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1道昭和平民美食,带我们一窥日本平民家庭的餐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1道昭和平民美食,带我们一窥日本平民家庭的餐桌

食欲也是一种情感

出生并成长于日本昭和时代(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的日本生活美学家森下典子在出版了畅销书《日日是好日》描写日本茶道后,再用一本新书《咬一口昭和回忆》,回忆了她成长年代中的平民美食。21道昭和平民美食,带领我们一窥日本平民家庭的餐桌。

森下典子在后记中说,2002年她接到邀请书写文章讲述“食物寄情”,她说自己接受邀请后,写下的不是美食也不是健康食品,而是对身边食物的回忆。“在我想吃什么东西的瞬间,经常出现不可思议的感觉:接触到食物的口味和气味时,过去在某个地方感觉到的快乐和悲伤,就会流贯全身。”她认为,人们随着把食物放入口中的瞬间,会连同当时的心情和印象一起吃下去。因此,食物里包含着品位过去与创造未来。

《咬一口昭和回忆》日前由世纪文景出版了简体字版,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选取其中一篇文章,让我们跟随森下典子,回到简单普通食物曾带给她的回忆与感动。

茄子的微妙之处

十几岁的时候,我很讨厌茄子。

七月到九月这段时间,露天栽培的茄子丰收,所以八成很便宜吧!每一天,茄子都一定会出现在餐桌上。

闷热的早晨,楼下厨房传来“嚓嚓嚓嚓嚓”的切菜声。

(唉,又是茄子。)

我叹了一口气。

“要迟到啰!快下来吃饭!”母亲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我下楼后发现不出所料,这天的味噌汤里,也浮现了茄子。

茄子的外表是紫色的,但一切开来,里面却是一片白,像泡沫塑料一样轻飘飘的,仿佛浮板似的浮在味噌汤中。用筷子压沉它,它还是会叛逆地浮上来,而且丝毫不愿吸收味噌汤。就是因为不吸汤,感觉好像半生不熟,我总觉得吃下肚也无法消化。

喝茄子味噌汤的时候, 我都会用筷子前端, 把茄子戳到另一边,让茄子们漂流到碗的对岸,再趁这个时候赶快喝汤。不过因为碗很小,茄子会在撞上对岸之后,立刻漂回来。

(走开啦!)

我一边用筷子压,一边忙着喝汤—茄子又靠过来了。

最后,我只好咬着牙挡住漂过来的茄子,从牙齿和牙齿的缝隙间吸汤。好多茄子都像漂流木似的紧贴碗边。

“我吃饱了。”

我打算就这么离开座位,结果立刻挨母亲的骂。

“喂,怎么可以把料留下来?全部吃掉!”

我心不甘情不愿地重新坐好,用筷子夹起粘在碗边的茄子,却发现它已变成脏兮兮的黑色了。刚才还漂来漂去的,没想到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吸满味噌汤,一口咬下时,味噌汤还渗了出来。

但即使如此,茄子皮的质感还是没改变,在牙齿和牙齿之间发出嚼塑料似的摩擦声,令我毛骨悚然。

茄子到底有什么存在价值? 没有味道,也没有香气。说到营养价值,大概也没多少。这种蔬菜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实在不懂。

不知有什么好的— 说到这个,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就是这样……

我出生的昭和三○年代, 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在我懂事之前,父母就带我去看电影了, 电视上也几乎天天播放电影。石原裕次郎和吉永小百合的电影我都看过,长谷川一夫、万屋锦之介、市川雷藏的古老时代剧,也让我期待且兴奋不已。至于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黑泽明的《罗生门》,则令我印象深刻。

然而,没有什么电影能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还无聊了。黑白画面之中,什么动静都没有。我总是只看一点点,就立刻转台。我甚至觉得他的电影,比时代剧还落伍。

大学时代,这么无聊的小津电影,变得像艺术品一般广受评论,再次流行起来。电视台吹起了小津风,播放《东京物语》《晚春》《麦秋》,我也重新看了一次。

果然还是很无聊……

笠智众、原节子、山村春子就像固定班底似的登场,在黑白阴暗的画面中淡然上演着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

这是史泰龙的出道作品《洛奇》红极一时的那一年。和《洛奇》热血沸腾的剧情比起来,《东京物语》《晚春》无聊得让人连五分钟都看不下去。

(这种电影有什么好的?)

