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此忧虑,如何幸福 | 编辑部聊天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此忧虑,如何幸福 | 编辑部聊天室

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里,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些“解毒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110期主持人 | 潘文捷

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他围绕着我。作为文化记者,我们经常会关注结构性问题和社会议题。当下,从座位往左看,我的书桌依次摆放着《焦虑的社会》《朝不保夕的人》《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过劳死 : 这份工作比命还重要?》等讲述年轻人如何焦虑、疲惫然而却难以改变现状的作品;往右看,又是《代价高昂的健康》《不情愿的照护》《老人漂泊社会》等讲述看病难、照护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的作品……对了,还一本讲述人类再不行动起来解决环境问题马上就要灭绝的《白色天空下》。被这些作品包围的我,既为女性的社会地位焦虑,也为打工人处境担忧,时而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操心,时而又想起地球就快要完蛋的事情。

也许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有着类似的遭遇。每天刷一刷社会新闻,也会有百般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心理学家罗伯特·卢斯逊提出的“政治性抑郁”曾经广为流传,指个体对社会重大负面事件无力做出改变,产生失落感。这些负面的事情总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关心人类也不忘顾影自怜。

图片来源:图虫

天灾很可怕也都随机,但你不知道下一次地震发生的地点究竟是不是北京朝阳十里堡新城市广场。每次看到平均工资的报道,都会让我想自己究竟在其中哪个位置。杀妻、投毒等案件让我担忧当代社会人心叵测。就连“儿媳因公公腹泻发现公婆同患夫妻癌”这样的新闻,也会让我想到自己和家人是否会因为有同样糟糕而不自知的生活习惯需要同时在协和抢号。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些“解毒剂”。这期希望聊聊能否从大家身上找到可以变得开心有趣的事情。

01 命运有那么多被随意拨弄、身不由己的部分

李彦慧(实习记者):升入毕业年级之后,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变稀薄了,随时随地呼吸困难。焦虑工作焦虑毕业,焦虑邮箱里没有新的面试笔试邀约,看到新的邀约又焦虑自己毫无经验、啥也不会。白天觉得“无所谓我会直接参加春招”,晚上睡前又开始痛恨自己怎么一天既没有写论文又没有投简历。常常反思“我真的需要一份工作吗?”和“我真的需要这份文凭吗?”,或许就是因为当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一切皆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一旦感受不到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开始怪罪自己吧。

求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珂欣(实习记者):这个话题好激发表达欲啊,我之前一直因为找工作而焦虑。因为最近经济形势还没完全恢复,加上一些企业在缩招的迹象,我总觉得自己会找不到工作,所以一开始就海投简历,但是那些石沉大海的邮件和拒信让人逐渐失去了投递简历的欲望,甚至不是很想找工作了。那天有一个企业开始招聘,我问了问在那里工作的同学,她说今年竞争特别激烈,企业偏向要本地人,这样会有一些资源优势,不太确定我能否通过简历初筛。我非常沮丧,考研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考上的结果好像与当初设想的“光明的未来”并不完全一样。

林子人:对我来说,忧虑和焦虑的情绪已经如呼吸般自然。我在想,那么多人怀恋学生时代,是不是真正怀恋的是没有这一情感包袱、认为世界尽在掌握的时候?只有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才会意识到命运这个东西有那么多被随意拨弄、身不由己的部分。我有时会有些羡慕那些只关注自己能掌控的事、不让那些不能掌控的事影响自己的人,这对无法不注意到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落差的人来说太难做到了。

02 最近读来感到快乐的书

李彦慧:最近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书大概只有漫画书了(笑),而且也不是新书,是以前反复看过的。这样理解起来不需要成本,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这本书只会带给我开心,才会放心大胆地看。

