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邵逸夫:光影世界里的传奇大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邵逸夫:光影世界里的传奇大亨

1973年,其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在服务社会需要帮助的慈善事业,不过在这其中,其似乎对教育的投入显得情有独钟,可以说在中国内地大学,小学,中学都可以看到”逸夫楼”的存在。

“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这是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爵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现在回看这段话,依旧能感受到老爷子永不服老的抖擞精神,的确,从清光绪三十三年到公元2014年,这整整一个世纪的轮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记忆。

2014年1月7日,一个在普通不过的日子,可也就在这一天,走了一个世纪的邵逸夫爵士与世长辞了,享年107岁。

(邵逸夫肖像)

少年成长多经事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六,故人称“六叔”。早年在家乡庄市叶氏中学读书,后来来到了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就读,也就在这个时候,邵逸夫加入了其兄长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而这家公司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其实就是一家人搭伙做生意。

大哥是总经理兼导演,二弟是会计兼职编剧,三弟则主要负责发行,可也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让年仅18的邵逸夫成了一个出色的摄影师。

但好景不长,天一影片在创业时期发展过于迅猛,便遭遇到了其他影视的围剿,最终被迫走上了下南洋的路子。

初到南洋人生地不熟,可要想在这个城市站稳脚,就要懂的比别人付出百倍的辛苦。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不仅要整天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到华侨较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还要在炎炎烈日一格格的摇影片,直到累的腰酸背痛才算完结。就连香港媒体评论这段创业史,说是从放映机连格摇出来的。

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其走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小城镇,才算彻底的站稳根基,成立了邵氏机构,并且从1928年开始,邵氏兄弟开始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属于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中间还让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和学习当地的技术。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报》以整版篇幅为自己做广告。“1941年,我们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已经拥有了139间戏院。”除此之外,邵氏兄弟在当地还拥有两家大型的游乐场。

从南洋到香港

50年代的香港应该说是经济发展的初期,同样也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公共空间”,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段时间较量,渗透,互相影响,也是因为此赋予了影视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此时的邵逸夫虽年过50,但奋斗的心似乎没有停歇,他要在香港开辟新的事业,也就是名震一时的邵氏兄弟,在这中间,其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陆运涛,陆运涛创建的“电懋”,不仅跟当时有名的明星都有合作往来,旗下还有姚克、张爱玲两个非常有名的编剧。而邵氏兄弟除了资金的注入,似乎并没有多少能引起关注的。

在邵氏家族的经营模式上一直倡导明星效应,对于此,邵逸夫除了大量招聘人才之外,还有就是“挖角”,最为著名的就是挖走了“电懋”的当家花旦林黛,其后来跟从台来香港发展的李翰祥合作的黄梅调《貂蝉》,可以说为邵氏兄弟打开了电影市场。而邵逸夫与“电懋”的竞争,最终以陆运涛夫妇发生空难而结束。

也就在这个时候,电视兴起,邵逸夫开始与人合资创办电视台,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刚开始是以董事的身份出现,后来董事局主席因心脏病去世,邵逸夫才正式的接管无线电视台,而70年代末期的电影因为电视的冲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此时邵逸夫也开始锐减电影的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无线电视台的创建上。

而其经营模式可以说跟邵氏兄弟起步阶段如出一辙,从当时还被称作“丽的”的亚视挖走了其一姐汪明荃,并且创建艺人培训班,香港小姐积极的培养新人,一直延续至今。至于邵氏兄弟则在1987年宣布彻底停产,也就告别了电影圈。

(图为逸夫楼)

教育慈善家

其实谈起邵逸夫爵士,除了说其在影视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还有就是他的慈善事业。

1973年,其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在服务社会需要帮助的慈善事业,不过在这其中,其似乎对教育的投入显得情有独钟,可以说在中国内地大学,小学,中学都可以看到”逸夫楼”的存在。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奖"在香港成立,共设有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旨在鼓励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家,而此奖项也被人亲切的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

