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何小鹏:2030年的新能车牌桌,小鹏一定要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何小鹏:2030年的新能车牌桌,小鹏一定要在

存活为第一要务。

文|真故研究室  林秋艺

编辑|龚正

何小鹏觉得,2030年活下来的几个汽车品牌里面,小鹏必占一席之地。

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他对汽车行业的判断,“汽车公司的将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这也来自于小鹏自身的不断反省。

在刚刚过去的小鹏“1024科技日”上,从XNGP开城计划(XNGP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I代驾模式到双足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再到最后短暂亮相的首款MPV X9,小鹏通过一场大秀,将自家最新科技成果一一拉出来展示。

这一系列动作,让人几乎分辨不清小鹏究竟是汽车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从它点亮的科技树来看,甚至大有“中国人自己的特斯拉”之势,虽然何小鹏本人予以否认。

但显然,小鹏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容乐观,行业内卷加剧,爱驰、天际、威马的相继倒下,预示着当前已然走到了互相厮杀的淘汰赛阶段,车企的当务之急是“存活”。

创立以来从未盈利的压力一直悬在小鹏头上,何小鹏说自己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反思是哪些地方出了错,目前来看,或许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小鹏需要“降本”。

从挖来极富经销渠道经验的王凤英来分管品牌销售体系,接着组织架构调整、高管大换血,牵手大众和滴滴,继续深化智驾的定位,再到最近因为零部件采购成本价格过高而开展的采购部门反腐行动,小鹏已经走在了降本的路上。

科技日发布会上,小鹏表示正在探索CIB+中地板一体式压铸技术,将在整车续航提升5%的同时,降低10%-30%整车制造成本。

当被问到为何从智驾的安全路线快步走上降本之路时,何小鹏表示,因为小鹏的能力已经够强,能在保证用户安全和体验下推动降本的工作。

而对于未来新能源市场上汽车品牌的存活率能剩几何,这位自称为“臭搞科技的”理工男自信地告诉「真故研究室」:小鹏肯定要成为其中之一。毕竟“嘴强王者可能影响舆论,真搞技术才能创造未来”,何小鹏说的肯定是真心话。

何小鹏的核心观点如下:

1、到2030年左右,会有几家头部企业(包括海外),就占据掉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如果汽车以硬件为核心,一定是跟现在一样分散性的、区域性的,但如果以AI为核心,硬件的价值会慢慢变小,会形成更大更强的企业,小鹏肯定要做到其中之一。

2、小鹏不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小鹏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来自中国、走向全球、做不一样事情的科技制造公司。这是一个“立命”的角度,小鹏不想跟谁比,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立命之道。

3、汽车品类将从“软件定义汽车”逐步进化至“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是以人的思维、把人的规则写成了软件,但是AI是以机器的思维来训练,用大量它所生成的规则去指引、利用汽车。

4、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面做太超前的营销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风险。自动驾驶落地量产是非常难的事情,讲得好,很容易;做得好,很难。扎实做好事情,适度做点营销,才是对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节选):

Q1:过去一年,大家都说小鹏专注在汽车,汽车的业务就发展好了。今天的1024科技日上,展示了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看起来有点“分心”,小鹏是怎么考虑的?

何小鹏:如果我分了一些心的话,我估计飞行汽车和机器人能够干得更快。

首先,飞行汽车和机器人是团队的努力。过去一年里,我最大部分的工作是两块,第一个是跟汽车相关的制造花了很多的时间;第二个是围绕在整个公司的组织,如何做到中国甚至全球最前面,必须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体系、要求、规划去做这个事情。

飞行汽车团队真的是很拼搏,我们一直都在找合适的量产的逻辑,最终能够确定,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事情。

Q2:今天从小鹏汽车身上看到很多跟特斯拉相似的地方,比如聚焦视觉感知系统、做飞行汽车、做机器人,小鹏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吗?

