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观察
不出意外的话,10月份留给市场的感受将会是:医药领域的大买主,又回来了。
过去一个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大药厂开启“买买买”模式。
先是百时美施贵宝将Mirati收入囊中,48亿美金的价格足够吸引眼球;接着是艾伯维出手,以6.5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帕金森病药物发现阶段公司Mitokinin。
礼来则是接连出击。月初,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了Point Biopharma;10月19日,礼来再次放出收购消息,标的是ADC公司Mablink Bioscience。
日本药企也不甘落后,协和麒麟以3.87亿美元收购基因治疗开发商Orchard Therapeutics。
诺和诺德更是延续下半年以来的买买买,拿下了来自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KBP Biosciences旗下的Ocedurenone……
看起来,在大药企坐拥大量现金,收购却停滞不前一年之后,一场大“扫货”行动开始了。那么,这背后又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01 大药厂加速出击
贯穿全年来看,诺和诺德的出手似乎值得市场关注。
一直以来,诺和诺德在并购领域的出手以谨慎著称。但今年以来,诺和诺德却一反常态,收购起来毫不手软。
先是在8月10日,诺和诺德宣布以10.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Inversago;仅20天后,诺和诺德就再次出手,8月30日,宣布已收购Embark Biotech。
诺和诺德并没有停下买买买的步伐。10月17日,诺和诺德又一次宣布,收购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KBP Biosciences旗下的Ocedurenone,价值高达13亿美元。
与诺和诺德在GLP-1领域针锋相对的礼来,更是多次出击。今年7月14日,礼来宣布以19.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非上市公司Versanis。这也开启了礼来下半年的并购大门。
8月份,礼来接连宣布完成对DICE Therapeutics、Sigilon Therapeutics的收购;经历9月份的短暂的沉寂之后,10月份礼来再次出手,收购ADC公司Mablink Bioscience。
礼来、诺和诺德的进击,某种程度上正是大药厂在并购市场接连出击的一个缩影。正如上文所说,在经历了一个低迷的夏季交易之后,并购似乎有加快的趋势。
目前来看,10月份的并购案算得上是今年药企扫货的一个小高潮。截至9月底,美国上市创新药公司并购事件数量在30起左右。
而10月份已经公布的数量,已经是过去9个月收购案例的20%以上。或许,这一占比还会继续提高。那么,大药厂并购加快的趋势,能够延续吗?
02 深挖护城河的手段
大药厂并购力度加大,或许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毕竟,这是补强自身优势的最快方式。
诺和诺德的收购就是如此。其收购的Inversago,核心管线是一款口服CB1反向激动剂INV-202。
INV-202能够优先阻断外周组织,如脂肪组织、胃肠道、肾脏、肝脏、胰腺、肌肉和肺中的受体蛋白CB1,是一款潜力十足的“万金油”选手。
因为CB1蛋白在代谢和食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INV-202在减重、糖尿病肾病的代谢疾病领域均有治疗潜力。
目前INV-202减重适应症处于1b期试验,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的探索则处于2期试验中。从布局来看,INV-202不仅能够与诺和诺德的减重管线形成协同,更能通过进入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形式,与其胰岛素等药物产生共振。
诺和诺德8月底收购的Embark Biotech,则正在研究一种肥胖症的小分子“能量消耗激活剂”,不仅具有与GLP-1相似的抑制食欲的效果,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能量的消耗。
很显然,这也是诺和诺德在为其后续减肥版图挑选的潜力选手。也正因此,此次收购虽然首付款(1630万美元)微不足道,但后续的潜在里程碑款高达4.95亿欧元。
KBP Biosciences旗下的Ocedurenone,是一款口服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正在进行慢性肾病伴发顽固性高血压的三期临床试验,与诺和诺德的管线也有协同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司美格鲁肽当下如日中天,但诺和诺德仍然希望通过并购的方式,继续不断深挖其管线护城河。
不仅是诺和诺德,包括百时美施贵宝、礼来等药企,也均在通过收购的方式,来扩充自身竞争力。
在药物开发业务中,并购与自研创新一样重要。所以,大药厂并购并不是新鲜事,市场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这个节点大药厂集体加大并购力度?
03 中国药企是否会出击
在美股生物科技泡沫破灭之际,市场预判新一轮并购潮将会来袭。2021年末,《巴伦周刊》便断言,2022年将掀起一波生物技术并购浪潮。
实际上,大药厂对于优质资产的渴望一直都在。只是,从过去两年的表现来看,并购潮是滞后的。根据市场信息来看,原因有两点:
其一,部分大药厂认为,Biotech们的估值吸引力还不够;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Biotech们则希望自己能继续挺一挺。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买方和卖方“纠结”的要素或许已经不复存在。
Biotech的估值的确在继续缩水,虽然在去年经历了反弹,但今年美国biotech的估值继续下移。
关于这一点,以代表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股价走势的“美国生科ETF-SPDR”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今年以来,该ETF已经下跌了17.48%。
实际上,百时美施贵宝收购Mirati便有捡漏的现象存在。去年,在一众药企的追捧下,分析师预测这家公司最终并购的价格可能为每股185美元至200美元,总价值为105亿美元至120亿美元。而百时美施贵宝的收购总股本价值为48亿美元。这一价格相比于一年前的市场估价,缩水近一半。
在估值缩水的同时,biotech的日子也愈发艰难。换句话说,不少biotech很难继续挺下去了。关于这一点,今年以来,在美股上市的biotech破产数量飙升,便是最现实的诠释。
截至9月末,已经有28家生物技术公司破产,这一数字超过历年。2022年是biotech倒闭高峰,也不过20家。很显然,在大药厂收购力度加大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biotech已经放弃幻想了。
按照当下的趋势来看,对于具备资金实力的药企来说,抄底优质资产的绝佳良机或许已经降临。不过,在这场大并购热潮中,中国企业似乎还没有站上台前。
那么,接下来,国内选手中谁能抓住并购机会,快速崛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