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试过smart forfour,方知由奢入俭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试过smart forfour,方知由奢入俭难

正因为关注过旧款smart,我才对新一代车型在心头有了对比。

 

大概五六年前,我曾想过买一部smart代步,不过这个念头很快被打消:家中两部车加起来只有六个座位,应该不是明智的决定,尤其上代smart的驾驶风格并不友善,转向与踏板回馈颇为沉重,变速箱又如同几年没打磨的菜刀般愚钝,应该会把老婆练成女汉子,于是我转而买了最后一批机械增压的奔驰C级。

正因为关注过旧款smart,我才对新一代车型在心头有了对比。从设计风格上来看,设计师还是选择了更大胆的突破,虽然双色车身得到保留,但更为圆润的线条勾勒出的是胖乎乎的憨厚形象,像是一块突然掉在地上的香皂,没有之前那种古灵精怪的感觉。

更重要的一点,smart forfour重出江湖。这也是我在拿到试驾车前感觉困惑的事情:大家需要XL号的smart吗?也许这只为解决部分选择困难户的后顾之忧——在你爸妈质疑买一辆smart fortwo根本没自己位置的时候,forfour能减少家庭矛盾。当然奔驰的举动没有BMW凭空生造出的MINI五门版那么离经叛道,毕竟第一代smart产品就已经布局两排座椅,这次将forfour复活也是扩展产品线的顺势而为。

从第一印象来看,我感觉smart forfour不显得臃肿,它的宽度与高度和fortwo车型基本一致,只是长度延伸出800mm,女生多留两三年头发也能有这么长。为了多塞下后排座椅,smart forfour的轴距有2494mm,虽没有把全部长度涨幅利用起来,但在比铃木奥拓短小的情况下多出134mm轴距,和三门版MINI旗鼓相当,算是喜人。

当然我不认为smart forfour的后座舒适度能和小车之王竞争,这部新车解决的是0和1的问题,起码你不用让朋友蹲在后备箱里,而是有正当合法的第二排座椅请进两名乘客。不过我希望这两位朋友体型娇小且性格温和,因为smart forfour的后座空间确实局限,165cm以内的女士尚有合理的坐姿,超过175cm身高的男性就很难留出头部与膝部空间,短促的坐垫让大腿支撑若有若无,笔直的座椅靠背则让人回想起纯真的学生时代。

好消息也有,比如在开门角度上smart forfour保留双门车型开启90度的特征,上下乘客或装取物品都很便利,而且试驾车配置了双天窗,整个车舱的通透度有所改善,视觉上不会太压抑。虽然后排没有电动车窗,但德国人并非对待乘客就很残忍,手动推开窗户后有4、5厘米的透气空间,行驶中的负压效果可以让空气流通。

从官方数据上看,smart forfour的后备箱容积比fortwo小75升。是的,尺寸更大的车型后备箱却更小,185升的基础空间基本放五六个背包就能塞满,这主要还是因为第二排座椅侵占了部分储物位置。不过从拓展空间上讲,没有放倒座椅选项的smart fortwo就输一大截,五门车型的最大进深可以做到近1.3米,975升容积也满足了大多数装载行李的可能。

在储物空间的制造上,smart forfour诚心诚意向日系品牌看齐,前后门板上都掏出能塞进矿泉水瓶的容积,前后排也都有独立的杯架。不过smart依旧有需要向注重人性化设计的日本工程师们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杯架里应该有限位器,否则这么浅的程度很容易在激烈驾驶时水杯脱出。

还有原本被视为亮点的中控台下方小抽屉,开口在副驾驶一侧我想大约是出于安全考虑,可这是我在smart forfour车内唯一能找到最适宜放置手机、钱包等随身物品的地方了,既然难以两全其美,不如直接做成镂空设计不是更好?这种奢侈的浪费在中控液晶屏的安置上也尤为明显,这块7英寸液晶屏很好提升了整车的科技感,操作界面也较为直白,本身没啥问题,但设计师大概是为了营造层次,所以用上悬浮式设计,这让液晶屏后面很大空间都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要是能布置一个平台来放小件物品其实更实用。

