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解读】张文魁:促进民企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 | 民企大调研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解读】张文魁:促进民企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 | 民企大调研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构建民营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而消除“所有制鸿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图片来源:受访者提纲

记者 王珍 辛圆

今年7月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经营预期仍偏悲观、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激发,民营经济的收敛态势仍未逆转。

相关阅读:从需求不足到“规模歧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民企大调研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促进民企民资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

构建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鸿沟’他说

张文魁指出,当前民企投资偏保守,这固然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未来几年即使实际经济增速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的经济增量也有1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增量仍然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宏观经济这个因素,还和企业部门对改革开放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他说。

张文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营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也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像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竞争企业。如果有一批外向竞争大企业崛起,并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良好生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生产率提升,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我国人均GDP从现在12000多美元迈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界面新闻编辑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我们最近做了一份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涵盖各个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调查显示民企对未来的预期仍然比较弱,投资计划整体也偏保守,特别是较小规模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困难。现在经济整体是呈现复苏态势的,三季度GDP增速远超市场预期,但与民营企业相关的部分经济指标却出现恶化,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文魁:民营企业目前的“体感温度”跟政府的“统计温度”可能还是有一些温差,无论是从你们的调查结果,还是其他方面的数据,大致是同样的情况。

目前民营企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疫后经济恢复并不均衡,有些行业还是比较疲弱,个别行业甚至有所萎缩,这些行业主要是在出口链条和地产链条上。这两个链条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困难比较严重。

其次,民企还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心里没底,民企民资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并不乐观,这可能是更大的一个问题。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虽然较弱,但还有所增长,但民间投资今年1-10月份是负增长。除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民间投资长时间连续负增长,是有这个统计数据10多年来第一次。如果说生产较弱说明企业现在不积极,那么投资下滑说明企业对未来更加不积极。

你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5周年,民企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所以民营企业家自然关心改革开放的走向。

界面新闻: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对外公布。此后,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委发布相关通知落实上述意见部署的各项任务,地方政府也在陆续跟进。哪些政策让您印象深刻? 

张文魁:7月发布的“民营经济31条”,规格非常高,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回顾历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底就出过一个关于促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共有28条。这次31条延续了28条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破除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保障要素支持、加快清理拖欠,以及公平执法、优化监管等。这次的31条也有一些新内容,譬如针对这两年数字化浪潮不断加快的新情况,加入了一些促进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内容,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个亮点。

但是也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这个循环圈。在促进民企民资发展方面,2005年和2010年都出台了比较系统性的文件,社会上称为“老36条”、“新36条”,而且各有关部门几乎都出台了配套文件,包括破除市场壁垒、在要素获得方面享受公平对待等等2019年的28条和这次的31条出来后,许多部门也出台了配套文件。各层级的文件加起来起码有几百条。但要是不跳出这个“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过几年还得出文件。

界面新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确,现在还是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民营企业被刁难这样的情况。如何通过法治建设来确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给予民企更大的成长空间?

张文魁:2019年的民企28条,也专门讲到法治环境建设和平等保护问题,特别是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财产等。

但是,很难脱离法治国家的建设进度,来谈论民营企业的法治环境,这不是一个单独关于民企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性的法治国家建设问题。我们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就是市场化等改革还在进行中,还没有完成。但我国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态度是明确的,下一步要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应该是一个核心内容。

总之,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而不单是强调对民企的保护就可以解决的。

界面新闻: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自今年5月以来持续负增长,政策端还需要出台什么措施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张文魁:回顾一下过去的类似情形,有助于我们认清要点。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很多民企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停产半停产的民企很多。但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到了2009年投资就快速反弹了。我当时去调研就发现,企业投资热情拦都拦不住,民企也是这样,很多民企都投资扩产,甚至去海外投资收购。我当时奉劝企业要理性一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许多企业有些盲目乐观,投资过多,导致几年后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有了2016年的去产能去杠杆。但这反过来又表明,那个时候,企业对未来有很好的预期,对未来很乐观,甚至到了盲目乐观的程度。

但这次为什么不一样?国家也在出台了很多政策条文,财政也有刺激,货币也在放宽,而企业就是不往前冲,民企尤其如此。跟那个时候比,除了一些热门赛道,现在有几个民企去海外投资并购有多少民企在国内扩产这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有关,另一方面还是与民企对改革开放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当然,一些行业确实存在管制不当的情况,这会影响民间投资。比如,有些行业比较热门,资本比较看好,然后一哄而上,政府部门对此应该有正确认识,不能老是从供需匹配的角度,不能老是抱着防止产能过剩的思维,来设置各种管制措施。另外,一些行业到底是否关系安全和命脉,是否一定要让国资控制,怎样理解和维护安全,这些都需要研究。让市场去发挥优胜劣汰和出清功能,政府少设置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投资。

界面新闻: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11月8日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将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合理把握重点领域,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此举对于民企作用有多大?

