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共享单车的厦门式困惑:骑起来确实很溜,但是车应该停在哪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共享单车的厦门式困惑:骑起来确实很溜,但是车应该停在哪儿?

与厦门类似的后发城市或都将面临这一困惑,因为早年的规划中没有固定的自行车停车位、停车场。共享单车的最大优势——没有固定的停车桩,似乎成了其在厦门推广的最大困惑。

在资本圈屡屡掀起融资大战的共享单车们,如今把战火烧到了厦门。

12月20日,摩拜单车在厦门举行媒体见面会,宣布正式进军厦门。在此的前一天凌晨,摩拜单车的第一批共享单车已经被悄然投放到厦门的大街小巷,厦门成为其在全国开展业务的第七座城市,预计将投放3-5万辆。

摩拜单车厦门拓展经理邱中杰告诉创事纪邮报(ID:themakerpost),目前摩拜单车主要在岛内的湖里、思明两区运营。邱中杰表示,摩拜单车将在近期陆续于厦门投放数千辆共享单车,并将视用户增长、市场环境等因素稳步投放。他相信,不久之后摩拜单车将成为厦门人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

▲厦门街头的摩拜单车

事实上,在摩拜单车之前,它的竞争者ofo共享单车、Hellobike已经相继进入厦门。创事纪邮报注意到,这3家公司布局厦门的时间点,前后相差仅仅1周。由此,共享单车融资大战背后的另一场战争——城市拓展运营战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共享单车为何争先恐后齐聚厦门?

共享单车还有一种称呼,叫“网约自行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约车”,以及网约车的过去和现在——先是掀起融资大战进行淘汰赛,然后因为资本无力继续烧钱,巨头之间开始兼并整合。这样的套路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十分熟悉,创事纪邮报也无意在此赘述。不同的是,由于共享单车的客单价很低,因此无需投入巨额补贴来吸引用户产生交易;反倒是制造、投放单车本身,将消耗掉海量的融资。

那么,共享单车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看上厦门?

在摩拜单车厦门拓展经理邱中杰看来,厦门诸多的客观条件非常适合共享单车的运营和管理。厦门岛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地方不算大但人口密集,经济活跃。此外,厦门的气候宜人,更加没有雾霾,即使冬天也能轻松地在户外骑行。加之全岛蜿蜒的海岸线风景优美,早已经是自行车爱好者们眼里的经典骑行线路。

事实上,厦门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些先天优势,在几年前提出“美丽厦门”的城市规划里就有多处涉及包涵公共自行车在内的城市慢行系统。并且,从2013年起政府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建设。

▲摩拜单车进入厦门

除了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之外,国际经验表明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体系还将带来额外的好处以加拿大温哥华市为例,虽然公共自行车体系的建设增加了开支,但随着体系逐渐完善,骑自行车的人口比例已达10%(就连市长都骑车上下班),市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城市的医保开支大幅下降。

厦门公共自行车最近的一个大新闻就是,市政府为其规划了一条专用的空中自行车道,这极有可能是全国首创。该条高架半空的专用道预计2017年春节前就能完工。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条自行车道并不限定专用车辆,而是欢迎市民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驰骋其间。

摩拜单车们知道,如果能让自己的自行车在这条“上天”的车道上跑起来,无疑具有极高的公关和传播价值,将有助于未来的城市推广。更何况,这样的事还是发生在明年金砖五国(BRICS)会议的举办地。

▲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全程高架,只限自行车通行

既然不是新事物,那它们新在哪儿?

但共享单车并不是新事物,在厦门就有国企在运营公共自行车及其站点,其更与相关部门配合新修了不少自行车道,构建公共自行车体系。为什么摩拜单车们有自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无论是摩拜单车还是ofo或者是Hellobike,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停车桩,这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最大的区别所在。这意味着,你的取车地点和停车地点不受停车桩的限制。你用手机App解锁并骑走一辆共享单车之后,不用把车停回停车桩里,只要选择一个能停普通自行车的路边场地就可以。相应地,当你需要骑车时,它们也将随处可见。

▲共享单车没有固定停车桩

另一个优化的地方在于自行车本身。出于应对更加严苛的使用环境的需要,公共自行车一般都会在耐用性上特别强化,目的是让它不容易被弄坏,容易维护。但这么做的副作用就是,车子变得更重更费劲,骑行体验大打折扣,难以吸引爱美爱酷的潮男潮女。

共享单车们深知其中的痛点,无一例外都在此下足了功夫进行了优化,使得车子更好骑,外观也更加时尚酷炫,而耐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以摩拜单车为例,其单车设计和制造使用了很多汽车工业的理念和技术,在材料的选择、车身结构、拼装上应用了传统公共自行车没有的高科技。用更互联网的话来说,摩拜单车采取了“降维攻击”的策略。

▲共享单车们都对车身进行了优化

不过,这也直接导致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直线上升,每车接近3000元,是传统公共自行车的数倍。因此,为了实现盈利,共享单车无疑例外地追求规模效应,必须通过大规模量产摊薄单位制造成本,同时通过大规模投放收取租金。

厦门式困惑:很好骑,但该停在哪儿?