至于手套箱太小的问题我认为在一部紧凑型轿车上可以接受,但若能增加阻尼的话应该能让整部车的质感更好些。其实以平价小车的标准来看,虽然smart forfour绝谈不上奢华,但用料还是很务实,比如织物包裹中控台就减少硬塑料带来的不适,颇有新意的球状空调出风口则掩盖了造工细节上的不足。

我喜欢smart forfour的一体式织物座椅,手动调节后可以找到舒适的坐姿,干练的三幅式方向盘也很有AMG的味道,握感与尺寸都很适中。半圆形的仪表盘内唱主角的是显示行车信息的液晶屏,它左侧的大眼萌更抢眼,转速表下还有一块小时钟,不过既然这是涡轮引擎车型的专属配置,不如把时钟换成增压值更实用。

厂家交给我的是一部搭载0.9升涡轮增压引擎的smart forfour先锋版,指导售价为16.6万元,配置水准在smart车系中算是中等,自动空调、发动机启停、日间行车灯、中控液晶屏、前排座椅加热、定速巡航、侧气囊和牵引力/车身稳定控制系统都有提供,增加2万预算可以购入顶配的极致版,多出16寸轮毂、方向盘换挡、倒车影像、自动大灯、前雾灯、氛围灯、感应雨刷、皮革/织物座椅和JBL音响系统,但带透镜的氙灯是全系均不提供,让smart forfour的视觉和照明效果都显出廉价。

话说回来,奔驰设计团队真是做到四轮四角布局,得益于smart后置后驱的动力形式,这款车型的前后轴车轮几乎都安置在尽可能边缘的位置。对于这种在操控特质与被动安全上先天不占优势的微型车来说,smart这样的设计无疑能增加行驶稳定性,最大程度提高了驾驶乐趣。

这也就要说到smart forfour的血统了。第一代车型诞生时,梅赛德斯和三菱还有深入合作,所以smart五门版车型是基于横置前驱平台的三菱Colt而来,搭载三菱3B21发动机。而我试驾的全新smart改为与雷诺联手开发,这样让forfour车型有了更多奔驰工程团队的想法在里面,与Twingo一起在斯诺文尼亚的雷诺工厂生产业能节约制造成本。当然德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研发一套动力系统,所以smart的引擎就交由善于制造小型车的雷诺操刀完成。

0.9升排量的发动机提供66kW功率和135Nm扭矩,比旧款smart的1.0T引擎动力更强,基本有当下1.4升自然进气发动机的水准。和这具引擎匹配的是格特拉克的6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刚松开刹车踏板时,我对这套动力系统的感觉还很一般。smart forfour虽然具备自动变速箱那种蠕行功能,但动力需要稍缓一下才能推动车身前行,积极性不够。不过在我踩下油门踏板后,它却能让我忘却过往试驾旧款smart时的不满,踏板的回馈力不会跟我较劲,轻柔的动作就能让smart轻快奔跑,在转速达到2000rpm前变速箱平稳升档,几乎难以察觉有动力衔接的过渡,这种顺畅的感觉放在smart上太妙了。

这种平顺感在畅通的路况下得到展现,但拥堵路段时双离合变速箱还是难以做到完美。频繁的松、踩油门踏板,smart的变速箱动作会有迟疑和疑惑,1、2、3挡之间的反复切换有明显的顿挫,总体来说顺滑程度不及大众汽车做得完善。

我在空旷地带试着多踩下些油门,转速推过2000rpm后涡轮似乎有些亢奋,动力开始源源不断涌向后轮,加之柔和的转向手感和准确的车头指向性,驾驶smart forfour超起车来让我感觉得心应手,8.65米的转弯直径也让我再度体验到双车道直接一把掉头的乐趣。换用S模式再试,变速箱响应有明显变化,即便温和对待油门踏板,转速也乐于维持在3000rpm左右,让最大扭矩可以随时索取,加速时升挡也会有种生硬闯入的机械感,更有激情。如果还嫌不够好玩,你也可以把排挡杆推入手动模式,虽然先锋版没有换挡拨片,但在推拉挡杆时变速箱的响应速度尚可,连续降挡虽会迟疑,但能满足大多数山路驾驶的需求。

