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0年代上市,销量曾居全国第一,如今这家酒企挂牌卖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0年代上市,销量曾居全国第一,如今这家酒企挂牌卖身

“救了兰陵一命”的陈学荣带领兰陵集团依然在路上。

在五粮液、茅台年度经销商大会信息刷屏的时候,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拟转让的消息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毕竟在大多数的眼里,这家老牌酒企太小了!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家酒企的往事:兰陵美酒,唐朝伟大诗人李白千古绝句赞美过、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赞赏过,还盛传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此外这家企业在90年代曾力压群雄,销量全国第一,在1998年即早于茅台等酒企上市。

提到兰陵,不得不提的还有:“董事长上任伊始遭遇恐吓信”“厂长开车出差半路上车被法院查扣”、“原兰陵集团董事长被列入国家100名外逃人员红色通缉令”、“兰陵高管在地方日报刊文直指地方政府干预”、“用了10年才还清债务”、“职工上访、闹事滋扰一个月多达16起”……

在曾经盛产“标王”的鲁酒中,兰陵股份并不是个例,兰陵、秦池、孔府宴都是曾崛起又快速“暗淡”。与秦池、孔府宴的“标王”不同,很多人会问:兰陵是如何落魄到这个地步的?

最风光的时候:销量曾全国第一,1998年上市

抛开兰陵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3000多年的历史不谈,兰陵集团在白酒行业也曾是风光四射。

兰陵集团到底有多风光?山东兰陵企业(集团)总公司于1993年春以山东兰陵美酒厂(1994年6月改组为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随即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即销量达到13万吨,位列行业首位。

毫不夸张的讲,整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兰陵酒作为山东酒企的龙头大哥,产品一度风靡全国各地。彼时,兰陵集团也曾跻身中国500强最大工业企业、中国十大酿酒企业集团和山东省136家重点企业集团之列,可谓风光无限。

令兰陵人自豪的是公司在1998年就实现了上市,截至目前也是山东省唯一个曾上市的白酒企业。1998年1月,兰陵集团宣布重组上交所上市公司山东环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将旗下的优质资产所属两家全资公司平邑酒厂和郯城酒厂及其控股的兰陵美酒股份公司20.6%的净资产与环宇进行置换。重组后公司更名为山东兰陵陈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600735.SH),这成为山东首个重组上市案例,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家资产彻底置换的上市公司。

根据彼时重组中披露的信息显示:兰陵集团效益指标连续10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6年实现利税2.25亿元,该公司年纳税额占临沂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柱。根据《中国酒》杂志1997年发布的《升降沉浮看白酒——1996年度利税逾亿元白酒厂家概览和思考》一文显示,兰陵酒1995年利税额位列行业第五,但1996年利税跌出前十,但依然排在行业前列。

王者走下神坛:政府干预、公司腐败……

曾经这么牛的一个企业,是如何走下神坛的呢?纵览当时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兰陵集团的快速发展,在“当好县长,办好酒厂”的年代,也深受政府的 “关注”,但过分的 “关注”之下,企业往往因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受到了市场的无情惩罚。在2003年1月29日《临沂日报》刊登的《崔学文致本报的一封信》中,曾经是兰陵集团董事长的崔学文在信中提到:“1995年以来,兰陵集团在资金十分紧张,已经危及到经营的情况下,根据市委指示,相继接收了平邑、蒙阴、苍山、郯城、沂南、沂水等6家危困酒厂……”这些政府“指令并购”令兰陵集团背上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陈学荣

在大好形势之下,兰陵集团管理层思想上没有跟上市场化脚步,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了下滑。一个直观的片段是,兰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学荣后来在用三个镜头表述了刚接手兰陵集团时的企业情况:按理讲这么大的企业,应该绿树成荫鲜花成行,但是他刚去时看到的却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第二个镜头,楼梯的上上下下到处是烟头、纸屑和垃圾。第三个镜头,洗手间里面是污水横流,当时他与分管的副市长是跳着舞,一步一步地跳到洗手间的。此外,另有媒体报道披露,当时兰陵集团管理混乱,员工直接从酒厂偷原酒的粗管子,一节节被放在厂里的下水道里,但是没人敢管,也没人想管。而更加令人恐惧的是:一封封恐吓信送到陈学荣的办公桌上和家里,要他“尽早回头,认清形势,回头是岸”。

