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贺岁档前的狂欢:“黑深残”电影扎堆乱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贺岁档前的狂欢:“黑深残”电影扎堆乱斗

在贺岁档之前扎堆“搏杀”,谁又可以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娱乐资本论 春假

将近年末,存货电影纷纷加急定档,市场好像又活了起来。贺岁档前如此汹涌,肯定选择颇多,待映片单一拉才发现,其中近一半影片都有犯罪元素,电影类型倒没有那么丰富。

11月1日上映的《拯救嫌疑人》,以领跑者的身份统治了11月份的电影市场,主打“母爱”“反转”“复仇”,吸引到了大批观众,目前累计票房已突破五亿;11月11日上映的《追缉》则去探寻以爱为名的杀人狂隐藏的真相,高能反转凶残全部拉满。

《涉过愤怒的海》将于本周六上映,同样是一部以复仇为主线的犯罪大片,预告中直给的生猛镜头、扭曲的视角及其吸睛,观众跟随黄渤饰演的父亲,一起探寻离奇身亡的女儿背后的故事;12月份的《瞒天过海》、《怒潮》、《热搜》、《沉默笔录》等影片同样都有很强烈的犯罪元素。

本来单一档期没有竞品自然可以脱颖而出,但“黑深残”式电影扎堆出现,则呈现出了一种“死斗”的场面,部部宣发劲爆,强劲带感。

黑深残是“黑暗、深刻、残酷”三个词语的缩写,指作品在气氛、风格和剧情发展上的倾向,用来形容这些宣发的电影竟十分贴切。

不只有这些电影,整个贺岁档之前的影片全部呈现出一种用力过猛的趋势。黑深残电影在这个时段拔得头筹,想要持续挖掘这一题材的市场反映度,也算是一种延续。

毕竟从全年看,犯罪题材影片市场表现极好,《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在暑期档大放异彩,以高姿态空降内地总票房榜第11位和第13位,为羸弱的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犯罪悬疑片《坚如磐石》在十一档拿下了票房冠军,继续证明了这一题材的商业能力。

无法否认的是,这一批类型的电影给市场增添了一抹异色,但在贺岁档之前扎堆“搏杀”,谁又可以笑到最后?

01 “黑深残”电影宣发:主打情绪、词语堆积

光看电影的宣发物料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此档期下电影主题越来越集中,凶杀、犯罪、悬疑、计谋……无数个相关的词语被运用到电影的宣发中,“尺度”成为标配,“反杀”成为特色。

一种去“无心插柳”式的剧作结构成为市场主流,有冲突,就把冲突做到最大;有情绪,就把情绪放到最大。

这和大众向电影索取的体验有关——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感官刺激,与短视频相比,电影的时长更加充分,也更有沉浸感。

“走近科学”式的宣发物料只是预告,烘托的是一个氛围。电影开始于此却不会止步于此。

为了回应观众们的诉求,直截了当的动作血拼不够,要加诡计与反转。与其说是短视频肢解了电影,不如说从电影创作开始,就已经为短视频提供了原始材料。

无聊的桥段变得特别无聊,精彩的桥段又会变得尤其生猛刺激。

这种拉皮筋的做法是在试探大众对于情绪刺激的极限,也是在试探审查制度的范围。

当恐怖题材在国内市场中销声匿迹的当下,悬疑、惊悚、犯罪等相关题材成为了大众感官的突破口,更大尺度、更凶残真实的镜头如炸弹一般填充到电影转折点中。

于是,黑深残开始弥漫,犯罪片做得黑暗、深刻、残酷成为了金规玉律,做到极致的片子却寥寥无几,大多都想吃到类型的红利,利用大众的情绪来进行营销。

探索人性的黑暗面是电影中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许多电影想借这一噱头将电影包装成“有爆点、有劲爆画面”的刺激,等观众看完看完才发现,劲爆的桥段全部都在预告片和短视频上。

待映的一批犯罪题材电影在猫眼上的想看人数正在不停地增加,归功于类型红利,也归功于“成功”的宣发。它们攫取大众的猎奇心理,凭借“黑深残”的特色深藏功与名。

黑的底色,不仅来自于营销,也直接指向剧作。

02 仿韩流与港台片的掺局——强类型的混杂

黑深残以前都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韩国电影以尺度大、敢拍闻名,类型元素丰富,犯罪、爱情、政治、历史、恐怖等题材深受市场喜爱,商业性十足,但惯用的煽情、流于表面的人物设计也总是被人诟病。

