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现代文学史见证人赵景深:以周作人为师,挨鲁迅批评,郑振铎密友,田汉老同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现代文学史见证人赵景深:以周作人为师,挨鲁迅批评,郑振铎密友,田汉老同事

除了鲁迅批评的“牛奶路”,我们还知道赵景深的什么?

近日,《赵景深文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存”选辑他二十余种戏曲、小说研究专著中的代表性文章汇集而成,反映了赵景深在各个议题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戏曲、小说大家赵景深,最为人们知晓的可能还是鲁迅提起的“牛奶路”风波。

赵景深

1931年,赵景深写作《论翻译》发表于《读书月刊》,写道,“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换一句话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于读者方面。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倘若译得一点也不错,而文字格里格达,......其害处当与误译相差无几......所以严复的信、达、雅,其次序应该是达、信、雅。 ”赵景深的言论与鲁迅的“硬译”观点不同,激起了几位左翼作家的驳斥。1932年,鲁迅也加入批判阵营,在《北斗》杂志发表了文章《几条顺的 ‘翻译’》和《风马牛》,批评赵景深1922年对契诃夫短篇小说《樊凯》(《万卡》)的翻译还有“顺”的翻译原则,“……Milkyway误译为‘牛奶路’(应译为‘银河’或‘神奶路’),Entaur误译为‘半人半牛怪’(应译为‘半人半马怪’)。”并作诗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对于这样的批评,赵景深承认自己的“疏忽”,说这两处错误是“由于我没有多查字典、工作不严肃的结果,是应该批评的”。

除了与鲁迅之间的这段“小插曲”,赵景深其实还有着多重身份:青年时代,他是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安徒生的翻译者、儿童文学的出版人;中年以后,他是古代戏曲、古代小说和曲艺、俗文学的研究者;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现代文学史的见证者,他以周作人、徐志摩为师,与郑振铎交往密切,与田汉共事,为施蛰存出过书稿……让我们以《赵景深文存》为线索,一起追随他的生命与文学历程。

1919年夏天,18岁的赵景深从芜湖北上来到天津,投奔省长公署当秘书的叔叔,并进入南开中学就读一年级,在洪北平(即白苹,《白话文范》的编者之一)的国文课上他第一次认识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托尔斯泰、莫泊桑等外国文学大家。在五四运动风潮的影响下,他也曾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曾追随周恩来包围直隶省政府公署,并向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请愿,还在接头宣传抵制日货”,“常带一个小队,到街头去演讲,站在凳子上,谈抵制日本军阀的侵略”。

同时,他发掘出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从《新青年》上周作人的文章中,他始得知安徒生其人,1921年,他买来英文版的《安徒生童话记录》,借用字典翻译安徒生童话,在《少年杂志》上接连刊登了 《皇帝的新衣》《火绒匣》 和《白鹄》。 不到一年间,因为叔父家境变差,他不得不转学进入不收学费的棉业专科学校,但是仍在坚持文学创作,并继续翻译安徒生,投给上海的《妇女杂志》和天津的《新民意报》。此外,他还和吕一鸣、孔襄我给《益世报》编写副刊“新知识”,主要负责文学作品,兼及自然科学小品文。他翻译的儿童文学引起了郑振铎的重视,时任《儿童世界》主编的郑振铎写信向他约稿,并邀请他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会”,二人从此相识,结为挚友。

1922年,从棉科专门学校的赵景深没有服从分配进工厂工作,他看到马千里办的《新民意报》的《文学副刊·朝霞》上内容“五花八门,简直什么都有”,就毛遂自荐当主编,报社同意了,给他安排好住宿和办公的地方,于是他主编了半年副刊,同时还成立了文学团体“绿波社”,成员有焦菊隐和赓虞,和北京师大附中的曦社是兄弟团体,彼此通信,交换稿件。

《朝霞》1923年3月7日

那时,他常穿过狭窄的巷子去找焦菊隐,“一起幽幽地谈着新文学的希望”。当时的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指路人,“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在文学的路上乱闯,总想找到一个指路的人”。他们以周作人为“私淑的导师,稚气地以得到他的复信为荣”,他还曾报名入学徐志摩在南开大学开设的“近代英文文学”暑期课程,课余常去徐师的宿舍访问,“每在绿荫之下,蒙着太阳的光,听徐师讲谈文学”。

在《新民意报》编文学副刊不到一年,赵景深便失业了。在郑振铎的介绍之下,他前往长沙岳云中学教书,又去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文,在那里跟田汉做了同事,能碰到这样一位同事,他觉得“高兴得不得了”,甚至过度紧张了,在“一个可爱的晴和的天,阳光招满了小小的一间的狭长的教员休息室,我的心忐忑着,口嘴嗫嚅着,带着口吃向他介绍了我自己”,他邀请田汉加入他们的文艺刊物《潇湘绿波》,后来他便常去田汉的寝室去看书,一起去小酒馆喝酒,去唯一的坤伶剧场看戏。后来,因为在田汉举行的一场欢迎会上几个人激昂慷慨地唱了《马前泼水》和《武家坡》,此时恰逢五卅惨案电报发来,赵景深和田汉被认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学们于是嚷了起来,要求把他们赶出学校。