何小鹏:小鹏是小鹏,不会学特斯拉。我们布局飞行汽车领域已经到了第10个年头,机器人也进入第5年,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有很多技术上的积累。

我们想成为一家来自中国、走向全球、做不一样事情的科技制造公司。这就像一个“立命”的角度,我们不跟谁比,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立命之道。

Q3:如果把未来的无人驾驶定义为大学毕业的话,小鹏现在的智驾应该是几年级?

何小鹏:如果说L4是大学毕业,那小鹏现在差不多进入初中了吧,我们的下一代叫作准无人驾驶,准无人驾驶是高中水平。

Q4:两年前,小鹏在广州车展上说过:小鹏的自动驾驶要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北。能否评价一下小鹏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是不是已经超越特斯拉了?

何小鹏:特斯拉这个事情,应该期待特斯拉有一天把FSD(Full Self-Drive,完全自动驾驶 )用在中国市场,我们再来PK一下,要不然就有失公允了。

第二点,特斯拉在做FSD的成本能力上目前是非常不错的。

Q5:小鹏的智驾现在已经开始谈降本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肯定会担心不应该继续提高可用性、安全性体验吗?为什么这么快走到降本路线?

何小鹏:实际上我们的降本是在不影响可靠性、安全性和体验性的基础下做的事情,这代表着技术的实力,技术的创新。

一个方面是使能力更强,一个方面是使更多人可以用得上,更大众、成本更可控,更能够规模量产。这两条线都是核心线。

不用很久,下个季度就会看到这上面能力的体现,每个季度都会有。

Q6:市场上的声音都在说智能驾驶拐点已至,小鹏怎么理解智驾行业的拐点?

何小鹏:智驾的拐点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逻辑。第一是全域可用,特别是城市和小区;第二是价格合理,一定要在全域可用的基础上把价格合理做好;还有一个是所有的车开始标配智驾系统。

举个例子,5年前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会这么强,但现在结果很明显了。2年多前,我们第一次在国内推出高速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即“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时,大家都是持怀疑的态度,现在高速上用NGP的人已经很多了。通过2年的培育、完善、降本和标配,我预测智驾技术的拐点会在2025年内出现。

Q7:小鹏认为汽车公司的未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什么是AI汽车,它和智能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何小鹏:我认为软件是以人的思维、把人的规则写成了软件,但是AI是以机器的思维来训练。比如什么是一个人、一个石头、一辆车,人是没有这样的训练动作的,所以说AI是用机器的思维逻辑,用大量它所生成的规则去指引、利用汽车。

在过去,硬件+软件组合成的汽车中,硬件能力占了90-95%,但取得AI能力后的软件,第一个可以赋能的就是无人驾驶,只是无人驾驶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发展。那么,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我们就会想到,将来会有一个由机器视角生成规则的体系来帮助我们开车,或者还能帮助做更多的事,今天的AI代驾还只是其中一步而已,但第二、三步需要我们先把第一步做好。

Q8:AI和大模型是强捆绑的,那么大模型会给汽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力耘(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新负责人):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亲力亲为,自己写很多的算法和规则,去搞定各种各样的场景。但是这个过程肯定是要像读书一样“越读越薄”,随着理解的加深,技术架构一定不是越来越繁重的,而是冲着越来越优美、简化的方向发展。

那么,这些功夫要花在哪里?花在把我们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喂给大模型,教它如何把车开好,而不是写一堆算法和规则去教它怎么开车。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现在我们只是迈出了国内的、探索性的第一步,我们会让它去智能地、时空性的理解路面上的结构。相信随着不断探索,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加持下,会给汽车能力带来更多的惊喜。

Q9:小鹏认为的“汽车公司的未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这是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何小鹏:刚才说到,过去汽车的硬件占到了90-95%,但随着AI的发展,将来的占比会变成一半一半。而机器人的主力一定是AI而不是制造。

机器人一旦往通用化去做,可能刚开始只能完成2、3个场景,但之后肯定会发展到100个,甚至500个场景,是加速前进的。

实际上机器人和AI汽车的很多技术是互通的,小鹏在智能辅助驾驶上一年投入要接近30亿元,做了这么多年,还没做到无人驾驶的程度,这是一项巨大的投入。

把这些技术耦合起来做成一个体系,并且能够服务好用户,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不止是小鹏,其他汽车公司也在走这条路。就像我2014年的时候认为,汽车的将来是无人驾驶,那么无人驾驶更远的将来很可能是AI的更多能力的耦合,之后我逐渐认为,机器人一定是所有汽车公司活下来的考试中那个必选科目。

Q10:AI+制造的定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思考?今天是否应该重新以AI科技公司来对小鹏进行估值?

