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上海发布促进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上海发布促进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

“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实习记者|李晗

上海欲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目标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1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共提出五项主要目标、16项重点任务以及加强统筹协同、强化综合保障、加强人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五项保障措施。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商业航天跨越式发展为牵引,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构筑技术驱动新格局等。

其中,《行动计划》提出,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为目标,提供卫星研制、运载发射、在轨交付与管理链式服务模式。

还将开展液氧甲烷动力、可重复火箭垂直起降、海上平台发射、卫星弹性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空间信息领域,新增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中心、数据共享中心等创新平台五个以上。

此外,上海计划新引进和培育十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五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行动计划》为此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分别围绕做实做强基础能力建设、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规模化和创新示范应用、持续营造优质产业生态四个维度。

在基础能力建设层面,涵盖提升火箭研制发射一体化能力、提升商业卫星批量化智造能力、提升地面站和终端系统自主能力、提升商业星座设计建设运营能力等四项内容。

核心技术攻关层面,包括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攻关、终端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星座网络架构和动态接入关键技术攻关。

示范应用层面,包括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推动重点行业规模应用、开拓大众消费应用场景、推进手机直连卫星网络等。

产业生态层面,包括优化“一体两翼 ”空间布局、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商业航天创新模式、推动卫星数据协同共享等。

商业航天,是指航天产业商业化进程,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等方向。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4年前后。2015年出台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促使体制内的人才和技术开始走向市场,多家创业公司相继成立,主要聚焦商业火箭和商业微小卫星两大方向。2015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元年。

除了国家队,当前国内新兴商业航天公司主要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火箭派、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

上海的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在闵行、浦东、青浦、松江等区域,拥有闵行上海航天城、浦东卫星互联网科研基地、临港卫星制造集聚区、青浦北斗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区、松江卫星产业基地等。

在青浦北斗产业基地,落地企业包括华测导航、联适导航等;松江卫星产业基地,有中科辰新、迪爱斯等;闵行区则拥有航天八院、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则位于浦东。

此次《行动计划》也提出,围绕上述局域,上海将形成“核心主体+东、西两翼”商业航天空间布局;立足各区、各园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群,打造八个空间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特色园区。

今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信关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设施,促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

目前,上海市松江区“G60星链”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该项目于2016年提出,计划总投资20亿元。今年7月,“G60 星链”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一期将实施1296颗,未来将实现1.2万颗卫星的组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上海发布促进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

“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实习记者|李晗

上海欲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目标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1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共提出五项主要目标、16项重点任务以及加强统筹协同、强化综合保障、加强人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五项保障措施。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商业航天跨越式发展为牵引,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构筑技术驱动新格局等。

其中,《行动计划》提出,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为目标,提供卫星研制、运载发射、在轨交付与管理链式服务模式。

还将开展液氧甲烷动力、可重复火箭垂直起降、海上平台发射、卫星弹性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空间信息领域,新增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中心、数据共享中心等创新平台五个以上。

此外,上海计划新引进和培育十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五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行动计划》为此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分别围绕做实做强基础能力建设、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规模化和创新示范应用、持续营造优质产业生态四个维度。

在基础能力建设层面,涵盖提升火箭研制发射一体化能力、提升商业卫星批量化智造能力、提升地面站和终端系统自主能力、提升商业星座设计建设运营能力等四项内容。

核心技术攻关层面,包括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攻关、终端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星座网络架构和动态接入关键技术攻关。

示范应用层面,包括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推动重点行业规模应用、开拓大众消费应用场景、推进手机直连卫星网络等。

产业生态层面,包括优化“一体两翼 ”空间布局、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商业航天创新模式、推动卫星数据协同共享等。

商业航天,是指航天产业商业化进程,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等方向。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4年前后。2015年出台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促使体制内的人才和技术开始走向市场,多家创业公司相继成立,主要聚焦商业火箭和商业微小卫星两大方向。2015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元年。

除了国家队,当前国内新兴商业航天公司主要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火箭派、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

上海的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在闵行、浦东、青浦、松江等区域,拥有闵行上海航天城、浦东卫星互联网科研基地、临港卫星制造集聚区、青浦北斗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区、松江卫星产业基地等。

在青浦北斗产业基地,落地企业包括华测导航、联适导航等;松江卫星产业基地,有中科辰新、迪爱斯等;闵行区则拥有航天八院、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则位于浦东。

此次《行动计划》也提出,围绕上述局域,上海将形成“核心主体+东、西两翼”商业航天空间布局;立足各区、各园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群,打造八个空间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特色园区。

今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信关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设施,促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

目前,上海市松江区“G60星链”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该项目于2016年提出,计划总投资20亿元。今年7月,“G60 星链”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一期将实施1296颗,未来将实现1.2万颗卫星的组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