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车预言家
近日,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向汽车预言家反应,最近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开始进行价格谈判,要求零部件厂商降低供货价格。
汽车预言家连线了包括博世在内的多家供应商,对方表示确有接触,但具体谈判不方便透露。
过去一段时间,由汽车价格战引发而来的成本战成为了行业一道景观。
有跨国公司汽车企业透露,目前人事招聘全部暂停;也有自主品牌营销展现负责人表示,资金审批权限收窄;更有头部合资企业表示,已经酝酿一定比例的裁员计划。 而随着零部件的价格重议,成本压缩之风终于从车企内部刮到了上游产业链。
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在零部件厂商的意料之中。据某大型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表示,零部件企业就是受气包,以往车企也会阶段性与供应商进行谈判,不断压低供货价格,只不过今年“压价”的幅度相对较大,有的几乎难以接受。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2023年的汽车市场变成了一个以“价格战”主基调的大赛道。汽车市场终端有压力,那么势必会往上游零部件厂商传导,这也是汽配板块股价接连走低、零部件厂商不好做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价格战带来的第一反应是产品售价的降低,那之后的连锁反应就体现在汽车全产业链的降本压力,汽车制造商如此,零部件厂商更是如此。因为从整车企业发展的层面来看,其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一定会要求一级供应商在相应产品上降价,同时一级供应商也会将该降价传递至二级供应商,最终使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
所以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零部件制造商在产业链条中是最受伤的企业,而汽车制造商则是压力最大,但同时也是有最后话语权的。
曾经传统燃油车时代,车企间的竞争是聚焦在规模体量上,主要比拼车企卖车的本事,所以在那个阶段中,车企不断通过扩展网络渠道,增强产品实力,提升营销水平等方式来多卖一辆车,因为多卖一辆,车企就能获得不菲的利润。
而且传统燃油车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愿意公摊红利,让渡给行业内的零部件供应商。但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主机厂垄断了越来越多的产品核心技术,使得零部件厂商生存压力堪忧。 “这是一个产业大问题”。分析人士指出,零部件企业也在积极的转型,但问题在于新能源汽车大量的利润在软件、在三电领域,这既是新能源汽车的卖点,也是厂商打出差异化的重要方面。
这样导致的结局就是新能源时代,零部件企业越来越多聚焦一些基础制造领域,利润持续摊薄。
汽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汽车当前时期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其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
即: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现在看来,我国汽车产业距离国家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事实上,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自身,都认识到车企之间的竞争不应该是表面上销售体量的比拼,而是要进行真实力的对抗。这其中既有产能与销售的平衡,也有成本与利润的控制。
价格战变成成本战,这是一个规避不了的现实。在汽车预言家的调查中,现在车企最大的压力来自成本,谁的成本管控能力更强,谁能把各项成本实现有效平衡,谁就将在未来汽车市场发展中获得领先优势。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企业跑偏了。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单纯的将成本竞争理解为挤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杜绝浪费固然是重要一步,但更为重要的实际上是运用科技手段、先进管理手段提升效率。而不是简单的压榨产业链利润。
在相关市场专家看来,压榨产业链利润的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有效,但想要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中保持有效降本依然很难,因为供应商也要吃饭,也要利润。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家就提出要在制造业不能唯GDP论,不能只看GDP,同时还要看到数字背后的效率问题。推动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要千方百计抓住效率的提升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这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间的竞争,说穿了是管理竞争。”但无论企业竞争还是管理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对效率的追求。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些品牌难以得到市场认可,本质上也是效率上慢了。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价格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今年的“价格战”与以往相比持续时间更长、竞争范围更广,给车企带来的成本压力更大。在这种形势下,效率提升、成本管控从一门“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车企必须“及格”,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汽车行业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走下去,否则很有可能在这场变革中被淘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