张文魁: PPP中的这三个P,分别是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但过去几年里,第二个P,即private的成分越来越淡了。很多民营企业对PPP是回避的,政府对民企参与PPP也持谨慎态度。因为PPP项目虽然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但项目周期很长、资金投入很多,而且政府主导权很大,民企如果缺乏长期良好的预期,或者担心政府改变收费和回购等方面的政策,民企会投资吗?而政府也担心民企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依赖过度负债来参与PPP,如果靠贷款投入那为什么要让民企“插一竿子”,所以就难以形成伙伴合作关系。

实际上,不光是PPP,过去几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差不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民企投资参与国企混改,但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话语权,而且拿不到多少分红,那为什么要参与混改?如果国企贷款也不困难,并不缺乏资金,也没有多大意愿让民间资本进来。

因此,促进民间投资,PPP当然可以继续推进,但更重要的是,有些领域可以让民企单独投资和运营,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据服务、算力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型基建,都应该破除市场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只要监管到位,反垄断政策严密,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民资可以单独干。

界面新闻:您在《稳增长:中国经济基本盘》一书中谈到,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怎么做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张文魁:我在这本书中强调,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构建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鸿沟”。

我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就是民营部门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也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像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竞争企业。如果有一批外向竞争大企业崛起,并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良好生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生产率提升,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我国人均GDP从现在12000多美元迈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我将这样的企业称为攀登经济增长之梯的“踏板”。

可以说,我国已有一些民企成为了这样的“踏板”,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中央已经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一流企业需要一流企业家,而民营经济的机制更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界面新闻:最后,您对民营企业有什么寄语?

张文魁:要安全长跑。我国的经济增长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应该认清这个逻辑变化。民企尽管现在面临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缺乏良好预期,但如果能够认清增长逻辑的变化,反而可以变得更加理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统筹自己的发展和安全,以实现安全长跑。

中国企业可以实现安全长跑。中国的经济体量大约18万亿美元,未来几年即使实际经济增速在5%左右,甚至低于这个水平,每年的经济增量也有1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增量仍然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一些民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相关专题:让民企来说话!界面新闻2023民营企业大调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解读】张文魁:促进民企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 | 民企大调研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构建民营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而消除“所有制鸿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图片来源:受访者提纲

记者 王珍 辛圆

今年7月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经营预期仍偏悲观、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激发,民营经济的收敛态势仍未逆转。

相关阅读:从需求不足到“规模歧视”:界面新闻2023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民企大调研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促进民企民资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

构建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鸿沟’他说

张文魁指出,当前民企投资偏保守,这固然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未来几年即使实际经济增速在5%左右甚至更低,每年的经济增量也有1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增量仍然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宏观经济这个因素,还和企业部门对改革开放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他说。

张文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营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也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像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竞争企业。如果有一批外向竞争大企业崛起,并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良好生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生产率提升,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我国人均GDP从现在12000多美元迈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

以下是界面新闻编辑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我们最近做了一份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涵盖各个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调查显示民企对未来的预期仍然比较弱,投资计划整体也偏保守,特别是较小规模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困难。现在经济整体是呈现复苏态势的,三季度GDP增速远超市场预期,但与民营企业相关的部分经济指标却出现恶化,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文魁:民营企业目前的“体感温度”跟政府的“统计温度”可能还是有一些温差,无论是从你们的调查结果,还是其他方面的数据,大致是同样的情况。

目前民营企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疫后经济恢复并不均衡,有些行业还是比较疲弱,个别行业甚至有所萎缩,这些行业主要是在出口链条和地产链条上。这两个链条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困难比较严重。

其次,民企还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心里没底,民企民资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并不乐观,这可能是更大的一个问题。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虽然较弱,但还有所增长,但民间投资今年1-10月份是负增长。除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民间投资长时间连续负增长,是有这个统计数据10多年来第一次。如果说生产较弱说明企业现在不积极,那么投资下滑说明企业对未来更加不积极。

你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民企的投资计划偏保守,这很可能预示着民间投资接下来还是难以明显回升,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度重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都抱着观望的心理,观望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推进。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5周年,民企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所以民营企业家自然关心改革开放的走向。

界面新闻: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对外公布。此后,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委发布相关通知落实上述意见部署的各项任务,地方政府也在陆续跟进。哪些政策让您印象深刻? 

