芝错失的唯一一次转型机遇。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东芝在核能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却相对较少。尽管公司内部有许多员工提议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投资,但高层管理者并未引起重视。结果,当全球清洁能源市场迅速发展时,东芝在核能领域的优势逐渐失去,错失了清洁能源市场的巨大机遇。

东芝第三次错失转型机遇是人工智能热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成为全球企业转型的主要趋势。然而,东芝在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步伐依然缓慢。尽管公司内部在智能化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产品应用和推广方面缺乏力度。

此外,东芝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方面也存在问题,阻碍了智能化转型的进程。结果,当其他企业纷纷实现智能化转型并获得显著效益时,东芝再次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东芝面临的问题在日本企业中非常有代表性。有观点指出,日企擅长硬件制造,软件技术则处于弱势,这也导致许多日本巨头在全球数字革命中陷入逆境。

日立CEO中西宏明曾对媒体表示:“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一切,在电视行业只要一片芯片就可以生产一台高质量的电视。这就意味着来自韩国和中国的新公司拥有了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日本企业在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以及在流程管理方面的严格规定,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当前环境中,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门槛降低,导致市场上存在过剩的成熟生产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因素正在削弱日本企业的优势,并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冗余。因此,无论在家电领域还是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在逐渐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企业不得不纷纷寻求转型自救。日立公司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日立公司在2010年面临巨大的财务亏损,中西宏明接任日立公司首席执行官,决定实施重组。关闭或剥离了一部分亏损的业务,其中大部分为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并转向专注于重工业制造领域,例如核电站和高速铁路等。

中西宏明当时认为消费电子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日立公司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选择回归到日立公司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此外,发展中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大量的需求,这迫使日立公司不得不做出改变。

但是像日立这样转型成功的日企并不多,多次的转型失败已经把东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泥潭,更重要的是,连续多届东芝管理层都缺少战略眼光和方向,这才将曾经的“日本之光”拖成如今这副模样。

东芝一次次错失转型机遇的原因除了高层管理者对市场趋势的认知不足,导致企业决策迟缓外;还有日本企业内部体制和文化的限制,阻碍了转型进程。东芝的问题也代表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