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泰勒演唱会电影,给好莱坞一记耳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泰勒演唱会电影,给好莱坞一记耳光

北美巡演结束休整期间,“时代之旅”并没有停下,只是换了种形式。

文|毒眸

“芭比海默”后,北美电影市场又迎来一部现象级大片,《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以下简称《时代巡演》)。

有多现象级?它在预售当日就以3700万美元票房超过《星战:原力觉醒》,成为北美首日预售总榜亚军,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一部非“主流赛道”的“演唱会电影”,卖出如此成绩,甚至超过好莱坞大片,引起业内一片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不仅是“演唱会电影”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有泰勒·斯威夫特团队的发行新战略:绕过好莱坞传统制片公司,直接与影院合作发行,放弃完整发行期,单纯利用明星社交平台宣传,鼓励粉丝打破观影习惯,在影院跟唱录屏……

好莱坞大厂还来不及反应,10月1日,碧昂斯也宣布她的演唱会电影《碧昂斯:文艺复兴》也将在今年12月上映,与泰勒·斯威夫特一样,影片将与AMC院线合作,直接进入影院,绕过其所属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同一母公司的索尼影业。

两位天后,纷纷采取如此动作,搅动着好莱坞百年不变的局面,这是“好莱坞大罢工”后,又一次值得注意的行业冲击。

泰勒狂潮,时代ICON

《时代巡演》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简单来说,它是根据泰勒·斯威夫特正在进行的第六次世界巡演“时代之旅(The Eras Tour)”剪辑而成的电影版本。

“时代之旅”巡回演唱会始于今年3月,计划在全球五大洲进行146场演出,于明年年底结束,演出时长195分钟,涵盖44首歌曲。这是泰勒·斯威夫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巡演,她本人也表示“这是一次穿越她职业生涯的音乐时代旅程。”

北美巡演结束休整期间,“时代之旅”并没有停下,只是换了种形式。

8月,泰勒·斯威夫特请来导演萨姆·伦奇,录制拍摄了美国巡演最后一站洛杉矶3个晚上的表演,之后经由五位剪辑师制作,最后完成了165分钟的《时代巡演》。

据《公告牌》报道,因为电影并不是由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成员公司制作,符合演员工会联合会的一项临时协议,《时代巡演》得以在“好莱坞大罢工”期间顺利进行。

电影制作期间,泰勒·斯威夫特团队与好莱坞制片公司有过碰面商谈,结果都不欢而散。最终,艺人团队最终决定跳过大制片厂,与全球第一院线AMC合作发行,也正因此,省去了大量支出,单论“做成电影并上映”的成本,只有1000-2000万美元。

8月31日,泰勒·斯威夫特在X(前身为Twitter)发布消息,电影即将于10月13日上映。Comscore高级媒体分析师Paul Dergarabedian评价道,“一部电影从宣布之日起就出现如此迅速的转变,然后几周后就在大银幕上映,这是前所未有的。”

《时代巡演》对AMC来说,显然是一次难得的希望。“芭比海默”之后,因“好莱坞大罢工”整个好莱坞制作停滞,影院又一次被动进入萧条期。

泰勒·斯威夫特与AMC的合作,也让AMC顷刻获益。预售开启后,AMC相关搜索量上涨了1000%,同时,股票上涨9.2%。预售3个小时,票房2600万美元,超过《蜘蛛侠:无家可归》的1690万美元,成为AMC影院首日预售票房最高的电影,AMC表示,“电影不到24小时就打破了AMC在美国103年历史单日最高票房记录。”

纪录还在不断被打破。

电影全球首周收获1.3亿美元票房,打破2011年的《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演唱会电影的票房成绩7300万美元,仅用3天成为史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美元的演唱会电影。有票房分析师预测,该片最终有4亿美元票房,而今年只有《芭比》和《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超过了这一数字。

“泰勒狂潮”让同档期电影选择绕道避让。泰勒·斯威夫特宣布她的电影定档几个小时后,环球影业紧急决定《驱魔人:信徒》提前一周上映,制片人Jason Blum在X上确认了这一消息,“看看你让我做了什么”,标签为#TaylorWins。

《时代巡演》的洪水猛兽之势,让美国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纷纷调整策略,大规模改档,避开正面竞争,其中就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