何小鹏:去年我在反思我们出了哪些错,我认为在制造领域,严格来说在汽车的规划、研发、生产、制造领域(简称汽车制造),我觉得我们需要有全球视角高度的专业性。所以我们聘请了王凤英,做了那么多的调整,都是在解决汽车制造的专业能力。

假如有一台无比好的车,即使没有AI也不算差;如果是一个AI无比好的车,但汽车制造很差,那也是一坨屎。AI的能力是一定要做强的,但是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

今天我们讨论如何把全球化的效率做高,在中国可以多省、市、区去做测试,但在海外又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所以要把这个体系搭好,就要像磨刀砍柴,要思考磨刀的节奏,而不是为了赶快砍50个城市的柴,就忽略了磨刀的准备,这样长期下来会使你慢慢地掉队。

小鹏真正做全新XNGP的架构是2020年才开始的,但是我们做得很快,因为过去我们做了大量的“磨刀”准备,从底层往下打地基、再往上建。

为什么我对于有些大模型研发公司的做法不是很认可?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别人已经搭了两层楼的房子上,做了点装修就说自己很牛。别人打了这么多年地基,是用慢思考逻辑,才做出创新的研发,如果用快逻辑就约等于做集成装修,刚装修完就马上拿出来做应用场景,看起来很快,但以后的发展会很慢。

这是小鹏的道,可能跟很多企业不太一样的道。

Q11:小鹏每次发布一个新的车型,在技术方面都投入很多研发成本,但是同行很多是一种“套娃”模式,成本就会低很多,小鹏是怎么看待这种模式的?

何小鹏:第一,我觉得这是不同的道路,但是最后都有可能到达终点,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对和错,只是一个选择。

第二,从汽车的角度,本身就应该把它模组化、构架化,否则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有效率、有质量以及低成本。

所以,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小鹏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今天发布的X9,虽然它的平台架构就是扶摇,从今年G6的一体化压铸之后,我们后面在自己设计的车里面都是一体化压铸,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技术的延伸,但是在同一款车型上不同的表现,某种角度上还是可以看到平台化、模组化做得更深的表现。

Q12:现在整个行业里,智驾方面大家都在看小鹏和华为,友商非常激进,之前宣布了到年底全国开城,还做了大量的直播,面对这样的激烈竞争,小鹏怎么看待?

何小鹏:我觉得这是一个配合。

第一,一个行业里面一般是老大、老二PK,老三、老四都挂了。

第二,实际上有的人负责吆喝,把大家的关注度吸引过来;有的人负责干活,把东西做好,然后再把用户拿过来,我觉得这个配合是天作之合。

Q13:最近问界M7有5万的销量,其中智驾版占比达到60%左右,业内都在讨论小鹏的智驾能不能PK过华为,小鹏内部有没有一些应对措施?

何小鹏:我觉得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面做太超前的营销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风险,因为剪辑一个视频太简单了。以前的L4公司很多,在各个地方、各种姿势都可以开得很好,但为什么他们今天都没有做到规模化量产?

量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讲得好,很容易;做得好,很难。小鹏一直期待跟友商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

从全行业新能源在2018年的20%渗透率,到了去年已经做到30%以上的渗透率,我觉得这才是机会。我认为扎实做好事情,适度做点营销,才是对的。

Q14:小鹏最近的跨界比较猛,直接把吴新宙送到英伟达,也跟英伟达的创始人交流了一下,然后还去了德国,跟大众也交流了,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何小鹏:我觉得所有的这种变化,如果从长期来看,都是好的事情。

我们公司里也有很多大公司来的、很好的伙伴,他们给小鹏带来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思维。我们的同学也有人去到不同的大型公司里面,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思维。

