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相互较量,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相互较量,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德国历史、猎巫、母职身份、底层劳工、人命与价格、攀岩、绘画细节、调整生物钟……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白日尽头》

 [德] 燕妮·埃彭贝克 著 胡烨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2023-10

当有些生命过早离去,我们总是会想象他们仍然在世、茁壮长大的样子。在以德国历史变迁为背景的小说《白日尽头》中,燕妮·埃彭贝克就是这样做的。全书一共五卷,每一卷都以一名女婴的死亡结束,之后又假设她如果活下来将迎接怎样的人生——她会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或者投身政治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又或者她活到九十岁高龄,但此时的养老院外已经是另一个国家。以强虚构的方式,小说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经历了20世纪的三个帝国和两次大战。

死亡与再生,其实也是在隐喻德国这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是太辛苦了,而对女主角来说,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燕妮·埃彭贝克是一名出生于1967年东柏林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和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等。她的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阿拉伯语翻译家,从小的熏陶与影响帮助她形成了日后兼具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散文式文风,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了这本小说中。

《薄如晨曦》

[法] 玛丽斯·孔戴 著 张洁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3-9

“一六××年的一天,阿贝娜,我的母亲,在开往巴巴多斯的‘基督君王’号上被一名英国水手强暴了。我便是这次侵犯的产物,是仇恨和轻蔑行径的果。”在小说《薄如晨曦》中,这段触目惊心的描写只是一段惨痛历史的开场。本书以17世纪的猎巫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出身卑贱的黑人少女蒂图巴历经大半生的流离,最终走向觉醒的过程。她不仅被赶出种植园,还因为熟习治病通灵的法术,而被冠以“女巫”的恶名抓进监狱,本书的原名直译便是“我,蒂图巴,萨勒姆猎巫中的黑人女巫”。

作者玛丽斯·孔戴是法属瓜德罗普小说家、评论家和剧作家,她曾入围2023年国际布克奖,获得新学院奖、法国女性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奖。新学院奖评价她为“属于全世界的伟大作家”,书写了一个被殖民主义摧残的世界,而本书也隶属于这一世界。虽然蒂图巴是一名虚构人物,但通过讲述她的故事,孔戴也给予了无数黑人女性重述人生的权利。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泓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3-10

关于母职身份的书籍并不少见,不过多数探讨的是国外的情况,本书则是少有的中国本土母职访谈录。作者泓舟是专栏作者,《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2季》节目主讲人,她与二十多位城市中的母亲促膝对话,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不同条件下的育儿境况,试着寻找解决女性疲惫与困扰的线索。

作为一部女性访谈录,书中的案例都十分接地气,犹如你我身边宝妈们的故事。泓舟的采访对象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养育环境。即便如此,她们还是时常感到焦虑、愤怒和迷茫,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也希望探索可实践的母职松绑策略,从难以平衡的困扰中清醒过来,不要陷入“内疚式育儿”和完美主义的陷阱,要认知到自己的局限,积极调动外部力量。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创造出更友好的育儿环境,这也是书中探讨的重点,比如泓舟给受访的爸爸们进行了分类,探讨了男性该如何有效地支持妻子。

《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

[美] 埃亚勒·普雷斯 著 李立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2023-11

“脏活”(dirty work)和“底层劳动”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说后者泛指报酬低微的工作,前者就还多出另一重含义:这类工作不仅朝不保夕,还会因为其中的暴力和伤害遭受羞辱与良心谴责,比如监狱惩教官或屠宰场女工。

在这本非虚构著作中,作者埃亚勒·普雷斯提供了一系列案例研究,以阐明脏活在美国生活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样态,并揭露出这些工作背后的资本如何与权力、技术共谋,从而塑造了不平等的结构。作者指出,脏活的分配绝非随机,而是不平等地落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毕业生、无证移民、女性和有色人种身上。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通过道德指摘折磨工人,还会因为脏话“避人耳目”的性质使人们对其更加视而不见,从而恶化现有结构。