一片混乱之中,泰勒·斯威夫特塑造了票房神话,证明了演唱会电影的市场潜力。CNBC评价道,《时代巡演》将重振196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的“演唱会电影”。

“演唱会电影”,前世今生

“演唱会电影”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的《音乐历险记》,电影收录了几位古典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肖邦、贝多芬、李斯特等名家。在内容上,早期演唱会电影纪录属性更强,音乐形式呈现单一。

演唱会电影真正的高潮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二战之后,全球社会观念发生巨变,带动进步思潮涌现,年轻群体追求自由解放,音乐承载年轻人的表达,流行音乐进入黄金期,大量凝聚音乐人合作的音乐节纪录影像颇受好评,比如《蒙特雷流行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极具个人特色的音乐人演唱会电影,在纪录属性上延展出了电影的故事属性。比如,滚石乐队的《给我庇护》呈现了精彩同样混乱的演出,整个电影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超越了演唱会本身。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演唱会电影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演出现场的沉浸氛围感。2008年,U2乐队的《U2 3D》就是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电影用18个3D摄像机进行拍摄,并用到了数字捕捉技术,立体呈现演唱会场景,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2600万美元。

之后不久,诞生了真正意义上引起世界级关注的演唱会电影《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电影记录了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生前最后一次演唱会的彩排场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突然离世,取材琐碎拼凑感强,电影更多依托于迈克尔·杰克逊的个人魅力,具有纪念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样》也是国内上映的第一部演唱会电影,最终取得了4830万的票房成绩。在此之前,从未有国内音乐人尝试过演唱会电影。

不知是否受此启发,2011年,五月天打造了中国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五月天追梦3DNA》,之后接连推出全球4DX版本《五月天诺亚方舟》和采用Screen X摄影机拍摄的《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三部演唱会电影均借助电影科技,将视觉范围扩大延展,增强临场感,加强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性,巨大的技术投入,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收入并不尽如人意,三部票房分别为1603.9万,2067.7万和5020.8万。

可这样算不上优秀的成绩,对国内演唱会电影来说已是难得。邓紫棋的《一路逆风》和王力宏的《火力全开》票房不及千万,“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超越那一天》票房更是不到24万。

低票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演唱会电影对于国内市场是一个太小众的类型领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音乐性无法平衡取舍。《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以过气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为叙事线,设定幼稚尴尬,原本想从剧作层面吸引一部分影迷,不想却劝退了不少歌迷。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透露出演唱会电影的文化矛盾,带有电影和音乐两个强文化属性的产品,一旦比例失衡就会得不偿失。

换个角度来说,国内市场对于演唱会电影本身的思考太过刻板,总想把演唱会嵌入进一个叙事逻辑,反而忘记了演唱会的音乐本质,最后让电影整体变得不伦不类。

演唱会之间,亦有差别

虽然市场上很难看到票房过亿的演唱会电影,但是一直以来仍有不少音乐人选择尝试。

美国RCA唱片公司公关经理克里夫·瑞根2013年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演唱会电影在电影层面成本小,收益大,从成本角度思考,投资回报率极高。

以《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为例,投资成本1300万美元,票房成绩7300万美元,净利润2000万美元。更何况,一般来说,一部演唱会电影的成本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之间,宣传成本更低,选择在演唱会宣传周期内即可。

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电影票房只是收益的一部分,演唱会电影所承担的产品意义远大于其他电影。

一方面,演唱会电影可以最大程度地触及增量人群,将演唱会的优势借助电影发挥出来。以《时代巡演》为例,演唱会门票价格为49-450美元,VIP套餐为199-899美元,即便巡演加场,也难免场次有限,但演唱会电影通过一张电影票的价钱,就能让观众同等享受到演唱会效果,对粉丝来说,性价比更高。

演唱会电影的核心用户是粉丝群体,粉丝通过演唱会电影,一个公众活动更利于形成互动氛围,增强了粉丝黏性。在《时代巡演》现场,粉丝们穿主题服装,制作友谊手镯,一起呼喊口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仪式感。

粉丝黏性所带来的宣传效应,是演唱会电影的另一个优势所在。《时代巡演》在10月上映,此时正是“时代之旅”的调整休息期,《时代巡演》的上映有利于保持泰勒·斯威夫特的巡演势头,借助电影的长宣传期,保持巡演热度。

