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幻电影产业,不能只有郭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幻电影产业,不能只有郭帆

现在科幻影视的繁荣,更多的是“郭帆效应”而非“科幻”类型本身被市场认可。

文  | 娱乐资本论 苇笺

上个月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让科幻又一次成为舆论热点。在中国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雨果奖的同时,一句“科幻产业就是刘慈欣产业”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共鸣。

刘慈欣的《三体》和短篇小说成为科幻产业不断挖掘的金矿,也是科幻影视最抢手的IP,《流浪地球3》《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排着队上映。

科幻产业靠刘慈欣,而产业下游的科幻影视,就靠郭帆。甚至有投资人告诉河豚君,“我看科幻电影,首看有没有郭帆,次看有没有吴京。”

《流浪地球》以摸索与试错,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有实战经验的科幻影视人才,之后有成功先例的科幻电影背后都有郭帆团队及其合作方的身影。最近郭帆工作室也开启《流浪地球》短片集、科幻编剧训练营等“基建工程”,为科幻产业培养更多储备力量。

一个产业靠某个人,是对这个人的认可,但也代表着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头部效应,而头部之下,生存艰难。现在科幻影视的繁荣,更多的是“郭帆效应”而非“科幻”类型本身被市场认可。

作为科幻电影工业的集大成者,资源集中于郭帆可以看作是中国科幻起步的一个标志,但未来整体产业的长久发展,仅靠郭帆还远远不够。

“郭帆宇宙”

从《流浪地球》开始,郭帆就与科幻电影产业紧紧绑定在一起,而获得高票房或高口碑的中国科幻电影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郭帆及其团队的痕迹。

一是视效制作团队的共用。去年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在冷档期以31亿票房“救市”,该电影的特效正是《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MOREVFX制作。导演张吃鱼曾在采访中透露,《独行月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吸收了《流浪地球》的制作经验,而特效上的进步又反哺到《流浪地球2》。

MOREVFX也透露,《流浪地球2》对公司提升,一是统一视效标准,第二控盘制片计划。而这些经验,之后也能反哺到其他科幻电影的制作流程中。

二是郭帆本人的“背书”。今年的中小成本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早期宣传时的显著标签之一就是“郭帆监制”。郭帆在剧本阶段就开始参与这部电影,帮孔大山拉投资,甚至在孔大山自己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坚定地相信这部电影能做成。王红卫也在采访中说,“实际上是在用郭帆的行业信誉度做抵押。”

除了郭帆本人,一些中国科幻影视项目也由《流浪地球》系列的主创团队为根“开枝散叶”。

从待播的项目来看,已经拍摄完成的《星门深渊》的导演张小北与郭帆在《同桌的你》时就有合作;刚公布首张海报的《太空冬眠》的编剧严冬旭是《流浪地球》的编剧之一,编剧顾问龚格尔也是《流浪地球》的监制。

“科幻电影靠郭帆”也是郭帆主动选择的结果。

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期间,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并没有什么厚重的履历,为什么突然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在拍《流浪地球》前,郭帆执导的作品仅两部:票房仅7000万的《李献计历险记》和豆瓣6分的青春爱情片《同桌的你》。而《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直接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带动了中国科幻的第三次浪潮。

最高赞的回答来自《流浪地球》副导演郁刚,他分享了一个郭帆如何激励剧组的故事:作为中国最高投资的科幻电影,如果失败了,之后的五到十年可能都不会有人想投资高成本的科幻电影。

来自知乎答主郁刚

从一开始郭帆就明白,拍这样一部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目标是树立起标杆,为后来者铺路,让科幻电影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和记录,抱着服务的目的,想为后来者留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

《流浪地球》上映后,《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随之出版,记录了拍摄过程中各个工种的科幻片探索过程。采编团队的朔方曾在出版前问郭帆:“这本书你确定还要出吗?要出的话,全行业都能看见你犯了多少错。”而郭帆回答:“出吧,后面的人看完之后就知道,如果要做这么一件事可能会有哪些坑,但凡对一个人有帮助,都值得。”

后来在《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剧组请了北京电影学院20多位学生,分布在各个部门做实习生,专门帮各个工种记录错误,最后记录了差不多十本书厚度的错处,郭帆又将这些错误的次数排序,避免之后再犯。

经验总结好了,还需要有机会应用。郭帆又亲自搞“科幻片基建”,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更多储备人才。

《流浪地球电影创作手记》的最后,详细记录了世界观设定和编年史。郭帆不止一次强调,科幻电影最重要就是把世界观和生态建立起来,实际上,第二部的三条线都是在拓展世界观,当时就已经有剧集或短片集的打算。

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流浪地球》短片集官宣,由郭帆监制,郭帆导演工作室发起,14个独立故事涉及近年来科幻题材所探讨的人类文明与生存困境的议题。短片通常被当作是长片的“试验场”,在外界看来,这也成为郭帆想要培养更多科幻电影导演的证明。而细观拍摄14部位导演的履历会发现,除了大家熟知的孔大山,其它导演大多和郭帆有所联系:

沈晶晶是《球1》和《球2》的导演助理,也是《球1》的编剧之一;周涤非是《球2》的副导演;徐建是《球2》的视效总监;高峡曾承接《流浪地球》部分道具的设计制作;金龙是《流浪地球》中“空间站工作人员”的扮演者之一;胡国瀚是网大《硬汉枪神》的导演,而郭帆曾在微博上推荐过这部电影......

