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徽派建筑: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徽派建筑: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

“一个地区是否文明,不是看这个地区曾经有过多少文明,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文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大概就是安徽存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湿润的空气,高大的马头墙,青灰色的石板路,还有步伐忧郁的徽州姑娘。

古往今来,安徽文化自成一派,徽商、徽雕、徽剧、徽菜、徽派建筑、新安艺术,每一宗都源远流长。其中,徽派建筑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她与安徽的山水田园巧妙地融合,演绎着中国古典神韵之美,不仅是安徽文化旅游独特之魂,也是“安徽旅游再起步”的品牌符号,足以傲世。

2016年,歙县计划投资1.2亿元,对徽州古城、许村镇、渔梁街、棠樾村进行整治,并完成3个古村落的整治利用、152处单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截至目前,31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已经完成投资8300万元。

未来,安徽文化旅游IP的构建,更需要重新审视徽派文化的传承价值。

徽派建筑:徽文化之魂

粉墙黛瓦的徽派庭院,频繁地出现在众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中,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这是人们对她由衷的喜爱。

徽州古村的每一座古庭院,都是一座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粉墙黛瓦和高高的马头墙、残缺的砖雕、锈迹斑斑的门框,还有那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路,诉说着一段段陈年往事。

马头墙是徽派庭院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在区分江南和别处的不同时,除了小桥流水古镇,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看马头墙的特征。

然而,马头墙建筑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民居马头墙多为五段,按长度划分叠落,更为丰富和复杂,比较有匠气;而徽州的马头墙多分为三段,中间一根很宽,两端很窄,简单而对比强烈,更加粗放、生活化。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来自官宦,他们肯为了一块像观音的太湖石挥金如土,而徽派庭院却与“阳春白雪”的园林大佬们有所不同,古村的主人更愿意简单地复述两个字——活着。比起那个水网纵横、美女采莲,不能不忆的江南,徽州古村则显得更加深沉而恬静。

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是具有价值的,当诸多宫阙都已经灰飞烟灭,凝聚了无数社会生活精华的一石一木却依然存在,并且熠熠生辉。社会变迁,人事更替,黄金白银可以外流,唯有这些古祠堂、古牌坊、古居民,只有在徽州,才能真正体味到她们的美丽神韵。如今,她们历经沧桑的残存,更显稀缺的尊贵价值。

徽州三雕:稀世珍品

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现存的徽派建筑多集中在黄山市,约6264栋,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近20年是徽派古建筑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随着徽派建筑收藏价值的上升,价格也水涨船高,当地人开始倒卖自家的徽派房屋建筑。

影视巨星成龙喜爱收藏,他收藏的第一栋徽派建筑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栋房子才9000块钱,那恰是徽州古建境遇最糟糕的开始。如今,一套徽派老宅轻者也要上百万。除了价格上的诱惑,自然灾害也是村民们抛售自家老宅的一大重要原因,南方的梅雨季节和白蚁也在一点点侵蚀着建筑里的木头框架,木头腐烂,导致坍塌。这些脆弱的徽派建筑需要不断地维修、保护,而维修古建筑是一件费时又费财的事。成龙就曾花费数千万港币修复他收藏的老宅。这对当地人来说劳财伤神,并不讨好。

“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中木雕、石雕、砖雕的统称,是徽派建筑精美细节的完美体现,最主要的是,三雕体积小,易买卖。发现这些小构件可以赚钱后,当地村民开始拆卸、出售自家的三雕,一块精美的木雕能卖到80万元。利益可观,偷盗猖獗,很多古建筑群在逐利的狂潮中四分五裂,成为一种财物标志,散落为富贵人家的私藏品。

我曾采访过一位把整座徽派园林搬回家乡的收藏家——刘希乐,他说,“结缘徽派建筑,是一次偶然,本来是去徽州搜寻木雕,走到一栋要拆的老房子前我震惊了。重檐飞角、精细的雕镂,虽然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透过厚厚的尘土依稀可见建筑构造的考究和美轮美奂的工艺。”

在刘希乐眼中,这不只是一栋房子,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对老房被拆的命运,他决定拯救它,方式就是把它整体移回家乡。

像成龙和刘希乐这种个人意愿保护徽派建筑的收藏家还有很多,这种“金丝雀”式的保护方式,对于徽派建筑的保护微乎其微。文保专家曾表示,徽派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原址保护。保护的不仅是古建本身,还有古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文化关联,徽派古建则尤其如此。