(霉霉提档X)

同样,国内也深谙演唱会电影的宣传优势。相信音乐的谢芷芬曾在采访中说过,五月天的《DNA》巡演44场,观众人次100多万,《诺亚方舟》开了71场,观众人次248万,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部电影的推广,吸引了更多之前没看过他们演唱会的人。

演唱会电影优势明显,自然吸引不少艺人团队想要拓展业务,但与此对应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并不见得每一位艺人都能成为“下一个泰勒·斯威夫特”。

好莱坞一些专业人士不约而同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泰勒·斯威夫特有很强的特殊性,《时代巡演》票房上的成功不容易复制。

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演唱会电影,主要依托于两个要素。首先,艺人具有一定国民度,在此基础上,有鲜明的时代流行性,这样的艺人拥有品牌优势,借助个人影响力,更能带动电影票房。泰勒·斯威夫特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全球销售超2亿张唱片,是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也是Spotify播放量最多的女艺人,她本身的品牌效应极具说服力。

其次,对演唱会制作要求高,节目创意需要具有观赏性。“时代巡演”里,泰勒·斯威夫特打造奇观化的场景,宛如百老汇音乐剧,从换装到表演都追求独一无二。《华尔街日报》称,该巡演是21世纪最昂贵最野心勃勃的制作之一,《纽约时报》评论是“一场超越现场音乐的时装秀”。

泰勒·斯威夫特在人气和实力上都让人信服,明显优势促成了《时代巡演》得到广泛认可。但这两个要求对于当下国内音乐人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艺人寥寥,达到这个标准的艺人,在唱演实力层面,又要经过一轮筛选。而且,制作层面上稍嫌粗陋,银幕就会将细节放大化,影响整个电影的呈现效果。即便跟风制作出演唱会电影,也有“割韭菜”之嫌。一言以蔽之,“演唱会电影”低成本,是电影本身的低成本;高回报,又要有诸多的前提条件。

电影范畴,一条新路?

毒眸跟几位高频“演唱会消费者”聊天了解到,对粉丝来说,演唱会的氛围感和沉浸感更为重要,同场互动可以达到一种粉丝身份的认同,但演唱会电影的发生场域还是在影院内,他们对影院能否承载观赏预期表示怀疑。

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影礼仪与演唱会独特的群体性狂欢之间存在巨大的观赏差异,陌生场域的文化嫁接,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在这个本质性的矛盾上,《时代巡演》开拓性地打破了规则。泰勒·斯威夫特和AMC在社交平台都鼓励粉丝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唱歌跳舞,录屏社交,在Tik Tok等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粉丝分享的各种互动视频。

影院舍弃了以往的观影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演唱会氛围,充分发挥影厅资源的独特性,利用近距离银幕效果,烘托演唱会氛围。

《每日电讯报》的一篇评论中提到,“芭比海默”证明了观众会接受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其中的电影,但好莱坞拒绝了这一模式,泰勒·斯威夫特迅速拿下了该模式的有利地位,称泰勒·斯威夫特是“演艺界最伟大的战术家”。

不仅如此,《时代巡演》将革新性发挥到了极致。泰勒·斯威夫特团队打破了传统电影发行方式,跳过好莱坞大厂,与影院直接沟通,这样避开了大厂繁复的排期,可以自由选择档期。

在与影院合作过程中,泰勒·斯威夫特和影院约定,影院被准许放映期长达26周,泰勒·斯威夫特有权力选择在电影上映13周后决定是否将其上线到流媒体平台。

同时,影院不需要提供完整的营销策略,泰勒·斯威夫特本人2.7亿的 instagram粉丝和9460万的X粉丝,社交媒体影响力效果远胜传统的电视广告、地投等。

 

泰勒·斯威夫特团队与影院分割了制片发行过程中所有任务需求,将成本最大化降低,分成明晰。据《综艺》报道,电影43%的收入将有放映影院获得,剩下57%有AMC的发行部门和泰勒·斯威夫特的团队平分,电影的特许收入则将全数由放映电影院获得。

这一系列撼动行业规则的行为,将好莱坞大厂置于尴尬的位置,“好莱坞大罢工”和《时代巡演》都在提醒着传统好莱坞大厂,电影行业革新在所难免,在技术和文化的模式改变下,传统行业的规则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根据《公告牌》报道,全国剧院业主协会首席执行官Michael O'Leary表示,他的组织和电影基金会对6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72%的人希望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演唱会电影。