据陈学荣回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公司的内部管理中有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黑暗的网,严重地滋扰着供应商、经销商和广大干部职工,兰陵的干部队伍送礼成风、贪污腐败严重。一个鲜明的对照是,据媒体披露,陈学荣接手兰陵集团后,他和公司高管层每年上缴给集体的各种碍于情面收下的购物卡、现金多达上百万,公司的中层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也都把收到的东西统一上交集体。建筑商老王给兰陵集团干了个活,竞标前专门列出了“公关费20万元”,最终他凭借实力竞标成功,20万元的“公关费”没有花出去一分钱。

说到兰陵集团此前的腐败,位列国家红色通缉人员名单的原兰陵集团董事长,原兰陵酒厂厂长、党委书记崔学文又不得不提。崔学文1986年进入兰陵集团工作,将这家总资产1300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上交利税560万元的小酒厂,发展到2001年总资产13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上缴利税18亿元的国内知名酒厂。崔学文2001年2月离开兰陵集团,出任临沂市经贸委主任。但随后一篇发表于2003年1月22日《临沂日报》的报道《千万别砸了千年品牌兰陵》,将兰陵集团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崔学文。

崔学文

据传,崔学文于2003年1月逃往加拿大,2005年,崔学文因犯贪污受贿罪红色通缉令通缉。同年,山东省职务犯罪预防网曾于2005年11月刊发题为《兰陵集团何以由兴旺走向衰败然后迅速复苏》文章。文章称,通过查办案件,发现兰陵集团在权力运作、决策管理、干部任用等方面存在逐多漏洞,为集团一些负责人和管理层大肆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腐败堕落提供可乘之机,最终这些蛀虫将企业资产侵蚀殆尽。

据澎湃新闻披露,《兰陵集团何以由兴旺走向衰败然后迅速复苏》文章将兰陵集团的衰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民主,导致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兰陵集团原主要负责人崔学文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及下属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一身,统管党务、政务和生产经营等诸多事务,均由其拍板定案,在未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于1992年盲目投资6000多万在海南建设椰子汁子厂,不仅血本无归,后来清理时发现,当地人还用这个厂抵押贷款1000多万,至今还让集团背负着投资风险;崔学文提出兼并周边几个县级酒厂时,班子成员中只有一人附和,但他还是拍板贷款一亿多兼并了这些酒厂,由于摊子过大,经营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亏损,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第二,耀眼的“政治光环”使企业领导人失去了必要的外部监控。兰陵集团的一度辉煌,使企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崔学文被推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了非常高的政治荣誉,在一片赞扬声中飘飘然,频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政治欲望愈来愈烈。同时企业也成为全市的一面旗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俊遮百丑”,一味跟着叫好,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即使发现一些问题和苗头,也不管不问,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第三,家族化的企业经营模式,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崔学文在位期间,企业中层以上干部有80%以上是他的老乡、亲戚和亲信,离职以后这些人继续在位掌管企业,在查处的26起案件中,大都是崔学文的亲朋好友和老乡,如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崔学明是其亲弟弟,原副总经理、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佃刚是其郯城老乡,其表弟、妻侄等亲戚都进入管理层,集团经营模式笼罩着浓厚的家族色彩。这些人靠着崔学文这棵大树,互相利用,相互勾结,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收受贿赂在集团管理层内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比如崔学文的表弟曹舜卿,原来是修自行车的,他找到崔说,亲戚们都发了,就我穷,我也得找个地方发家,崔学文安排曹担任了集团驻四川办事处主任,上任后他曾得意地说“这回该轮到我发了”。他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22.96万元。

第四,权钱交易大行其道,使兰陵集团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寻租场。在兰陵集团发展势头减弱、前景黯淡的情况下,一些人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从总公司负责人到分公司和办事处的负责人,纷纷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想方设法捞取钱财。