本书基于数年的追踪采访写成,普雷斯探访了矿井工人、教养所囚犯等脏活工人,用详实数据和社会理论重新阐释了不平等的当代意涵。诚如《纽约时报书评》的评价所说,本书是“令人不安”却“必要的”:“每一页都向我们展示了丑恶,但作者仍然希望我们抛开愤世嫉俗和悲观主义,和他一起寻找加强我们之间道德纽带的方法。”

《人命如何定价?》

[美] 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 著 方宇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3-11

一位永久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应该花多少钱让他活下去?当成本相同,是拯救年轻人还是老人?9.11事件的受害者获得的赔偿金相差近30倍,这与他们的性别、种族和收入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虽然残忍,但是在危急时刻,或许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人命有价”,并被迫做出选择。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家、卫生经济学家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想要探讨的,就是这个让人反感的问题。他深入美国社会各层面的人命定价案例,并略去乏味的细节,直接从生动的事件出发,来探析普通民众如何被政府、经济学家、法律、医疗体系、保险公司等定下价格。而最为可贵的是,作者绝不只是替我们剖开真相,在案例分析背后,他希望反思的是背后的逻辑缺陷及社会不公问题——宪法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承诺,理应适用于每个人,这一愿景虽然渺茫,却仍然值得追求。

《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

[法] 达尼埃尔·阿拉斯 著 马跃溪 译 李军 审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10

你或许见过那幅著名的画作《大使》,画面中间出现了一个扭曲变形的骷髅,把画面左右旋转90°才能看到其正视图。原来,画家的姓氏荷尔拜因(Holbein)由hollow(空心的)和bones(骨头)两个词组成,放在一起,它们就变成了画家本人的签名!作为法国当代杰出的符号学艺术史家之一,达尼埃尔·阿拉斯以这样的符号学方法,重新发现了300余幅世界名画,一一解读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细节,堪称一部现实版的《达芬奇密码》。

阿拉斯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以及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他能够将画面的细节发展为一套微观视角的绘画理论,并颠覆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观念。此外,与从历史材料中寻找象征的做法不同,他强调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直观画面——抛却历史包袱,所见即所得,这也是本书的特色。

《就要付出一切:攀登者的世界》

[美] 马克·辛诺特 著 李赞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23-11

你周围大概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热衷于攀岩,几天没进岩馆就手痒,甚至还有人甘冒生命危险。这项运动到底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就要付出一切》通过书写顶尖攀岩圈人士的经历,对此进行了解答。

作者马克·辛诺特是一名美国作家、记者,同时也是一名职业攀岩者,作为大岩壁攀登的先驱,他曾完成过数面岩壁的探索与首攀。另一名顶尖攀登者亚历克斯·霍诺德的事迹更加震撼人心,他曾经不带绳索徒手登顶900多米的酋长岩,仅凭双手、双脚和一袋镁粉就创造了攀岩运动的“登月时刻”。作为圈内核心人士,辛诺特以霍诺德的人生为绳索,一方面讲述了霍诺德追逐自由和热爱的人生,同时穿插介绍国攀岩文化的历史,记录了“岩棍”文化的兴衰,并呈现出每一代攀岩者内部的分歧与争论。

《绝佳时间》

 [英] 罗素·福斯特 著 王岑卉 译
海峡书局·未读 2023-11

对于当代打工者来说,我们越来越喜欢把日常活动推到晚上,在天黑后长时间工作、锻炼和社交,却因此忽视了身体仍受24小时生物钟支配这一客观事实,不仅导致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也经常事倍功半,没能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

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调节作息与生物钟,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罗素·福斯特在本书中分享了他一生的研究。福斯特现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眼科实验室主任,也是睡眠与昼夜神经科学研究所(SCNi)所长。他用科学事实展示了一天中不同时间对于健康的影响,提出了顺应生物钟的“绝佳时间”。大多数关于睡眠和时间规划的书都会把生物钟和睡眠分开讨论,所以就有了那些“正确”但刺耳的命令: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绝对不能使用自带背光的电子阅读器……而福斯特教授更注重两者的密切关联,并理解和接纳它们的节律,在深刻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读者或许才能实现生活的彻底改变,就像本书所提出的:“在很多情况下,你做事的成败取决于你是配合那些周期,还是跟它们对着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相互较量,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德国历史、猎巫、母职身份、底层劳工、人命与价格、攀岩、绘画细节、调整生物钟……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白日尽头》