田汉

于是,赵景深就这样“被动地”离职并回到了上海,刚回来时还遇到“敲诈”,几十块钱都交掉了,身上只剩下几块钱。借住在一所小旅馆里,写信给商务印书馆的徐调孚,徐过来把赵景深接到隔壁的亭子间里。这样一间小房,床旁变就是靠着窗子的写字台,他把“好几张文学国土里一代大师的照片钉在壁上”,每逢工作得倦了,便回过头来,望一望墙上张贴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好像能从此得到一点安慰,一想到“安徒生不也是住过人家的屋顶阁楼写的《月的话》么?”他就兴奋起来,将自己的境遇和安徒生联系起来,写了一篇谈安徒生童话的思想和艺术的文章,投给《文学周报》,并且翻译出《皇帝的新衣》和《柳下》等作品。正如他的朋友徐调孚所说:“在中国 , 我提起了安徒生 , 大概谁也会联想到景深的罢! 赵先生是介绍安徒生最努力者中的一个, 也是出版安徒生童话集中译本的最先的一个。”

还是在郑振铎、顾均正和徐调孚等帮助下,赵景深进了立达学园教授初三的语文和艺术专修科的艺术文选,“也就是把古今谈到艺术的诗文油印出来讲给学生听”。此外,他还前往上海大学教授《童话概要》,去景贤女子中学教小说法程。日子逐渐匆忙而有起色,这几年间赵景深“奔走江湾、上海之间,教三个学校,一共大概拿到三十元左右……生活勉强可以对付”。

郑振铎

1927年上半年,经郑振铎再次介绍,赵景深进入开明书店担任第一任的编辑并编辑《文学周报》。次年,李小峰主持上海北新书局,写信给赵景深邀请他加入:“我们虽未见过,也未通过信,但你的朋友如赓虞、菊隐、先艾却都是同我很书写的,我们可以算作间接的朋友呢……你有来沪之意,那是很好的。到沪之后,你如愿意,想请你到书局帮忙……”“北新”书局是“北大新潮社”的简称,与北大新潮社有承继关系,以出版先进作家书籍为主,与鲁迅关系尤为密切。

隔了一年,赵景深从开明书店离开,进入北新书局,当时的编辑只有一位,他也就等同于是“编辑主任”。在《赵景深的学术之路》中,赵景深之子这样描述父亲与李小峰的第一次相遇:“赵景深初进北新书局,与李小峰第一次见面,别提有多开心!他们一样是圆圆的脸,都戴着一副很深的近视眼镜; 一样是矮胖的身体,都剃着平头,衣着又是一样地朴素。真是一见如故,一谈就是半天。谈话中不时哈哈大笑。” 赵景深为北新书局主编《现代文学》,出马雅科夫斯基专号,“刊载了谢六逸所译的片冈铁兵关于小说作法的连载,出了半年就被国民党禁止了”。

在赵景深与李小峰的共同主持下,1931年北新书局出版了十四册的《格林童话全集》,有一册为李小峰所译,其余都是赵景深翻译,1934年赵景深又编了一套儿童图画故事,共出了55册,每册都是很薄的一本,几分钱一本,为了多申请纸张,没有以北新书局的名义出版,而用小朋友书局的名义出版。后来在第一任妻子马芝宝去世后,赵景深和李小峰之妹李希同结婚,在福州路西藏路的大中华饭店大厅举行,证婚人为郑振铎,鲁迅也参加了婚礼。老舍还清唱了一曲《黄鹤楼》,“一赶三,使人能从他的声音中辨别出谁是周瑜、孔明和张飞”。

也是从1930年起,赵景深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辑佚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对昆剧等剧种的历史和声腔源流及上演剧目、表演艺术均有研究。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等十多部专著。在《赵景深自传》中,他这样讲述他的研究方法,“尽力地收集参考资料。只要是同我的研究有关的,哪怕是片纸只字,我也珍藏起来。我把我收集的资料按照篇幅大小分开16开、25开、32开,都用牛皮纸包起来……大约留存了七八十包。还勤于记笔记,凡遇戏曲小说的学术性回忆,我都详细记录别人的发言……”直到1980年,他还带病在家教两个研究生学习《中国戏曲史》。