为了验证这套动力系统的实力,我们也做了加速测试。在同时踩下制动和油门的时候,出于保护双离合变速箱的目的,转速攀升到2500rpm后短暂停留就会自动回落,所以驾驶smart forfour刷成绩需要把握时机丢开制动踏板。从我跑出的最好成绩来看,这部五门版smart在5.07秒可以达到60km/h,11.76秒则突破100km/h,比官方给出的成绩稍快一点,考虑到forfour先锋版的整备质量有1141kg,这样的表现还是很合理。不过小排量涡轮引擎在加速后段会稍微吃力,我跑到120km/h花了17.38秒,所以在高速公路上smart很难扮演恶人的角色,车主可以按照道法规定行车。

从微型轿车的角度来看,我测试出forfour车型的刹车表现已经很好,100km/h-0最好成绩是40.5米,只花掉3.14秒,而60km/h-0仅用1.98秒刹停,制动距离14.73米。不过smart配备的是后轮鼓式制动,它在抗衰减上有天然的劣势:随后我又连续测试了四次紧急制动,它的刹车成绩出现轻微波动,100km/h-0逐步增加到42米,当然这依旧是很出色的成绩,但也说明制动系统过热后会影响smart forfour的刹车表现。

同样让我感觉不过不失的还有smart forfour的驾控表现。这是一部很好开的小车,这点就是对上代车型的拨乱反正,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值。但我不认为大家对它的操控得抱有极高的期望,smart forfour当然还是有一定的驾驶乐趣,操作起来很灵活,后驱布局让它的指向性很好,趋于平衡的前后轴重量分布也会让它有不错的稳定性。不过smart原则上依旧是部代步车,所以工程团队需要照顾到它的舒适度,所以它在减震初段较硬、路感属于欧洲车惯有扎实的情况下,用偏长的悬架行程来确保大幅颠簸时的稳定度,这在快速转向时会以明显的侧倾作为弥补。

对于行驶中的噪音,我进行了测试。60km/h速度下,66.3dB;100km/h速度下,67.5dB;120km/h速度下,70.3dB。从过往的测试经验来看,和主流合资紧凑型轿车的隔音水平差不多,这点还是超出预期,主观感受也比上代smart安静一些。

还有一点是在我预期之内的,那就是smart forfour的油耗。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是4.8L/100km,但这应该只能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根据我一周驾驶后的的综合判断,车主正常驾驶下的平均油耗会在7L/100km左右,谈不上惊喜,但作为整备质量超过1.1吨的五门车型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我想再多讲几句。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通过私人渠道购入第一代smart,还给贴上了三叉星车标,依稀记得它当年售价高达40万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关系,这笔钱放现在怎么也值一部梅赛德斯-AMG GT了吧。

翻旧帐的原因,我想说明很多国内消费者对smart的期望值很高,基本是把它看作一部奔驰轿车,但事实真不是这样。从诞生伊始smart就是独立的品牌,它的目的也不是彰显奢华或提供激情,更多是为未来城市出行带来更便捷和务实的体验。回看smart在海外的价格,欧洲地区从10000欧元左右起步,北美市场定价13270美元起,虽然也谈不上廉价,但也不属于豪华品牌的身价。

欲望是最难填满的坑,如果之前你开一部入门级轿车,换到smart上肯定觉得哪里都很新鲜,但要是让豪华车主换用这部smart forfour又会感觉过于简单,这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吧!