正是在这些内因、外因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兰陵集团变的“千疮百孔”。90年代后期,兰陵集团开始出现亏损。据统计,2003年,兰陵集团年度亏损逾10亿元,企业负债高达12.9亿元,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媒体披露兰陵集团的窘境曾如此表述:资产6.5亿元,负债12.9亿元,亏损10.2亿元。整个兰陵集团包括分公司共有1.2万人,6个月没发工资,欠缺工人的工资和养老金2200万元,欠集资2900万元,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36起,职工上访、闹事滋扰一个月多达16起。

据陈学荣回忆,当时的兰陵集团已经临近破产清算。兰陵集团所有的资产都已被查封,他表示,“当时有两件事我记得最清楚,一个是我们厂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坐车出差,车在路上就被法院的人给扣走了;另一个是,因为好几个月没有开工资,一些职工在厂里敲着锅盆要饭吃。”

不断亏损的情况也阻断了上市公司兰陵陈香的发展之路。2002年—2005年,公司连续亏损面临退市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鲁锦集团对兰陵陈香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后,“旧瓶装新酒”,上市公司变身为新华锦,兰陵集团梦断资本市场。

看完以上种种原因,相信很多人就能够明白在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为什么曾经面临巨大市场机遇的兰陵集团能够落魄到如此地步。

荣耀只是暂时的,市场永远是最残酷的。

10年还清债务,机遇却已经远去

陈学荣接手兰陵集团后,开启了兰陵酒刮骨疗伤式新征途,但整个2005年到2015年的这十年期间,兰陵酒集团因为忙着改革重组几近消失在公众视野当中,最大的收获无疑是“还清了债务”。2012年,陈学荣对外宣布“还清了债务”,这距离他接手兰陵集团刚好过去了10年,而这个十年刚刚好是白酒业的“黄金十年”。

期间,兰陵集团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生产经营、品牌创新、市场开拓上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根据兰陵集团官方显示,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改革动作频频,对市场控制能力弱、盈利空间小的经营单位进行了分离、改制和撤销,在品牌建设上,突出“兰陵”品牌新形象,剔除了过去品牌“多、滥、杂”的短线产品。

2007年,兰陵集团推出代表兰陵形象的产品——“兰陵王系列酒”,冲击中高端市场,采用“城市带动农村”营销战略,让最有钱、最有影响力的人喝上兰陵最好的酒,逐步地坐稳了临沂、枣庄、徐州等重点市场。

2009年,公司负债率从过去的200%多下降到114%,年销售收入比2003年前增长了5倍多,同时职工工资能够全部按时发放,“五险”全部交齐,过去拖欠的工资和养老保险也全部补齐,实现扭亏为盈。

期间,兰陵集团也持续加大工艺创新和科技投入,自2009年开始上马了6项技改工程;同时,在全国酿酒专家指导下,对6600个窖池进行工艺改良,引进最新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由单粮工艺向多粮工艺的转变,同时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的需求,迎合时下年轻人口味,兰陵美酒把原来的20多度酒品调为16度左右。

2013年时,兰陵酒厂已经有6600个发酵池,年产商品酒10万吨,且正在建设酒文化产业园、1.8万吨原酒储存等4项工程,企业提出了重新回到白酒行业第一方阵的口号。但2012年开始的白酒行业调整却无情的迟滞了企业“希望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于兰陵集团过去发展的教训,2014年陈学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毫不避讳的说,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走了弯路,受了很多教训,比如盲目的兼并扩张、管理混乱、品牌稀释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训,我们才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其他的鲁酒企业能够吸取兰陵的教训,不要再走弯路。”

在发展的路上,兰陵集团也从未停止“坎坷”。2014年,兰陵酒在临沂地区最大代理商已终止与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转而运营山东景芝酒业的景阳春系列酒及泸州老窖部分产品,这一代理商年销售2亿,终止合作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此外,兰陵集团也与山东微山湖酒业有限公司围绕“喜临门”商标持续近两年的纷争,但最终取得了商标权。

最后10%国有股二度挂牌

兰陵离民企只差临门一脚

而对于兰陵集团的发展,地方政府也正给予极大的支持。为了应对市场化竞争,兰陵集团从企业组织上进行深度改造,国有参股分批次退出。

2010年,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曾通过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过832万股,合计6.4%的公司股份。