张文魁:7月发布的“民营经济31条”,规格非常高,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回顾历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底就出过一个关于促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共有28条。这次31条延续了28条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破除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保障要素支持、加快清理拖欠,以及公平执法、优化监管等。这次的31条也有一些新内容,譬如针对这两年数字化浪潮不断加快的新情况,加入了一些促进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内容,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个亮点。

但是也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这个循环圈。在促进民企民资发展方面,2005年和2010年都出台了比较系统性的文件,社会上称为“老36条”、“新36条”,而且各有关部门几乎都出台了配套文件,包括破除市场壁垒、在要素获得方面享受公平对待等等2019年的28条和这次的31条出来后,许多部门也出台了配套文件。各层级的文件加起来起码有几百条。但要是不跳出这个“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过几年还得出文件。

界面新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确,现在还是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民营企业被刁难这样的情况。如何通过法治建设来确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给予民企更大的成长空间?

张文魁:2019年的民企28条,也专门讲到法治环境建设和平等保护问题,特别是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财产等。

但是,很难脱离法治国家的建设进度,来谈论民营企业的法治环境,这不是一个单独关于民企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性的法治国家建设问题。我们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就是市场化等改革还在进行中,还没有完成。但我国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态度是明确的,下一步要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应该是一个核心内容。

总之,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而不单是强调对民企的保护就可以解决的。

界面新闻: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自今年5月以来持续负增长,政策端还需要出台什么措施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张文魁:回顾一下过去的类似情形,有助于我们认清要点。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很多民企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停产半停产的民企很多。但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到了2009年投资就快速反弹了。我当时去调研就发现,企业投资热情拦都拦不住,民企也是这样,很多民企都投资扩产,甚至去海外投资收购。我当时奉劝企业要理性一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许多企业有些盲目乐观,投资过多,导致几年后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有了2016年的去产能去杠杆。但这反过来又表明,那个时候,企业对未来有很好的预期,对未来很乐观,甚至到了盲目乐观的程度。

但这次为什么不一样?国家也在出台了很多政策条文,财政也有刺激,货币也在放宽,而企业就是不往前冲,民企尤其如此。跟那个时候比,除了一些热门赛道,现在有几个民企去海外投资并购有多少民企在国内扩产这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有关,另一方面还是与民企对改革开放的预期有一定关系。

当然,一些行业确实存在管制不当的情况,这会影响民间投资。比如,有些行业比较热门,资本比较看好,然后一哄而上,政府部门对此应该有正确认识,不能老是从供需匹配的角度,不能老是抱着防止产能过剩的思维,来设置各种管制措施。另外,一些行业到底是否关系安全和命脉,是否一定要让国资控制,怎样理解和维护安全,这些都需要研究。让市场去发挥优胜劣汰和出清功能,政府少设置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投资。

界面新闻: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11月8日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将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合理把握重点领域,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此举对于民企作用有多大?

张文魁: PPP中的这三个P,分别是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但过去几年里,第二个P,即private的成分越来越淡了。很多民营企业对PPP是回避的,政府对民企参与PPP也持谨慎态度。因为PPP项目虽然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但项目周期很长、资金投入很多,而且政府主导权很大,民企如果缺乏长期良好的预期,或者担心政府改变收费和回购等方面的政策,民企会投资吗?而政府也担心民企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依赖过度负债来参与PPP,如果靠贷款投入那为什么要让民企“插一竿子”,所以就难以形成伙伴合作关系。

实际上,不光是PPP,过去几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差不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民企投资参与国企混改,但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话语权,而且拿不到多少分红,那为什么要参与混改?如果国企贷款也不困难,并不缺乏资金,也没有多大意愿让民间资本进来。

因此,促进民间投资,PPP当然可以继续推进,但更重要的是,有些领域可以让民企单独投资和运营,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据服务、算力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型基建,都应该破除市场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只要监管到位,反垄断政策严密,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民资可以单独干。

界面新闻:您在《稳增长:中国经济基本盘》一书中谈到,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怎么做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张文魁:我在这本书中强调,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构建企业发展政策,不能仅靠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可以消除“所有制鸿沟”。

我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就是民营部门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这个市场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也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像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竞争企业。如果有一批外向竞争大企业崛起,并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良好生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生产率提升,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我国人均GDP从现在12000多美元迈上200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我将这样的企业称为攀登经济增长之梯的“踏板”。

可以说,我国已有一些民企成为了这样的“踏板”,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中央已经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一流企业需要一流企业家,而民营经济的机制更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界面新闻:最后,您对民营企业有什么寄语?

张文魁:要安全长跑。我国的经济增长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应该认清这个逻辑变化。民企尽管现在面临一些困难,并对未来缺乏良好预期,但如果能够认清增长逻辑的变化,反而可以变得更加理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统筹自己的发展和安全,以实现安全长跑。

中国企业可以实现安全长跑。中国的经济体量大约18万亿美元,未来几年即使实际经济增速在5%左右,甚至低于这个水平,每年的经济增量也有1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增量仍然可以给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一些民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相关专题:让民企来说话!界面新闻2023民营企业大调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