董子琪:最近看得最快乐的一本书是在情趣用品商店的打工记《我怎么就不能在那里打工?》。一个法国艺术系的女大学生,为了挣零用钱去情趣用品商店(正规的)做兼职,也慢慢地磨炼出了应对糊涂酒徒和油腻客人的手段,还从情趣用品中发现了与艺术史的相通之处。读这本书有点像是在参与一起恶作剧:躲在情趣用品货架后面,等顾客自投罗网,当他们表现出好奇和不好意思时,再猛地跳出来,博学多识地介绍产品的多种用途。

《我怎么就不能在那里打工?》
[法]玛丽·当布瓦涅 著  郭鑫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徐鲁青:我也好喜欢这本书!看完开始留意起守店兼职,还尝试了一家熟悉的酒吧。要求:年龄18岁以上,为人诚实可靠。我过线。唯一遇到的问题是工作时间:21点至营业结束周末凌晨4点。情趣店轮完夜班、睡三四个小时就去学校上课,就是作者的生活。我怎么就不能去那里打工?因为我熬不动夜了。

最近还很喜欢一本叫《神仙猫》的漫画书。舍不得一次性看完,每天洗完澡躺在床上读。很久没翻漫画了,看起来潦草的几笔小画,却能感受到敏感细腻的想象力,像开会时随手摸鱼画的几笔,也像坐地铁时手机敲的一两句诗。乱画乱写是最快乐的,越来越觉得好创作都不是正襟危坐的。 

焦虑的时候还会做重复的事,会看图画书,但总的来说,看书都会让我更焦虑,还是和朋友们出去玩吧。 

尹清露:感谢文捷提供这个选题!说到让人快乐的书,我也喜欢《神仙猫》,有时,就是这样意味不明好似梦境的表达让人感到放松吧,读这本就像是在刚扔下浴球的浴缸里泡澡,旁边还摆着烤串和冰啤酒。作者的名字anusman(肛门人)也很有趣,充满了“why so serious”的调笑戏谑之感。

《神仙猫》
王烁 绘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纯粹为了休闲放松,我最近还在读一些占星入门书,尤其是讲述“凶星”诸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书籍,在占星学中它们对人生具有破坏和颠覆作用。土星也是凶星,就像苏珊·桑塔格写的关于本雅明的那本《土星照命》那样——缓慢、粘滞,兼具令人痛苦的特性。但神奇的是,读这些书的效果仿佛刮骨疗伤,反而让我的心情变得平静不少。由此,又读了一本讲天文学家和海尔望远镜的非虚构作品《初光》,行文生动活泼,想到地球边缘曾有一群人在努力望向宇宙边缘,明白还有这样的活法,这本身就是极好的心理疗愈。

03 跳脱出焦虑能做的事

宋珂欣:我跳脱出焦虑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的时候进入了心流状态,就会减少“得不到”带来的焦虑感。对我而言能提供及时反馈的活动是健身,每一次呲牙咧嘴的推举和汗流浃背的骑行,都让我无暇去顾及更多遥远而灰暗的想象,反倒能享受听着音乐吹着风的自在感。运动特别能提振人的自我效能感,只要你坚持每天做,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我第三次爬楼梯的时候大腿已经没那么沉重酸痛了,做推举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之前的重量逐渐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我现在已经完全离不开运动了,而且逐渐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运动。如果说人做事需要能量池来供给的话,运动不是消耗能量的事情,而是供给能量的源泉。我越来越发现,行为之间也会有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为了不让运动的效果白费,我的饮食也变得干净了一些;想要长肌肉,晚上就不能熬夜......与其说是做运动,不如说是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找工作当然也要做,但是它不再是我目前唯一在乎的事了,焦虑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毕竟人生还是要追求幸福和快乐,在大环境让人感到郁闷沮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日常就能拥有的微小的幸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彦慧:珂欣真的好健康,试图学习!我个人振奋精神的办法就是离开电脑和书桌,到室外去,阳光和新鲜空气真的能有效缓解我的毕业高原反应。在公园里,即使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其他人晒太阳、聊天都会由衷觉得幸福。另外就是和朋友聊天,能够说出自己的烦躁焦虑,我觉得就能让我“活过来”。有一次晚上和朋友们在上海街头暴走两小时,几个人在街头肆无忌惮地大笑、吐槽和抱怨。虽然大家实际上已经到了所谓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生课题,但人与人的联结没有那么容易被这种“不同”斩断。我会觉得既然彼此共同走过一段人生的道路,但即使走上不同的道路,也依然存在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可能。这可能也是E人从社交中充电的感觉?