赵景深与昆区研习社合影 前排左二为赵景深

书摘

《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

战士鲁迅死了。关于纪念这样一个努力与封建思想奋斗的作者,是应该侧重于他的思想方面的,但我做这工作,能力还不够,所以只好略谈他在中国小说史方面的成就。蔡元培挽联云:“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而我只能诚实地就我所比较知道一点的来说,实是惭愧。但我以为,单独地以我这篇短文来纪念鲁迅是不对的,把我这篇短文放在几篇论鲁迅的创作、思想等文字的后面是应该的。因为鲁迅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实有很大的功绩,正不容我们忽视。我们应该各就所知,从各方面来看鲁迅。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现有的三数同类书中最好的一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比他写得更好的。今年(1936年)已有日本增田涉的译本。此书初版于1924年,曾经增订两次: 一次是1930年,添上元刊本“全相评话”、《水浒传》诸本(商务刊有一百二十回本,李玄伯刊有百回本)以及“三言”(《世界文库》已刊《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的叙述;一次是1935年,把《品花宝鉴》的作者陈森书改为陈森,又把《花月痕》的作者魏子安改为魏秀仁。因为他发现了作者的手稿《梅花梦传奇》自署毗陵“陈森”,故疑“书”字误衍。对于《花月痕》的发现尤大,原来他买到一部谢章铤的《赌棋山庄文集》,其中有一篇《魏子安墓志铭》(似曾载入新版《小说旧闻钞》。最近孔另境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小说史料》并收之),说起子安是号,秀仁方是名。铭后附有魏秀仁的著作目录,凡三十三种,八十卷。我希望将来魏秀仁的著作能够逐渐被我们发现。

辅翼《中国小说史略》而行的是《小说旧闻钞》。这部书比蒋瑞藻的《小说考证》要好得多。第一,蒋氏的书虽名为《小说考证》,实际上是连戏曲的考证也放在一起,并且随得随刊,检查不便。例如,《三国演义》既见于《正编》,又见于《拾遗》,复见于《枝谈》。而《小说旧闻钞》却是只录小说考证,不取戏曲考证,并且合为一本,不是前后散见的。第二,蒋氏抄缀,常任意更改字句;有时原书易得,也去抄录第二道手的引文。鲁迅则均取原书校正字句,且多新的考证录出。 如果原书易得,就不殚烦地再去翻检原书。例如关于《水浒》,俞樾的《茶香室续钞》曾经两次引到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蒋氏引前者,鲁迅便改引后者。又如关于《英烈传》,蒋氏引《茶香室续钞》,鲁迅便把它的娘家《七修类稿》找了出来。又如,关于《西游补》,蒋氏只用《缺名笔记》,鲁迅则把这笔记所引用的原书朱彝尊的《明诗综》和钮琇的《觚剩续编》用了上去。又如,关于《女仙外史》,蒋氏引《通俗编》删去开首几行,鲁迅却将全文补足:凡此诸点,都是鲁迅胜过蒋氏的地方。

关于小说的辑录,鲁迅有《唐宋传奇集》和《古小说钩沉》。 前者分辨伪作,考证源流,用力极勤。一向我们看惯了《唐人说荟》,以为《邢凤》和《沈亚之》乃《梦游录》的篇名,而作者是什么任蕃,不知《邢凤》即《异梦录》,《沈亚之》即《秦梦记》,均为沈亚之所作,见存《沈下贤集》,连可靠的《太平广记》关于此两篇都只选用第二道手《异闻集》,或《异闻录》,他更无论矣。我们又以为《虬髯客传》乃张说作,《枕中记》乃李泌作;不知前者的作者实为杜光庭,后者的作者实为沈既济。 我们复以为《杨太真外传》《梅妃传》(托名曹邺)《开河记》《迷楼记》以及《海山记》(最后三种均题韩偓)都是唐人作的,不知实乃宋人所作。经鲁迅考订以后,方才拨云雾而见真相。

《古小说钩沉》是常在我怀念中的一部书。记得鲁迅以前曾写信给小峰说是不愿给北新印,出这部书是“赔本无疑”,想交给厦门大学印,后因辞职赴广州中山大学,这事便搁了起来。去年郑振铎编印《世界文库》,第一集目录中有此书,但第二集中仍无此书。我希望许广平女士能将此稿整理出来设法付印,此书的读者虽不多,我相信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必有很大的贡献。虽然我们已经有了邓嗣禹的《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那是仍旧不足餍我们之望的;因为邓嗣禹的“引得”只以《太平广记》为本位而“钩沉”,其他《说郛》等书均未涉及,而鲁迅却是以小说为本位而作横的辑集的。

《中国小说史略》出版的那年,我在长沙岳云中学教国文,我所买的初版本是黄色封面,分上下两册,作两次出版的。 当时校中的同行同事张先生,是北大毕业的,曾听过鲁迅的这个课程,他说:“鲁迅先生教《中国小说史》,听讲的人很多,跑来揩油的也不少。大约他只讲二三十分钟便下课,但他说得非常扼要,并且很有风趣,听他课的人每课都要大笑两三次。”当时《语丝》还不曾出版,而鲁迅的幽默和讽刺之名,已经传遍遐迩了。