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典范

纵观安徽全省,整个地区只有在西递、宏村这样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古建保护状况还算不错。

截止目前,在全国212个5A级景区中,依托古村落开发的5A级旅游景区有6个,其中安徽就占了3个:分别是安徽西递-宏村景区、龙川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气息和生活方式,吸引着怀有猎奇心的游客们。

在巨大的客流量背后,人们同样关注着它的开发模式。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村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是徽派建筑保护与开发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年固定到宏村写生的小夏向我描述着她眼中的这座著名的徽派古村落:“在宏村写生有8年了,我应该算见证了她的成长期,最初的宁静到今天的繁华,人和车多了、商家多了、时尚多了,但是这里的建筑和文化并没有太大改变,我不用担心今年画完了明年再来都不认识她了。”宏村找到了一种还算完美的方式,取长补短和兼容并包的旅游发展战略

和宏村的徽派建筑一样保留完好的还有当地的食物,“重油、重色、重火工”的三重特点给游客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地特色招牌菜臭鲑鱼,嫩而鲜美,有一种发酵的特殊香味,那是徽州民间智慧的创造和传承。

宏村的夜晚和很多古镇不同,没有五光十色的酒吧街,没有嘈杂吵闹的噪音,让人能真正感受到他独有的节奏和味道。波光粼粼的湖水迎着灯光,一股诗情画意的味道,古老的牛肠形水系设计贯穿全村,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进,最终总能殊途同归。

确实,宏村在保护古建筑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周全,没有乌镇初期的迁走原住居民的“空心城”乌龙,也没有丽江欺客、宰客等旅游乱象。在旅游开发中让原著居民参与进来,使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得以延续;在原有的老宅上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古镇不失原味。代表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的最高水平,成为所在区域的旅游龙头和先进典范。

从宏村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依托周边自然环境、古建筑村落和丰富的当地文化,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成为收费式古村落,通过吸收大量资金,不仅增加了当地人收入,提高了就业率,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长久的空间和资金上的支持。这种良性循环必然是如今安徽对保护古建遗产群和文化遗产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

徽派文化:魂归何处?

安徽之所以叫安徽,是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第一个字组成。

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对古徽州的赞美。历史上的徽州府赫赫有名,和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正诞生于此,纵横明清五百年的徽商也是从这里走出,徽派建筑的魂也躺在这里。

然而现在的徽州早已不复当年,好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地方。1983年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县级黄山市撤销,并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古徽州变成了黄山的一个区。又加上徽州“一府六县”中的绩溪划分给宣城,婺源割让给江西,从此古徽州名存实亡。连人民日报都喊出了一句“可惜从此无徽州”。

作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徽州本应该成为徽派文化的深度体验地,如今却鲜为人知。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即使是对徽派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到这里也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来了黄山市会发现徽州区也不能说就是真正的古徽州,真正的古徽州是在歙县,也就是徽州府千年来从未变过的治所歙县。这种地理上的复杂就已经把很多游客搞晕了。

而被分出去的两个地方:婺源划入江西后,凭借依山而居的徽派建筑,粉黛青瓦和马头墙,满街林立的牌坊,精致的徽州三雕,和身后传承了上千年的徽州文化,得到了“特别对待”,视若珍宝。

江西大力支持徽派古建筑在婺源遍地开花,开车走国道,从将要进入婺源开始,公路两侧的建筑就被统一规划,高高的马头墙、粉黛青瓦随处可见,甚至连公用厕所都是徽派建筑风格。同样,婺源对徽州文化的保护与推崇,也给她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旅游收入,是江西文化旅游可以耀世的一张王牌。

绩溪归为宣城后,也快速发展成了宣城最富裕的旅游县。这和绩溪背后的徽州建筑、徽派文化一样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地区是否文明,不是看这个地区曾经有过多少文明,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文明。”

纵观全国,很多地方和景区都有盖建徽派建筑,比较明确的风格、容易被模仿和引得人们的审美,是其能够跨越地域广泛复建的原因。徽派建筑艺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存在继续传承下去的价值。

当安徽喊出“旅游再起步”的雄心壮志,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徽派文化和徽式生活的价值回归。不管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徽文化和徽生活,才是最能体现安徽旅游内涵的文化IP。