不过我依然会焦虑。我想,这种焦虑是不是一种危机意识呢?是人作为动物一面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能明确识别自己的焦虑,我想也是一种信号,告诉自己是时候“出手解决一下”了。

董子琪:我之前花很多时间听相声,从郭德纲一直听到侯宝林、刘宝瑞。我听相声的乐趣不仅仅是听耍贫嘴和逗乐,而是沉浸在将说话当成一门技艺的时空里,一句话可以颠来倒去,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语气词“咦”“嚯”也可以表达情感或抖包袱。没事儿背一背《满汉全席》也是博闻强识嘛。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信息含量实在过低,我却觉得这其中充满修辞的艺术,而且和明清白话小说相通。

最近非常喜欢的是某个听自然声的节目,节目中会播放西非的午夜沙漠声、南极冰面以下的声音,还有圣詹姆斯公园球场夜间的老鼠和狐狸叫,都是录音师赴实地录制的。这两天开始听一个收集鸟鸣与人生故事的电台,借此辨别了许多种鸟鸣声,搞懂了为什么说画眉的歌声优美而喜鹊的鸣叫是“鹊噪”。我有时也突发奇想,汩汩如水流的麻将声和菜市场的聊天声,是不是也可以录制呢。

图片来源:图虫

尹清露:最近一次感到振奋,是去看了超级市场的演出。田鹏会在演出间隙反复说“祝大家顺利”,这是对当下境况的一点劝慰。《乐队的夏天》第三季之前我对他们不是很关注,结果被改编赛的《绿光》圈粉了,就像大张伟点评的那样,一般的电子乐是从乌云变成彩色,但超市的电子乐是直接进入一道彩霞(他们现场的灯光效果也特别好),怪不得有人觉得听他们的歌如同“物理超度”。听惯了“新冠卧室流行乐”般的小确幸和墙纸音乐(像拼布碎花墙纸那样轻松无味),超市的音乐沉稳大气又铺满了爱意,听完人就直接醒过来了,和北京的冷空气也很搭调。

林子人:今年剧院就是我的快乐老家!海外剧团回归,本土剧团的优秀作品迭出,让我得以在剧院里短暂地离开现实世界,跟随着角色的悲欢离合体验别样的人生。最近看过的最棒的两部戏剧作品,一部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原创音乐剧《爱情神话》,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在保留剧情精髓的同时放大了原作的诙谐感,剧中密集出现的本地梗、演员偶尔跳出戏剧的第四堵墙都让这部剧互动性十足。我特别喜欢剧中的歌曲,很有《雨中曲》这样的老派美国歌舞片的风味。这样的都市小品故事,《爱情神话》的确独树一帜。

还有一部是柏林剧团的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我非常幸运地观看到了该剧的亚洲首演(只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演了两场),走出剧场还被剧中的台词轰炸得晕乎乎的。剧中叼着雪茄的布莱希特唤醒了剧院里的人偶,各路历史名人的魂灵粉墨登场,讲述吟唱自己的故事。撒切尔夫人的那段独白爆梗了:“就没有社会这回事!只有个人!”所有的名人玩偶都特别大,劳动者的玩偶都特别小——他们是没有面目的、付不起房租的、登不上阶级上升的电梯只能原地等待的、彼此对立的、被撒切尔夫人一把子掀翻在地的大众。全剧终时全体观众掌声雷动,兴奋不已。你看,在现实世界中无助弱小的人们,也能在戏剧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声嘲讽世间的种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这是多么让人振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此忧虑,如何幸福 | 编辑部聊天室

