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季报披露,美的向港交所“交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季报披露,美的向港交所“交卷”

“四条腿”走路的美的。

文|新立场

10月30日晚间,“白电三巨头”之一的美的集团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 

财报显示,美的集团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41亿元,同比增长7.32%,净利润约95亿元,同比增长约12%。不过,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二季度的9.1%和15.57%而言却略有降速。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美的集团似乎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就在上周拟赴港上市的消息也被市场高度关注。 

10月24日晚,美的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至于发行规模,据美的集团8月公告显示,本次拟发行规模预计不超过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10%。 

时隔十年,这是美的继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后,真正意义上的二次上市。成功后,美的也将成为下一个布局“A+H”上市格局的白电巨头。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曾在采访中有过感叹,认为真正让美的电器发展起来的重大节点,就是1992年的股份制改造和1993年的赴深交所上市,一度使当初的美的电器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涅槃重生。 

故而,这次美的集团赴港上市,在他眼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可资本市场却似乎并未与何享健处于同一频道:8月9日美的发布赴港公告,次日,美的A股下跌2.1%,报收56.35元/股;10月24日晚发布赴港《招股书》,次日美的集团股价再跌1.43%,报收52.42元/股。甚至,截止上周五收盘,美的集团也仅报收53.74元/股,总市值低至3778.34亿。 

01、赴港上市,美的着什么急?

纵观整个家电行业,美的集团作为“白电三巨头”之首早已是行业共识。

数据也是如此。据本次美的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美的集团营收2704亿元,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期这两项统计,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分别为1986.57亿元、131.49亿元和1550亿元、200亿元。美的集团一家的营收和利润,均远超另外两家。 

对于这次赴港上市,美的官方说法是,“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拟发行的H股,预计将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家居、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等方面,还有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的升级,以及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等。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官方,目前外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其目的更多是在两个方面:优化投资者结构与完善海外员工的激励体系。

前者的依据是,由于此前美的集团外资持股比例多次触及深股通规则上限,分析认为赴港能吸纳更多外资持股,对融资渠道是一种拓宽。据此,中泰证券研报也表示,“2020年年初,美的一度因外资持股超‘限购线’被暂停买入,H股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前述桎梏。” 

而后者则是从美的集团发展浩势宏大的“并购”与“海外业务”出发,认为H股平台将为其起到更便利的作用。据了解,美的集团近些年于日本东芝、德国库卡、意大利Clivet、以色列高创等世界各地大量收购企业。招股书显示,截止目前,美的集团在全球设有31个研发中心、40个主要生产基地,涉及国家高达17个之多,其中光海外就设有16个研发中心和21个主要生产基地,总计员工数量超19万人。 

不过,对比已经踏上“A+H”模式的海尔智家来看,美的集团相较于海尔智家,缺少的实际上就是旗下分拆出去,且成功上市的业务线。 

故而,在《新立场》看来,美的集团此番于8月发布公告,10月递交招股书,态势如此着急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旗下业务公司的IPO受阻,想通过集团赴港上市,继续提高其影响力,从而促使“A拆A”进程加快,实现自身版图的拓展。

目前海尔系旗下的上市公司有4家,分别是海尔智家、以及盈康生命、海尔生物、雷神科技,四者合计市值可高达2500亿。从市值来看,有所下滑的美的集团市值虽然依旧远超整个海尔系,但在美的集团心中或许并不认为这是个好信号。 

一般来说,当旗下的子业务线发展成熟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其从集团分拆出去是个常规操作。有的公司这么做是为了增加子公司的独立性,提升相关业务线的活力,比如阿里巴巴最近的分拆改革。但通常而言更大的动机是,子业务原先隐藏在集团内部,因而可能存在低估,而将其独立推向资本市场,有助于这部分资产的价值释放。 

美的显然更偏向后者,其在“A拆A”问题上已经有过尝试。早在2020年7月,美的集团就曾发布公告称,拟分拆子公司美智光电赴创业板上市,约一年后,美智光电正式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 

可惜,源于美智光电的独立性存疑,去年七月,美智光电撤回上市申请,今年四月才重新递交。同时,就在今年7月29日,美的集团还发布一则拟上市公告,称将分拆安得智联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美智光电、安得智联、美的集团,三则公告时间间隔如此紧凑,也很难不引起联想。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集团可能并非市面上传言的“不缺钱”。美的集团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账上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分别为:货币资金280.27亿元、应收账款225.9亿元、其他应收款516.73亿元,而在支出方面,短期借款为144.06亿元、应付账款60.69亿元、其他应付款4.2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4.48亿元,长期借款297.78亿元、应付债券32.82亿元、租赁负债622.6亿元。 