最近我时常翻阅鲁迅的这三部书——《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以及《唐宋传奇集》,并且也时常念念不忘于《古小说钩沉》。我想按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所精选的几十部小说来详细阅览探讨,至今只写成一部《小说闲话》,本想请鲁迅题签,不料他却去世了。我曾经写信给专研平话小说的长泽规矩也说:“鲁迅逝世,不胜哀悼,从此中国小说史研究者又弱一个。”我希望他在纪念平妖堂主人马廉以后,再在《书志学》上纪念中国小说研究者的第二次的损失。(写于1936年)

《目连戏》

《目连戏》既是神怪戏,随带着就发生了很多的习俗和信仰,如:一、 禁忌。“据云每次《目连》上演,观众中定须死一个或是生一个,以至身弱或怀孕者都裹足不敢前去。即身子颇好而面孔略现晦气色者亦将被家中人阻止。以为正气不够,不足使妖魔却步。怀孕即只二三月者,亦往往不敢去赶热闹,原因是怕会遭小产。”“看的是鬼戏,必须到天亮才归家,否则说不定会把鬼带回家里。”(适夷)二、熨脸。“跳吊的戏子跳得满头大汗,台上有人常常用粗纸请他烫脸。这种烫过脸、留下脸谱痕迹的粗纸,人们拿去可以治疟。”(适夷)三、寻宅。“寻宅就是演员中饰文太师的一个人,赴酬神人家的供桌前念咒驱鬼出宅。这一天,酬神的人家必须素食,不得赌博同房及为不端之事,否则将有灾祸来临。文太师作法时,若口讷不能流利说话,则此家本年必将有祸事发生,此时阖家大小必须环跪于其左右,以求减轻祸害。文太师脸上的金粉,下装后可卖到三四元钱。”四、瘫五猖。“唱《目连戏》时,台下供五处五猖神的神座,在演的当时,设若有一处倒了下来,则必有人昏迷瘫痪,不能言语,这时就须请老师父来施法,方可痊愈。痊愈后须给老师傅一二十元的酬金,作为谢仪。” 据说这种《目连戏》是刘伯温编的,恐不可靠。 除上述绍兴、遂安、南陵、泾县、溧阳等地外,安徽的宣城、太平,江苏的宜兴,也都有《目连戏》。

《金瓶梅》

《金瓶梅》的作者过去曾被认为是王世贞。据说严嵩父子和唐顺之害死了王世贞的父亲王忬,王世贞是写这书来报仇的。根据各种笔记,有如下的传说:王忬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严嵩向他讨,他不肯给,用摹本献了上去。曾被王忬救过的汤裱褙由王忬荐在严嵩手下,恩将仇报,指出这画的缺点:麻雀脚小,竟踏在两片瓦上;四个人掷骰子,盆子里五粒骰子都是六,一粒还在转,一个人张着嘴喊六,但张择端是汴梁人,应该是嘬口的: 因此这画是膺品。严嵩很生气。有一天严嵩与唐顺之内阁饮酒,就露出不满王忬的意思,唐顺之会意,就参奏王忬军政废弛,虚糜国帑,又有严世蕃从中主持,就把王忬杀了。后来,严世蕃(或云唐顺之)在朝房遇见王世贞,问他近来有何著作,他恰巧看见金瓶里面插着梅花,就说是写了一部《金瓶梅》。回来以后,就想了好几天,把主人公定名为西门庆,来影射严东楼(西门对东楼),说他家庭的淫乱。知道他有染沫翻书的习惯,就喊了一些刻工来,一面写,一面刻,用毒水染墨来印刷,叫一个卖书的人在车前叫卖:“天下第一奇书!”等到严世蕃(或唐顺之)看完这书,就毒发身死了。(此前王世贞为报父仇,曾派刺客刺杀唐顺之,反被唐顺之笔管中的毒弩害死。)唐顺之死后,王世贞派人去吊孝,趁机会截去了死尸的手臂;严世蕃正法后,王世贞买到他的一段肢体,煮来吃了。上面的故事漏洞很多,不可信。

《金瓶梅》并不是王世贞作的,理由有四: 第一,王世贞的集子里有《清明上河图别本跋》,其中有句云:“并劳权相出死购,再损千金之值而后得。”这话语气很安闲,不像是自己的父亲因此被杀的样子。第二,为了《清明上河图》而获罪的实为顾懋宏,“被祸下狱,事白而家壁立”。第三,严世蕃是正法死的,不能同时又因翻阅《金瓶梅》受毒而死。唐顺之比王忬早死半年,王世贞也不能在唐顺之死后去行刺。第四,王世贞是太仓人,但《金瓶梅》却有很多纯熟的北方话。因此我们认为王世贞作《金瓶梅》是不可信的。《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就是山东峄县。书中山东话不少。我们就断定笑笑生是《金瓶梅》的作者。

王世贞是嘉靖时代的人 这书显然不是嘉靖时代产生的,应该产生于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末的作品。因为,嘉靖年间信道,万历年间信佛;书中作佛事最多。 其次,叙唱小曲,以万历年间流行的《山坡羊》为多,却没有万历末年流行的《打枣竿》和《挂枝儿》。 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断定《金瓶梅》是万历年间的作品。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现代文学史见证人赵景深:以周作人为师,挨鲁迅批评,郑振铎密友,田汉老同事

除了鲁迅批评的“牛奶路”,我们还知道赵景深的什么?