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里,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些“解毒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110期主持人 | 潘文捷

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他围绕着我。作为文化记者,我们经常会关注结构性问题和社会议题。当下,从座位往左看,我的书桌依次摆放着《焦虑的社会》《朝不保夕的人》《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过劳死 : 这份工作比命还重要?》等讲述年轻人如何焦虑、疲惫然而却难以改变现状的作品;往右看,又是《代价高昂的健康》《不情愿的照护》《老人漂泊社会》等讲述看病难、照护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的作品……对了,还一本讲述人类再不行动起来解决环境问题马上就要灭绝的《白色天空下》。被这些作品包围的我,既为女性的社会地位焦虑,也为打工人处境担忧,时而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操心,时而又想起地球就快要完蛋的事情。

也许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有着类似的遭遇。每天刷一刷社会新闻,也会有百般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心理学家罗伯特·卢斯逊提出的“政治性抑郁”曾经广为流传,指个体对社会重大负面事件无力做出改变,产生失落感。这些负面的事情总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关心人类也不忘顾影自怜。

图片来源:图虫

天灾很可怕也都随机,但你不知道下一次地震发生的地点究竟是不是北京朝阳十里堡新城市广场。每次看到平均工资的报道,都会让我想自己究竟在其中哪个位置。杀妻、投毒等案件让我担忧当代社会人心叵测。就连“儿媳因公公腹泻发现公婆同患夫妻癌”这样的新闻,也会让我想到自己和家人是否会因为有同样糟糕而不自知的生活习惯需要同时在协和抢号。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些“解毒剂”。这期希望聊聊能否从大家身上找到可以变得开心有趣的事情。

01 命运有那么多被随意拨弄、身不由己的部分

李彦慧(实习记者):升入毕业年级之后,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变稀薄了,随时随地呼吸困难。焦虑工作焦虑毕业,焦虑邮箱里没有新的面试笔试邀约,看到新的邀约又焦虑自己毫无经验、啥也不会。白天觉得“无所谓我会直接参加春招”,晚上睡前又开始痛恨自己怎么一天既没有写论文又没有投简历。常常反思“我真的需要一份工作吗?”和“我真的需要这份文凭吗?”,或许就是因为当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一切皆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一旦感受不到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开始怪罪自己吧。

求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珂欣(实习记者):这个话题好激发表达欲啊,我之前一直因为找工作而焦虑。因为最近经济形势还没完全恢复,加上一些企业在缩招的迹象,我总觉得自己会找不到工作,所以一开始就海投简历,但是那些石沉大海的邮件和拒信让人逐渐失去了投递简历的欲望,甚至不是很想找工作了。那天有一个企业开始招聘,我问了问在那里工作的同学,她说今年竞争特别激烈,企业偏向要本地人,这样会有一些资源优势,不太确定我能否通过简历初筛。我非常沮丧,考研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考上的结果好像与当初设想的“光明的未来”并不完全一样。

林子人:对我来说,忧虑和焦虑的情绪已经如呼吸般自然。我在想,那么多人怀恋学生时代,是不是真正怀恋的是没有这一情感包袱、认为世界尽在掌握的时候?只有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才会意识到命运这个东西有那么多被随意拨弄、身不由己的部分。我有时会有些羡慕那些只关注自己能掌控的事、不让那些不能掌控的事影响自己的人,这对无法不注意到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落差的人来说太难做到了。

02 最近读来感到快乐的书

李彦慧:最近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书大概只有漫画书了(笑),而且也不是新书,是以前反复看过的。这样理解起来不需要成本,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这本书只会带给我开心,才会放心大胆地看。