我觉得,为小津叫好的人都是假道学的骗子。

接下来又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现在已经快要五十岁了……

最近,在同年代的朋友推荐下,我租了《东京物语》的DVD 来看。

这是描述一对老夫妻从广岛县的尾道市来到暌违二十年的东京,探访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故事。由于孩子们各自忙于生计,遂互相将老夫妻推给其他兄弟姐妹照顾。在老夫妻回到尾道市之后不久,一封告知母亲病危的电报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全都匆忙赶回尾道市,不过母亲还是先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看完之后,我又跑到录像带出租店借了《晚春》。一直照顾着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的生活起居,没打算结婚的女儿,终于在周遭人们的劝说下结婚了……

我接着立刻跑去借《麦秋》。错过结婚黄金期的女性,决定和一位丧妻的年长男性结婚,惹得家人非常担心……

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家族故事,俯拾即是的平凡人生,一点都不戏剧化,却莫名地令人感动。

母亲的死、女儿的结婚、家族的离别。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了家庭,就会离开父母,而夫妻最终也会变成孤零零一个人……人都有无法逃避的离别,活着的人只能寻求改变。

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我的周遭也改变了。我开始了作家的工作,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谈了几场恋爱,也失恋了几次。家人也变了。父亲逝世,弟弟结婚离开了家,看着祖父母离开人世的母亲,也上了年纪。

这是一个有许多邂逅和离别,以及各式各样情感交错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在《东京物语》中,东山千荣子饰演的老奶奶,陪孙子在堤坝上玩的时候,喃喃说道:

“不晓得奶奶能不能活着看见你长大呀。”

看着她温柔而寂寞的笑脸,我忆起了祖母,悲伤和怀念的感觉,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饰演丧妻老人的笠智众的台词中有这么一句:

“早知道会这样,我就对她更温柔了。”

失去父亲的悲伤让我的心好痛。原来有电影能够如此细腻、丰富地编织平凡人们的微妙感情……这让我觉得人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其中。

“嗯,原来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是这样的电影啊……”

在我三十几岁,一个人搬出来住的时候,曾经大量做过母亲经常在孩提时代做给我吃的“茄子炒青椒”“海带高汤炖茄子”“洋葱青紫苏炖茄子”等料理。

十几岁的时候,我总会把味噌汤上漂浮的茄子“呼—呼—”地吹走。但不知何时开始,我竟会萌生“好想吃”的欲望。茄子无论煎、煮、炒、炸,都很好吃。

“茄子真是好配合。”我感到佩服。

秋天的茄子更是特别好吃。沐浴了充足的阳光,茄子的皮会变软,肉也会变得更加紧实。油炒过后,原本像泡沫塑料一样膨膨的茄子,因吸了油而变得软绵绵的,果肉也绵密好吃。

现在,简单的“烤茄子”最让我爱不释手。茄子直接火烤到烧焦的程度,再剥皮、纵向切开,然后蘸姜汁酱油吃。

小时候,我曾经认为:茄子没有味道也没有香气。

但这么品尝后发现,它既有味道,也有香气。这不是甜或辣这种刻板的味道,而是复杂而纤细的微妙味道。

剥了皮的烤茄子纵向切开后,里面是柔软的淡绿色果肉,有一些小小的籽,让人联想到无花果;带着淡淡的蔬菜味,一口咬下后,烤熟的茄子肉甜得仿佛要融化似的。这股甜味和姜汁酱油非常契合,一起品尝、吞下肚之后,沾染上的炭火烟熏香气,从鼻中蹿了上来。还有留在舌头上的那清爽的微涩后味……

“烤茄子真是好吃呢!”

看着一边这么说,一边将烤茄子一扫而空的我,母亲笑着说:

“哦,你也到了懂得烤茄子好吃的年龄了呢。”

作者简介

森下典子(1956— ),日本散文家。曾为《朝日周刊》专栏作者,擅长朴实无华,轻松明快的写作风格。2002年出版茶道随想《日日是好日——茶教给我的15种幸福》,成为畅销作家。

内容简介

从正统派蛋包饭到香甜软糯的长崎蜂蜜蛋糕;从包裹着一大颗栗子的栗子馒头到吃了几十年的拌饭海苔酱;从好吃得天旋地转的盐渍鲑鱼皮到手工烤制、一尾一个样的鲷鱼烧……生于昭和长于昭和的茶道师、生活美学家森下典子在这本书中回顾了她成长年代中令人回味无穷、浸透了亲人朋友之爱的平民美食。好吃无阶级,美味皆是情。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1道昭和平民美食,带我们一窥日本平民家庭的餐桌

