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虽然降幅比前9个月收窄0.1个百分点,但连续六个月负增长。分析师表示,近期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密集发布措施支持民企发展,随着这些政策落地生效,民间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
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通常用“56789”来描述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即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此外,民间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超过五成,对稳投资进而稳经济意义重大。
中国银行研究院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拖累,民间第三产业投资中的房地产业比重2021年达到63.3%。此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的非经济因素也迫使民间投资外迁。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民间制造业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中高端产业投资动力保持旺盛。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也对界面新闻表示,民间投资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产行业民营企业占比较高,随着托底政策不断出台,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民营企业同样是制造业的主力军,而制造业投资近两年来保持着较强韧性,维持中高增速,并将伴随产业升级和企业国际化等一系列趋势取得进一步发展。
自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发布以来,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民企的措施。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等等。地方层面则主要从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局和地方政府近期频频释放积极信号提振民企,是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症下药,相关政策应该会带来政策红利,促进民间投资增速回升。”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严学锋对界面新闻说。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界面新闻本周发布的“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有26.9%的受访企业反映融资渠道少,反映自身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的企业占比为18.4%,认为贷款利率仍比较高的占比18.4%。
地方政府在支持民间投资的意见中普遍提到,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比如,上海市提出,进一步便利民企上市融资、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优化“一网通办”、“随申办”融资信用服务功能和设置,加强与银行合作深化“联合建模全流程放贷”创新试点,助力中小微企业更加便捷、精准获得融资服务。
天津市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期政策,扩大信用贷款发放规模,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有效落实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制度。引导商业银行接入“信易贷”、“津心融”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
云南省提出,实施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对省内各金融机构在2023—2024年向优质中小企业发放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省级财政给予贷款企业2%的一年期贴息,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按实际贷款期限计算。
“提振民企信心不能指望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求真务实出台政策,还要把已经出台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严学锋强调。
在他看来,提振民企信心的关键在于切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增强企业家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徐天辰表示,重点是将“民营经济31条”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平衡好工资、教育、医疗等经常支出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等政策优先事项。
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在新华社“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节目上表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他表示,民营经济发展局正在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监测指标体系,将密切关注并及时推动解决重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时,还在组织开展“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课题研究,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