同样,不少影院也表示,“我们希望未来几年内带来更多的演唱会电影在影院上映。”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表示一定的忧虑。据《滚石》报道,导演萨姆·伦奇执导的《碧莉·艾莉许:O2现场》,曾经也有不少观众会不自觉的在影厅一起合唱,影院工作人员表示,接到不少噪音投诉。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了《时代巡演》放映期间,满地垃圾让影院工作人员感到头疼。

《时代巡演》首映礼当天,影院所在购物中心都关门,以应对大量粉丝涌入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困扰。

演唱会电影终归是粉丝电影,其强大的粉丝属性带来的现实问题需要理性面对。

上述粉丝也提到,即便保证了演唱会氛围,但在局限的场域范围内,不可控的粉丝行为影响更大,担心会影响到路人观众的观感。

一部真正成功的演唱会电影,应该是能够吸引除了粉丝以外的观众,狂热的粉丝效应可以带来巨大的消费力,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定的现实矛盾。

毒眸在与演唱会从业者聊到“演唱会电影”时,行业内人士同样表示,现场的不可控性确实是个隐忧,在演唱会电影的投入上,需要承担安保、审批等层面的成本压力。

目前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演唱会行业虽然发展红火,尤其在今年,行业趋于饱和,但演唱会的投资回报率还是比较低,长久发展仍需要行业成熟化。

虽然,演唱会电影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其优势并不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性价比的考虑上,行业内的态度并不见得会跟风而上。

毕竟,“演唱会电影”是一个太新鲜的行业类型,仍需市场考验和行业磨合。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终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虽然值得注意,但仍需考量,需要不断的市场摸索,才能探索出更清晰的道路未来。

“泰勒狂潮”所引起的行业思考是全方面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演唱会电影”是否会影响当下电影类型及叙事上的变形?这种重视效轻叙事的电影逻辑,是否会改变行业之后的市场趋势?

与之同时,另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也呼之欲出:国内电影市场,哪类歌星,或者具体到谁,可以做一场“演唱会电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泰勒演唱会电影,给好莱坞一记耳光

北美巡演结束休整期间,“时代之旅”并没有停下,只是换了种形式。

文|毒眸

“芭比海默”后,北美电影市场又迎来一部现象级大片,《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以下简称《时代巡演》)。

有多现象级?它在预售当日就以3700万美元票房超过《星战:原力觉醒》,成为北美首日预售总榜亚军,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一部非“主流赛道”的“演唱会电影”,卖出如此成绩,甚至超过好莱坞大片,引起业内一片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不仅是“演唱会电影”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有泰勒·斯威夫特团队的发行新战略:绕过好莱坞传统制片公司,直接与影院合作发行,放弃完整发行期,单纯利用明星社交平台宣传,鼓励粉丝打破观影习惯,在影院跟唱录屏……

好莱坞大厂还来不及反应,10月1日,碧昂斯也宣布她的演唱会电影《碧昂斯:文艺复兴》也将在今年12月上映,与泰勒·斯威夫特一样,影片将与AMC院线合作,直接进入影院,绕过其所属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同一母公司的索尼影业。

两位天后,纷纷采取如此动作,搅动着好莱坞百年不变的局面,这是“好莱坞大罢工”后,又一次值得注意的行业冲击。

泰勒狂潮,时代ICON

《时代巡演》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简单来说,它是根据泰勒·斯威夫特正在进行的第六次世界巡演“时代之旅(The Eras Tour)”剪辑而成的电影版本。

“时代之旅”巡回演唱会始于今年3月,计划在全球五大洲进行146场演出,于明年年底结束,演出时长195分钟,涵盖44首歌曲。这是泰勒·斯威夫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巡演,她本人也表示“这是一次穿越她职业生涯的音乐时代旅程。”

北美巡演结束休整期间,“时代之旅”并没有停下,只是换了种形式。

8月,泰勒·斯威夫特请来导演萨姆·伦奇,录制拍摄了美国巡演最后一站洛杉矶3个晚上的表演,之后经由五位剪辑师制作,最后完成了165分钟的《时代巡演》。

据《公告牌》报道,因为电影并不是由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成员公司制作,符合演员工会联合会的一项临时协议,《时代巡演》得以在“好莱坞大罢工”期间顺利进行。