食欲也是一种情感

出生并成长于日本昭和时代(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的日本生活美学家森下典子在出版了畅销书《日日是好日》描写日本茶道后,再用一本新书《咬一口昭和回忆》,回忆了她成长年代中的平民美食。21道昭和平民美食,带领我们一窥日本平民家庭的餐桌。

森下典子在后记中说,2002年她接到邀请书写文章讲述“食物寄情”,她说自己接受邀请后,写下的不是美食也不是健康食品,而是对身边食物的回忆。“在我想吃什么东西的瞬间,经常出现不可思议的感觉:接触到食物的口味和气味时,过去在某个地方感觉到的快乐和悲伤,就会流贯全身。”她认为,人们随着把食物放入口中的瞬间,会连同当时的心情和印象一起吃下去。因此,食物里包含着品位过去与创造未来。

《咬一口昭和回忆》日前由世纪文景出版了简体字版,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选取其中一篇文章,让我们跟随森下典子,回到简单普通食物曾带给她的回忆与感动。

茄子的微妙之处

十几岁的时候,我很讨厌茄子。

七月到九月这段时间,露天栽培的茄子丰收,所以八成很便宜吧!每一天,茄子都一定会出现在餐桌上。

闷热的早晨,楼下厨房传来“嚓嚓嚓嚓嚓”的切菜声。

(唉,又是茄子。)

我叹了一口气。

“要迟到啰!快下来吃饭!”母亲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我下楼后发现不出所料,这天的味噌汤里,也浮现了茄子。

茄子的外表是紫色的,但一切开来,里面却是一片白,像泡沫塑料一样轻飘飘的,仿佛浮板似的浮在味噌汤中。用筷子压沉它,它还是会叛逆地浮上来,而且丝毫不愿吸收味噌汤。就是因为不吸汤,感觉好像半生不熟,我总觉得吃下肚也无法消化。

喝茄子味噌汤的时候, 我都会用筷子前端, 把茄子戳到另一边,让茄子们漂流到碗的对岸,再趁这个时候赶快喝汤。不过因为碗很小,茄子会在撞上对岸之后,立刻漂回来。

(走开啦!)

我一边用筷子压,一边忙着喝汤—茄子又靠过来了。

最后,我只好咬着牙挡住漂过来的茄子,从牙齿和牙齿的缝隙间吸汤。好多茄子都像漂流木似的紧贴碗边。

“我吃饱了。”

我打算就这么离开座位,结果立刻挨母亲的骂。

“喂,怎么可以把料留下来?全部吃掉!”

我心不甘情不愿地重新坐好,用筷子夹起粘在碗边的茄子,却发现它已变成脏兮兮的黑色了。刚才还漂来漂去的,没想到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吸满味噌汤,一口咬下时,味噌汤还渗了出来。

但即使如此,茄子皮的质感还是没改变,在牙齿和牙齿之间发出嚼塑料似的摩擦声,令我毛骨悚然。

茄子到底有什么存在价值? 没有味道,也没有香气。说到营养价值,大概也没多少。这种蔬菜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实在不懂。

不知有什么好的— 说到这个,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就是这样……

我出生的昭和三○年代, 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在我懂事之前,父母就带我去看电影了, 电视上也几乎天天播放电影。石原裕次郎和吉永小百合的电影我都看过,长谷川一夫、万屋锦之介、市川雷藏的古老时代剧,也让我期待且兴奋不已。至于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黑泽明的《罗生门》,则令我印象深刻。

然而,没有什么电影能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还无聊了。黑白画面之中,什么动静都没有。我总是只看一点点,就立刻转台。我甚至觉得他的电影,比时代剧还落伍。

大学时代,这么无聊的小津电影,变得像艺术品一般广受评论,再次流行起来。电视台吹起了小津风,播放《东京物语》《晚春》《麦秋》,我也重新看了一次。

果然还是很无聊……

笠智众、原节子、山村春子就像固定班底似的登场,在黑白阴暗的画面中淡然上演着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

这是史泰龙的出道作品《洛奇》红极一时的那一年。和《洛奇》热血沸腾的剧情比起来,《东京物语》《晚春》无聊得让人连五分钟都看不下去。

(这种电影有什么好的?)