我觉得中国需要更多的创业者走出去,需要有包容性,应该在海外有更多的研发机构,这是我真心的看法。

不管其他企业怎么做,小鹏会坚定地这样做下去,这样才能做成一个有全球思考逻辑以及真正科技创新的企业,否则就只是一个本土的企业。

我以前创业时有一个“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中国鱼吃外来鱼”的说法,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企业初始的时候,是站在中国视角去看中国。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美国的创业者,他虽然公司很小,但却是用全球视角看全球。我觉得中国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有这样的思维。

Q15:大家都很关心小鹏和大众、滴滴合作的最新进展,有能够透露的消息吗?

何小鹏:和滴滴、大众的合作进展都很顺利,大概一周开两次会。

我们在大众有不少人,大众在广州这里也有不少人,我们在谈更多的deal,我只能说现在推动的进展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还要好,双方的互相认同是我们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滴滴的合作,我们期待明年会有第一款车,后年会有第二款车,而且车还挺酷的,我们会争取把很好的能力放在一个更便宜的车型上。

我觉得程维滴滴的团队做得很棒,他们之前对十几万价位的车型在TO C和TO B两个领域都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再加上小鹏在智造方面的更多能力组合起来,我觉得是蛮多机会的。

Q16:燃油车时代,中国市场上知名的品牌基本被6大汽车制造厂占据,到了新能源时代,小鹏预测未来的中国市场上能容纳几个品牌?

何小鹏:其实我觉得原来不止6家。2017年我入这个行的时候,中国大概有接近100家造车企业,包括商用车在内,到了去年,中国有规模销量的汽车公司大概有50家。我认为到2030年左右,可能只有几家企业,包括中国的和海外的,就占据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

因为如果汽车以硬件为核心,一定是跟现在一样分散性的、区域性的,但是如果以AI为核心,硬件的价值会慢慢变小,这样会形成更大更强的企业,小鹏肯定是要做到其中之一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鹏汽车

5.5k
  • 港股开盘:恒指跌0.36%,恒生科技指数跌0.51%,小鹏汽车跌超2%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热门中概股普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何小鹏:2030年的新能车牌桌,小鹏一定要在

存活为第一要务。

文|真故研究室  林秋艺

编辑|龚正

何小鹏觉得,2030年活下来的几个汽车品牌里面,小鹏必占一席之地。

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他对汽车行业的判断,“汽车公司的将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这也来自于小鹏自身的不断反省。

在刚刚过去的小鹏“1024科技日”上,从XNGP开城计划(XNGP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I代驾模式到双足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再到最后短暂亮相的首款MPV X9,小鹏通过一场大秀,将自家最新科技成果一一拉出来展示。

这一系列动作,让人几乎分辨不清小鹏究竟是汽车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从它点亮的科技树来看,甚至大有“中国人自己的特斯拉”之势,虽然何小鹏本人予以否认。

但显然,小鹏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容乐观,行业内卷加剧,爱驰、天际、威马的相继倒下,预示着当前已然走到了互相厮杀的淘汰赛阶段,车企的当务之急是“存活”。

创立以来从未盈利的压力一直悬在小鹏头上,何小鹏说自己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反思是哪些地方出了错,目前来看,或许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小鹏需要“降本”。

从挖来极富经销渠道经验的王凤英来分管品牌销售体系,接着组织架构调整、高管大换血,牵手大众和滴滴,继续深化智驾的定位,再到最近因为零部件采购成本价格过高而开展的采购部门反腐行动,小鹏已经走在了降本的路上。

科技日发布会上,小鹏表示正在探索CIB+中地板一体式压铸技术,将在整车续航提升5%的同时,降低10%-30%整车制造成本。

当被问到为何从智驾的安全路线快步走上降本之路时,何小鹏表示,因为小鹏的能力已经够强,能在保证用户安全和体验下推动降本的工作。

而对于未来新能源市场上汽车品牌的存活率能剩几何,这位自称为“臭搞科技的”理工男自信地告诉「真故研究室」:小鹏肯定要成为其中之一。毕竟“嘴强王者可能影响舆论,真搞技术才能创造未来”,何小鹏说的肯定是真心话。