近日,《赵景深文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存”选辑他二十余种戏曲、小说研究专著中的代表性文章汇集而成,反映了赵景深在各个议题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戏曲、小说大家赵景深,最为人们知晓的可能还是鲁迅提起的“牛奶路”风波。

赵景深

1931年,赵景深写作《论翻译》发表于《读书月刊》,写道,“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换一句话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于读者方面。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倘若译得一点也不错,而文字格里格达,......其害处当与误译相差无几......所以严复的信、达、雅,其次序应该是达、信、雅。 ”赵景深的言论与鲁迅的“硬译”观点不同,激起了几位左翼作家的驳斥。1932年,鲁迅也加入批判阵营,在《北斗》杂志发表了文章《几条顺的 ‘翻译’》和《风马牛》,批评赵景深1922年对契诃夫短篇小说《樊凯》(《万卡》)的翻译还有“顺”的翻译原则,“……Milkyway误译为‘牛奶路’(应译为‘银河’或‘神奶路’),Entaur误译为‘半人半牛怪’(应译为‘半人半马怪’)。”并作诗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对于这样的批评,赵景深承认自己的“疏忽”,说这两处错误是“由于我没有多查字典、工作不严肃的结果,是应该批评的”。

除了与鲁迅之间的这段“小插曲”,赵景深其实还有着多重身份:青年时代,他是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安徒生的翻译者、儿童文学的出版人;中年以后,他是古代戏曲、古代小说和曲艺、俗文学的研究者;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现代文学史的见证者,他以周作人、徐志摩为师,与郑振铎交往密切,与田汉共事,为施蛰存出过书稿……让我们以《赵景深文存》为线索,一起追随他的生命与文学历程。

1919年夏天,18岁的赵景深从芜湖北上来到天津,投奔省长公署当秘书的叔叔,并进入南开中学就读一年级,在洪北平(即白苹,《白话文范》的编者之一)的国文课上他第一次认识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托尔斯泰、莫泊桑等外国文学大家。在五四运动风潮的影响下,他也曾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曾追随周恩来包围直隶省政府公署,并向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请愿,还在接头宣传抵制日货”,“常带一个小队,到街头去演讲,站在凳子上,谈抵制日本军阀的侵略”。

同时,他发掘出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从《新青年》上周作人的文章中,他始得知安徒生其人,1921年,他买来英文版的《安徒生童话记录》,借用字典翻译安徒生童话,在《少年杂志》上接连刊登了 《皇帝的新衣》《火绒匣》 和《白鹄》。 不到一年间,因为叔父家境变差,他不得不转学进入不收学费的棉业专科学校,但是仍在坚持文学创作,并继续翻译安徒生,投给上海的《妇女杂志》和天津的《新民意报》。此外,他还和吕一鸣、孔襄我给《益世报》编写副刊“新知识”,主要负责文学作品,兼及自然科学小品文。他翻译的儿童文学引起了郑振铎的重视,时任《儿童世界》主编的郑振铎写信向他约稿,并邀请他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会”,二人从此相识,结为挚友。

1922年,从棉科专门学校的赵景深没有服从分配进工厂工作,他看到马千里办的《新民意报》的《文学副刊·朝霞》上内容“五花八门,简直什么都有”,就毛遂自荐当主编,报社同意了,给他安排好住宿和办公的地方,于是他主编了半年副刊,同时还成立了文学团体“绿波社”,成员有焦菊隐和赓虞,和北京师大附中的曦社是兄弟团体,彼此通信,交换稿件。

《朝霞》1923年3月7日

那时,他常穿过狭窄的巷子去找焦菊隐,“一起幽幽地谈着新文学的希望”。当时的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指路人,“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在文学的路上乱闯,总想找到一个指路的人”。他们以周作人为“私淑的导师,稚气地以得到他的复信为荣”,他还曾报名入学徐志摩在南开大学开设的“近代英文文学”暑期课程,课余常去徐师的宿舍访问,“每在绿荫之下,蒙着太阳的光,听徐师讲谈文学”。

在《新民意报》编文学副刊不到一年,赵景深便失业了。在郑振铎的介绍之下,他前往长沙岳云中学教书,又去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文,在那里跟田汉做了同事,能碰到这样一位同事,他觉得“高兴得不得了”,甚至过度紧张了,在“一个可爱的晴和的天,阳光招满了小小的一间的狭长的教员休息室,我的心忐忑着,口嘴嗫嚅着,带着口吃向他介绍了我自己”,他邀请田汉加入他们的文艺刊物《潇湘绿波》,后来他便常去田汉的寝室去看书,一起去小酒馆喝酒,去唯一的坤伶剧场看戏。后来,因为在田汉举行的一场欢迎会上几个人激昂慷慨地唱了《马前泼水》和《武家坡》,此时恰逢五卅惨案电报发来,赵景深和田汉被认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学们于是嚷了起来,要求把他们赶出学校。

