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emoji表情要被索尼哥伦比亚影业拍成大电影了,最近还发布了预告片,电影明年夏天将登陆北美院线。除此之外,世界上第一版emoji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纳入永久收藏。估计很多人想说:我连emoji都没搞清楚,它们居然就被放进博物馆、被拍成电影了?
这个与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莲》等名作有同等资格入驻MoMA的emoji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Emoji又叫绘文字(日语:絵文字/えもじ emoji)是日本在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视觉情感符号(图画文字),绘意指图形,文字则是图形的隐喻,可用来代表多种表情,如笑脸表示笑、蛋糕表示食物等。
第一个emoji表情是日本移动通讯运营商NTT DOCOMO的工程师栗田穣崇在1999年设计的,就是它——♥︎,心形。而那个年代的手机还非常低端,不仅是黑白屏,而且能显示的字符也很少,用户只能发送简单的文字信息。iMode开发团队的工程师栗田穣崇才想出一个在有限的可视空间内展示图像的好办法。
Emoji第一套表情符号包括172个12×12像素的图标,设计初衷是作为i-mode消息功能的一部分帮助促进电子通讯,并作为区别于其他业务的特色功能。emoji推出后在年轻一代中迅速流行起来,甚至后来电视上也用了emoji。诞生NTT DOCOMO没有取得emoji设计的版权,所以竞争对手们模仿着发布了各自版本的emoji,并且都增添了许多新的表情,甚至是动画。
实际上emoji这个词在日语中早已出现,比栗田穣崇制作emoji的时候还要早,大概能追溯到江户年代。e是日文汉字「絵」(图画的意思),moji是「文字」,所以emoji,也称作绘文字,kao是「颜」(脸的意思),kaomoji就是颜文字。2010年,Unicode 6.0首次收录了emoji编码,这是emoji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一,将有助于推动emoji的全球统一标准。目前Unicode字符集中收录的emoji达到1800个,是NTT DOCOMO最初设计的176个的10倍之多。
虽然emoji很火,但是只是在日本国内流行,即使Google在2006年就在Gmail中使用了emoji,但是依旧没有将emoji推向全球。直到2011年,苹果在iPhone系统中加入一套Apple Color Emoji后,emoji才真正开始火爆,迅速涌入全球用户的屏幕中,成为当今数字通讯中的一种新形式。
Emoji依托于图像、没有语言和文字隔阂的限制。它的精髓之处在于,当用户透过指尖在小屏幕上阅览的时候,书面语言往往非常笨拙且尴尬,Emoji则刚好可以用来描绘情绪的变动。这些看来是漫画一样的符号非常容易辨认,甚至能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
除了各种萌贱表情,emoji几乎囊括了生活里所有常用物体,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语言的构成之一——词汇。emoji一直在不断扩充场景表情包的数量,让emoji表意能力越来越强大,甚至有人可以不用文字只用emoji也能进行长达几个小时、毫无障碍的对话。
因为好玩又好记,emoji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很快。它原本只处于亚文化地位,随着年轻人的话语权渐大,更多人的了解和使用它们,便成了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当代俗语”,甚至还进入主流语境。比如,2015年《牛津词典》评出的年度词汇,竟是一个代表“喜极而泣”Emoji。
Emoji正在改变我们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我们的大脑在识别他们时,是把他们当作非语言性信息来处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把emoji当作情绪交流来解读,和解读表情、语气、手势、身体姿势一样。
非语言性文字对于交流中双方能否准确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始人并没有发明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是非语言性交流,通过解读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用键盘实现非语言性交流,是emoji给人类带来的重大突破。正如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人类学家Mimi Ito所说:当人们被赋予这种交流能力时,他们会用它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平——原始人的交流方式在今天以高科技的方式重现。
不用文字也可以交流,Emoji就是这么神奇,打破了语言不通的禁锢,或许能打破巴别塔故事中上帝对人类语言的分隔,成为一种能够为全人类理解的语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