韩国电影业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艺术和商业两开花,在《寄生虫》拿下金棕榈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后,韩国电影终于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东亚语境相似,改编起来较为容易,国产电影向韩国取点经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最近上映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2007年上映的韩国惊悚犯罪电影《七天》,《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2022年电影《担保》,之前的《阳光姐妹淘》、《我是证人》、《我爱你》也都是翻拍自韩国影片。

但电影剧作中的黑深残风格也很难被消化,于是被保留下来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特色,也是把柄。

目前韩国电影显然没有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今年韩国票房榜前十中只有两部是本土电影,《犯罪都市3》、《走私》全是强类型犯罪片,市场严重萎缩,电影全在赔钱,能过电影损益线的项目屈指可数。

流媒体挤压使得本土电影业溃败,黑深残风格也从电影转移到了电视剧上,以“恶”的姿态风靡世界。韩影圈的“遗产”也成为了过去式,类型在当下依旧重要,但旧套路却被观众所嫌弃。

在亚洲各地持续探索类型片的时候,国内电影市场对于类型片的需求也在增加。香港、台湾电影人的加入使得市场多了几分活力,港片的经典警匪题材复兴,台湾近些年也拿出了多部犯罪大片。

每个地区拿出点东西糅杂在一起,当然可以出一部有模有样的电影项目。如果只追求类型,而不考虑剧作逻辑,不参考现实生活,那它只能是一个被架起的模型,外表精致却里子空洞。

这些改编的影片宣发的时候也不会强调自身的“改编”属性,尤其是强悬疑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被剧透之后的观影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本土产能赶不上市场需求,海外IP改编又会变成累赘,找剧本如同大浪淘沙。在拾人牙慧的同时,本土类型的新突破迫切需要有人来做。

杂糅当然可以,改编也完全可行,重点并不在烹饪的技法,而在端上来的那一道道菜。观众不是傻子,要吃也只吃最美味那盘,所以就导致各种扎堆的电影票房稀烂,观众不满意,业内不开心。

03 去库存与冲业绩,蛊斗式冷门档期

细看一眼年末上映的这些片子就会发现,有许多都是积压了很久的项目:《涉过愤怒的海》于2019年杀青,《刀尖》于2018年杀青,《靠近我一点》也是2018年就已经杀青了,《热血燃烧》是2017年宣布的项目,曾在去年撤过一次档。

截至目前为止,年底之前待上映的影片就有54部之多,如果有电影会空降来个极速定档,那么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新片扎堆对于影迷来说本该是一件好事,自身选择变多,不会愁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但仔细一看,才发现大多数都是相似题材,整体质量不高,卖相不好。

电影市场已经从周周有新片变成了天天有新片,但在冷档期一窝蜂上映,极有可能成为炮灰。

没有电影想成为市场的炮灰,但对于那些因为审查积压、因为市场考量积压、因为艺人积压的电影,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迟上映时间,很大概率就再无上映可能了。

此时大量类型电影的扎堆,既是被动的结果,也是主动的选择。

犯罪题材影片较少出现在春节档的大战中,尤其是主打阴暗、恐惧、悲怆的片子,阖家团圆的时刻,看些温情轻松的片子才更稳妥,节日气氛对于票房表现限制大。

另一方面,这批定档的影片也没有明星云集的强大团队,难做营销难造话题,只能避过春节档。

存货多、类型重复、重点项目少,春节档之前这堆黑深残影片互斥,和不痛不痒的家庭片、毫无亮点的动画片、食之无味的文艺片一起抢占市场。

说得好听点叫春节档前电影市场的狂欢,说的难听那就是菜鸡互啄、大盘不涨船也要沉。所以有些电影撤档,有些电影干脆放弃宣传。

毕竟蛊斗式的局面下,赢家只能有一个。

本以为电影市场能够借暑期档的火爆再升一番,十一档遇冷的现实又开始让业界忧虑,复苏之路走到一半,年底是继续苟延残喘还是起死回生,还得靠电影质量和电影圈共同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贺岁档前的狂欢:“黑深残”电影扎堆乱斗

