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汽车第一城”,为什么是成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汽车第一城”,为什么是成都?

依托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成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何以中国,川越天府”——探路“中国式现代化”》,由界面四川、你好天府 策划。本系列专题,将持续观察四川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的表现,展示中国绿色发展之旨、之美、之动能,也通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营商环境打造的聚焦,管窥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况与前景。

□ 2023年度系列观察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赵雷的歌一度让成都文艺休闲的城市气质名声大噪,事实上,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不止充满烟火气与川蜀韵味,也有车水马龙的繁华。这里除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之外,还被称为“中国汽车之城”。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成都以639.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超过北京(638.4万辆)成为了全国第一。

中国汽车最多的城市,为什么不是沿海的一线城市而是身处西南腹地的成都?在晋升为“汽车第一城”后,又将给这座城市未来带来怎样的机遇?

20年翻18倍,后来居上的“中国汽车第一城”

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2702.06万辆和2686.37万辆,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车市风向标看哪儿呢?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不得不提新晋的“汽车第一城”——成都。

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亿辆,其中汽车3.3亿辆,新能源汽车1821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亿人。从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城市排名来看,成都、北京、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位居前三,成都成为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

 图源:公众号出行一客

而20年前的2003年,成都的汽车保有量是34.5万辆,当时北京是163.07万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车市的升温,成都汽车保有量在2015年超越重庆成为全国第二,又在今年超越北京成为第一,20年飙升18倍还多,可谓后来居上。

平均每三人就有一台车,再加上成都人爱玩好耍,让川A大军(包括川G)声名在外。“只要高速不收费,川A大军不得睡。”逢年过节在路上堵一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节仪式感。

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车?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民对于个人出行的需求不断上升。

2013年,成都的GDP为9108亿元,2022年则突破了两万亿,同期人口增加了逾600万,是西部超大城市与成渝双城极核之一。

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多,也和城市的汽车包容度相关。区别于一些大城市汽车上牌需要摇号或竞价的严苛条件,在成都汽车随便买,车牌随时上,付个首付,就能成为大城市有车一族。

除了汽车销量增加,行政区域面积扩大,也为成都在统计上直接增加了汽车保有量。2016年,简阳市纳入成都市代管,简阳市人口数量超过100万。而且许多成都周边乃至四川其它地级市的市民,不少也选择到成都购车上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机车保有量第一,但城市拥堵指数却排在10名之外。这得益于和北京一样的主城区环路规划设计,再加上较高的路网密度,通达性超过北京。毕竟如果开车的大部分时间都堵在路上,那人们购车积极性必定大打折扣。

而本地发达的汽车工业,也是促进成都汽车消费的强心针。

2022年,成都汽车产业实现产量100.3万辆,位居全国第8位。今年1-9月成都汽车总销量为44.26万辆,同比增长18.69%,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而汽车生产厂家靠近消费市场,不仅能为消费者节约一定的购车成本,也促进了当地汽车产业的良性循环。

汽车消费力的释放,除了本地发达的汽车产业,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刺激。

近年来,成都市级层面和相关区(市)县均推出“汽车消费券”,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汽车消费。其中在8月末举行的成都车展上,汽车品牌厂家、经销商打出“让利”组合拳,车展期间共产生订单35028台,成交金额达60.87亿元,成都新增汽车再度飙升。

2023成都车展现场 图源:成都车展官网

总之,成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城”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综合实力、消费能力与消费市场。

汽车大变局时代,成都如何向“新”而行?

随着汽车产业的加速变化,电动化、智能化大潮来势汹汹。

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590.4万辆,同比增长36.0%。此外,无人驾驶、智能座舱等汽车智能化正成为消费者当下关注的一大焦点。

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成都也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布局。

公安部数据显示,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5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六、非汽车限购城市第一。其中2023上半年成都的新能源车销量共计9.66万辆,仅低于上海、深圳和杭州,新能源渗透率为34.8%,高于全国整体的30.7%。

不仅如此,今年成都还出台了《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联动销售企业在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机关、场镇等场景开展新能源汽车展示促销活动。

对成都市民来说,晚饭之后,顺便体验下新能源汽车,成了遛弯的新“玩法”。

与此同时,相关设施配套的加速构建,让消费者更有底气购买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3.4万个、充换电站3000座,既有居民小区充电桩“统建统管,有序充电”试点覆盖小区1100余个,建成综合能源示范站18座、“光储充放”一体站5座,还开展了智慧灯杆、伴随和应急充换电保障、智慧能源网、V2G等试点。

成都金融城附近的充电站 图源:高德地图

“我住的小区因物业不让装充电桩,但现在到处都是充电站,去商场吃个饭顺便就能把电充了,十分方便。”一位去年年底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都车主说道。

依托强劲有力的汽车消费,成都大力实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圈强链行动,加速电动化、主攻智能化、布局氢能化。

作为汽车产业重镇,目前,成都已有30余户企业转型升级生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型超200款,初步形成涵盖高中低端乘用车、大中小微型客车、重中轻微型货车以及各类专用车的产品体系。

图源:人民日报

此外,成都拥有近10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且从2021年5月开始,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比亚迪、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企业均在成都部署锂电池项目。其中中创新航总投资高达280亿元,规划年产能50GWh,预计年产值400亿元。

成都也明确了新目标。《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显示,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不含异地分子公司产量)。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

有专家表示,成都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数据公布后,有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汽车产业链企业来到成都。而依托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加速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导入,构建本地汽车产业产销联动体系,是成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重注汽车产业的城市而言,新能源汽车引领未来出行,产业动辄千亿。成都能否站上汽车新风口,不仅关乎产业转型,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原标题:“汽车第一城”,为什么是成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四川要闻
界面城市号
IP属地:四川
梳理四川重大、即时新闻。

下载界面新闻

“汽车第一城”,为什么是成都?