电影制作期间,泰勒·斯威夫特团队与好莱坞制片公司有过碰面商谈,结果都不欢而散。最终,艺人团队最终决定跳过大制片厂,与全球第一院线AMC合作发行,也正因此,省去了大量支出,单论“做成电影并上映”的成本,只有1000-2000万美元。

8月31日,泰勒·斯威夫特在X(前身为Twitter)发布消息,电影即将于10月13日上映。Comscore高级媒体分析师Paul Dergarabedian评价道,“一部电影从宣布之日起就出现如此迅速的转变,然后几周后就在大银幕上映,这是前所未有的。”

《时代巡演》对AMC来说,显然是一次难得的希望。“芭比海默”之后,因“好莱坞大罢工”整个好莱坞制作停滞,影院又一次被动进入萧条期。

泰勒·斯威夫特与AMC的合作,也让AMC顷刻获益。预售开启后,AMC相关搜索量上涨了1000%,同时,股票上涨9.2%。预售3个小时,票房2600万美元,超过《蜘蛛侠:无家可归》的1690万美元,成为AMC影院首日预售票房最高的电影,AMC表示,“电影不到24小时就打破了AMC在美国103年历史单日最高票房记录。”

纪录还在不断被打破。

电影全球首周收获1.3亿美元票房,打破2011年的《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演唱会电影的票房成绩7300万美元,仅用3天成为史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美元的演唱会电影。有票房分析师预测,该片最终有4亿美元票房,而今年只有《芭比》和《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超过了这一数字。

“泰勒狂潮”让同档期电影选择绕道避让。泰勒·斯威夫特宣布她的电影定档几个小时后,环球影业紧急决定《驱魔人:信徒》提前一周上映,制片人Jason Blum在X上确认了这一消息,“看看你让我做了什么”,标签为#TaylorWins。

《时代巡演》的洪水猛兽之势,让美国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纷纷调整策略,大规模改档,避开正面竞争,其中就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

一片混乱之中,泰勒·斯威夫特塑造了票房神话,证明了演唱会电影的市场潜力。CNBC评价道,《时代巡演》将重振196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的“演唱会电影”。

“演唱会电影”,前世今生

“演唱会电影”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的《音乐历险记》,电影收录了几位古典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肖邦、贝多芬、李斯特等名家。在内容上,早期演唱会电影纪录属性更强,音乐形式呈现单一。

演唱会电影真正的高潮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二战之后,全球社会观念发生巨变,带动进步思潮涌现,年轻群体追求自由解放,音乐承载年轻人的表达,流行音乐进入黄金期,大量凝聚音乐人合作的音乐节纪录影像颇受好评,比如《蒙特雷流行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极具个人特色的音乐人演唱会电影,在纪录属性上延展出了电影的故事属性。比如,滚石乐队的《给我庇护》呈现了精彩同样混乱的演出,整个电影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超越了演唱会本身。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演唱会电影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演出现场的沉浸氛围感。2008年,U2乐队的《U2 3D》就是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电影用18个3D摄像机进行拍摄,并用到了数字捕捉技术,立体呈现演唱会场景,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2600万美元。

之后不久,诞生了真正意义上引起世界级关注的演唱会电影《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电影记录了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生前最后一次演唱会的彩排场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突然离世,取材琐碎拼凑感强,电影更多依托于迈克尔·杰克逊的个人魅力,具有纪念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样》也是国内上映的第一部演唱会电影,最终取得了4830万的票房成绩。在此之前,从未有国内音乐人尝试过演唱会电影。

不知是否受此启发,2011年,五月天打造了中国第一部3D演唱会电影《五月天追梦3DNA》,之后接连推出全球4DX版本《五月天诺亚方舟》和采用Screen X摄影机拍摄的《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三部演唱会电影均借助电影科技,将视觉范围扩大延展,增强临场感,加强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性,巨大的技术投入,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收入并不尽如人意,三部票房分别为1603.9万,2067.7万和5020.8万。

可这样算不上优秀的成绩,对国内演唱会电影来说已是难得。邓紫棋的《一路逆风》和王力宏的《火力全开》票房不及千万,“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超越那一天》票房更是不到24万。

