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周三,在第21届《财经》年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低增长周期,明年还将继续受到滞胀的困扰,需要从全球共同利益出发,坚定奉行多边主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和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经济周期从增长到放缓,全球进入一个经济低增长周期。与此同时,金融周期从宽松到紧缩,流动性收紧,利率水平上升,金融紧缩和资产负债表普遍错配,全球金融风险在上升。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起,全球经济由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高债务,转向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可以用平庸之年来形容2024年的世界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从整个宏观环境来讲,2022年以来形成的滞胀格局会继续延续。未来半年全球经济依然会在一个比较高的长期利率环境下运行,这可能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可能会有新的金融动荡产生,二是美国经济在高利率下不堪重负,从而大幅减速。
“2023年肯定是滞胀格局,2024年依然是,延续到什么时候,关键取决于地缘政治冲突的走向以及未来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式重塑全球的增长。”他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会上也指出,当前全球正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经济复苏非常缓慢,通胀和债务水平居高不下,各个经济体的复苏也并不协同。
不过,对于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金立群并不感到悲观,他认为,全球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但最终都走出了危机。
“回顾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只有开放包容,携手合作,才能共渡难关,化危机为机遇,尤其是在全球化已经将各国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更需要从全球共同利益出发,坚定奉行多边主义,重塑国际互信,有效应对挑战和危机。”他说。
此外,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在会上指出,在当今科技全球化、产业全球化的格局下,“会做的全部自己做”并不是最优选项,这种全能产业结构得不到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技术快速送代、利用全球资源、分享全球市场等诸多利益。
江小涓表示,更多利用国外技术,就能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进程,我国自主创新水平愈高,就愈能够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因此,我们要具备平衡这个关系的理念和能力。高举科技全球合作的大旗,这既符合我国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实现全球合作共赢的重要理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