依托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成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何以中国,川越天府”——探路“中国式现代化”》,由界面四川、你好天府 策划。本系列专题,将持续观察四川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的表现,展示中国绿色发展之旨、之美、之动能,也通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营商环境打造的聚焦,管窥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况与前景。

□ 2023年度系列观察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赵雷的歌一度让成都文艺休闲的城市气质名声大噪,事实上,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不止充满烟火气与川蜀韵味,也有车水马龙的繁华。这里除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之外,还被称为“中国汽车之城”。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成都以639.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超过北京(638.4万辆)成为了全国第一。

中国汽车最多的城市,为什么不是沿海的一线城市而是身处西南腹地的成都?在晋升为“汽车第一城”后,又将给这座城市未来带来怎样的机遇?

20年翻18倍,后来居上的“中国汽车第一城”

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2702.06万辆和2686.37万辆,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车市风向标看哪儿呢?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不得不提新晋的“汽车第一城”——成都。

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亿辆,其中汽车3.3亿辆,新能源汽车1821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亿人。从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城市排名来看,成都、北京、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位居前三,成都成为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

 图源:公众号出行一客

而20年前的2003年,成都的汽车保有量是34.5万辆,当时北京是163.07万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车市的升温,成都汽车保有量在2015年超越重庆成为全国第二,又在今年超越北京成为第一,20年飙升18倍还多,可谓后来居上。

平均每三人就有一台车,再加上成都人爱玩好耍,让川A大军(包括川G)声名在外。“只要高速不收费,川A大军不得睡。”逢年过节在路上堵一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节仪式感。

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车?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民对于个人出行的需求不断上升。

2013年,成都的GDP为9108亿元,2022年则突破了两万亿,同期人口增加了逾600万,是西部超大城市与成渝双城极核之一。

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多,也和城市的汽车包容度相关。区别于一些大城市汽车上牌需要摇号或竞价的严苛条件,在成都汽车随便买,车牌随时上,付个首付,就能成为大城市有车一族。

除了汽车销量增加,行政区域面积扩大,也为成都在统计上直接增加了汽车保有量。2016年,简阳市纳入成都市代管,简阳市人口数量超过100万。而且许多成都周边乃至四川其它地级市的市民,不少也选择到成都购车上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机车保有量第一,但城市拥堵指数却排在10名之外。这得益于和北京一样的主城区环路规划设计,再加上较高的路网密度,通达性超过北京。毕竟如果开车的大部分时间都堵在路上,那人们购车积极性必定大打折扣。

而本地发达的汽车工业,也是促进成都汽车消费的强心针。

2022年,成都汽车产业实现产量100.3万辆,位居全国第8位。今年1-9月成都汽车总销量为44.26万辆,同比增长18.69%,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而汽车生产厂家靠近消费市场,不仅能为消费者节约一定的购车成本,也促进了当地汽车产业的良性循环。

汽车消费力的释放,除了本地发达的汽车产业,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刺激。

近年来,成都市级层面和相关区(市)县均推出“汽车消费券”,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汽车消费。其中在8月末举行的成都车展上,汽车品牌厂家、经销商打出“让利”组合拳,车展期间共产生订单35028台,成交金额达60.87亿元,成都新增汽车再度飙升。

2023成都车展现场 图源:成都车展官网

总之,成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城”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综合实力、消费能力与消费市场。

汽车大变局时代,成都如何向“新”而行?

随着汽车产业的加速变化,电动化、智能化大潮来势汹汹。

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590.4万辆,同比增长36.0%。此外,无人驾驶、智能座舱等汽车智能化正成为消费者当下关注的一大焦点。

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成都也在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布局。

公安部数据显示,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5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六、非汽车限购城市第一。其中2023上半年成都的新能源车销量共计9.66万辆,仅低于上海、深圳和杭州,新能源渗透率为34.8%,高于全国整体的30.7%。

不仅如此,今年成都还出台了《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联动销售企业在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机关、场镇等场景开展新能源汽车展示促销活动。

对成都市民来说,晚饭之后,顺便体验下新能源汽车,成了遛弯的新“玩法”。

与此同时,相关设施配套的加速构建,让消费者更有底气购买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3.4万个、充换电站3000座,既有居民小区充电桩“统建统管,有序充电”试点覆盖小区1100余个,建成综合能源示范站18座、“光储充放”一体站5座,还开展了智慧灯杆、伴随和应急充换电保障、智慧能源网、V2G等试点。

成都金融城附近的充电站 图源:高德地图

“我住的小区因物业不让装充电桩,但现在到处都是充电站,去商场吃个饭顺便就能把电充了,十分方便。”一位去年年底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都车主说道。

依托强劲有力的汽车消费,成都大力实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圈强链行动,加速电动化、主攻智能化、布局氢能化。

作为汽车产业重镇,目前,成都已有30余户企业转型升级生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型超200款,初步形成涵盖高中低端乘用车、大中小微型客车、重中轻微型货车以及各类专用车的产品体系。

图源:人民日报

此外,成都拥有近10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且从2021年5月开始,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比亚迪、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企业均在成都部署锂电池项目。其中中创新航总投资高达280亿元,规划年产能50GWh,预计年产值400亿元。

成都也明确了新目标。《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显示,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不含异地分子公司产量)。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

有专家表示,成都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数据公布后,有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汽车产业链企业来到成都。而依托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加速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导入,构建本地汽车产业产销联动体系,是成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重注汽车产业的城市而言,新能源汽车引领未来出行,产业动辄千亿。成都能否站上汽车新风口,不仅关乎产业转型,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原标题:“汽车第一城”,为什么是成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