低票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演唱会电影对于国内市场是一个太小众的类型领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音乐性无法平衡取舍。《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以过气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为叙事线,设定幼稚尴尬,原本想从剧作层面吸引一部分影迷,不想却劝退了不少歌迷。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透露出演唱会电影的文化矛盾,带有电影和音乐两个强文化属性的产品,一旦比例失衡就会得不偿失。

换个角度来说,国内市场对于演唱会电影本身的思考太过刻板,总想把演唱会嵌入进一个叙事逻辑,反而忘记了演唱会的音乐本质,最后让电影整体变得不伦不类。

演唱会之间,亦有差别

虽然市场上很难看到票房过亿的演唱会电影,但是一直以来仍有不少音乐人选择尝试。

美国RCA唱片公司公关经理克里夫·瑞根2013年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演唱会电影在电影层面成本小,收益大,从成本角度思考,投资回报率极高。

以《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为例,投资成本1300万美元,票房成绩7300万美元,净利润2000万美元。更何况,一般来说,一部演唱会电影的成本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之间,宣传成本更低,选择在演唱会宣传周期内即可。

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电影票房只是收益的一部分,演唱会电影所承担的产品意义远大于其他电影。

一方面,演唱会电影可以最大程度地触及增量人群,将演唱会的优势借助电影发挥出来。以《时代巡演》为例,演唱会门票价格为49-450美元,VIP套餐为199-899美元,即便巡演加场,也难免场次有限,但演唱会电影通过一张电影票的价钱,就能让观众同等享受到演唱会效果,对粉丝来说,性价比更高。

演唱会电影的核心用户是粉丝群体,粉丝通过演唱会电影,一个公众活动更利于形成互动氛围,增强了粉丝黏性。在《时代巡演》现场,粉丝们穿主题服装,制作友谊手镯,一起呼喊口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仪式感。

粉丝黏性所带来的宣传效应,是演唱会电影的另一个优势所在。《时代巡演》在10月上映,此时正是“时代之旅”的调整休息期,《时代巡演》的上映有利于保持泰勒·斯威夫特的巡演势头,借助电影的长宣传期,保持巡演热度。

(霉霉提档X)

同样,国内也深谙演唱会电影的宣传优势。相信音乐的谢芷芬曾在采访中说过,五月天的《DNA》巡演44场,观众人次100多万,《诺亚方舟》开了71场,观众人次248万,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部电影的推广,吸引了更多之前没看过他们演唱会的人。

演唱会电影优势明显,自然吸引不少艺人团队想要拓展业务,但与此对应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并不见得每一位艺人都能成为“下一个泰勒·斯威夫特”。

好莱坞一些专业人士不约而同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泰勒·斯威夫特有很强的特殊性,《时代巡演》票房上的成功不容易复制。

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演唱会电影,主要依托于两个要素。首先,艺人具有一定国民度,在此基础上,有鲜明的时代流行性,这样的艺人拥有品牌优势,借助个人影响力,更能带动电影票房。泰勒·斯威夫特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全球销售超2亿张唱片,是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也是Spotify播放量最多的女艺人,她本身的品牌效应极具说服力。

其次,对演唱会制作要求高,节目创意需要具有观赏性。“时代巡演”里,泰勒·斯威夫特打造奇观化的场景,宛如百老汇音乐剧,从换装到表演都追求独一无二。《华尔街日报》称,该巡演是21世纪最昂贵最野心勃勃的制作之一,《纽约时报》评论是“一场超越现场音乐的时装秀”。

泰勒·斯威夫特在人气和实力上都让人信服,明显优势促成了《时代巡演》得到广泛认可。但这两个要求对于当下国内音乐人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艺人寥寥,达到这个标准的艺人,在唱演实力层面,又要经过一轮筛选。而且,制作层面上稍嫌粗陋,银幕就会将细节放大化,影响整个电影的呈现效果。即便跟风制作出演唱会电影,也有“割韭菜”之嫌。一言以蔽之,“演唱会电影”低成本,是电影本身的低成本;高回报,又要有诸多的前提条件。

电影范畴,一条新路?