但其实豪华与奢侈从来不是smart的初衷,它只是在为我们做减法。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留下最本质的用车需求,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习惯做加法的汽车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因而无论何时,都值得保存和值得尊敬。

撰稿:max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试过smart forfour,方知由奢入俭难

正因为关注过旧款smart,我才对新一代车型在心头有了对比。

 

大概五六年前,我曾想过买一部smart代步,不过这个念头很快被打消:家中两部车加起来只有六个座位,应该不是明智的决定,尤其上代smart的驾驶风格并不友善,转向与踏板回馈颇为沉重,变速箱又如同几年没打磨的菜刀般愚钝,应该会把老婆练成女汉子,于是我转而买了最后一批机械增压的奔驰C级。

正因为关注过旧款smart,我才对新一代车型在心头有了对比。从设计风格上来看,设计师还是选择了更大胆的突破,虽然双色车身得到保留,但更为圆润的线条勾勒出的是胖乎乎的憨厚形象,像是一块突然掉在地上的香皂,没有之前那种古灵精怪的感觉。

更重要的一点,smart forfour重出江湖。这也是我在拿到试驾车前感觉困惑的事情:大家需要XL号的smart吗?也许这只为解决部分选择困难户的后顾之忧——在你爸妈质疑买一辆smart fortwo根本没自己位置的时候,forfour能减少家庭矛盾。当然奔驰的举动没有BMW凭空生造出的MINI五门版那么离经叛道,毕竟第一代smart产品就已经布局两排座椅,这次将forfour复活也是扩展产品线的顺势而为。

从第一印象来看,我感觉smart forfour不显得臃肿,它的宽度与高度和fortwo车型基本一致,只是长度延伸出800mm,女生多留两三年头发也能有这么长。为了多塞下后排座椅,smart forfour的轴距有2494mm,虽没有把全部长度涨幅利用起来,但在比铃木奥拓短小的情况下多出134mm轴距,和三门版MINI旗鼓相当,算是喜人。

当然我不认为smart forfour的后座舒适度能和小车之王竞争,这部新车解决的是0和1的问题,起码你不用让朋友蹲在后备箱里,而是有正当合法的第二排座椅请进两名乘客。不过我希望这两位朋友体型娇小且性格温和,因为smart forfour的后座空间确实局限,165cm以内的女士尚有合理的坐姿,超过175cm身高的男性就很难留出头部与膝部空间,短促的坐垫让大腿支撑若有若无,笔直的座椅靠背则让人回想起纯真的学生时代。

好消息也有,比如在开门角度上smart forfour保留双门车型开启90度的特征,上下乘客或装取物品都很便利,而且试驾车配置了双天窗,整个车舱的通透度有所改善,视觉上不会太压抑。虽然后排没有电动车窗,但德国人并非对待乘客就很残忍,手动推开窗户后有4、5厘米的透气空间,行驶中的负压效果可以让空气流通。

从官方数据上看,smart forfour的后备箱容积比fortwo小75升。是的,尺寸更大的车型后备箱却更小,185升的基础空间基本放五六个背包就能塞满,这主要还是因为第二排座椅侵占了部分储物位置。不过从拓展空间上讲,没有放倒座椅选项的smart fortwo就输一大截,五门车型的最大进深可以做到近1.3米,975升容积也满足了大多数装载行李的可能。

在储物空间的制造上,smart forfour诚心诚意向日系品牌看齐,前后门板上都掏出能塞进矿泉水瓶的容积,前后排也都有独立的杯架。不过smart依旧有需要向注重人性化设计的日本工程师们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杯架里应该有限位器,否则这么浅的程度很容易在激烈驾驶时水杯脱出。

还有原本被视为亮点的中控台下方小抽屉,开口在副驾驶一侧我想大约是出于安全考虑,可这是我在smart forfour车内唯一能找到最适宜放置手机、钱包等随身物品的地方了,既然难以两全其美,不如直接做成镂空设计不是更好?这种奢侈的浪费在中控液晶屏的安置上也尤为明显,这块7英寸液晶屏很好提升了整车的科技感,操作界面也较为直白,本身没啥问题,但设计师大概是为了营造层次,所以用上悬浮式设计,这让液晶屏后面很大空间都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要是能布置一个平台来放小件物品其实更实用。