田汉

于是,赵景深就这样“被动地”离职并回到了上海,刚回来时还遇到“敲诈”,几十块钱都交掉了,身上只剩下几块钱。借住在一所小旅馆里,写信给商务印书馆的徐调孚,徐过来把赵景深接到隔壁的亭子间里。这样一间小房,床旁变就是靠着窗子的写字台,他把“好几张文学国土里一代大师的照片钉在壁上”,每逢工作得倦了,便回过头来,望一望墙上张贴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好像能从此得到一点安慰,一想到“安徒生不也是住过人家的屋顶阁楼写的《月的话》么?”他就兴奋起来,将自己的境遇和安徒生联系起来,写了一篇谈安徒生童话的思想和艺术的文章,投给《文学周报》,并且翻译出《皇帝的新衣》和《柳下》等作品。正如他的朋友徐调孚所说:“在中国 , 我提起了安徒生 , 大概谁也会联想到景深的罢! 赵先生是介绍安徒生最努力者中的一个, 也是出版安徒生童话集中译本的最先的一个。”

还是在郑振铎、顾均正和徐调孚等帮助下,赵景深进了立达学园教授初三的语文和艺术专修科的艺术文选,“也就是把古今谈到艺术的诗文油印出来讲给学生听”。此外,他还前往上海大学教授《童话概要》,去景贤女子中学教小说法程。日子逐渐匆忙而有起色,这几年间赵景深“奔走江湾、上海之间,教三个学校,一共大概拿到三十元左右……生活勉强可以对付”。

郑振铎

1927年上半年,经郑振铎再次介绍,赵景深进入开明书店担任第一任的编辑并编辑《文学周报》。次年,李小峰主持上海北新书局,写信给赵景深邀请他加入:“我们虽未见过,也未通过信,但你的朋友如赓虞、菊隐、先艾却都是同我很书写的,我们可以算作间接的朋友呢……你有来沪之意,那是很好的。到沪之后,你如愿意,想请你到书局帮忙……”“北新”书局是“北大新潮社”的简称,与北大新潮社有承继关系,以出版先进作家书籍为主,与鲁迅关系尤为密切。

隔了一年,赵景深从开明书店离开,进入北新书局,当时的编辑只有一位,他也就等同于是“编辑主任”。在《赵景深的学术之路》中,赵景深之子这样描述父亲与李小峰的第一次相遇:“赵景深初进北新书局,与李小峰第一次见面,别提有多开心!他们一样是圆圆的脸,都戴着一副很深的近视眼镜; 一样是矮胖的身体,都剃着平头,衣着又是一样地朴素。真是一见如故,一谈就是半天。谈话中不时哈哈大笑。” 赵景深为北新书局主编《现代文学》,出马雅科夫斯基专号,“刊载了谢六逸所译的片冈铁兵关于小说作法的连载,出了半年就被国民党禁止了”。

在赵景深与李小峰的共同主持下,1931年北新书局出版了十四册的《格林童话全集》,有一册为李小峰所译,其余都是赵景深翻译,1934年赵景深又编了一套儿童图画故事,共出了55册,每册都是很薄的一本,几分钱一本,为了多申请纸张,没有以北新书局的名义出版,而用小朋友书局的名义出版。后来在第一任妻子马芝宝去世后,赵景深和李小峰之妹李希同结婚,在福州路西藏路的大中华饭店大厅举行,证婚人为郑振铎,鲁迅也参加了婚礼。老舍还清唱了一曲《黄鹤楼》,“一赶三,使人能从他的声音中辨别出谁是周瑜、孔明和张飞”。

也是从1930年起,赵景深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辑佚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对昆剧等剧种的历史和声腔源流及上演剧目、表演艺术均有研究。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等十多部专著。在《赵景深自传》中,他这样讲述他的研究方法,“尽力地收集参考资料。只要是同我的研究有关的,哪怕是片纸只字,我也珍藏起来。我把我收集的资料按照篇幅大小分开16开、25开、32开,都用牛皮纸包起来……大约留存了七八十包。还勤于记笔记,凡遇戏曲小说的学术性回忆,我都详细记录别人的发言……”直到1980年,他还带病在家教两个研究生学习《中国戏曲史》。