而对于他的离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其离世的唁电中也说道,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邵逸夫:光影世界里的传奇大亨

1973年,其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在服务社会需要帮助的慈善事业,不过在这其中,其似乎对教育的投入显得情有独钟,可以说在中国内地大学,小学,中学都可以看到”逸夫楼”的存在。

“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这是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爵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现在回看这段话,依旧能感受到老爷子永不服老的抖擞精神,的确,从清光绪三十三年到公元2014年,这整整一个世纪的轮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记忆。

2014年1月7日,一个在普通不过的日子,可也就在这一天,走了一个世纪的邵逸夫爵士与世长辞了,享年107岁。

(邵逸夫肖像)

少年成长多经事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六,故人称“六叔”。早年在家乡庄市叶氏中学读书,后来来到了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就读,也就在这个时候,邵逸夫加入了其兄长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而这家公司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其实就是一家人搭伙做生意。

大哥是总经理兼导演,二弟是会计兼职编剧,三弟则主要负责发行,可也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让年仅18的邵逸夫成了一个出色的摄影师。

但好景不长,天一影片在创业时期发展过于迅猛,便遭遇到了其他影视的围剿,最终被迫走上了下南洋的路子。

初到南洋人生地不熟,可要想在这个城市站稳脚,就要懂的比别人付出百倍的辛苦。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不仅要整天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到华侨较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还要在炎炎烈日一格格的摇影片,直到累的腰酸背痛才算完结。就连香港媒体评论这段创业史,说是从放映机连格摇出来的。

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其走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小城镇,才算彻底的站稳根基,成立了邵氏机构,并且从1928年开始,邵氏兄弟开始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属于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中间还让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和学习当地的技术。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报》以整版篇幅为自己做广告。“1941年,我们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已经拥有了139间戏院。”除此之外,邵氏兄弟在当地还拥有两家大型的游乐场。

从南洋到香港

50年代的香港应该说是经济发展的初期,同样也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公共空间”,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段时间较量,渗透,互相影响,也是因为此赋予了影视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此时的邵逸夫虽年过50,但奋斗的心似乎没有停歇,他要在香港开辟新的事业,也就是名震一时的邵氏兄弟,在这中间,其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陆运涛,陆运涛创建的“电懋”,不仅跟当时有名的明星都有合作往来,旗下还有姚克、张爱玲两个非常有名的编剧。而邵氏兄弟除了资金的注入,似乎并没有多少能引起关注的。

在邵氏家族的经营模式上一直倡导明星效应,对于此,邵逸夫除了大量招聘人才之外,还有就是“挖角”,最为著名的就是挖走了“电懋”的当家花旦林黛,其后来跟从台来香港发展的李翰祥合作的黄梅调《貂蝉》,可以说为邵氏兄弟打开了电影市场。而邵逸夫与“电懋”的竞争,最终以陆运涛夫妇发生空难而结束。

也就在这个时候,电视兴起,邵逸夫开始与人合资创办电视台,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刚开始是以董事的身份出现,后来董事局主席因心脏病去世,邵逸夫才正式的接管无线电视台,而70年代末期的电影因为电视的冲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此时邵逸夫也开始锐减电影的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无线电视台的创建上。

而其经营模式可以说跟邵氏兄弟起步阶段如出一辙,从当时还被称作“丽的”的亚视挖走了其一姐汪明荃,并且创建艺人培训班,香港小姐积极的培养新人,一直延续至今。至于邵氏兄弟则在1987年宣布彻底停产,也就告别了电影圈。

(图为逸夫楼)

教育慈善家

其实谈起邵逸夫爵士,除了说其在影视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还有就是他的慈善事业。

1973年,其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在服务社会需要帮助的慈善事业,不过在这其中,其似乎对教育的投入显得情有独钟,可以说在中国内地大学,小学,中学都可以看到”逸夫楼”的存在。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奖"在香港成立,共设有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旨在鼓励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家,而此奖项也被人亲切的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

而对于他的离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其离世的唁电中也说道,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