特别声明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本文配图转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徽派建筑: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

“一个地区是否文明,不是看这个地区曾经有过多少文明,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文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大概就是安徽存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湿润的空气,高大的马头墙,青灰色的石板路,还有步伐忧郁的徽州姑娘。

古往今来,安徽文化自成一派,徽商、徽雕、徽剧、徽菜、徽派建筑、新安艺术,每一宗都源远流长。其中,徽派建筑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她与安徽的山水田园巧妙地融合,演绎着中国古典神韵之美,不仅是安徽文化旅游独特之魂,也是“安徽旅游再起步”的品牌符号,足以傲世。

2016年,歙县计划投资1.2亿元,对徽州古城、许村镇、渔梁街、棠樾村进行整治,并完成3个古村落的整治利用、152处单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截至目前,31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已经完成投资8300万元。

未来,安徽文化旅游IP的构建,更需要重新审视徽派文化的传承价值。

徽派建筑:徽文化之魂

粉墙黛瓦的徽派庭院,频繁地出现在众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中,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这是人们对她由衷的喜爱。

徽州古村的每一座古庭院,都是一座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粉墙黛瓦和高高的马头墙、残缺的砖雕、锈迹斑斑的门框,还有那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路,诉说着一段段陈年往事。

马头墙是徽派庭院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在区分江南和别处的不同时,除了小桥流水古镇,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看马头墙的特征。

然而,马头墙建筑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民居马头墙多为五段,按长度划分叠落,更为丰富和复杂,比较有匠气;而徽州的马头墙多分为三段,中间一根很宽,两端很窄,简单而对比强烈,更加粗放、生活化。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来自官宦,他们肯为了一块像观音的太湖石挥金如土,而徽派庭院却与“阳春白雪”的园林大佬们有所不同,古村的主人更愿意简单地复述两个字——活着。比起那个水网纵横、美女采莲,不能不忆的江南,徽州古村则显得更加深沉而恬静。

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是具有价值的,当诸多宫阙都已经灰飞烟灭,凝聚了无数社会生活精华的一石一木却依然存在,并且熠熠生辉。社会变迁,人事更替,黄金白银可以外流,唯有这些古祠堂、古牌坊、古居民,只有在徽州,才能真正体味到她们的美丽神韵。如今,她们历经沧桑的残存,更显稀缺的尊贵价值。

徽州三雕:稀世珍品

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现存的徽派建筑多集中在黄山市,约6264栋,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近20年是徽派古建筑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随着徽派建筑收藏价值的上升,价格也水涨船高,当地人开始倒卖自家的徽派房屋建筑。

影视巨星成龙喜爱收藏,他收藏的第一栋徽派建筑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栋房子才9000块钱,那恰是徽州古建境遇最糟糕的开始。如今,一套徽派老宅轻者也要上百万。除了价格上的诱惑,自然灾害也是村民们抛售自家老宅的一大重要原因,南方的梅雨季节和白蚁也在一点点侵蚀着建筑里的木头框架,木头腐烂,导致坍塌。这些脆弱的徽派建筑需要不断地维修、保护,而维修古建筑是一件费时又费财的事。成龙就曾花费数千万港币修复他收藏的老宅。这对当地人来说劳财伤神,并不讨好。

“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中木雕、石雕、砖雕的统称,是徽派建筑精美细节的完美体现,最主要的是,三雕体积小,易买卖。发现这些小构件可以赚钱后,当地村民开始拆卸、出售自家的三雕,一块精美的木雕能卖到80万元。利益可观,偷盗猖獗,很多古建筑群在逐利的狂潮中四分五裂,成为一种财物标志,散落为富贵人家的私藏品。

我曾采访过一位把整座徽派园林搬回家乡的收藏家——刘希乐,他说,“结缘徽派建筑,是一次偶然,本来是去徽州搜寻木雕,走到一栋要拆的老房子前我震惊了。重檐飞角、精细的雕镂,虽然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透过厚厚的尘土依稀可见建筑构造的考究和美轮美奂的工艺。”

在刘希乐眼中,这不只是一栋房子,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对老房被拆的命运,他决定拯救它,方式就是把它整体移回家乡。

像成龙和刘希乐这种个人意愿保护徽派建筑的收藏家还有很多,这种“金丝雀”式的保护方式,对于徽派建筑的保护微乎其微。文保专家曾表示,徽派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原址保护。保护的不仅是古建本身,还有古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文化关联,徽派古建则尤其如此。