2012年,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再次宣布以2147.52万元的底价挂牌出让,如果出让成功,那么临沂国资委将彻底退出兰陵股份。

彼时,包括临沂市兰陵美酒投资有限公司(兰陵投资)等两家企业出现在拟受让名单中,并办理了购买登记手续,这也被分析人士看做临沂国资委让位于管理层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就在拍卖会前夕,临沂国资委却对一家意向受让方的意向受让资格提出异议,最终于2013年4月,临沂国资决定终结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转让项目交易。对于具体的原因,临沂国资委解释为“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经过几次转让,兰陵美酒股份的国有股占比已经缩小到10%。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2月19日,临沂市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宣布将其持有的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10%国有股份以3144.74万元为底价挂牌转让。挂牌公告披露,兰陵投资将优先受让这10%的转让股份。而兰陵投资是陈学荣等公司高管出资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共有30名自然人股东,其中陈学荣持股49.2%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鲁酒“八大金刚”中,如果兰陵集团此次国有股权退出成功,算上改制的孔府家,以及实现民营化的泰山、趵突泉、琅琊台、扳倒井、古贝春,依然保持国企本色的将仅剩位于潍坊的景芝酒业,而2015年景芝集团混改被叫停,因要执行国企改制新政策。

“救了兰陵一命”的陈学荣带领兰陵集团依然在路上。2015年3月兰陵酒首次启动了面向全国招商项目,为了让全新的兰陵酒快速的打入市场,兰陵集团制定了包括“品牌支持、培训支持、管理支持、调换货支持”等近二十项优惠政策。同年,兰陵集团重金建造天醁山,打造洞藏酒文化高地,以满足众多消费者对白酒的收藏与爱好。此外,兰陵集团还与电商企业合作,探索“互联网+”,希望在新渠道上趟出一条路来。

2016年7月28日,兰陵集团与江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而最新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陈学荣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15到20亿甚至超过20亿的销售收入。“巩固临沂、导航山东、占领全国、走向世界”,这是陈学荣为兰陵集团描绘出的全球化发展愿景。

*部分素材来源公开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0年代上市,销量曾居全国第一,如今这家酒企挂牌卖身

“救了兰陵一命”的陈学荣带领兰陵集团依然在路上。

在五粮液、茅台年度经销商大会信息刷屏的时候,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拟转让的消息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毕竟在大多数的眼里,这家老牌酒企太小了!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家酒企的往事:兰陵美酒,唐朝伟大诗人李白千古绝句赞美过、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赞赏过,还盛传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此外这家企业在90年代曾力压群雄,销量全国第一,在1998年即早于茅台等酒企上市。

提到兰陵,不得不提的还有:“董事长上任伊始遭遇恐吓信”“厂长开车出差半路上车被法院查扣”、“原兰陵集团董事长被列入国家100名外逃人员红色通缉令”、“兰陵高管在地方日报刊文直指地方政府干预”、“用了10年才还清债务”、“职工上访、闹事滋扰一个月多达16起”……

在曾经盛产“标王”的鲁酒中,兰陵股份并不是个例,兰陵、秦池、孔府宴都是曾崛起又快速“暗淡”。与秦池、孔府宴的“标王”不同,很多人会问:兰陵是如何落魄到这个地步的?

最风光的时候:销量曾全国第一,1998年上市

抛开兰陵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3000多年的历史不谈,兰陵集团在白酒行业也曾是风光四射。

兰陵集团到底有多风光?山东兰陵企业(集团)总公司于1993年春以山东兰陵美酒厂(1994年6月改组为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随即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即销量达到13万吨,位列行业首位。

毫不夸张的讲,整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兰陵酒作为山东酒企的龙头大哥,产品一度风靡全国各地。彼时,兰陵集团也曾跻身中国500强最大工业企业、中国十大酿酒企业集团和山东省136家重点企业集团之列,可谓风光无限。

令兰陵人自豪的是公司在1998年就实现了上市,截至目前也是山东省唯一个曾上市的白酒企业。1998年1月,兰陵集团宣布重组上交所上市公司山东环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将旗下的优质资产所属两家全资公司平邑酒厂和郯城酒厂及其控股的兰陵美酒股份公司20.6%的净资产与环宇进行置换。重组后公司更名为山东兰陵陈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600735.SH),这成为山东首个重组上市案例,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家资产彻底置换的上市公司。