董子琪:最近看得最快乐的一本书是在情趣用品商店的打工记《我怎么就不能在那里打工?》。一个法国艺术系的女大学生,为了挣零用钱去情趣用品商店(正规的)做兼职,也慢慢地磨炼出了应对糊涂酒徒和油腻客人的手段,还从情趣用品中发现了与艺术史的相通之处。读这本书有点像是在参与一起恶作剧:躲在情趣用品货架后面,等顾客自投罗网,当他们表现出好奇和不好意思时,再猛地跳出来,博学多识地介绍产品的多种用途。

《我怎么就不能在那里打工?》
[法]玛丽·当布瓦涅 著  郭鑫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徐鲁青:我也好喜欢这本书!看完开始留意起守店兼职,还尝试了一家熟悉的酒吧。要求:年龄18岁以上,为人诚实可靠。我过线。唯一遇到的问题是工作时间:21点至营业结束周末凌晨4点。情趣店轮完夜班、睡三四个小时就去学校上课,就是作者的生活。我怎么就不能去那里打工?因为我熬不动夜了。

最近还很喜欢一本叫《神仙猫》的漫画书。舍不得一次性看完,每天洗完澡躺在床上读。很久没翻漫画了,看起来潦草的几笔小画,却能感受到敏感细腻的想象力,像开会时随手摸鱼画的几笔,也像坐地铁时手机敲的一两句诗。乱画乱写是最快乐的,越来越觉得好创作都不是正襟危坐的。 

焦虑的时候还会做重复的事,会看图画书,但总的来说,看书都会让我更焦虑,还是和朋友们出去玩吧。 

尹清露:感谢文捷提供这个选题!说到让人快乐的书,我也喜欢《神仙猫》,有时,就是这样意味不明好似梦境的表达让人感到放松吧,读这本就像是在刚扔下浴球的浴缸里泡澡,旁边还摆着烤串和冰啤酒。作者的名字anusman(肛门人)也很有趣,充满了“why so serious”的调笑戏谑之感。

《神仙猫》
王烁 绘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纯粹为了休闲放松,我最近还在读一些占星入门书,尤其是讲述“凶星”诸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书籍,在占星学中它们对人生具有破坏和颠覆作用。土星也是凶星,就像苏珊·桑塔格写的关于本雅明的那本《土星照命》那样——缓慢、粘滞,兼具令人痛苦的特性。但神奇的是,读这些书的效果仿佛刮骨疗伤,反而让我的心情变得平静不少。由此,又读了一本讲天文学家和海尔望远镜的非虚构作品《初光》,行文生动活泼,想到地球边缘曾有一群人在努力望向宇宙边缘,明白还有这样的活法,这本身就是极好的心理疗愈。

03 跳脱出焦虑能做的事

宋珂欣:我跳脱出焦虑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的时候进入了心流状态,就会减少“得不到”带来的焦虑感。对我而言能提供及时反馈的活动是健身,每一次呲牙咧嘴的推举和汗流浃背的骑行,都让我无暇去顾及更多遥远而灰暗的想象,反倒能享受听着音乐吹着风的自在感。运动特别能提振人的自我效能感,只要你坚持每天做,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我第三次爬楼梯的时候大腿已经没那么沉重酸痛了,做推举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之前的重量逐渐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我现在已经完全离不开运动了,而且逐渐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运动。如果说人做事需要能量池来供给的话,运动不是消耗能量的事情,而是供给能量的源泉。我越来越发现,行为之间也会有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为了不让运动的效果白费,我的饮食也变得干净了一些;想要长肌肉,晚上就不能熬夜......与其说是做运动,不如说是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找工作当然也要做,但是它不再是我目前唯一在乎的事了,焦虑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毕竟人生还是要追求幸福和快乐,在大环境让人感到郁闷沮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日常就能拥有的微小的幸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彦慧:珂欣真的好健康,试图学习!我个人振奋精神的办法就是离开电脑和书桌,到室外去,阳光和新鲜空气真的能有效缓解我的毕业高原反应。在公园里,即使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其他人晒太阳、聊天都会由衷觉得幸福。另外就是和朋友聊天,能够说出自己的烦躁焦虑,我觉得就能让我“活过来”。有一次晚上和朋友们在上海街头暴走两小时,几个人在街头肆无忌惮地大笑、吐槽和抱怨。虽然大家实际上已经到了所谓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生课题,但人与人的联结没有那么容易被这种“不同”斩断。我会觉得既然彼此共同走过一段人生的道路,但即使走上不同的道路,也依然存在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可能。这可能也是E人从社交中充电的感觉?