另一“基建项目”是小苔藓工程,举办免费的科幻创作训练营由郭帆工作室主办,《科幻世界》承办,目前有编剧方向,解决中国科幻编剧稀缺的问题。以后还会有导演、视觉等训练营。

除了这些直接对产业的帮助,《流浪地球2》在路演期间还走进全国34所学校,为的是“让科幻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科学和勇于想象的火种,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追梦人。”

从硬件和软件上,郭帆都在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铺路。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产业逻辑,目前资源集中于郭帆都可以看做是中国科幻起步的一个标志。

国产科幻电影未来:从靠郭帆到靠科幻

有电影主创向河豚君透露,现在如果做科幻电影,投资者几乎只认郭帆:“我们自己做(科幻电影)项目融资都会比较难,你拿出去人家就会问,你这个项目想请的主创是谁?可不可以请到郭帆导演?可不可以请到吴京?如果有这个东西我们就投。但这事确实没办法。”

“科幻产业靠刘慈欣,科幻电影靠郭帆”的另一面,是原创科幻电影、中小成本软科幻电影难以破局的困境。郭帆团队,大刘IP和视效奇观仍然是科幻电影获得资本青睐的不二法宝。

郁刚正在做自己的原创科幻电影,他自编自导的《八十光分》刚刚通过备案,在今年上半年参加中国科幻大会的电影创投环节,成功与保利签下战略投资协议,目前项目还在剧本创作阶段,“项目能不能真正落地这个事儿不好说。”

在之前找投资的过程中,他遇到过层出不穷的问题。

“第一种是直接拒绝科幻这个题材,说对这个类型不感兴趣。第二种是剧本发过去,对方问科幻电影会不会很贵?我报了一个数,对方还是觉得成本比一般电影的成本高太多,实在不想冒险。”从客观上来说,过去三年影视业寒冬,很少有公司会选择再去投资一部成本较高且无“成功”前例的作品。“第三种,对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是大刘的IP吗?’我说是原创,就没了下文。”

最后,也有人认真看了剧本,给出的反馈意见是“脑洞不够大”或者“视效奇观不够,观众觉得不够新奇”,对此郁刚也比较无奈:“因为他们对标的是大刘的作品。其实科幻故事还可以有更多表达,但少有人会愿意冒这个险,给这个机会。”

最终找到资方投资,郁刚承认,在《流浪地球》的工作经历的确为其提供了信任背书。作为之前没有单独执导经历的“新人”,他认为自己能被选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导演的确太少了。”

一直以来,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占比少之又少,王红卫也在某创投论坛中直言:“估计2023年能开机六百部左右电影,科幻片只有1%-2%。”

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仅有科幻灾难题材《流浪地球》和科幻喜剧类型如《独行月球》和《疯狂的外星人》,而后者某种程度上吸引的是喜剧受众,冲着“科幻”元素去看的观众并不太多。

近年上映的科幻类型电影中,科幻爱情片《被光抓走的人》,仅有7000万票房,科幻悬疑片《缉魂》也只有1.11亿。商业上不稳定的回报让投资者给“科幻”这个类型本身吸引观众的能力打上问号,而硬科幻重视效的高成本又给入局公司设定了高门槛,多重因素下,中国科幻影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河豚君之前统计过,未来两三年内有20部科幻类电影和剧集待播,科幻大多是次类型,与悬疑、动作、爱情等类型相结合。“借力”科幻的选择让类型突破有了可能,但这些电影和剧集大多还在前期筹备或者等待开机中,最后能否实际播出还是未知数。

除此之外,科幻影视本身也需要内容升级,更加关注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特效呈现。郭帆就曾在上影节的演讲中谈及,最近很多科幻电影的创作者向他“取经”,但他发现大家都执着于高概念,而忽略了电影中的情感表达。“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与情感应该呈现一种互补关系,《星际穿越》中,高维世界、虫洞、黑洞等科幻设定,都与库珀父女之间的情感有着深度连接。”

一个产业在前期有代表人物带动不是件坏事。客观上来说,郭帆为科幻电影带来了更多讨论与关注度,也前瞻性地为产业后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科幻电影的长久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类型突破,也需要更多的“郭帆”。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科幻电影产业,不能只有郭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幻电影产业,不能只有郭帆