也就是说,美的集团在布局全球化战略上,自然是需要“外币”支撑,可人民币转外汇仍出现汇兑损失的背景下,直接吸引外资方为上策。而早在2020年估值美智光电时,就有分析人士表示,美智光电上市前或有10亿估值,一旦上市或将突破百亿大关。 

如此对照看来,不仅是美的集团自身的10%能引入外资,只要能再让自己的分拆业务成功上市,同样也有不菲的融资填补自身。甚至下一家要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很可能是美云智数,毕竟这些业务都在四小业务范围。而所谓四小业务,是指万东医疗(医学影像)、安得智联(物流)、美智光电(照明)和美云智数(工业互联网)。 

美的集团要的便是“A+H”所能带来的影响力,以便自己能繁衍出更多的“子孙”。 

02、明牌方洪波,底牌父子兵

当下,人们谈及美的集团,已经很少说到何享健,反倒是热衷于讨论2012年挽美的大厦之将倾的方洪波。

要知道,在2012年何享健退位后,方洪波一上任,就几乎推翻了整个美的:开展产品线到工作人员的“大瘦身运动”,停运超30个产品平台,所有非家电业务近乎关闭,裁员7万人,推行扁平化管理。一直到去年,美的集团还曾传出方洪波“裁员50%”的消息。 

毫不夸张地说,方洪波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已然做到其权力使用最巅峰的时刻。但是,若从细微之处着眼,何享健的身影又似乎无处不在。 

最直观的便是,目前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仍由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所控制,其所持有美的控股的股份高达94.55%。 

如果再将视线挪向资本市场,美的集团的存在感也被何享健刷满了。

一方面,就是上文所提及的“A拆A”计划,从穿透股权关系可见,上述两家拟拆分独立上市的公司安得智联和美智光电同样由美的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最终控制人均为何享健。 

也就是说,极大概率整个计划都是由这位年过杖朝的老人家提出,并交由方洪波实施。 

另一方面,“并购”也有着何享健诸多的身影:2020年、2021年,何享健相继拿下了合康新能、万东医疗两家A股公司;今年5月31日,美的还成功入主科陆电子。除开上市公司之外,何享健通过美的集团还收购了天腾动力、KUKA集团、菱王电梯、美控智慧环境、东芝白电等企业。 

有意思的是,不单单是何享健在资本市场存在感极高,其子何剑锋在资本上的手段同样层出不穷。据悉,何剑锋名下已有盈峰环境、百纳千成两家上市公司。 

按照历史线路来说,其实何剑锋在资本上的运作也离不开美的集团。

资料显示,盈峰集团起初为美的贴牌生产小家电,后来,美的集团将上风高科的控股权无偿转让给了盈峰控股,直到2016年3月,上风高科彻底更名盈峰环境。 

不止如此,何剑锋曾在2007年成立过合盈投资,借此结构以1.65亿元从美的电器手中收购了易方达基金25%的股权。而时至今日,盈峰控股作为易方达第一大股东,间接归于何剑锋。此外,何剑锋还与美的共同入股了顺德农商行,盈峰资本的三只私募基金还曾参与江苏银行的发债认购。 

目前,包括美的集团在内,何享健、何剑锋父子旗下共有6家上市公司,每个企业所处行业均不相同,涵盖了家用电器、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环保、传媒、新能源等行业。 

倘若,此番美智光电和安得智联两起“A拆A”同样能顺利IPO,何享健、何剑锋父子手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8家。 

有报道称,何享健父子的金融触角,已经延伸到银行、券商 、基金、私募、创投等领域,涉及2家公募基金、6家商业银行、1家券商。 

所以,这或许也是美的集团此次极力推动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既有美的集团全球化的客观因素,也有背后“父子兵”的主观推导,为的或许就是“四小”的成功上市。 

不得不说,何享健这个坊间传闻为董明珠“最大敌人”的企业家,或许早已迈向了企业家到投资人的转变之路。

03、写在最后

当年,海尔营收刚刚突破千亿大关之际,美的也营收仅才百亿有余,而格力早在20年前就声名鹊起。 

由此看来,美的集团时至今日能有以一敌二的能力,何享健父子在背后的资本运作功不可没,所谓的“何氏版图”也实至名归。 

不论此次美的集团赴港上市,究竟是父子操盘,还是另有他因,至少这也证明了硕大的美的集团,并不会因为自己实力足够而停滞不前。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或许在任何别人觉得可以安定的时候,愿意做出改变的美的集团,才是其真正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一如曾经何享健同意方洪波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美的集团

