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郁娟
“未来壳牌在中国会进入很多新业态。”
11月6日,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陈琳在2023年壳牌中国媒体沟通会上,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
其中,在下游和可再生能源板块,壳牌在华业务将立足于现有的核心客户群展开,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
针对交通运输中的重型运输场景,壳牌押注生物质燃料和氢能的开发;面向高耗能、高碳排的工业客户,壳牌在碳捕集与碳封存有所布局。
今年7月,陈琳出任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成为壳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集团主席。她在壳牌集团工作了26年,曾在壳牌集团的上游、一体化天然气及下游等核心业务板块担任过管理岗位。
此次是陈琳上任后召开首次媒体沟通会。会上,陈琳对壳牌目前入局的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汇、氢能、充电桩等多个业务作出回应。
中国CCS商业化需政策激励
壳牌网站显示,2022年,壳牌在华先后签署两项针对碳捕集与碳封存(CCS)的联合研究项目。
其中一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壳牌自2022年6月起,与中国海油、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埃克森美孚合作,寻求建设海上规模化CCS群研究项目的机会,项目计划的储存规模为1000万吨/年。
“CCS是一个还在取得‘准生证’的产业。在目前还未有非常明确的碳价体系前提下,政府提供清楚的政策体系,尤其是激励性、支持性政策,对于碳捕集与封存实现商业化,非常重要。” 陈琳在会上称。
“欧盟、美国等地针对CCS的政策体系是‘胡萝卜加大棒’,我相信中国将出台的机制,跟国外并不一样。”陈琳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中国在此方面的实质性政策相对空白。
在CCS基础上增加碳利用过程,即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其早期主要应用于天然气处理和化工生产,现扩展到发电、钢铁、水泥、空气捕集(DAC)领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博士后吕昊东在“壳牌2023赋能进步高峰论坛”上称,全球大多数CCUS相关的技术还处在工业示范阶段,目前仅运输技术和集成优化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CCUS的商业化还面临成本高、商业模式欠缺、源汇不匹配等挑战。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张丝钰在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相关会议上展示的数据显示,将CCUS改装到现有的燃煤电厂,将使整个电厂的电力生产成本(LCOEs)显著增加——净减排率在50%-85%之间的电厂,成本平均增加24.1-37.2美元/兆瓦时,约合每度电的发电成本增加0.18-0.27元。
据吕昊东介绍,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投运的CCUS项目在50个以上。中国CCUS技术水平总体与国际接近,但在管道输送、强化采油、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上仍有差距。
关于碳汇、氢能及充电桩业务计划
据陈琳在沟通会上介绍,2014年,壳牌中国参与了首个碳汇项目的开发,目前已帮助壳牌下属化工企业实现配额方面的抵消承诺,并将在中国持续开发该类项目。
今年6月,壳牌全球在业务战略中取消了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下称NBS方案)有关的两项目标,受到业内关注。
NBS方案可理解为生态系统碳汇,即通过保护原本可能遭受破坏的森林,植树造林或修复已退化的森林、湿地等,增加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能力。
界面新闻曾报道,由于缺乏监管、造假泛滥以及学界对固碳可靠性的质疑,碳汇项目近年在国际遭受广泛舆论质疑,Gucci、雀巢等许多知名品牌宣布退出碳抵消。
陈琳表示,壳牌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开发NBS项目,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目前,壳牌通过并购或与第三方企业合作运营,以开发、出售碳信用。NBS方案是壳牌参与运营的其中一类碳抵消项目。上海是壳牌全球四个碳信用销售中心之一。
截至2023年4月,壳牌在中国大陆地区共运营15个植树造林类项目和1个草地恢复类项目。
对于中国近期重启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陈琳表示,壳牌会继续关注,也希望能够参与。
CCER是中国全国碳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品种,全国碳市场履约主体可用其抵消不超过5%的碳配额。CCER项目的开发商可通过CCER-碳市场交易的联动机制,获得收益。
针对氢能业务,陈琳向在场媒体介绍,壳牌中国接下来的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优化成本;二是在京津冀地区把市场打开。
今年10月,路透社报道称,壳牌计划在全球对其氢能出行业务线进行裁员,共计裁去200个岗位。
CCS、碳汇、氢能在壳牌的业务板块分类中,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部门。历年财报显示,壳牌该部门自2020年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电动车充电业务也是壳牌在华近年主推的新业务之一。陈琳称,今年三季度,壳牌在中国运营的2.5万个充电桩,已取得正向现金流。
壳牌自2018年起进军中国充电桩业务,并与比亚迪设立合资企业开设充电站。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3年9月,壳牌尚未跻身中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前15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