至于手套箱太小的问题我认为在一部紧凑型轿车上可以接受,但若能增加阻尼的话应该能让整部车的质感更好些。其实以平价小车的标准来看,虽然smart forfour绝谈不上奢华,但用料还是很务实,比如织物包裹中控台就减少硬塑料带来的不适,颇有新意的球状空调出风口则掩盖了造工细节上的不足。

我喜欢smart forfour的一体式织物座椅,手动调节后可以找到舒适的坐姿,干练的三幅式方向盘也很有AMG的味道,握感与尺寸都很适中。半圆形的仪表盘内唱主角的是显示行车信息的液晶屏,它左侧的大眼萌更抢眼,转速表下还有一块小时钟,不过既然这是涡轮引擎车型的专属配置,不如把时钟换成增压值更实用。

厂家交给我的是一部搭载0.9升涡轮增压引擎的smart forfour先锋版,指导售价为16.6万元,配置水准在smart车系中算是中等,自动空调、发动机启停、日间行车灯、中控液晶屏、前排座椅加热、定速巡航、侧气囊和牵引力/车身稳定控制系统都有提供,增加2万预算可以购入顶配的极致版,多出16寸轮毂、方向盘换挡、倒车影像、自动大灯、前雾灯、氛围灯、感应雨刷、皮革/织物座椅和JBL音响系统,但带透镜的氙灯是全系均不提供,让smart forfour的视觉和照明效果都显出廉价。

话说回来,奔驰设计团队真是做到四轮四角布局,得益于smart后置后驱的动力形式,这款车型的前后轴车轮几乎都安置在尽可能边缘的位置。对于这种在操控特质与被动安全上先天不占优势的微型车来说,smart这样的设计无疑能增加行驶稳定性,最大程度提高了驾驶乐趣。

这也就要说到smart forfour的血统了。第一代车型诞生时,梅赛德斯和三菱还有深入合作,所以smart五门版车型是基于横置前驱平台的三菱Colt而来,搭载三菱3B21发动机。而我试驾的全新smart改为与雷诺联手开发,这样让forfour车型有了更多奔驰工程团队的想法在里面,与Twingo一起在斯诺文尼亚的雷诺工厂生产业能节约制造成本。当然德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研发一套动力系统,所以smart的引擎就交由善于制造小型车的雷诺操刀完成。

0.9升排量的发动机提供66kW功率和135Nm扭矩,比旧款smart的1.0T引擎动力更强,基本有当下1.4升自然进气发动机的水准。和这具引擎匹配的是格特拉克的6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刚松开刹车踏板时,我对这套动力系统的感觉还很一般。smart forfour虽然具备自动变速箱那种蠕行功能,但动力需要稍缓一下才能推动车身前行,积极性不够。不过在我踩下油门踏板后,它却能让我忘却过往试驾旧款smart时的不满,踏板的回馈力不会跟我较劲,轻柔的动作就能让smart轻快奔跑,在转速达到2000rpm前变速箱平稳升档,几乎难以察觉有动力衔接的过渡,这种顺畅的感觉放在smart上太妙了。

这种平顺感在畅通的路况下得到展现,但拥堵路段时双离合变速箱还是难以做到完美。频繁的松、踩油门踏板,smart的变速箱动作会有迟疑和疑惑,1、2、3挡之间的反复切换有明显的顿挫,总体来说顺滑程度不及大众汽车做得完善。

我在空旷地带试着多踩下些油门,转速推过2000rpm后涡轮似乎有些亢奋,动力开始源源不断涌向后轮,加之柔和的转向手感和准确的车头指向性,驾驶smart forfour超起车来让我感觉得心应手,8.65米的转弯直径也让我再度体验到双车道直接一把掉头的乐趣。换用S模式再试,变速箱响应有明显变化,即便温和对待油门踏板,转速也乐于维持在3000rpm左右,让最大扭矩可以随时索取,加速时升挡也会有种生硬闯入的机械感,更有激情。如果还嫌不够好玩,你也可以把排挡杆推入手动模式,虽然先锋版没有换挡拨片,但在推拉挡杆时变速箱的响应速度尚可,连续降挡虽会迟疑,但能满足大多数山路驾驶的需求。