5.5k
  • 美的集团加入恒生科技指数
  • 美的集团、黑芝麻智能加入恒生综合指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季报披露,美的向港交所“交卷”

“四条腿”走路的美的。

文|新立场

10月30日晚间,“白电三巨头”之一的美的集团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 

财报显示,美的集团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41亿元,同比增长7.32%,净利润约95亿元,同比增长约12%。不过,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二季度的9.1%和15.57%而言却略有降速。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美的集团似乎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就在上周拟赴港上市的消息也被市场高度关注。 

10月24日晚,美的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至于发行规模,据美的集团8月公告显示,本次拟发行规模预计不超过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10%。 

时隔十年,这是美的继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后,真正意义上的二次上市。成功后,美的也将成为下一个布局“A+H”上市格局的白电巨头。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曾在采访中有过感叹,认为真正让美的电器发展起来的重大节点,就是1992年的股份制改造和1993年的赴深交所上市,一度使当初的美的电器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涅槃重生。 

故而,这次美的集团赴港上市,在他眼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可资本市场却似乎并未与何享健处于同一频道:8月9日美的发布赴港公告,次日,美的A股下跌2.1%,报收56.35元/股;10月24日晚发布赴港《招股书》,次日美的集团股价再跌1.43%,报收52.42元/股。甚至,截止上周五收盘,美的集团也仅报收53.74元/股,总市值低至3778.34亿。 

01、赴港上市,美的着什么急?

纵观整个家电行业,美的集团作为“白电三巨头”之首早已是行业共识。

数据也是如此。据本次美的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美的集团营收2704亿元,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期这两项统计,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分别为1986.57亿元、131.49亿元和1550亿元、200亿元。美的集团一家的营收和利润,均远超另外两家。 

对于这次赴港上市,美的官方说法是,“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拟发行的H股,预计将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家居、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等方面,还有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的升级,以及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等。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官方,目前外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其目的更多是在两个方面:优化投资者结构与完善海外员工的激励体系。

前者的依据是,由于此前美的集团外资持股比例多次触及深股通规则上限,分析认为赴港能吸纳更多外资持股,对融资渠道是一种拓宽。据此,中泰证券研报也表示,“2020年年初,美的一度因外资持股超‘限购线’被暂停买入,H股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前述桎梏。” 

而后者则是从美的集团发展浩势宏大的“并购”与“海外业务”出发,认为H股平台将为其起到更便利的作用。据了解,美的集团近些年于日本东芝、德国库卡、意大利Clivet、以色列高创等世界各地大量收购企业。招股书显示,截止目前,美的集团在全球设有31个研发中心、40个主要生产基地,涉及国家高达17个之多,其中光海外就设有16个研发中心和21个主要生产基地,总计员工数量超19万人。 

不过,对比已经踏上“A+H”模式的海尔智家来看,美的集团相较于海尔智家,缺少的实际上就是旗下分拆出去,且成功上市的业务线。 

故而,在《新立场》看来,美的集团此番于8月发布公告,10月递交招股书,态势如此着急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旗下业务公司的IPO受阻,想通过集团赴港上市,继续提高其影响力,从而促使“A拆A”进程加快,实现自身版图的拓展。

目前海尔系旗下的上市公司有4家,分别是海尔智家、以及盈康生命、海尔生物、雷神科技,四者合计市值可高达2500亿。从市值来看,有所下滑的美的集团市值虽然依旧远超整个海尔系,但在美的集团心中或许并不认为这是个好信号。 

一般来说,当旗下的子业务线发展成熟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其从集团分拆出去是个常规操作。有的公司这么做是为了增加子公司的独立性,提升相关业务线的活力,比如阿里巴巴最近的分拆改革。但通常而言更大的动机是,子业务原先隐藏在集团内部,因而可能存在低估,而将其独立推向资本市场,有助于这部分资产的价值释放。 

美的显然更偏向后者,其在“A拆A”问题上已经有过尝试。早在2020年7月,美的集团就曾发布公告称,拟分拆子公司美智光电赴创业板上市,约一年后,美智光电正式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 

可惜,源于美智光电的独立性存疑,去年七月,美智光电撤回上市申请,今年四月才重新递交。同时,就在今年7月29日,美的集团还发布一则拟上市公告,称将分拆安得智联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美智光电、安得智联、美的集团,三则公告时间间隔如此紧凑,也很难不引起联想。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集团可能并非市面上传言的“不缺钱”。美的集团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账上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分别为:货币资金280.27亿元、应收账款225.9亿元、其他应收款516.73亿元,而在支出方面,短期借款为144.06亿元、应付账款60.69亿元、其他应付款4.2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4.48亿元,长期借款297.78亿元、应付债券32.82亿元、租赁负债622.6亿元。 