不过我依然会焦虑。我想,这种焦虑是不是一种危机意识呢?是人作为动物一面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能明确识别自己的焦虑,我想也是一种信号,告诉自己是时候“出手解决一下”了。

董子琪:我之前花很多时间听相声,从郭德纲一直听到侯宝林、刘宝瑞。我听相声的乐趣不仅仅是听耍贫嘴和逗乐,而是沉浸在将说话当成一门技艺的时空里,一句话可以颠来倒去,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语气词“咦”“嚯”也可以表达情感或抖包袱。没事儿背一背《满汉全席》也是博闻强识嘛。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信息含量实在过低,我却觉得这其中充满修辞的艺术,而且和明清白话小说相通。

最近非常喜欢的是某个听自然声的节目,节目中会播放西非的午夜沙漠声、南极冰面以下的声音,还有圣詹姆斯公园球场夜间的老鼠和狐狸叫,都是录音师赴实地录制的。这两天开始听一个收集鸟鸣与人生故事的电台,借此辨别了许多种鸟鸣声,搞懂了为什么说画眉的歌声优美而喜鹊的鸣叫是“鹊噪”。我有时也突发奇想,汩汩如水流的麻将声和菜市场的聊天声,是不是也可以录制呢。

图片来源:图虫

尹清露:最近一次感到振奋,是去看了超级市场的演出。田鹏会在演出间隙反复说“祝大家顺利”,这是对当下境况的一点劝慰。《乐队的夏天》第三季之前我对他们不是很关注,结果被改编赛的《绿光》圈粉了,就像大张伟点评的那样,一般的电子乐是从乌云变成彩色,但超市的电子乐是直接进入一道彩霞(他们现场的灯光效果也特别好),怪不得有人觉得听他们的歌如同“物理超度”。听惯了“新冠卧室流行乐”般的小确幸和墙纸音乐(像拼布碎花墙纸那样轻松无味),超市的音乐沉稳大气又铺满了爱意,听完人就直接醒过来了,和北京的冷空气也很搭调。

林子人:今年剧院就是我的快乐老家!海外剧团回归,本土剧团的优秀作品迭出,让我得以在剧院里短暂地离开现实世界,跟随着角色的悲欢离合体验别样的人生。最近看过的最棒的两部戏剧作品,一部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原创音乐剧《爱情神话》,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在保留剧情精髓的同时放大了原作的诙谐感,剧中密集出现的本地梗、演员偶尔跳出戏剧的第四堵墙都让这部剧互动性十足。我特别喜欢剧中的歌曲,很有《雨中曲》这样的老派美国歌舞片的风味。这样的都市小品故事,《爱情神话》的确独树一帜。

还有一部是柏林剧团的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我非常幸运地观看到了该剧的亚洲首演(只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演了两场),走出剧场还被剧中的台词轰炸得晕乎乎的。剧中叼着雪茄的布莱希特唤醒了剧院里的人偶,各路历史名人的魂灵粉墨登场,讲述吟唱自己的故事。撒切尔夫人的那段独白爆梗了:“就没有社会这回事!只有个人!”所有的名人玩偶都特别大,劳动者的玩偶都特别小——他们是没有面目的、付不起房租的、登不上阶级上升的电梯只能原地等待的、彼此对立的、被撒切尔夫人一把子掀翻在地的大众。全剧终时全体观众掌声雷动,兴奋不已。你看,在现实世界中无助弱小的人们,也能在戏剧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声嘲讽世间的种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这是多么让人振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