根据彼时重组中披露的信息显示:兰陵集团效益指标连续10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6年实现利税2.25亿元,该公司年纳税额占临沂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柱。根据《中国酒》杂志1997年发布的《升降沉浮看白酒——1996年度利税逾亿元白酒厂家概览和思考》一文显示,兰陵酒1995年利税额位列行业第五,但1996年利税跌出前十,但依然排在行业前列。

王者走下神坛:政府干预、公司腐败……

曾经这么牛的一个企业,是如何走下神坛的呢?纵览当时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兰陵集团的快速发展,在“当好县长,办好酒厂”的年代,也深受政府的 “关注”,但过分的 “关注”之下,企业往往因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受到了市场的无情惩罚。在2003年1月29日《临沂日报》刊登的《崔学文致本报的一封信》中,曾经是兰陵集团董事长的崔学文在信中提到:“1995年以来,兰陵集团在资金十分紧张,已经危及到经营的情况下,根据市委指示,相继接收了平邑、蒙阴、苍山、郯城、沂南、沂水等6家危困酒厂……”这些政府“指令并购”令兰陵集团背上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陈学荣

在大好形势之下,兰陵集团管理层思想上没有跟上市场化脚步,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了下滑。一个直观的片段是,兰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学荣后来在用三个镜头表述了刚接手兰陵集团时的企业情况:按理讲这么大的企业,应该绿树成荫鲜花成行,但是他刚去时看到的却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第二个镜头,楼梯的上上下下到处是烟头、纸屑和垃圾。第三个镜头,洗手间里面是污水横流,当时他与分管的副市长是跳着舞,一步一步地跳到洗手间的。此外,另有媒体报道披露,当时兰陵集团管理混乱,员工直接从酒厂偷原酒的粗管子,一节节被放在厂里的下水道里,但是没人敢管,也没人想管。而更加令人恐惧的是:一封封恐吓信送到陈学荣的办公桌上和家里,要他“尽早回头,认清形势,回头是岸”。

据陈学荣回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公司的内部管理中有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黑暗的网,严重地滋扰着供应商、经销商和广大干部职工,兰陵的干部队伍送礼成风、贪污腐败严重。一个鲜明的对照是,据媒体披露,陈学荣接手兰陵集团后,他和公司高管层每年上缴给集体的各种碍于情面收下的购物卡、现金多达上百万,公司的中层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也都把收到的东西统一上交集体。建筑商老王给兰陵集团干了个活,竞标前专门列出了“公关费20万元”,最终他凭借实力竞标成功,20万元的“公关费”没有花出去一分钱。

说到兰陵集团此前的腐败,位列国家红色通缉人员名单的原兰陵集团董事长,原兰陵酒厂厂长、党委书记崔学文又不得不提。崔学文1986年进入兰陵集团工作,将这家总资产1300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上交利税560万元的小酒厂,发展到2001年总资产13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上缴利税18亿元的国内知名酒厂。崔学文2001年2月离开兰陵集团,出任临沂市经贸委主任。但随后一篇发表于2003年1月22日《临沂日报》的报道《千万别砸了千年品牌兰陵》,将兰陵集团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崔学文。

崔学文

据传,崔学文于2003年1月逃往加拿大,2005年,崔学文因犯贪污受贿罪红色通缉令通缉。同年,山东省职务犯罪预防网曾于2005年11月刊发题为《兰陵集团何以由兴旺走向衰败然后迅速复苏》文章。文章称,通过查办案件,发现兰陵集团在权力运作、决策管理、干部任用等方面存在逐多漏洞,为集团一些负责人和管理层大肆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腐败堕落提供可乘之机,最终这些蛀虫将企业资产侵蚀殆尽。

