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10月18日,为期2天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闭幕。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代表到北京来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在会议第一天的企业家大会上,达成了972亿美元商业合同。
另据新华社报道,本届论坛达成了共89项多边合作成果文件,包括深化互联互通合作北京倡议、成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中国发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
自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首倡以来,“一带一路”已经走过十年。如何评价十年的发展历程?下一个阶段的合作如何开展?界面新闻就此采访了2位参会专家以及1位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巴基斯坦青年。
明显增强的共识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参加了全部3届论坛,并发表了演讲。他对界面新闻说,这届论坛的最大感受是“共识明显增强了”。从智库交流,再到与会企业界发言,他发现中国理念正逐步形成全球共识,全球治理、经济贸易、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共识越来越强。
“参会学者来自多个地区,意大利、美国、保加利亚、肯尼亚、孟加拉国等,他们对倡议的评价和认同都非常高,融入‘一带一路’的意愿很强烈,甚至比我的预期还要高一些”,梁昊光说,“包括以前更多提及的‘债务陷阱’偏见、投资风险和挑战等层面,本次论坛的学者谈论得少了很多。”
至于前段时间西方热炒“想退群”的意大利,“他们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非常积极”,梁昊光说,欧洲同行们的主要看法可以总结为“经济向东看、政治向西看”。“其实,美国、英国等那些没有参会的西方国家,他们也比以往更加关注‘一带一路’,他们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关注,特别是那些政要们。”他说。
据新华社报道,法国派出了“一带一路”专家考察团参加本次峰会。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也有相同看法。同样参加了3届论坛的他“非常欣喜地”发现与会外方人员交流意愿增强了,这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签约的数字上,还体现在沟通方式上。
“很多说英语或法语的外方人员,他们现在愿意说或者愿意现场学几句中文,这意味着他们越来越感兴趣了。而我们也尽量用(沟通更顺畅的)英语和他们多交流,以促进互相了解。”他对界面新闻说。
合作点在哪里?
十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主要是全球南方国家。如何提高发达的北方国家的更多参与?梁海明特别提到第三方市场合作。
“比如,中国在拿到了共建国家的项目后,可以联合西方国家企业共同开发。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加上西方的设计理念,这样就可以为共建国家带来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和项目,由此三方都能得利,实现共赢,这样也能吸引更多西方国家参与共建。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绿色和廉洁。”梁海明说。
对于未来的合作方向,梁昊光表示有很多发展机会,在他看来,价值链攀升方面的合作“机会多多”。
他说,目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由西方主导,“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整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等偏下部分,但在未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思考,如何能够避免再被边缘化、掌握更多技术或争取到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推动,而中方最新宣布的“八项行动”已经给出了明确方向。
在本届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具体包括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项具体措施。
梁海明也提到未来的一个发力点是建设更多“小而美”项目,尤其是医院、学校、水电站、自来水厂这样的民生项目,将会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对此,巴基斯坦青年沙巴兹(Muhammed Shahbaz)深有体会。医学出身的沙巴兹,先后接受了巴基斯坦、法国和中国的教育和培训,目前是中国巴基斯坦医学会会长。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巴健康合作,提出了“中巴健康走廊”的概念。
“健康走廊的基本概念是在巴基斯坦建立地区医疗中心。它由医院、医科大学、研究培训中心、医药等产业组成,同时我还希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结合进来,促进数字医学的发展,让巴基斯坦分享更多中国医疗发展成果。”沙巴兹对界面新闻说,它还可以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民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沙巴兹举例称,巴基斯坦每年都有约2000名学生来中国学习医学,学成之后他们回国工作,但是巴基斯坦医生和医院等基础设施缺乏,“我们需要更多医院和医生培训”。
而对于“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沙巴兹希望在政府间的项目之外,能够有更多民生工程,“更多基层和村庄的项目,将会使得当地人民受益,帮助他们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我非常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惠及当地人民和基层的政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