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福州、厦门、泉州、成都等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禁止学校强制要求学生或家长在“安全教育平台”注册账号、打卡、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在班级群或家长群通报未完成学习人员名单。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家长们的支持与肯定。
学校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无可厚非,“安全教育平台”这样的网上学习平台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资源。但是,在硬性考核和强制规定下,不少安全教育却沦为“打卡式学习”“考核式学习”,甚至出现“学生不学家长学”的形式主义。学生的安全学习任务演变为家长不得不应付的额外负担,也成为教师督促学生和家长的工作负担。这既不符合安全教育的初衷,也造成新的教育负担。
安全无小事,安全也要从小抓起,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特别是近些年来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加强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并通过线上教育来扩大安全教育覆盖面。
安全教育的初心本意是好的,但是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出现走样和扭曲现象。不少地区的教育部门摊派考核任务和量化指标,甚至出现“层层加码”的情况。学校为了完成安全教育考核任务,不得不强制要求教师督促家长学习打卡。
近些年来,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却并没有随之降低。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任务使教师和家长应接不暇,不少学习流于形式,并加重教师和家长的负担。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打卡学习。种种形式主义,加重教师负担,引发全社会对教师减负的关注。
全国多地教育部门叫停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有利于落实为家长减负的政策理念,相关政策调整也得到家长支持。除了安全教育平台,小学生需要打卡学习的还有各类普法学习、国情学习等平台,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希望教育部门可以举一反三,对这些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核查和纠偏,进一步减轻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安全、普法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不仅限于网上学习平台。特别是在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方面,既要加强知识普及,更要开展模拟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应对自如。即便是采取网上学习形式,也应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使他们可以货比三家,从最优秀的资源平台上获取知识。
在线教育平台大大便利了各类学习,而其“处处留痕”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精准记录学生是否打卡、停留时间和作业完成情况。但是,在硬性要求和量化考核下,在线教育平台也容易陷入俄罗斯套娃一样的陷阱而难以自拔。之所以学生不愿意学习,同安全教育平台的设计不佳与服务不善有一定关系。安全教育平台的不少知识资源并不适合小学生,学生往往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在学校和教师的强制要求下,一些家长就代替孩子观看视频并完成作业。如果家长完不成任务,就可能面临教师班级通报并影响学生心态。
假如此类教育平台可以让教育游戏化,寓教于乐,也就不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摊派任务、考核进度和强制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了。如果要对安全教育进行考核,也应关注学习效果,更多聚焦学生是否掌握了安全知识和自救技能,是否能够在遇到危险时科学避险。
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线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可以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并在全国流行和持续多年而得不到彻底解决?此外,在安全教育平台上出现的“数字形式主义”或“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在基层治理中屡屡发生,都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应用于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化和扭曲现象。因此,要警惕一些教育服务项目打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外衣招摇撞骗,不仅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反而可能徒增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