 [德] 燕妮·埃彭贝克 著 胡烨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2023-10

当有些生命过早离去,我们总是会想象他们仍然在世、茁壮长大的样子。在以德国历史变迁为背景的小说《白日尽头》中,燕妮·埃彭贝克就是这样做的。全书一共五卷,每一卷都以一名女婴的死亡结束,之后又假设她如果活下来将迎接怎样的人生——她会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或者投身政治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又或者她活到九十岁高龄,但此时的养老院外已经是另一个国家。以强虚构的方式,小说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经历了20世纪的三个帝国和两次大战。

死亡与再生,其实也是在隐喻德国这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是太辛苦了,而对女主角来说,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燕妮·埃彭贝克是一名出生于1967年东柏林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和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等。她的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阿拉伯语翻译家,从小的熏陶与影响帮助她形成了日后兼具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散文式文风,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了这本小说中。

《薄如晨曦》

[法] 玛丽斯·孔戴 著 张洁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3-9

“一六××年的一天,阿贝娜,我的母亲,在开往巴巴多斯的‘基督君王’号上被一名英国水手强暴了。我便是这次侵犯的产物,是仇恨和轻蔑行径的果。”在小说《薄如晨曦》中,这段触目惊心的描写只是一段惨痛历史的开场。本书以17世纪的猎巫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出身卑贱的黑人少女蒂图巴历经大半生的流离,最终走向觉醒的过程。她不仅被赶出种植园,还因为熟习治病通灵的法术,而被冠以“女巫”的恶名抓进监狱,本书的原名直译便是“我,蒂图巴,萨勒姆猎巫中的黑人女巫”。

作者玛丽斯·孔戴是法属瓜德罗普小说家、评论家和剧作家,她曾入围2023年国际布克奖,获得新学院奖、法国女性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奖。新学院奖评价她为“属于全世界的伟大作家”,书写了一个被殖民主义摧残的世界,而本书也隶属于这一世界。虽然蒂图巴是一名虚构人物,但通过讲述她的故事,孔戴也给予了无数黑人女性重述人生的权利。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泓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3-10

关于母职身份的书籍并不少见,不过多数探讨的是国外的情况,本书则是少有的中国本土母职访谈录。作者泓舟是专栏作者,《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2季》节目主讲人,她与二十多位城市中的母亲促膝对话,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不同条件下的育儿境况,试着寻找解决女性疲惫与困扰的线索。

作为一部女性访谈录,书中的案例都十分接地气,犹如你我身边宝妈们的故事。泓舟的采访对象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养育环境。即便如此,她们还是时常感到焦虑、愤怒和迷茫,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也希望探索可实践的母职松绑策略,从难以平衡的困扰中清醒过来,不要陷入“内疚式育儿”和完美主义的陷阱,要认知到自己的局限,积极调动外部力量。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创造出更友好的育儿环境,这也是书中探讨的重点,比如泓舟给受访的爸爸们进行了分类,探讨了男性该如何有效地支持妻子。

《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

[美] 埃亚勒·普雷斯 著 李立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2023-11

“脏活”(dirty work)和“底层劳动”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说后者泛指报酬低微的工作,前者就还多出另一重含义:这类工作不仅朝不保夕,还会因为其中的暴力和伤害遭受羞辱与良心谴责,比如监狱惩教官或屠宰场女工。

在这本非虚构著作中,作者埃亚勒·普雷斯提供了一系列案例研究,以阐明脏活在美国生活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样态,并揭露出这些工作背后的资本如何与权力、技术共谋,从而塑造了不平等的结构。作者指出,脏活的分配绝非随机,而是不平等地落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毕业生、无证移民、女性和有色人种身上。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通过道德指摘折磨工人,还会因为脏话“避人耳目”的性质使人们对其更加视而不见,从而恶化现有结构。