据澎湃新闻披露,《兰陵集团何以由兴旺走向衰败然后迅速复苏》文章将兰陵集团的衰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民主,导致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兰陵集团原主要负责人崔学文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及下属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一身,统管党务、政务和生产经营等诸多事务,均由其拍板定案,在未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于1992年盲目投资6000多万在海南建设椰子汁子厂,不仅血本无归,后来清理时发现,当地人还用这个厂抵押贷款1000多万,至今还让集团背负着投资风险;崔学文提出兼并周边几个县级酒厂时,班子成员中只有一人附和,但他还是拍板贷款一亿多兼并了这些酒厂,由于摊子过大,经营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亏损,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第二,耀眼的“政治光环”使企业领导人失去了必要的外部监控。兰陵集团的一度辉煌,使企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崔学文被推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了非常高的政治荣誉,在一片赞扬声中飘飘然,频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政治欲望愈来愈烈。同时企业也成为全市的一面旗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俊遮百丑”,一味跟着叫好,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即使发现一些问题和苗头,也不管不问,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第三,家族化的企业经营模式,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崔学文在位期间,企业中层以上干部有80%以上是他的老乡、亲戚和亲信,离职以后这些人继续在位掌管企业,在查处的26起案件中,大都是崔学文的亲朋好友和老乡,如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崔学明是其亲弟弟,原副总经理、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佃刚是其郯城老乡,其表弟、妻侄等亲戚都进入管理层,集团经营模式笼罩着浓厚的家族色彩。这些人靠着崔学文这棵大树,互相利用,相互勾结,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收受贿赂在集团管理层内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比如崔学文的表弟曹舜卿,原来是修自行车的,他找到崔说,亲戚们都发了,就我穷,我也得找个地方发家,崔学文安排曹担任了集团驻四川办事处主任,上任后他曾得意地说“这回该轮到我发了”。他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22.96万元。

第四,权钱交易大行其道,使兰陵集团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寻租场。在兰陵集团发展势头减弱、前景黯淡的情况下,一些人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从总公司负责人到分公司和办事处的负责人,纷纷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想方设法捞取钱财。

正是在这些内因、外因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兰陵集团变的“千疮百孔”。90年代后期,兰陵集团开始出现亏损。据统计,2003年,兰陵集团年度亏损逾10亿元,企业负债高达12.9亿元,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媒体披露兰陵集团的窘境曾如此表述:资产6.5亿元,负债12.9亿元,亏损10.2亿元。整个兰陵集团包括分公司共有1.2万人,6个月没发工资,欠缺工人的工资和养老金2200万元,欠集资2900万元,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36起,职工上访、闹事滋扰一个月多达16起。

据陈学荣回忆,当时的兰陵集团已经临近破产清算。兰陵集团所有的资产都已被查封,他表示,“当时有两件事我记得最清楚,一个是我们厂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坐车出差,车在路上就被法院的人给扣走了;另一个是,因为好几个月没有开工资,一些职工在厂里敲着锅盆要饭吃。”

不断亏损的情况也阻断了上市公司兰陵陈香的发展之路。2002年—2005年,公司连续亏损面临退市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鲁锦集团对兰陵陈香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后,“旧瓶装新酒”,上市公司变身为新华锦,兰陵集团梦断资本市场。

看完以上种种原因,相信很多人就能够明白在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为什么曾经面临巨大市场机遇的兰陵集团能够落魄到如此地步。

荣耀只是暂时的,市场永远是最残酷的。

10年还清债务,机遇却已经远去

陈学荣接手兰陵集团后,开启了兰陵酒刮骨疗伤式新征途,但整个2005年到2015年的这十年期间,兰陵酒集团因为忙着改革重组几近消失在公众视野当中,最大的收获无疑是“还清了债务”。2012年,陈学荣对外宣布“还清了债务”,这距离他接手兰陵集团刚好过去了10年,而这个十年刚刚好是白酒业的“黄金十年”。

期间,兰陵集团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生产经营、品牌创新、市场开拓上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根据兰陵集团官方显示,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改革动作频频,对市场控制能力弱、盈利空间小的经营单位进行了分离、改制和撤销,在品牌建设上,突出“兰陵”品牌新形象,剔除了过去品牌“多、滥、杂”的短线产品。