创事纪邮报在做过对比体验后发现,摩拜单车的骑行体验确实更好,而它炫目的色彩和新潮的造型,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也更能吸引路人的眼球。但路人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这车应该停在哪儿?

虽然我的回答是“能停自行车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停”,但我依然心虚。因为像厦门这样的后发城市,经济发达之后迅速拥抱了汽车,加之城区面积较小,市政规划、交通规划中并没有为自行车预留专门的车道和停车区域,能利用的空间几乎都留给了汽车,修建专门的自行车道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所以,你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是100%确定能够停放普通自行车的。

这一点不像北京这样的先发城市。在中国摘得“自行车王国”头衔的1970、1980年代,北京市民最日常的生活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地铁站换乘,自行车就停在旁边的停车场。至今这种需求和场景依然存在,因此自行车的路权一直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保障,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停车场随处可见。

而在厦门多年的骑行经验告诉你,更多的地方只是能够临时停放。比如你到咖啡馆消费,征得老板的同意可以临时停在门口,等你走的时候得把车带走。路边停放同样是临时的,至于能够“临时”多久,可能只有城管和交警知道。就在本周,已经出现过共享单车被城管成批收缴的案例。

▲厦门城管“收缴”共享单车

对于摩拜单车们而言,它们最大的优势此刻却变成了用户最大的困惑。它们的解决方式是,从用户和政府两方面去做沟通、引导和教育。

在用户教育方面,三家共享单车都告知可以在市内随意停放,但不能干扰交通,并且不能停放在小区、办公室等私人区域。同时,摩拜单车和Hellobike还在App里设置了信用分并与违停处罚相结合,违停者将被扣掉信用分,而举报违停者将奖励信用分。

当然,对用户的沟通只能治标。更根本的方法,是与当地政府沟通(比如交警、城管),与办公园区、商圈、商家沟通,划出自行车的停车位。这个过程就有点像当年特斯拉的充电桩,需要一点一点去拓展,而且不能保证经验可以复制。

而共享单车们能否承受这其中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未可知,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已经实现盈利。这条PR+GR的漫漫长路,着实是不好走的。相反,有国资背景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因为有了政府的强力背书,恰恰有了先天的优势。

▲扫个码就能骑走的共享单车,停车却不那么容易

不过,厦门市政府破天荒修建空中自行车道,已经让共享单车看到了当地政府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的智慧和诚意。而厦门公共自行车管理有限公司也释放出善意,表态共享单车与其目标客户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问题是,共享单车们未来要进入的其它后发城市,是否也能够遇到同样的诚意和善意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共享单车的厦门式困惑:骑起来确实很溜,但是车应该停在哪儿?

与厦门类似的后发城市或都将面临这一困惑,因为早年的规划中没有固定的自行车停车位、停车场。共享单车的最大优势——没有固定的停车桩,似乎成了其在厦门推广的最大困惑。

在资本圈屡屡掀起融资大战的共享单车们,如今把战火烧到了厦门。

12月20日,摩拜单车在厦门举行媒体见面会,宣布正式进军厦门。在此的前一天凌晨,摩拜单车的第一批共享单车已经被悄然投放到厦门的大街小巷,厦门成为其在全国开展业务的第七座城市,预计将投放3-5万辆。

摩拜单车厦门拓展经理邱中杰告诉创事纪邮报(ID:themakerpost),目前摩拜单车主要在岛内的湖里、思明两区运营。邱中杰表示,摩拜单车将在近期陆续于厦门投放数千辆共享单车,并将视用户增长、市场环境等因素稳步投放。他相信,不久之后摩拜单车将成为厦门人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

▲厦门街头的摩拜单车

事实上,在摩拜单车之前,它的竞争者ofo共享单车、Hellobike已经相继进入厦门。创事纪邮报注意到,这3家公司布局厦门的时间点,前后相差仅仅1周。由此,共享单车融资大战背后的另一场战争——城市拓展运营战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共享单车为何争先恐后齐聚厦门?

共享单车还有一种称呼,叫“网约自行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约车”,以及网约车的过去和现在——先是掀起融资大战进行淘汰赛,然后因为资本无力继续烧钱,巨头之间开始兼并整合。这样的套路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十分熟悉,创事纪邮报也无意在此赘述。不同的是,由于共享单车的客单价很低,因此无需投入巨额补贴来吸引用户产生交易;反倒是制造、投放单车本身,将消耗掉海量的融资。

那么,共享单车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看上厦门?