我觉得,为小津叫好的人都是假道学的骗子。

接下来又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现在已经快要五十岁了……

最近,在同年代的朋友推荐下,我租了《东京物语》的DVD 来看。

这是描述一对老夫妻从广岛县的尾道市来到暌违二十年的东京,探访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故事。由于孩子们各自忙于生计,遂互相将老夫妻推给其他兄弟姐妹照顾。在老夫妻回到尾道市之后不久,一封告知母亲病危的电报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全都匆忙赶回尾道市,不过母亲还是先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看完之后,我又跑到录像带出租店借了《晚春》。一直照顾着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的生活起居,没打算结婚的女儿,终于在周遭人们的劝说下结婚了……

我接着立刻跑去借《麦秋》。错过结婚黄金期的女性,决定和一位丧妻的年长男性结婚,惹得家人非常担心……

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家族故事,俯拾即是的平凡人生,一点都不戏剧化,却莫名地令人感动。

母亲的死、女儿的结婚、家族的离别。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了家庭,就会离开父母,而夫妻最终也会变成孤零零一个人……人都有无法逃避的离别,活着的人只能寻求改变。

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我的周遭也改变了。我开始了作家的工作,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谈了几场恋爱,也失恋了几次。家人也变了。父亲逝世,弟弟结婚离开了家,看着祖父母离开人世的母亲,也上了年纪。

这是一个有许多邂逅和离别,以及各式各样情感交错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在《东京物语》中,东山千荣子饰演的老奶奶,陪孙子在堤坝上玩的时候,喃喃说道:

“不晓得奶奶能不能活着看见你长大呀。”

看着她温柔而寂寞的笑脸,我忆起了祖母,悲伤和怀念的感觉,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饰演丧妻老人的笠智众的台词中有这么一句:

“早知道会这样,我就对她更温柔了。”

失去父亲的悲伤让我的心好痛。原来有电影能够如此细腻、丰富地编织平凡人们的微妙感情……这让我觉得人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其中。

“嗯,原来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是这样的电影啊……”

在我三十几岁,一个人搬出来住的时候,曾经大量做过母亲经常在孩提时代做给我吃的“茄子炒青椒”“海带高汤炖茄子”“洋葱青紫苏炖茄子”等料理。

十几岁的时候,我总会把味噌汤上漂浮的茄子“呼—呼—”地吹走。但不知何时开始,我竟会萌生“好想吃”的欲望。茄子无论煎、煮、炒、炸,都很好吃。

“茄子真是好配合。”我感到佩服。

秋天的茄子更是特别好吃。沐浴了充足的阳光,茄子的皮会变软,肉也会变得更加紧实。油炒过后,原本像泡沫塑料一样膨膨的茄子,因吸了油而变得软绵绵的,果肉也绵密好吃。

现在,简单的“烤茄子”最让我爱不释手。茄子直接火烤到烧焦的程度,再剥皮、纵向切开,然后蘸姜汁酱油吃。

小时候,我曾经认为:茄子没有味道也没有香气。

但这么品尝后发现,它既有味道,也有香气。这不是甜或辣这种刻板的味道,而是复杂而纤细的微妙味道。

剥了皮的烤茄子纵向切开后,里面是柔软的淡绿色果肉,有一些小小的籽,让人联想到无花果;带着淡淡的蔬菜味,一口咬下后,烤熟的茄子肉甜得仿佛要融化似的。这股甜味和姜汁酱油非常契合,一起品尝、吞下肚之后,沾染上的炭火烟熏香气,从鼻中蹿了上来。还有留在舌头上的那清爽的微涩后味……

“烤茄子真是好吃呢!”

看着一边这么说,一边将烤茄子一扫而空的我,母亲笑着说:

“哦,你也到了懂得烤茄子好吃的年龄了呢。”

作者简介

森下典子(1956— ),日本散文家。曾为《朝日周刊》专栏作者,擅长朴实无华,轻松明快的写作风格。2002年出版茶道随想《日日是好日——茶教给我的15种幸福》,成为畅销作家。

内容简介

从正统派蛋包饭到香甜软糯的长崎蜂蜜蛋糕;从包裹着一大颗栗子的栗子馒头到吃了几十年的拌饭海苔酱;从好吃得天旋地转的盐渍鲑鱼皮到手工烤制、一尾一个样的鲷鱼烧……生于昭和长于昭和的茶道师、生活美学家森下典子在这本书中回顾了她成长年代中令人回味无穷、浸透了亲人朋友之爱的平民美食。好吃无阶级,美味皆是情。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