何小鹏的核心观点如下:

1、到2030年左右,会有几家头部企业(包括海外),就占据掉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如果汽车以硬件为核心,一定是跟现在一样分散性的、区域性的,但如果以AI为核心,硬件的价值会慢慢变小,会形成更大更强的企业,小鹏肯定要做到其中之一。

2、小鹏不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小鹏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来自中国、走向全球、做不一样事情的科技制造公司。这是一个“立命”的角度,小鹏不想跟谁比,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立命之道。

3、汽车品类将从“软件定义汽车”逐步进化至“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是以人的思维、把人的规则写成了软件,但是AI是以机器的思维来训练,用大量它所生成的规则去指引、利用汽车。

4、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面做太超前的营销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风险。自动驾驶落地量产是非常难的事情,讲得好,很容易;做得好,很难。扎实做好事情,适度做点营销,才是对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节选):

Q1:过去一年,大家都说小鹏专注在汽车,汽车的业务就发展好了。今天的1024科技日上,展示了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看起来有点“分心”,小鹏是怎么考虑的?

何小鹏:如果我分了一些心的话,我估计飞行汽车和机器人能够干得更快。

首先,飞行汽车和机器人是团队的努力。过去一年里,我最大部分的工作是两块,第一个是跟汽车相关的制造花了很多的时间;第二个是围绕在整个公司的组织,如何做到中国甚至全球最前面,必须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体系、要求、规划去做这个事情。

飞行汽车团队真的是很拼搏,我们一直都在找合适的量产的逻辑,最终能够确定,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事情。

Q2:今天从小鹏汽车身上看到很多跟特斯拉相似的地方,比如聚焦视觉感知系统、做飞行汽车、做机器人,小鹏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吗?

何小鹏:小鹏是小鹏,不会学特斯拉。我们布局飞行汽车领域已经到了第10个年头,机器人也进入第5年,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有很多技术上的积累。

我们想成为一家来自中国、走向全球、做不一样事情的科技制造公司。这就像一个“立命”的角度,我们不跟谁比,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立命之道。

Q3:如果把未来的无人驾驶定义为大学毕业的话,小鹏现在的智驾应该是几年级?

何小鹏:如果说L4是大学毕业,那小鹏现在差不多进入初中了吧,我们的下一代叫作准无人驾驶,准无人驾驶是高中水平。

Q4:两年前,小鹏在广州车展上说过:小鹏的自动驾驶要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北。能否评价一下小鹏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是不是已经超越特斯拉了?

何小鹏:特斯拉这个事情,应该期待特斯拉有一天把FSD(Full Self-Drive,完全自动驾驶 )用在中国市场,我们再来PK一下,要不然就有失公允了。

第二点,特斯拉在做FSD的成本能力上目前是非常不错的。

Q5:小鹏的智驾现在已经开始谈降本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肯定会担心不应该继续提高可用性、安全性体验吗?为什么这么快走到降本路线?

何小鹏:实际上我们的降本是在不影响可靠性、安全性和体验性的基础下做的事情,这代表着技术的实力,技术的创新。

一个方面是使能力更强,一个方面是使更多人可以用得上,更大众、成本更可控,更能够规模量产。这两条线都是核心线。

不用很久,下个季度就会看到这上面能力的体现,每个季度都会有。

Q6:市场上的声音都在说智能驾驶拐点已至,小鹏怎么理解智驾行业的拐点?