在贺岁档之前扎堆“搏杀”,谁又可以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娱乐资本论 春假

将近年末,存货电影纷纷加急定档,市场好像又活了起来。贺岁档前如此汹涌,肯定选择颇多,待映片单一拉才发现,其中近一半影片都有犯罪元素,电影类型倒没有那么丰富。

11月1日上映的《拯救嫌疑人》,以领跑者的身份统治了11月份的电影市场,主打“母爱”“反转”“复仇”,吸引到了大批观众,目前累计票房已突破五亿;11月11日上映的《追缉》则去探寻以爱为名的杀人狂隐藏的真相,高能反转凶残全部拉满。

《涉过愤怒的海》将于本周六上映,同样是一部以复仇为主线的犯罪大片,预告中直给的生猛镜头、扭曲的视角及其吸睛,观众跟随黄渤饰演的父亲,一起探寻离奇身亡的女儿背后的故事;12月份的《瞒天过海》、《怒潮》、《热搜》、《沉默笔录》等影片同样都有很强烈的犯罪元素。

本来单一档期没有竞品自然可以脱颖而出,但“黑深残”式电影扎堆出现,则呈现出了一种“死斗”的场面,部部宣发劲爆,强劲带感。

黑深残是“黑暗、深刻、残酷”三个词语的缩写,指作品在气氛、风格和剧情发展上的倾向,用来形容这些宣发的电影竟十分贴切。

不只有这些电影,整个贺岁档之前的影片全部呈现出一种用力过猛的趋势。黑深残电影在这个时段拔得头筹,想要持续挖掘这一题材的市场反映度,也算是一种延续。

毕竟从全年看,犯罪题材影片市场表现极好,《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在暑期档大放异彩,以高姿态空降内地总票房榜第11位和第13位,为羸弱的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犯罪悬疑片《坚如磐石》在十一档拿下了票房冠军,继续证明了这一题材的商业能力。

无法否认的是,这一批类型的电影给市场增添了一抹异色,但在贺岁档之前扎堆“搏杀”,谁又可以笑到最后?

01 “黑深残”电影宣发:主打情绪、词语堆积

光看电影的宣发物料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此档期下电影主题越来越集中,凶杀、犯罪、悬疑、计谋……无数个相关的词语被运用到电影的宣发中,“尺度”成为标配,“反杀”成为特色。

一种去“无心插柳”式的剧作结构成为市场主流,有冲突,就把冲突做到最大;有情绪,就把情绪放到最大。

这和大众向电影索取的体验有关——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感官刺激,与短视频相比,电影的时长更加充分,也更有沉浸感。

“走近科学”式的宣发物料只是预告,烘托的是一个氛围。电影开始于此却不会止步于此。

为了回应观众们的诉求,直截了当的动作血拼不够,要加诡计与反转。与其说是短视频肢解了电影,不如说从电影创作开始,就已经为短视频提供了原始材料。

无聊的桥段变得特别无聊,精彩的桥段又会变得尤其生猛刺激。

这种拉皮筋的做法是在试探大众对于情绪刺激的极限,也是在试探审查制度的范围。

当恐怖题材在国内市场中销声匿迹的当下,悬疑、惊悚、犯罪等相关题材成为了大众感官的突破口,更大尺度、更凶残真实的镜头如炸弹一般填充到电影转折点中。

于是,黑深残开始弥漫,犯罪片做得黑暗、深刻、残酷成为了金规玉律,做到极致的片子却寥寥无几,大多都想吃到类型的红利,利用大众的情绪来进行营销。

探索人性的黑暗面是电影中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许多电影想借这一噱头将电影包装成“有爆点、有劲爆画面”的刺激,等观众看完看完才发现,劲爆的桥段全部都在预告片和短视频上。

待映的一批犯罪题材电影在猫眼上的想看人数正在不停地增加,归功于类型红利,也归功于“成功”的宣发。它们攫取大众的猎奇心理,凭借“黑深残”的特色深藏功与名。

黑的底色,不仅来自于营销,也直接指向剧作。

02 仿韩流与港台片的掺局——强类型的混杂

黑深残以前都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韩国电影以尺度大、敢拍闻名,类型元素丰富,犯罪、爱情、政治、历史、恐怖等题材深受市场喜爱,商业性十足,但惯用的煽情、流于表面的人物设计也总是被人诟病。