赵景深与昆区研习社合影 前排左二为赵景深

书摘

《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

战士鲁迅死了。关于纪念这样一个努力与封建思想奋斗的作者,是应该侧重于他的思想方面的,但我做这工作,能力还不够,所以只好略谈他在中国小说史方面的成就。蔡元培挽联云:“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而我只能诚实地就我所比较知道一点的来说,实是惭愧。但我以为,单独地以我这篇短文来纪念鲁迅是不对的,把我这篇短文放在几篇论鲁迅的创作、思想等文字的后面是应该的。因为鲁迅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实有很大的功绩,正不容我们忽视。我们应该各就所知,从各方面来看鲁迅。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现有的三数同类书中最好的一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比他写得更好的。今年(1936年)已有日本增田涉的译本。此书初版于1924年,曾经增订两次: 一次是1930年,添上元刊本“全相评话”、《水浒传》诸本(商务刊有一百二十回本,李玄伯刊有百回本)以及“三言”(《世界文库》已刊《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的叙述;一次是1935年,把《品花宝鉴》的作者陈森书改为陈森,又把《花月痕》的作者魏子安改为魏秀仁。因为他发现了作者的手稿《梅花梦传奇》自署毗陵“陈森”,故疑“书”字误衍。对于《花月痕》的发现尤大,原来他买到一部谢章铤的《赌棋山庄文集》,其中有一篇《魏子安墓志铭》(似曾载入新版《小说旧闻钞》。最近孔另境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小说史料》并收之),说起子安是号,秀仁方是名。铭后附有魏秀仁的著作目录,凡三十三种,八十卷。我希望将来魏秀仁的著作能够逐渐被我们发现。

辅翼《中国小说史略》而行的是《小说旧闻钞》。这部书比蒋瑞藻的《小说考证》要好得多。第一,蒋氏的书虽名为《小说考证》,实际上是连戏曲的考证也放在一起,并且随得随刊,检查不便。例如,《三国演义》既见于《正编》,又见于《拾遗》,复见于《枝谈》。而《小说旧闻钞》却是只录小说考证,不取戏曲考证,并且合为一本,不是前后散见的。第二,蒋氏抄缀,常任意更改字句;有时原书易得,也去抄录第二道手的引文。鲁迅则均取原书校正字句,且多新的考证录出。 如果原书易得,就不殚烦地再去翻检原书。例如关于《水浒》,俞樾的《茶香室续钞》曾经两次引到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蒋氏引前者,鲁迅便改引后者。又如关于《英烈传》,蒋氏引《茶香室续钞》,鲁迅便把它的娘家《七修类稿》找了出来。又如,关于《西游补》,蒋氏只用《缺名笔记》,鲁迅则把这笔记所引用的原书朱彝尊的《明诗综》和钮琇的《觚剩续编》用了上去。又如,关于《女仙外史》,蒋氏引《通俗编》删去开首几行,鲁迅却将全文补足:凡此诸点,都是鲁迅胜过蒋氏的地方。

关于小说的辑录,鲁迅有《唐宋传奇集》和《古小说钩沉》。 前者分辨伪作,考证源流,用力极勤。一向我们看惯了《唐人说荟》,以为《邢凤》和《沈亚之》乃《梦游录》的篇名,而作者是什么任蕃,不知《邢凤》即《异梦录》,《沈亚之》即《秦梦记》,均为沈亚之所作,见存《沈下贤集》,连可靠的《太平广记》关于此两篇都只选用第二道手《异闻集》,或《异闻录》,他更无论矣。我们又以为《虬髯客传》乃张说作,《枕中记》乃李泌作;不知前者的作者实为杜光庭,后者的作者实为沈既济。 我们复以为《杨太真外传》《梅妃传》(托名曹邺)《开河记》《迷楼记》以及《海山记》(最后三种均题韩偓)都是唐人作的,不知实乃宋人所作。经鲁迅考订以后,方才拨云雾而见真相。

《古小说钩沉》是常在我怀念中的一部书。记得鲁迅以前曾写信给小峰说是不愿给北新印,出这部书是“赔本无疑”,想交给厦门大学印,后因辞职赴广州中山大学,这事便搁了起来。去年郑振铎编印《世界文库》,第一集目录中有此书,但第二集中仍无此书。我希望许广平女士能将此稿整理出来设法付印,此书的读者虽不多,我相信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必有很大的贡献。虽然我们已经有了邓嗣禹的《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那是仍旧不足餍我们之望的;因为邓嗣禹的“引得”只以《太平广记》为本位而“钩沉”,其他《说郛》等书均未涉及,而鲁迅却是以小说为本位而作横的辑集的。

《中国小说史略》出版的那年,我在长沙岳云中学教国文,我所买的初版本是黄色封面,分上下两册,作两次出版的。 当时校中的同行同事张先生,是北大毕业的,曾听过鲁迅的这个课程,他说:“鲁迅先生教《中国小说史》,听讲的人很多,跑来揩油的也不少。大约他只讲二三十分钟便下课,但他说得非常扼要,并且很有风趣,听他课的人每课都要大笑两三次。”当时《语丝》还不曾出版,而鲁迅的幽默和讽刺之名,已经传遍遐迩了。