在摩拜单车厦门拓展经理邱中杰看来,厦门诸多的客观条件非常适合共享单车的运营和管理。厦门岛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地方不算大但人口密集,经济活跃。此外,厦门的气候宜人,更加没有雾霾,即使冬天也能轻松地在户外骑行。加之全岛蜿蜒的海岸线风景优美,早已经是自行车爱好者们眼里的经典骑行线路。

事实上,厦门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些先天优势,在几年前提出“美丽厦门”的城市规划里就有多处涉及包涵公共自行车在内的城市慢行系统。并且,从2013年起政府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建设。

▲摩拜单车进入厦门

除了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之外,国际经验表明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体系还将带来额外的好处以加拿大温哥华市为例,虽然公共自行车体系的建设增加了开支,但随着体系逐渐完善,骑自行车的人口比例已达10%(就连市长都骑车上下班),市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城市的医保开支大幅下降。

厦门公共自行车最近的一个大新闻就是,市政府为其规划了一条专用的空中自行车道,这极有可能是全国首创。该条高架半空的专用道预计2017年春节前就能完工。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条自行车道并不限定专用车辆,而是欢迎市民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驰骋其间。

摩拜单车们知道,如果能让自己的自行车在这条“上天”的车道上跑起来,无疑具有极高的公关和传播价值,将有助于未来的城市推广。更何况,这样的事还是发生在明年金砖五国(BRICS)会议的举办地。

▲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全程高架,只限自行车通行

既然不是新事物,那它们新在哪儿?

但共享单车并不是新事物,在厦门就有国企在运营公共自行车及其站点,其更与相关部门配合新修了不少自行车道,构建公共自行车体系。为什么摩拜单车们有自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无论是摩拜单车还是ofo或者是Hellobike,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停车桩,这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最大的区别所在。这意味着,你的取车地点和停车地点不受停车桩的限制。你用手机App解锁并骑走一辆共享单车之后,不用把车停回停车桩里,只要选择一个能停普通自行车的路边场地就可以。相应地,当你需要骑车时,它们也将随处可见。

▲共享单车没有固定停车桩

另一个优化的地方在于自行车本身。出于应对更加严苛的使用环境的需要,公共自行车一般都会在耐用性上特别强化,目的是让它不容易被弄坏,容易维护。但这么做的副作用就是,车子变得更重更费劲,骑行体验大打折扣,难以吸引爱美爱酷的潮男潮女。

共享单车们深知其中的痛点,无一例外都在此下足了功夫进行了优化,使得车子更好骑,外观也更加时尚酷炫,而耐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以摩拜单车为例,其单车设计和制造使用了很多汽车工业的理念和技术,在材料的选择、车身结构、拼装上应用了传统公共自行车没有的高科技。用更互联网的话来说,摩拜单车采取了“降维攻击”的策略。

▲共享单车们都对车身进行了优化

不过,这也直接导致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直线上升,每车接近3000元,是传统公共自行车的数倍。因此,为了实现盈利,共享单车无疑例外地追求规模效应,必须通过大规模量产摊薄单位制造成本,同时通过大规模投放收取租金。

厦门式困惑:很好骑,但该停在哪儿?

创事纪邮报在做过对比体验后发现,摩拜单车的骑行体验确实更好,而它炫目的色彩和新潮的造型,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也更能吸引路人的眼球。但路人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这车应该停在哪儿?

虽然我的回答是“能停自行车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停”,但我依然心虚。因为像厦门这样的后发城市,经济发达之后迅速拥抱了汽车,加之城区面积较小,市政规划、交通规划中并没有为自行车预留专门的车道和停车区域,能利用的空间几乎都留给了汽车,修建专门的自行车道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所以,你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是100%确定能够停放普通自行车的。

这一点不像北京这样的先发城市。在中国摘得“自行车王国”头衔的1970、1980年代,北京市民最日常的生活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地铁站换乘,自行车就停在旁边的停车场。至今这种需求和场景依然存在,因此自行车的路权一直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保障,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停车场随处可见。

而在厦门多年的骑行经验告诉你,更多的地方只是能够临时停放。比如你到咖啡馆消费,征得老板的同意可以临时停在门口,等你走的时候得把车带走。路边停放同样是临时的,至于能够“临时”多久,可能只有城管和交警知道。就在本周,已经出现过共享单车被城管成批收缴的案例。

▲厦门城管“收缴”共享单车

对于摩拜单车们而言,它们最大的优势此刻却变成了用户最大的困惑。它们的解决方式是,从用户和政府两方面去做沟通、引导和教育。

在用户教育方面,三家共享单车都告知可以在市内随意停放,但不能干扰交通,并且不能停放在小区、办公室等私人区域。同时,摩拜单车和Hellobike还在App里设置了信用分并与违停处罚相结合,违停者将被扣掉信用分,而举报违停者将奖励信用分。

当然,对用户的沟通只能治标。更根本的方法,是与当地政府沟通(比如交警、城管),与办公园区、商圈、商家沟通,划出自行车的停车位。这个过程就有点像当年特斯拉的充电桩,需要一点一点去拓展,而且不能保证经验可以复制。

而共享单车们能否承受这其中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未可知,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已经实现盈利。这条PR+GR的漫漫长路,着实是不好走的。相反,有国资背景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因为有了政府的强力背书,恰恰有了先天的优势。

▲扫个码就能骑走的共享单车,停车却不那么容易

不过,厦门市政府破天荒修建空中自行车道,已经让共享单车看到了当地政府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的智慧和诚意。而厦门公共自行车管理有限公司也释放出善意,表态共享单车与其目标客户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问题是,共享单车们未来要进入的其它后发城市,是否也能够遇到同样的诚意和善意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