毒眸跟几位高频“演唱会消费者”聊天了解到,对粉丝来说,演唱会的氛围感和沉浸感更为重要,同场互动可以达到一种粉丝身份的认同,但演唱会电影的发生场域还是在影院内,他们对影院能否承载观赏预期表示怀疑。

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影礼仪与演唱会独特的群体性狂欢之间存在巨大的观赏差异,陌生场域的文化嫁接,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在这个本质性的矛盾上,《时代巡演》开拓性地打破了规则。泰勒·斯威夫特和AMC在社交平台都鼓励粉丝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唱歌跳舞,录屏社交,在Tik Tok等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粉丝分享的各种互动视频。

影院舍弃了以往的观影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演唱会氛围,充分发挥影厅资源的独特性,利用近距离银幕效果,烘托演唱会氛围。

《每日电讯报》的一篇评论中提到,“芭比海默”证明了观众会接受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其中的电影,但好莱坞拒绝了这一模式,泰勒·斯威夫特迅速拿下了该模式的有利地位,称泰勒·斯威夫特是“演艺界最伟大的战术家”。

不仅如此,《时代巡演》将革新性发挥到了极致。泰勒·斯威夫特团队打破了传统电影发行方式,跳过好莱坞大厂,与影院直接沟通,这样避开了大厂繁复的排期,可以自由选择档期。

在与影院合作过程中,泰勒·斯威夫特和影院约定,影院被准许放映期长达26周,泰勒·斯威夫特有权力选择在电影上映13周后决定是否将其上线到流媒体平台。

同时,影院不需要提供完整的营销策略,泰勒·斯威夫特本人2.7亿的 instagram粉丝和9460万的X粉丝,社交媒体影响力效果远胜传统的电视广告、地投等。

 

泰勒·斯威夫特团队与影院分割了制片发行过程中所有任务需求,将成本最大化降低,分成明晰。据《综艺》报道,电影43%的收入将有放映影院获得,剩下57%有AMC的发行部门和泰勒·斯威夫特的团队平分,电影的特许收入则将全数由放映电影院获得。

这一系列撼动行业规则的行为,将好莱坞大厂置于尴尬的位置,“好莱坞大罢工”和《时代巡演》都在提醒着传统好莱坞大厂,电影行业革新在所难免,在技术和文化的模式改变下,传统行业的规则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根据《公告牌》报道,全国剧院业主协会首席执行官Michael O'Leary表示,他的组织和电影基金会对6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72%的人希望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演唱会电影。

同样,不少影院也表示,“我们希望未来几年内带来更多的演唱会电影在影院上映。”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表示一定的忧虑。据《滚石》报道,导演萨姆·伦奇执导的《碧莉·艾莉许:O2现场》,曾经也有不少观众会不自觉的在影厅一起合唱,影院工作人员表示,接到不少噪音投诉。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了《时代巡演》放映期间,满地垃圾让影院工作人员感到头疼。

《时代巡演》首映礼当天,影院所在购物中心都关门,以应对大量粉丝涌入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困扰。

演唱会电影终归是粉丝电影,其强大的粉丝属性带来的现实问题需要理性面对。

上述粉丝也提到,即便保证了演唱会氛围,但在局限的场域范围内,不可控的粉丝行为影响更大,担心会影响到路人观众的观感。

一部真正成功的演唱会电影,应该是能够吸引除了粉丝以外的观众,狂热的粉丝效应可以带来巨大的消费力,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定的现实矛盾。

毒眸在与演唱会从业者聊到“演唱会电影”时,行业内人士同样表示,现场的不可控性确实是个隐忧,在演唱会电影的投入上,需要承担安保、审批等层面的成本压力。

目前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演唱会行业虽然发展红火,尤其在今年,行业趋于饱和,但演唱会的投资回报率还是比较低,长久发展仍需要行业成熟化。

虽然,演唱会电影作为演唱会的衍生品,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其优势并不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性价比的考虑上,行业内的态度并不见得会跟风而上。

毕竟,“演唱会电影”是一个太新鲜的行业类型,仍需市场考验和行业磨合。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终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虽然值得注意,但仍需考量,需要不断的市场摸索,才能探索出更清晰的道路未来。

“泰勒狂潮”所引起的行业思考是全方面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演唱会电影”是否会影响当下电影类型及叙事上的变形?这种重视效轻叙事的电影逻辑,是否会改变行业之后的市场趋势?

与之同时,另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也呼之欲出:国内电影市场,哪类歌星,或者具体到谁,可以做一场“演唱会电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