何小鹏:智驾的拐点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逻辑。第一是全域可用,特别是城市和小区;第二是价格合理,一定要在全域可用的基础上把价格合理做好;还有一个是所有的车开始标配智驾系统。

举个例子,5年前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会这么强,但现在结果很明显了。2年多前,我们第一次在国内推出高速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即“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时,大家都是持怀疑的态度,现在高速上用NGP的人已经很多了。通过2年的培育、完善、降本和标配,我预测智驾技术的拐点会在2025年内出现。

Q7:小鹏认为汽车公司的未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什么是AI汽车,它和智能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何小鹏:我认为软件是以人的思维、把人的规则写成了软件,但是AI是以机器的思维来训练。比如什么是一个人、一个石头、一辆车,人是没有这样的训练动作的,所以说AI是用机器的思维逻辑,用大量它所生成的规则去指引、利用汽车。

在过去,硬件+软件组合成的汽车中,硬件能力占了90-95%,但取得AI能力后的软件,第一个可以赋能的就是无人驾驶,只是无人驾驶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发展。那么,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我们就会想到,将来会有一个由机器视角生成规则的体系来帮助我们开车,或者还能帮助做更多的事,今天的AI代驾还只是其中一步而已,但第二、三步需要我们先把第一步做好。

Q8:AI和大模型是强捆绑的,那么大模型会给汽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力耘(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新负责人):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亲力亲为,自己写很多的算法和规则,去搞定各种各样的场景。但是这个过程肯定是要像读书一样“越读越薄”,随着理解的加深,技术架构一定不是越来越繁重的,而是冲着越来越优美、简化的方向发展。

那么,这些功夫要花在哪里?花在把我们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喂给大模型,教它如何把车开好,而不是写一堆算法和规则去教它怎么开车。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现在我们只是迈出了国内的、探索性的第一步,我们会让它去智能地、时空性的理解路面上的结构。相信随着不断探索,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加持下,会给汽车能力带来更多的惊喜。

Q9:小鹏认为的“汽车公司的未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这是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何小鹏:刚才说到,过去汽车的硬件占到了90-95%,但随着AI的发展,将来的占比会变成一半一半。而机器人的主力一定是AI而不是制造。

机器人一旦往通用化去做,可能刚开始只能完成2、3个场景,但之后肯定会发展到100个,甚至500个场景,是加速前进的。

实际上机器人和AI汽车的很多技术是互通的,小鹏在智能辅助驾驶上一年投入要接近30亿元,做了这么多年,还没做到无人驾驶的程度,这是一项巨大的投入。

把这些技术耦合起来做成一个体系,并且能够服务好用户,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不止是小鹏,其他汽车公司也在走这条路。就像我2014年的时候认为,汽车的将来是无人驾驶,那么无人驾驶更远的将来很可能是AI的更多能力的耦合,之后我逐渐认为,机器人一定是所有汽车公司活下来的考试中那个必选科目。

Q10:AI+制造的定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思考?今天是否应该重新以AI科技公司来对小鹏进行估值?

何小鹏:去年我在反思我们出了哪些错,我认为在制造领域,严格来说在汽车的规划、研发、生产、制造领域(简称汽车制造),我觉得我们需要有全球视角高度的专业性。所以我们聘请了王凤英,做了那么多的调整,都是在解决汽车制造的专业能力。

假如有一台无比好的车,即使没有AI也不算差;如果是一个AI无比好的车,但汽车制造很差,那也是一坨屎。AI的能力是一定要做强的,但是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

今天我们讨论如何把全球化的效率做高,在中国可以多省、市、区去做测试,但在海外又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所以要把这个体系搭好,就要像磨刀砍柴,要思考磨刀的节奏,而不是为了赶快砍50个城市的柴,就忽略了磨刀的准备,这样长期下来会使你慢慢地掉队。

小鹏真正做全新XNGP的架构是2020年才开始的,但是我们做得很快,因为过去我们做了大量的“磨刀”准备,从底层往下打地基、再往上建。

为什么我对于有些大模型研发公司的做法不是很认可?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别人已经搭了两层楼的房子上,做了点装修就说自己很牛。别人打了这么多年地基,是用慢思考逻辑,才做出创新的研发,如果用快逻辑就约等于做集成装修,刚装修完就马上拿出来做应用场景,看起来很快,但以后的发展会很慢。

这是小鹏的道,可能跟很多企业不太一样的道。

Q11:小鹏每次发布一个新的车型,在技术方面都投入很多研发成本,但是同行很多是一种“套娃”模式,成本就会低很多,小鹏是怎么看待这种模式的?