现在科幻影视的繁荣,更多的是“郭帆效应”而非“科幻”类型本身被市场认可。

文  | 娱乐资本论 苇笺

上个月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让科幻又一次成为舆论热点。在中国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雨果奖的同时,一句“科幻产业就是刘慈欣产业”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共鸣。

刘慈欣的《三体》和短篇小说成为科幻产业不断挖掘的金矿,也是科幻影视最抢手的IP,《流浪地球3》《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排着队上映。

科幻产业靠刘慈欣,而产业下游的科幻影视,就靠郭帆。甚至有投资人告诉河豚君,“我看科幻电影,首看有没有郭帆,次看有没有吴京。”

《流浪地球》以摸索与试错,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有实战经验的科幻影视人才,之后有成功先例的科幻电影背后都有郭帆团队及其合作方的身影。最近郭帆工作室也开启《流浪地球》短片集、科幻编剧训练营等“基建工程”,为科幻产业培养更多储备力量。

一个产业靠某个人,是对这个人的认可,但也代表着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头部效应,而头部之下,生存艰难。现在科幻影视的繁荣,更多的是“郭帆效应”而非“科幻”类型本身被市场认可。

作为科幻电影工业的集大成者,资源集中于郭帆可以看作是中国科幻起步的一个标志,但未来整体产业的长久发展,仅靠郭帆还远远不够。

“郭帆宇宙”

从《流浪地球》开始,郭帆就与科幻电影产业紧紧绑定在一起,而获得高票房或高口碑的中国科幻电影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郭帆及其团队的痕迹。

一是视效制作团队的共用。去年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在冷档期以31亿票房“救市”,该电影的特效正是《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MOREVFX制作。导演张吃鱼曾在采访中透露,《独行月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吸收了《流浪地球》的制作经验,而特效上的进步又反哺到《流浪地球2》。

MOREVFX也透露,《流浪地球2》对公司提升,一是统一视效标准,第二控盘制片计划。而这些经验,之后也能反哺到其他科幻电影的制作流程中。

二是郭帆本人的“背书”。今年的中小成本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早期宣传时的显著标签之一就是“郭帆监制”。郭帆在剧本阶段就开始参与这部电影,帮孔大山拉投资,甚至在孔大山自己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坚定地相信这部电影能做成。王红卫也在采访中说,“实际上是在用郭帆的行业信誉度做抵押。”

除了郭帆本人,一些中国科幻影视项目也由《流浪地球》系列的主创团队为根“开枝散叶”。

从待播的项目来看,已经拍摄完成的《星门深渊》的导演张小北与郭帆在《同桌的你》时就有合作;刚公布首张海报的《太空冬眠》的编剧严冬旭是《流浪地球》的编剧之一,编剧顾问龚格尔也是《流浪地球》的监制。

“科幻电影靠郭帆”也是郭帆主动选择的结果。

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期间,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并没有什么厚重的履历,为什么突然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在拍《流浪地球》前,郭帆执导的作品仅两部:票房仅7000万的《李献计历险记》和豆瓣6分的青春爱情片《同桌的你》。而《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直接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带动了中国科幻的第三次浪潮。

最高赞的回答来自《流浪地球》副导演郁刚,他分享了一个郭帆如何激励剧组的故事:作为中国最高投资的科幻电影,如果失败了,之后的五到十年可能都不会有人想投资高成本的科幻电影。

来自知乎答主郁刚

从一开始郭帆就明白,拍这样一部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目标是树立起标杆,为后来者铺路,让科幻电影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和记录,抱着服务的目的,想为后来者留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

《流浪地球》上映后,《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随之出版,记录了拍摄过程中各个工种的科幻片探索过程。采编团队的朔方曾在出版前问郭帆:“这本书你确定还要出吗?要出的话,全行业都能看见你犯了多少错。”而郭帆回答:“出吧,后面的人看完之后就知道,如果要做这么一件事可能会有哪些坑,但凡对一个人有帮助,都值得。”

后来在《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剧组请了北京电影学院20多位学生,分布在各个部门做实习生,专门帮各个工种记录错误,最后记录了差不多十本书厚度的错处,郭帆又将这些错误的次数排序,避免之后再犯。

经验总结好了,还需要有机会应用。郭帆又亲自搞“科幻片基建”,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更多储备人才。

《流浪地球电影创作手记》的最后,详细记录了世界观设定和编年史。郭帆不止一次强调,科幻电影最重要就是把世界观和生态建立起来,实际上,第二部的三条线都是在拓展世界观,当时就已经有剧集或短片集的打算。

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流浪地球》短片集官宣,由郭帆监制,郭帆导演工作室发起,14个独立故事涉及近年来科幻题材所探讨的人类文明与生存困境的议题。短片通常被当作是长片的“试验场”,在外界看来,这也成为郭帆想要培养更多科幻电影导演的证明。而细观拍摄14部位导演的履历会发现,除了大家熟知的孔大山,其它导演大多和郭帆有所联系:

沈晶晶是《球1》和《球2》的导演助理,也是《球1》的编剧之一;周涤非是《球2》的副导演;徐建是《球2》的视效总监;高峡曾承接《流浪地球》部分道具的设计制作;金龙是《流浪地球》中“空间站工作人员”的扮演者之一;胡国瀚是网大《硬汉枪神》的导演,而郭帆曾在微博上推荐过这部电影......