也就是说,美的集团在布局全球化战略上,自然是需要“外币”支撑,可人民币转外汇仍出现汇兑损失的背景下,直接吸引外资方为上策。而早在2020年估值美智光电时,就有分析人士表示,美智光电上市前或有10亿估值,一旦上市或将突破百亿大关。 

如此对照看来,不仅是美的集团自身的10%能引入外资,只要能再让自己的分拆业务成功上市,同样也有不菲的融资填补自身。甚至下一家要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很可能是美云智数,毕竟这些业务都在四小业务范围。而所谓四小业务,是指万东医疗(医学影像)、安得智联(物流)、美智光电(照明)和美云智数(工业互联网)。 

美的集团要的便是“A+H”所能带来的影响力,以便自己能繁衍出更多的“子孙”。 

02、明牌方洪波,底牌父子兵

当下,人们谈及美的集团,已经很少说到何享健,反倒是热衷于讨论2012年挽美的大厦之将倾的方洪波。

要知道,在2012年何享健退位后,方洪波一上任,就几乎推翻了整个美的:开展产品线到工作人员的“大瘦身运动”,停运超30个产品平台,所有非家电业务近乎关闭,裁员7万人,推行扁平化管理。一直到去年,美的集团还曾传出方洪波“裁员50%”的消息。 

毫不夸张地说,方洪波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已然做到其权力使用最巅峰的时刻。但是,若从细微之处着眼,何享健的身影又似乎无处不在。 

最直观的便是,目前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仍由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所控制,其所持有美的控股的股份高达94.55%。 

如果再将视线挪向资本市场,美的集团的存在感也被何享健刷满了。

一方面,就是上文所提及的“A拆A”计划,从穿透股权关系可见,上述两家拟拆分独立上市的公司安得智联和美智光电同样由美的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最终控制人均为何享健。 

也就是说,极大概率整个计划都是由这位年过杖朝的老人家提出,并交由方洪波实施。 

另一方面,“并购”也有着何享健诸多的身影:2020年、2021年,何享健相继拿下了合康新能、万东医疗两家A股公司;今年5月31日,美的还成功入主科陆电子。除开上市公司之外,何享健通过美的集团还收购了天腾动力、KUKA集团、菱王电梯、美控智慧环境、东芝白电等企业。 

有意思的是,不单单是何享健在资本市场存在感极高,其子何剑锋在资本上的手段同样层出不穷。据悉,何剑锋名下已有盈峰环境、百纳千成两家上市公司。 

按照历史线路来说,其实何剑锋在资本上的运作也离不开美的集团。

资料显示,盈峰集团起初为美的贴牌生产小家电,后来,美的集团将上风高科的控股权无偿转让给了盈峰控股,直到2016年3月,上风高科彻底更名盈峰环境。 

不止如此,何剑锋曾在2007年成立过合盈投资,借此结构以1.65亿元从美的电器手中收购了易方达基金25%的股权。而时至今日,盈峰控股作为易方达第一大股东,间接归于何剑锋。此外,何剑锋还与美的共同入股了顺德农商行,盈峰资本的三只私募基金还曾参与江苏银行的发债认购。 

目前,包括美的集团在内,何享健、何剑锋父子旗下共有6家上市公司,每个企业所处行业均不相同,涵盖了家用电器、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环保、传媒、新能源等行业。 

倘若,此番美智光电和安得智联两起“A拆A”同样能顺利IPO,何享健、何剑锋父子手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8家。 

有报道称,何享健父子的金融触角,已经延伸到银行、券商 、基金、私募、创投等领域,涉及2家公募基金、6家商业银行、1家券商。 

所以,这或许也是美的集团此次极力推动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既有美的集团全球化的客观因素,也有背后“父子兵”的主观推导,为的或许就是“四小”的成功上市。 

不得不说,何享健这个坊间传闻为董明珠“最大敌人”的企业家,或许早已迈向了企业家到投资人的转变之路。

03、写在最后

当年,海尔营收刚刚突破千亿大关之际,美的也营收仅才百亿有余,而格力早在20年前就声名鹊起。 

由此看来,美的集团时至今日能有以一敌二的能力,何享健父子在背后的资本运作功不可没,所谓的“何氏版图”也实至名归。 

不论此次美的集团赴港上市,究竟是父子操盘,还是另有他因,至少这也证明了硕大的美的集团,并不会因为自己实力足够而停滞不前。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或许在任何别人觉得可以安定的时候,愿意做出改变的美的集团,才是其真正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一如曾经何享健同意方洪波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