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鸟资本
1998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至关重要。
这一年,受托于大众理财的中国公募基金业诞生。元老级公募中,博时基金是代表机构,与华夏基金、国泰基金等公司,一同在1998年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募基金机构。
作为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博时基金也被称为“老五家”之一。
这一年,博时基金第一只产品——基金裕阳上市交易,为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封闭式基金之一。之后,博时基金诞生了数位明星级别的基金经理,受到很多基民的追捧。
截至目前,博时基金总计受托的公募资产规模超过9500亿元人民币。
而就在近日,一则债券基金清盘的公告,让博时基金成为“显眼包”。
债券基金清盘
2023年10月18日,博时基金一只名为“博时安誉18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正式终止。
该基金是一只长债基金,成立于2015年12月末,今年二季度末一度有1.71亿元。
换言之,也就是有8年历史的纯债策略产品突然终止。
据公告,该基金最近一个开放期为2023年9月11日至2023年10月16日。截至本次开放期结束日次日(即2023年10月17日)日终,本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终止条款。
据博时安誉18个月定开债的运作报告,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人户数总计为333户,机构投资者比例高达93%。
内部自购“忽略不计”
另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截至今年6月末——上述基金终止前最后一次披露持有人数据的时点,博时基金及所有从业人员持有本基金份额总数,占基金总份额0.01%。
也就是说,博时基金内部对这只产品也没有“信心”。
基金行业一个基本常识是,如果公募机构和基金经理对产品有信心,自然会注入自有资金,以“自掏腰包”的方式与散户们“一同穿越周期”。
更为关键的是,博时安誉是一只定期开放的产品,也就是每18个月才能开放一次,持有人的资金至少要封闭一年半。
债券规模不稳
我们梳理发现,博时基金的债券型产品规模出现了波动,这在权益市场没有指数型行情下出现,并非一个正常现象。
我们来看一组公开数据。
2022年三季度末,博时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为4091亿元,到了2023年10月10日,规模下降至3497亿元。其中,2023年一季度末,博时基金债券产品规模更下降至3249亿元。
一直以来,债券资产与股票资产可谓“蹊跷板”,当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时,资金就会流向固定收益类产品,去追逐稳健收益。
上述债券规模下滑之际,权益指数虽然有所反弹,但投资者风险偏好依然未有显著提升。
目前博时基金规模最高的纯债产品依次为博时稳欣39个月定开债(162.83亿元)、博时中债1-3国开行A(142.84亿元)、博时信用债纯债A(125.28亿元)。
可见,定开债是博时基金的“重头戏”。
据2023年半年报,博时稳欣39个月定开债的持有人户数为322户,皆是机构投资者,博时基金从业人员持有本基金份额2000份。
同样是定开债基金,博时稳欣39个月定开债与上文提及的清盘基金,同一个报告期,持有人户数均为300多户,而且前者皆是机构投资者。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去留,随时会影响基金能否运作下去。
这类产品打开时,有个人投资者买入,但下次再打开时,机构投资者纷纷离场,自然不能排除基金再次清盘的可能。
一只基金产品,机构投资者占有绝对比重,大户、超大户的“异动”,自然会对小规模投资者有着微妙的影响。
启示
如今,中国投资者正式进入了多元资产配置时代。
房地产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权益市场萎靡,投资者开始注重稳健资产的搭配。
这种大势之下,博时基金等大型公募势必要发力固定收益类产品,利率债、信用债、混合债基金成为重中之重。
然而,定开债产品的形式,困扰着很多基民。
博时基金的定开债产品清盘,更给市场有诸多启示。
其一,股市波动大,1-3年期限定开债基金的设计会否让投资者损失很多机会?
其二,定开债基金的设计中,应该给更多投资者“风险补偿”,毕竟投资者损失了流动性,陪跑公募机构,但换来基金终止的结局,得不偿失。
其三,既然投资者损失流动性持有产品,公募机构是否应该加大自有资金的跟投?
来源: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