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典范

纵观安徽全省,整个地区只有在西递、宏村这样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古建保护状况还算不错。

截止目前,在全国212个5A级景区中,依托古村落开发的5A级旅游景区有6个,其中安徽就占了3个:分别是安徽西递-宏村景区、龙川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气息和生活方式,吸引着怀有猎奇心的游客们。

在巨大的客流量背后,人们同样关注着它的开发模式。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村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是徽派建筑保护与开发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年固定到宏村写生的小夏向我描述着她眼中的这座著名的徽派古村落:“在宏村写生有8年了,我应该算见证了她的成长期,最初的宁静到今天的繁华,人和车多了、商家多了、时尚多了,但是这里的建筑和文化并没有太大改变,我不用担心今年画完了明年再来都不认识她了。”宏村找到了一种还算完美的方式,取长补短和兼容并包的旅游发展战略

和宏村的徽派建筑一样保留完好的还有当地的食物,“重油、重色、重火工”的三重特点给游客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地特色招牌菜臭鲑鱼,嫩而鲜美,有一种发酵的特殊香味,那是徽州民间智慧的创造和传承。

宏村的夜晚和很多古镇不同,没有五光十色的酒吧街,没有嘈杂吵闹的噪音,让人能真正感受到他独有的节奏和味道。波光粼粼的湖水迎着灯光,一股诗情画意的味道,古老的牛肠形水系设计贯穿全村,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进,最终总能殊途同归。

确实,宏村在保护古建筑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周全,没有乌镇初期的迁走原住居民的“空心城”乌龙,也没有丽江欺客、宰客等旅游乱象。在旅游开发中让原著居民参与进来,使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得以延续;在原有的老宅上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古镇不失原味。代表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的最高水平,成为所在区域的旅游龙头和先进典范。

从宏村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依托周边自然环境、古建筑村落和丰富的当地文化,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成为收费式古村落,通过吸收大量资金,不仅增加了当地人收入,提高了就业率,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长久的空间和资金上的支持。这种良性循环必然是如今安徽对保护古建遗产群和文化遗产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

徽派文化:魂归何处?

安徽之所以叫安徽,是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第一个字组成。

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对古徽州的赞美。历史上的徽州府赫赫有名,和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正诞生于此,纵横明清五百年的徽商也是从这里走出,徽派建筑的魂也躺在这里。

然而现在的徽州早已不复当年,好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地方。1983年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县级黄山市撤销,并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古徽州变成了黄山的一个区。又加上徽州“一府六县”中的绩溪划分给宣城,婺源割让给江西,从此古徽州名存实亡。连人民日报都喊出了一句“可惜从此无徽州”。

作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徽州本应该成为徽派文化的深度体验地,如今却鲜为人知。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即使是对徽派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到这里也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来了黄山市会发现徽州区也不能说就是真正的古徽州,真正的古徽州是在歙县,也就是徽州府千年来从未变过的治所歙县。这种地理上的复杂就已经把很多游客搞晕了。

而被分出去的两个地方:婺源划入江西后,凭借依山而居的徽派建筑,粉黛青瓦和马头墙,满街林立的牌坊,精致的徽州三雕,和身后传承了上千年的徽州文化,得到了“特别对待”,视若珍宝。

江西大力支持徽派古建筑在婺源遍地开花,开车走国道,从将要进入婺源开始,公路两侧的建筑就被统一规划,高高的马头墙、粉黛青瓦随处可见,甚至连公用厕所都是徽派建筑风格。同样,婺源对徽州文化的保护与推崇,也给她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旅游收入,是江西文化旅游可以耀世的一张王牌。

绩溪归为宣城后,也快速发展成了宣城最富裕的旅游县。这和绩溪背后的徽州建筑、徽派文化一样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地区是否文明,不是看这个地区曾经有过多少文明,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文明。”

纵观全国,很多地方和景区都有盖建徽派建筑,比较明确的风格、容易被模仿和引得人们的审美,是其能够跨越地域广泛复建的原因。徽派建筑艺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存在继续传承下去的价值。

当安徽喊出“旅游再起步”的雄心壮志,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徽派文化和徽式生活的价值回归。不管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徽文化和徽生活,才是最能体现安徽旅游内涵的文化IP。

特别声明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本文配图转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