最近我时常翻阅鲁迅的这三部书——《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以及《唐宋传奇集》,并且也时常念念不忘于《古小说钩沉》。我想按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所精选的几十部小说来详细阅览探讨,至今只写成一部《小说闲话》,本想请鲁迅题签,不料他却去世了。我曾经写信给专研平话小说的长泽规矩也说:“鲁迅逝世,不胜哀悼,从此中国小说史研究者又弱一个。”我希望他在纪念平妖堂主人马廉以后,再在《书志学》上纪念中国小说研究者的第二次的损失。(写于1936年)

《目连戏》

《目连戏》既是神怪戏,随带着就发生了很多的习俗和信仰,如:一、 禁忌。“据云每次《目连》上演,观众中定须死一个或是生一个,以至身弱或怀孕者都裹足不敢前去。即身子颇好而面孔略现晦气色者亦将被家中人阻止。以为正气不够,不足使妖魔却步。怀孕即只二三月者,亦往往不敢去赶热闹,原因是怕会遭小产。”“看的是鬼戏,必须到天亮才归家,否则说不定会把鬼带回家里。”(适夷)二、熨脸。“跳吊的戏子跳得满头大汗,台上有人常常用粗纸请他烫脸。这种烫过脸、留下脸谱痕迹的粗纸,人们拿去可以治疟。”(适夷)三、寻宅。“寻宅就是演员中饰文太师的一个人,赴酬神人家的供桌前念咒驱鬼出宅。这一天,酬神的人家必须素食,不得赌博同房及为不端之事,否则将有灾祸来临。文太师作法时,若口讷不能流利说话,则此家本年必将有祸事发生,此时阖家大小必须环跪于其左右,以求减轻祸害。文太师脸上的金粉,下装后可卖到三四元钱。”四、瘫五猖。“唱《目连戏》时,台下供五处五猖神的神座,在演的当时,设若有一处倒了下来,则必有人昏迷瘫痪,不能言语,这时就须请老师父来施法,方可痊愈。痊愈后须给老师傅一二十元的酬金,作为谢仪。” 据说这种《目连戏》是刘伯温编的,恐不可靠。 除上述绍兴、遂安、南陵、泾县、溧阳等地外,安徽的宣城、太平,江苏的宜兴,也都有《目连戏》。

《金瓶梅》

《金瓶梅》的作者过去曾被认为是王世贞。据说严嵩父子和唐顺之害死了王世贞的父亲王忬,王世贞是写这书来报仇的。根据各种笔记,有如下的传说:王忬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严嵩向他讨,他不肯给,用摹本献了上去。曾被王忬救过的汤裱褙由王忬荐在严嵩手下,恩将仇报,指出这画的缺点:麻雀脚小,竟踏在两片瓦上;四个人掷骰子,盆子里五粒骰子都是六,一粒还在转,一个人张着嘴喊六,但张择端是汴梁人,应该是嘬口的: 因此这画是膺品。严嵩很生气。有一天严嵩与唐顺之内阁饮酒,就露出不满王忬的意思,唐顺之会意,就参奏王忬军政废弛,虚糜国帑,又有严世蕃从中主持,就把王忬杀了。后来,严世蕃(或云唐顺之)在朝房遇见王世贞,问他近来有何著作,他恰巧看见金瓶里面插着梅花,就说是写了一部《金瓶梅》。回来以后,就想了好几天,把主人公定名为西门庆,来影射严东楼(西门对东楼),说他家庭的淫乱。知道他有染沫翻书的习惯,就喊了一些刻工来,一面写,一面刻,用毒水染墨来印刷,叫一个卖书的人在车前叫卖:“天下第一奇书!”等到严世蕃(或唐顺之)看完这书,就毒发身死了。(此前王世贞为报父仇,曾派刺客刺杀唐顺之,反被唐顺之笔管中的毒弩害死。)唐顺之死后,王世贞派人去吊孝,趁机会截去了死尸的手臂;严世蕃正法后,王世贞买到他的一段肢体,煮来吃了。上面的故事漏洞很多,不可信。

《金瓶梅》并不是王世贞作的,理由有四: 第一,王世贞的集子里有《清明上河图别本跋》,其中有句云:“并劳权相出死购,再损千金之值而后得。”这话语气很安闲,不像是自己的父亲因此被杀的样子。第二,为了《清明上河图》而获罪的实为顾懋宏,“被祸下狱,事白而家壁立”。第三,严世蕃是正法死的,不能同时又因翻阅《金瓶梅》受毒而死。唐顺之比王忬早死半年,王世贞也不能在唐顺之死后去行刺。第四,王世贞是太仓人,但《金瓶梅》却有很多纯熟的北方话。因此我们认为王世贞作《金瓶梅》是不可信的。《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就是山东峄县。书中山东话不少。我们就断定笑笑生是《金瓶梅》的作者。

王世贞是嘉靖时代的人 这书显然不是嘉靖时代产生的,应该产生于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末的作品。因为,嘉靖年间信道,万历年间信佛;书中作佛事最多。 其次,叙唱小曲,以万历年间流行的《山坡羊》为多,却没有万历末年流行的《打枣竿》和《挂枝儿》。 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断定《金瓶梅》是万历年间的作品。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