另一“基建项目”是小苔藓工程,举办免费的科幻创作训练营由郭帆工作室主办,《科幻世界》承办,目前有编剧方向,解决中国科幻编剧稀缺的问题。以后还会有导演、视觉等训练营。

除了这些直接对产业的帮助,《流浪地球2》在路演期间还走进全国34所学校,为的是“让科幻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科学和勇于想象的火种,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追梦人。”

从硬件和软件上,郭帆都在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铺路。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产业逻辑,目前资源集中于郭帆都可以看做是中国科幻起步的一个标志。

国产科幻电影未来:从靠郭帆到靠科幻

有电影主创向河豚君透露,现在如果做科幻电影,投资者几乎只认郭帆:“我们自己做(科幻电影)项目融资都会比较难,你拿出去人家就会问,你这个项目想请的主创是谁?可不可以请到郭帆导演?可不可以请到吴京?如果有这个东西我们就投。但这事确实没办法。”

“科幻产业靠刘慈欣,科幻电影靠郭帆”的另一面,是原创科幻电影、中小成本软科幻电影难以破局的困境。郭帆团队,大刘IP和视效奇观仍然是科幻电影获得资本青睐的不二法宝。

郁刚正在做自己的原创科幻电影,他自编自导的《八十光分》刚刚通过备案,在今年上半年参加中国科幻大会的电影创投环节,成功与保利签下战略投资协议,目前项目还在剧本创作阶段,“项目能不能真正落地这个事儿不好说。”

在之前找投资的过程中,他遇到过层出不穷的问题。

“第一种是直接拒绝科幻这个题材,说对这个类型不感兴趣。第二种是剧本发过去,对方问科幻电影会不会很贵?我报了一个数,对方还是觉得成本比一般电影的成本高太多,实在不想冒险。”从客观上来说,过去三年影视业寒冬,很少有公司会选择再去投资一部成本较高且无“成功”前例的作品。“第三种,对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是大刘的IP吗?’我说是原创,就没了下文。”

最后,也有人认真看了剧本,给出的反馈意见是“脑洞不够大”或者“视效奇观不够,观众觉得不够新奇”,对此郁刚也比较无奈:“因为他们对标的是大刘的作品。其实科幻故事还可以有更多表达,但少有人会愿意冒这个险,给这个机会。”

最终找到资方投资,郁刚承认,在《流浪地球》的工作经历的确为其提供了信任背书。作为之前没有单独执导经历的“新人”,他认为自己能被选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导演的确太少了。”

一直以来,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占比少之又少,王红卫也在某创投论坛中直言:“估计2023年能开机六百部左右电影,科幻片只有1%-2%。”

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仅有科幻灾难题材《流浪地球》和科幻喜剧类型如《独行月球》和《疯狂的外星人》,而后者某种程度上吸引的是喜剧受众,冲着“科幻”元素去看的观众并不太多。

近年上映的科幻类型电影中,科幻爱情片《被光抓走的人》,仅有7000万票房,科幻悬疑片《缉魂》也只有1.11亿。商业上不稳定的回报让投资者给“科幻”这个类型本身吸引观众的能力打上问号,而硬科幻重视效的高成本又给入局公司设定了高门槛,多重因素下,中国科幻影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河豚君之前统计过,未来两三年内有20部科幻类电影和剧集待播,科幻大多是次类型,与悬疑、动作、爱情等类型相结合。“借力”科幻的选择让类型突破有了可能,但这些电影和剧集大多还在前期筹备或者等待开机中,最后能否实际播出还是未知数。

除此之外,科幻影视本身也需要内容升级,更加关注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特效呈现。郭帆就曾在上影节的演讲中谈及,最近很多科幻电影的创作者向他“取经”,但他发现大家都执着于高概念,而忽略了电影中的情感表达。“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与情感应该呈现一种互补关系,《星际穿越》中,高维世界、虫洞、黑洞等科幻设定,都与库珀父女之间的情感有着深度连接。”

一个产业在前期有代表人物带动不是件坏事。客观上来说,郭帆为科幻电影带来了更多讨论与关注度,也前瞻性地为产业后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科幻电影的长久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类型突破,也需要更多的“郭帆”。

来源: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科幻电影产业,不能只有郭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