本书基于数年的追踪采访写成,普雷斯探访了矿井工人、教养所囚犯等脏活工人,用详实数据和社会理论重新阐释了不平等的当代意涵。诚如《纽约时报书评》的评价所说,本书是“令人不安”却“必要的”:“每一页都向我们展示了丑恶,但作者仍然希望我们抛开愤世嫉俗和悲观主义,和他一起寻找加强我们之间道德纽带的方法。”

《人命如何定价?》

[美] 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 著 方宇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3-11

一位永久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应该花多少钱让他活下去?当成本相同,是拯救年轻人还是老人?9.11事件的受害者获得的赔偿金相差近30倍,这与他们的性别、种族和收入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虽然残忍,但是在危急时刻,或许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人命有价”,并被迫做出选择。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家、卫生经济学家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想要探讨的,就是这个让人反感的问题。他深入美国社会各层面的人命定价案例,并略去乏味的细节,直接从生动的事件出发,来探析普通民众如何被政府、经济学家、法律、医疗体系、保险公司等定下价格。而最为可贵的是,作者绝不只是替我们剖开真相,在案例分析背后,他希望反思的是背后的逻辑缺陷及社会不公问题——宪法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承诺,理应适用于每个人,这一愿景虽然渺茫,却仍然值得追求。

《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

[法] 达尼埃尔·阿拉斯 著 马跃溪 译 李军 审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10

你或许见过那幅著名的画作《大使》,画面中间出现了一个扭曲变形的骷髅,把画面左右旋转90°才能看到其正视图。原来,画家的姓氏荷尔拜因(Holbein)由hollow(空心的)和bones(骨头)两个词组成,放在一起,它们就变成了画家本人的签名!作为法国当代杰出的符号学艺术史家之一,达尼埃尔·阿拉斯以这样的符号学方法,重新发现了300余幅世界名画,一一解读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细节,堪称一部现实版的《达芬奇密码》。

阿拉斯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以及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他能够将画面的细节发展为一套微观视角的绘画理论,并颠覆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观念。此外,与从历史材料中寻找象征的做法不同,他强调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直观画面——抛却历史包袱,所见即所得,这也是本书的特色。

《就要付出一切:攀登者的世界》

[美] 马克·辛诺特 著 李赞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23-11

你周围大概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热衷于攀岩,几天没进岩馆就手痒,甚至还有人甘冒生命危险。这项运动到底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就要付出一切》通过书写顶尖攀岩圈人士的经历,对此进行了解答。

作者马克·辛诺特是一名美国作家、记者,同时也是一名职业攀岩者,作为大岩壁攀登的先驱,他曾完成过数面岩壁的探索与首攀。另一名顶尖攀登者亚历克斯·霍诺德的事迹更加震撼人心,他曾经不带绳索徒手登顶900多米的酋长岩,仅凭双手、双脚和一袋镁粉就创造了攀岩运动的“登月时刻”。作为圈内核心人士,辛诺特以霍诺德的人生为绳索,一方面讲述了霍诺德追逐自由和热爱的人生,同时穿插介绍国攀岩文化的历史,记录了“岩棍”文化的兴衰,并呈现出每一代攀岩者内部的分歧与争论。

《绝佳时间》

 [英] 罗素·福斯特 著 王岑卉 译
海峡书局·未读 2023-11

对于当代打工者来说,我们越来越喜欢把日常活动推到晚上,在天黑后长时间工作、锻炼和社交,却因此忽视了身体仍受24小时生物钟支配这一客观事实,不仅导致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也经常事倍功半,没能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

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调节作息与生物钟,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罗素·福斯特在本书中分享了他一生的研究。福斯特现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眼科实验室主任,也是睡眠与昼夜神经科学研究所(SCNi)所长。他用科学事实展示了一天中不同时间对于健康的影响,提出了顺应生物钟的“绝佳时间”。大多数关于睡眠和时间规划的书都会把生物钟和睡眠分开讨论,所以就有了那些“正确”但刺耳的命令: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绝对不能使用自带背光的电子阅读器……而福斯特教授更注重两者的密切关联,并理解和接纳它们的节律,在深刻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读者或许才能实现生活的彻底改变,就像本书所提出的:“在很多情况下,你做事的成败取决于你是配合那些周期,还是跟它们对着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