为了验证这套动力系统的实力,我们也做了加速测试。在同时踩下制动和油门的时候,出于保护双离合变速箱的目的,转速攀升到2500rpm后短暂停留就会自动回落,所以驾驶smart forfour刷成绩需要把握时机丢开制动踏板。从我跑出的最好成绩来看,这部五门版smart在5.07秒可以达到60km/h,11.76秒则突破100km/h,比官方给出的成绩稍快一点,考虑到forfour先锋版的整备质量有1141kg,这样的表现还是很合理。不过小排量涡轮引擎在加速后段会稍微吃力,我跑到120km/h花了17.38秒,所以在高速公路上smart很难扮演恶人的角色,车主可以按照道法规定行车。

从微型轿车的角度来看,我测试出forfour车型的刹车表现已经很好,100km/h-0最好成绩是40.5米,只花掉3.14秒,而60km/h-0仅用1.98秒刹停,制动距离14.73米。不过smart配备的是后轮鼓式制动,它在抗衰减上有天然的劣势:随后我又连续测试了四次紧急制动,它的刹车成绩出现轻微波动,100km/h-0逐步增加到42米,当然这依旧是很出色的成绩,但也说明制动系统过热后会影响smart forfour的刹车表现。

同样让我感觉不过不失的还有smart forfour的驾控表现。这是一部很好开的小车,这点就是对上代车型的拨乱反正,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值。但我不认为大家对它的操控得抱有极高的期望,smart forfour当然还是有一定的驾驶乐趣,操作起来很灵活,后驱布局让它的指向性很好,趋于平衡的前后轴重量分布也会让它有不错的稳定性。不过smart原则上依旧是部代步车,所以工程团队需要照顾到它的舒适度,所以它在减震初段较硬、路感属于欧洲车惯有扎实的情况下,用偏长的悬架行程来确保大幅颠簸时的稳定度,这在快速转向时会以明显的侧倾作为弥补。

对于行驶中的噪音,我进行了测试。60km/h速度下,66.3dB;100km/h速度下,67.5dB;120km/h速度下,70.3dB。从过往的测试经验来看,和主流合资紧凑型轿车的隔音水平差不多,这点还是超出预期,主观感受也比上代smart安静一些。

还有一点是在我预期之内的,那就是smart forfour的油耗。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是4.8L/100km,但这应该只能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根据我一周驾驶后的的综合判断,车主正常驾驶下的平均油耗会在7L/100km左右,谈不上惊喜,但作为整备质量超过1.1吨的五门车型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我想再多讲几句。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通过私人渠道购入第一代smart,还给贴上了三叉星车标,依稀记得它当年售价高达40万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关系,这笔钱放现在怎么也值一部梅赛德斯-AMG GT了吧。

翻旧帐的原因,我想说明很多国内消费者对smart的期望值很高,基本是把它看作一部奔驰轿车,但事实真不是这样。从诞生伊始smart就是独立的品牌,它的目的也不是彰显奢华或提供激情,更多是为未来城市出行带来更便捷和务实的体验。回看smart在海外的价格,欧洲地区从10000欧元左右起步,北美市场定价13270美元起,虽然也谈不上廉价,但也不属于豪华品牌的身价。

欲望是最难填满的坑,如果之前你开一部入门级轿车,换到smart上肯定觉得哪里都很新鲜,但要是让豪华车主换用这部smart forfour又会感觉过于简单,这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吧!

但其实豪华与奢侈从来不是smart的初衷,它只是在为我们做减法。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留下最本质的用车需求,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习惯做加法的汽车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因而无论何时,都值得保存和值得尊敬。

撰稿:max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