2007年,兰陵集团推出代表兰陵形象的产品——“兰陵王系列酒”,冲击中高端市场,采用“城市带动农村”营销战略,让最有钱、最有影响力的人喝上兰陵最好的酒,逐步地坐稳了临沂、枣庄、徐州等重点市场。

2009年,公司负债率从过去的200%多下降到114%,年销售收入比2003年前增长了5倍多,同时职工工资能够全部按时发放,“五险”全部交齐,过去拖欠的工资和养老保险也全部补齐,实现扭亏为盈。

期间,兰陵集团也持续加大工艺创新和科技投入,自2009年开始上马了6项技改工程;同时,在全国酿酒专家指导下,对6600个窖池进行工艺改良,引进最新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由单粮工艺向多粮工艺的转变,同时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的需求,迎合时下年轻人口味,兰陵美酒把原来的20多度酒品调为16度左右。

2013年时,兰陵酒厂已经有6600个发酵池,年产商品酒10万吨,且正在建设酒文化产业园、1.8万吨原酒储存等4项工程,企业提出了重新回到白酒行业第一方阵的口号。但2012年开始的白酒行业调整却无情的迟滞了企业“希望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于兰陵集团过去发展的教训,2014年陈学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毫不避讳的说,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走了弯路,受了很多教训,比如盲目的兼并扩张、管理混乱、品牌稀释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训,我们才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其他的鲁酒企业能够吸取兰陵的教训,不要再走弯路。”

在发展的路上,兰陵集团也从未停止“坎坷”。2014年,兰陵酒在临沂地区最大代理商已终止与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转而运营山东景芝酒业的景阳春系列酒及泸州老窖部分产品,这一代理商年销售2亿,终止合作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此外,兰陵集团也与山东微山湖酒业有限公司围绕“喜临门”商标持续近两年的纷争,但最终取得了商标权。

最后10%国有股二度挂牌

兰陵离民企只差临门一脚

而对于兰陵集团的发展,地方政府也正给予极大的支持。为了应对市场化竞争,兰陵集团从企业组织上进行深度改造,国有参股分批次退出。

2010年,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曾通过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过832万股,合计6.4%的公司股份。

2012年,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再次宣布以2147.52万元的底价挂牌出让,如果出让成功,那么临沂国资委将彻底退出兰陵股份。

彼时,包括临沂市兰陵美酒投资有限公司(兰陵投资)等两家企业出现在拟受让名单中,并办理了购买登记手续,这也被分析人士看做临沂国资委让位于管理层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就在拍卖会前夕,临沂国资委却对一家意向受让方的意向受让资格提出异议,最终于2013年4月,临沂国资决定终结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10%国有股权转让项目交易。对于具体的原因,临沂国资委解释为“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经过几次转让,兰陵美酒股份的国有股占比已经缩小到10%。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2月19日,临沂市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宣布将其持有的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10%国有股份以3144.74万元为底价挂牌转让。挂牌公告披露,兰陵投资将优先受让这10%的转让股份。而兰陵投资是陈学荣等公司高管出资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共有30名自然人股东,其中陈学荣持股49.2%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鲁酒“八大金刚”中,如果兰陵集团此次国有股权退出成功,算上改制的孔府家,以及实现民营化的泰山、趵突泉、琅琊台、扳倒井、古贝春,依然保持国企本色的将仅剩位于潍坊的景芝酒业,而2015年景芝集团混改被叫停,因要执行国企改制新政策。

“救了兰陵一命”的陈学荣带领兰陵集团依然在路上。2015年3月兰陵酒首次启动了面向全国招商项目,为了让全新的兰陵酒快速的打入市场,兰陵集团制定了包括“品牌支持、培训支持、管理支持、调换货支持”等近二十项优惠政策。同年,兰陵集团重金建造天醁山,打造洞藏酒文化高地,以满足众多消费者对白酒的收藏与爱好。此外,兰陵集团还与电商企业合作,探索“互联网+”,希望在新渠道上趟出一条路来。

2016年7月28日,兰陵集团与江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而最新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陈学荣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15到20亿甚至超过20亿的销售收入。“巩固临沂、导航山东、占领全国、走向世界”,这是陈学荣为兰陵集团描绘出的全球化发展愿景。

*部分素材来源公开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