韩国电影业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艺术和商业两开花,在《寄生虫》拿下金棕榈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后,韩国电影终于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东亚语境相似,改编起来较为容易,国产电影向韩国取点经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最近上映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2007年上映的韩国惊悚犯罪电影《七天》,《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2022年电影《担保》,之前的《阳光姐妹淘》、《我是证人》、《我爱你》也都是翻拍自韩国影片。

但电影剧作中的黑深残风格也很难被消化,于是被保留下来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特色,也是把柄。

目前韩国电影显然没有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今年韩国票房榜前十中只有两部是本土电影,《犯罪都市3》、《走私》全是强类型犯罪片,市场严重萎缩,电影全在赔钱,能过电影损益线的项目屈指可数。

流媒体挤压使得本土电影业溃败,黑深残风格也从电影转移到了电视剧上,以“恶”的姿态风靡世界。韩影圈的“遗产”也成为了过去式,类型在当下依旧重要,但旧套路却被观众所嫌弃。

在亚洲各地持续探索类型片的时候,国内电影市场对于类型片的需求也在增加。香港、台湾电影人的加入使得市场多了几分活力,港片的经典警匪题材复兴,台湾近些年也拿出了多部犯罪大片。

每个地区拿出点东西糅杂在一起,当然可以出一部有模有样的电影项目。如果只追求类型,而不考虑剧作逻辑,不参考现实生活,那它只能是一个被架起的模型,外表精致却里子空洞。

这些改编的影片宣发的时候也不会强调自身的“改编”属性,尤其是强悬疑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被剧透之后的观影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本土产能赶不上市场需求,海外IP改编又会变成累赘,找剧本如同大浪淘沙。在拾人牙慧的同时,本土类型的新突破迫切需要有人来做。

杂糅当然可以,改编也完全可行,重点并不在烹饪的技法,而在端上来的那一道道菜。观众不是傻子,要吃也只吃最美味那盘,所以就导致各种扎堆的电影票房稀烂,观众不满意,业内不开心。

03 去库存与冲业绩,蛊斗式冷门档期

细看一眼年末上映的这些片子就会发现,有许多都是积压了很久的项目:《涉过愤怒的海》于2019年杀青,《刀尖》于2018年杀青,《靠近我一点》也是2018年就已经杀青了,《热血燃烧》是2017年宣布的项目,曾在去年撤过一次档。

截至目前为止,年底之前待上映的影片就有54部之多,如果有电影会空降来个极速定档,那么这个数字将会更大。

新片扎堆对于影迷来说本该是一件好事,自身选择变多,不会愁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但仔细一看,才发现大多数都是相似题材,整体质量不高,卖相不好。

电影市场已经从周周有新片变成了天天有新片,但在冷档期一窝蜂上映,极有可能成为炮灰。

没有电影想成为市场的炮灰,但对于那些因为审查积压、因为市场考量积压、因为艺人积压的电影,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迟上映时间,很大概率就再无上映可能了。

此时大量类型电影的扎堆,既是被动的结果,也是主动的选择。

犯罪题材影片较少出现在春节档的大战中,尤其是主打阴暗、恐惧、悲怆的片子,阖家团圆的时刻,看些温情轻松的片子才更稳妥,节日气氛对于票房表现限制大。

另一方面,这批定档的影片也没有明星云集的强大团队,难做营销难造话题,只能避过春节档。

存货多、类型重复、重点项目少,春节档之前这堆黑深残影片互斥,和不痛不痒的家庭片、毫无亮点的动画片、食之无味的文艺片一起抢占市场。

说得好听点叫春节档前电影市场的狂欢,说的难听那就是菜鸡互啄、大盘不涨船也要沉。所以有些电影撤档,有些电影干脆放弃宣传。

毕竟蛊斗式的局面下,赢家只能有一个。

本以为电影市场能够借暑期档的火爆再升一番,十一档遇冷的现实又开始让业界忧虑,复苏之路走到一半,年底是继续苟延残喘还是起死回生,还得靠电影质量和电影圈共同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