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辛圆
自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之后,针对民营企业的痛点难点,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央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等等。但民企的预期和信心似乎并没有实现牢固的筑底修复,民企的实际感受与密集的政策措施之间还是出现了一定偏差。
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经营预期仍偏悲观、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激发,民营经济的收敛态势仍未逆转,特别是较小规模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困难。
相关阅读:从需求不足到“规模歧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民企大调研①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这背后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修复的节奏,“信心是一个慢变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拥有的”。
他指出,对比42个国家的数据可以发现,政策本身对企业长期投资和创新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企业家会调整自己来适应国家宏观政策。但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比较大,当企业家不知道未来政策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就是观望。
田轩还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亲清的政商关系也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重要基础。“政府需要给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前提下,打破所有制歧视,让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主体在相对公平、良好的营商环境中自由竞争、释放活力。”他说。
在谈到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时,田轩建议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大银行往往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决定是否对企业放贷,而小银行通常擅长搜集“软信息”,比如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审查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支持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搜集这些“软信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今年第三季度4.9%的GDP增速超过市场预期,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但是,民企对经济回暖的感知度好像不是很强,为什么民企的实际“体感”和经济增速之间有分歧?
田轩:首先,今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速并没有实现V型反弹,而是波浪式前进。所以,现在的共识是四季度如果不出现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全年实现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但客观上看,现在经济恢复并不稳固,比如前不久公布的10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分别同比下降了0.2%、2.6%,尤其是PPI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月的降幅收窄进程。另外,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5%,在短暂升至荣枯线上方后再次跌入收缩区间。
就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企业“体感”不是那么理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经济复苏基础仍然不牢,并没有出现快速的V型反弹,而是温和复苏。
此外,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比重均有所下降。客观来讲,民营企业还是面临非常多的现实困难,最大的问题还是需求不足。
界面新闻:其实不只是我们这份调查,很多机构针对民企做的相关调查在提到民企面对的首要问题时,都是市场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又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意愿减弱,我们也看到民间投资增速现在处于持续回落的态势。在您看来,提振市场需求,接下来政策端要如何发力?
田轩:最重要的是提升民营企业家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信心。信心是一个慢变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筑牢的。目前民营企业的信心不足、预期不稳的这种状态,也不是单纯通过短期政策刺激就能立刻解决的。
那么,对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良好的“获得感”?
首先,民营企业家更多需要的是“软支持”,即公平、健康、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好、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能够公平的进入,可以进行自由的竞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政府信用也很重要,比如拖欠账款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其次,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在学术研究种,曾用42个国家的数据对比后发现,政策本身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太多的影响,企业家们是很聪明的,可以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的宏观政策。但是,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企业家或者市场不知道未来政策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就是观望,做短期投资。所以我觉得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预期,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在政策层面,我觉得政府应该作为一种服务型的政府,在制度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处理政商关系,不要去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当然如果有企业违法踩了“红线”,政府则应“零容忍”进行惩处。
界面新闻: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说了很多年,我们的这个调查里也提到,融资渠道少仍是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有接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反映融资渠道比较少。其实,这些年来政府出了不少政策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关于融资难融资贵的声音,卡点有哪些?怎么扶持他们呢?
田轩: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银行宁愿以较低的利率回报,把钱贷给那些风险比较低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也不愿意把钱贷给那些愿意支付更高利率的、但风险较大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为大企业有抵押物,发展历史更久,而且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小,相对来说风险最小。
帮助小微企业贷款,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现在除了有“工农中建”这些大的国有银行,我国还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我们再往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这种非常小的金融机构。逻辑很简单,就是大企业应该是找大银行去贷款,小企业找小银行去贷款。因为大银行擅长掌握“硬信息”,比如通过对财务报表和业绩进行分析,来决定是否对大企业放贷。小银行通常擅长掌握的是“软信息”,比如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交流,审查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以及越来越多的使用大数据来决定是否放贷。所以,我们要支持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搜集这些“软信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最后,就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个非常重要。要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增信支持,简化发行注册流程,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的中长期融资。无数的案例都反复证明,高科技企业在早期最重要的融资抓手其实不是银行,而是股权投资者,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这些长期资本进入到一级市场。
界面新闻: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对民营企业而言,科技创新已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近年来企业创业活力不如从前,原因是什么?
田轩:现在很多企业选择“躺平”,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预期的问题,信心不足。
“专精特新”是创新型的企业,需要做长期投资和布局,创新研发周期非常长,不确定性非常大,失败率也非常高。比如美国发明一种新药有“双十”的说法,就是平均用10年时间花10亿美金,那么必须要让企业家踏实下来,心无旁骛地做长期投资,要把他们的预期稳定下来,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在一些领域上,政策其实可以适当放松一些,比如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非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可以适当调整监管的程度。客观上看,只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好的企业是可以自己跑出来的。
此外,就是宏观面的政策导向不要“急转弯”。我们原来有些政策出发点是很好的,但就是在出台的时候过急过快,没有一个过渡和缓冲区间,所以让很多企业无法调整和适应。尤其对于需要长周期来成长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来说,要有宏观政策的稳定护航,让他们有信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