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有学生发视频举报,反映该校助学金评定存在舞弊问题。该生质疑学校奖学金评定不公,出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得不到助学金,而平时高消费的学生却评定入选。此事引发社会热议,也使人们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助学金分配问题。
“寒门难出贵子”,考入大学是贫寒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因此要确保贫困学生能够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贫困大学生在步入高等学府后,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生活困难,避免他们因为家庭贫寒而失学。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建立了一套助学金体系,并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助学金使贫困生可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
助学金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提供的救助金,但是也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为了确保助学金的分配和发放是公平的,政府部门和相关高校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规则,对贫困生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不少人反映领取助学金的人并不贫困,认为大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审核和发放等程序存在问题。部分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认为助学金分配不公,甚至认为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是,总体来说助学金舞弊问题是少数情况,不能因为个案的曝光而把问题扩大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审核和发放遵守严格规定,需要层层把关和逐级审核。与此同时,高校每年都会对贫困生名录进行重新评定和动态调整,基本上可以做到应助尽助。特别是近些年来精准扶贫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持续推动,使贫困生的识别和认定更加精准,可以较好地杜绝假贫困问题。
不少人对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也会认为领取助学金的学生不算贫困生。过去一些高校认为,购买电脑、手机和电动自行车等商品是高消费,有此类消费的学生就不予认定贫困生。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消费品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配”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能因此而将他们拒之门外。
不过,一些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制度漏洞或操作不当等问题。这既可能导致假贫困生现象,也让真贫困生得不到救助。特别是部分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分配方面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
毫无疑问,那些应该得到资助而没有获得资助的真贫困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反过来说,那些不应得到资助而挤占助学金的假贫困生及其背后的“骚操作”,也需要加强监管和惩戒。
对于此类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完善贫困生追踪机制,加强对贫困生资助的全过程监管。特别是要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定期评估和完善,推动贫困生户籍所在地、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对贫困生进行联合资格核查和信息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弄虚作假的人要严格惩戒,避免一些人钻空子而得不到有效震慑。
目前大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和评定还存在值得改进之处,既要加强监管,也要创新服务。在评定助学金方面,为了避免一些人浑水摸鱼,高校往往会采取公示、评议等做法。助学金的申请涉及提交申请书、审核和公示等环节,贫困生的个人信息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公开或披露。有些贫困大学生出于强烈的自尊心而不敢申领助学金,担心自己被打上家庭经济困难的标签而抬不起头。
班级公示和集体评议会让贫困生抬不起头,耻感和污名化问题突出。怎么创新助学金申请程序和认定办法,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地人性化设计和执行贫困生申请和认定程序,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可以体面地得到资助。
为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精准识别贫困生,对贫困生进行精准帮扶。现在往往是贫困生找助学金,而不是助学金找学生。有必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变学生申请助学金为助学金找贫困生。比如,高校可以和人社等相关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识别,而不是要求大学生开贫困证明或进行班级评议。
近些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食堂就餐卡的消费数据,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并通过就餐卡自动拨款资助。这免去了学生申请和资格评定的繁琐程序,也使贫困生可以默默地领取助学金而不为人知。这是一种不错的好办法,值得进一步推广,让更多贫困生从中受益。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