何小鹏:第一,我觉得这是不同的道路,但是最后都有可能到达终点,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对和错,只是一个选择。

第二,从汽车的角度,本身就应该把它模组化、构架化,否则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有效率、有质量以及低成本。

所以,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小鹏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今天发布的X9,虽然它的平台架构就是扶摇,从今年G6的一体化压铸之后,我们后面在自己设计的车里面都是一体化压铸,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技术的延伸,但是在同一款车型上不同的表现,某种角度上还是可以看到平台化、模组化做得更深的表现。

Q12:现在整个行业里,智驾方面大家都在看小鹏和华为,友商非常激进,之前宣布了到年底全国开城,还做了大量的直播,面对这样的激烈竞争,小鹏怎么看待?

何小鹏:我觉得这是一个配合。

第一,一个行业里面一般是老大、老二PK,老三、老四都挂了。

第二,实际上有的人负责吆喝,把大家的关注度吸引过来;有的人负责干活,把东西做好,然后再把用户拿过来,我觉得这个配合是天作之合。

Q13:最近问界M7有5万的销量,其中智驾版占比达到60%左右,业内都在讨论小鹏的智驾能不能PK过华为,小鹏内部有没有一些应对措施?

何小鹏:我觉得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面做太超前的营销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风险,因为剪辑一个视频太简单了。以前的L4公司很多,在各个地方、各种姿势都可以开得很好,但为什么他们今天都没有做到规模化量产?

量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讲得好,很容易;做得好,很难。小鹏一直期待跟友商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

从全行业新能源在2018年的20%渗透率,到了去年已经做到30%以上的渗透率,我觉得这才是机会。我认为扎实做好事情,适度做点营销,才是对的。

Q14:小鹏最近的跨界比较猛,直接把吴新宙送到英伟达,也跟英伟达的创始人交流了一下,然后还去了德国,跟大众也交流了,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何小鹏:我觉得所有的这种变化,如果从长期来看,都是好的事情。

我们公司里也有很多大公司来的、很好的伙伴,他们给小鹏带来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思维。我们的同学也有人去到不同的大型公司里面,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思维。

我觉得中国需要更多的创业者走出去,需要有包容性,应该在海外有更多的研发机构,这是我真心的看法。

不管其他企业怎么做,小鹏会坚定地这样做下去,这样才能做成一个有全球思考逻辑以及真正科技创新的企业,否则就只是一个本土的企业。

我以前创业时有一个“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中国鱼吃外来鱼”的说法,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企业初始的时候,是站在中国视角去看中国。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美国的创业者,他虽然公司很小,但却是用全球视角看全球。我觉得中国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有这样的思维。

Q15:大家都很关心小鹏和大众、滴滴合作的最新进展,有能够透露的消息吗?

何小鹏:和滴滴、大众的合作进展都很顺利,大概一周开两次会。

我们在大众有不少人,大众在广州这里也有不少人,我们在谈更多的deal,我只能说现在推动的进展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还要好,双方的互相认同是我们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滴滴的合作,我们期待明年会有第一款车,后年会有第二款车,而且车还挺酷的,我们会争取把很好的能力放在一个更便宜的车型上。

我觉得程维滴滴的团队做得很棒,他们之前对十几万价位的车型在TO C和TO B两个领域都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再加上小鹏在智造方面的更多能力组合起来,我觉得是蛮多机会的。

Q16:燃油车时代,中国市场上知名的品牌基本被6大汽车制造厂占据,到了新能源时代,小鹏预测未来的中国市场上能容纳几个品牌?

何小鹏:其实我觉得原来不止6家。2017年我入这个行的时候,中国大概有接近100家造车企业,包括商用车在内,到了去年,中国有规模销量的汽车公司大概有50家。我认为到2030年左右,可能只有几家企业,包括中国的和海外的,就占据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

因为如果汽车以硬件为核心,一定是跟现在一样分散性的、区域性的,但是如果以AI为核心,硬件的价值会慢慢变小,这样会形成更大更强的企业,小鹏肯定是要做到其中之一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