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运用区块链技术,“蓝色循环”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运用区块链技术,“蓝色循环”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

汪旭亮还提到,用区块链技术对海洋塑料收集、再生、交易的各环节进行数字化认证,让参与企业分享海洋环保的溢价红利,这是“蓝色循环”区别于一般公益活动的特征,也是项目持续运转的关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3日至19日,“塑料条约”第三届政府间谈判会议(INC-3)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会议希望推动制定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目前人类平均每年生产4.3亿吨以上的塑料,海洋塑料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不仅危害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到海洋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且存在收集难、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等问题。

参与发起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蓝色循环”的蓝景科技告诉界面新闻,该项目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共计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参与,累计收集者6.18万人次,收集处理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

“蓝色循环”项目设定的海洋垃圾收集范围是离海岸线3公里的边滩、失控无环卫的海岛和海上的渔船。项目通过海洋产废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研判、船舶及人群动态和作业方式,进行污染物收集总量的控制。沿海民众和污染物接收船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被统一运输至“海洋云仓”,进行减容分流和处置利用。

“‘海洋云仓’是海洋生态治理的智能装备,不仅可以自动对船舶污染物进行分类贮存处理,还可对回收的海洋塑料进行破碎压缩减量,降低了处置综合成本。” 蓝景科技ESG部长汪旭亮向界面新闻介绍。

海洋云仓 图片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区块链技术让海洋塑料可追溯,获得环保收益

鼓励沿海渔民和居民参与收集海洋废弃物是整个行动的基础。

界面新闻了解到,当地捡拾海洋垃圾的多为渔民等低收入群体。“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项目在一线建设的海洋垃圾末端治理站点,收集者在 “小蓝之家”回收海洋塑料垃圾塑料瓶的价格为2毛钱一个,远远高于3分钱一个的普通塑料瓶回收市场价。这为海洋塑料“无人收”这一治理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也让一线收集人员获得收益。此外,“小蓝之家”成员在捡拾海洋塑料垃圾时,身上会佩戴摄像头和定位设备,收集数据会上传到后台,确保回收项目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小蓝之家”塑料瓶溢价从何而来,汪旭亮说到,“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为了获取更大ESG成效、发现新商业机遇,愿意投资开发和推广海洋再生塑料产品及其衍生的减排项目,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会以较高的溢价推动海洋塑料回收利用”。

汪旭亮还提到,用区块链技术对海洋塑料收集、再生、交易的各方进行数字化认证,可以让参与企业分享海洋环保的溢价红利,这是“蓝色循环”区别一般公益活动的特征,也是项目持续运转的关键所在。

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经过压缩破碎后会被制作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据了解,经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要比传统再生塑料价值高出一倍以上,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售价比同类产品高两倍。

如何保证海洋塑料收集的数据真实性?

“海洋塑料回收的难点在于最前端的回收溯源,以及从个人到回收商手中是否有记录的问题。可视化追溯对于海洋塑料循环再生来说,能够把回收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追溯再生塑料的来源。”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蒋南青告诉界面新闻。

 “蓝色循环”项目全过程的可视化追溯,是项目受到认可的关键点,其数据的可靠性主要来自于蓝景科技的区块链认证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了“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的全过程可视化体系。

“项目整个流程中的数据是通过物联网装备按照算法自动生成,全流程使用区块链技术,数据去中心化存储,不可篡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整个流程配备了执法记录仪、监控摄像头、手机应用软件等,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清产品的海洋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汪旭亮说。

此外,“蓝色循环”还通过收集船只、港口、仓库和生产线的实时信息以及交互式地图,对塑料回收再生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在经过认证的海洋塑料制成商品上印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制作此件商品的回收塑料的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致公党浙江省委会主委胡伟在此前的中新社采访中提到,海洋塑料追溯认证体系的构建是“蓝色循环”的最关键环节。如国内尚无相关认证标准,他建议国家层面在浙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出台海洋塑料相关标准、规范,建立领先的追溯认证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海洋塑料认证领域的话语权。

“未来,‘蓝色循环’计划在2025年向全球开放数字化系统,扩大规模,让各类企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汪旭亮说。

上个月,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运用区块链技术,“蓝色循环”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

汪旭亮还提到,用区块链技术对海洋塑料收集、再生、交易的各环节进行数字化认证,让参与企业分享海洋环保的溢价红利,这是“蓝色循环”区别于一般公益活动的特征,也是项目持续运转的关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3日至19日,“塑料条约”第三届政府间谈判会议(INC-3)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会议希望推动制定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目前人类平均每年生产4.3亿吨以上的塑料,海洋塑料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不仅危害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到海洋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且存在收集难、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等问题。

参与发起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蓝色循环”的蓝景科技告诉界面新闻,该项目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共计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参与,累计收集者6.18万人次,收集处理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

“蓝色循环”项目设定的海洋垃圾收集范围是离海岸线3公里的边滩、失控无环卫的海岛和海上的渔船。项目通过海洋产废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研判、船舶及人群动态和作业方式,进行污染物收集总量的控制。沿海民众和污染物接收船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被统一运输至“海洋云仓”,进行减容分流和处置利用。

“‘海洋云仓’是海洋生态治理的智能装备,不仅可以自动对船舶污染物进行分类贮存处理,还可对回收的海洋塑料进行破碎压缩减量,降低了处置综合成本。” 蓝景科技ESG部长汪旭亮向界面新闻介绍。

海洋云仓 图片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区块链技术让海洋塑料可追溯,获得环保收益

鼓励沿海渔民和居民参与收集海洋废弃物是整个行动的基础。

界面新闻了解到,当地捡拾海洋垃圾的多为渔民等低收入群体。“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项目在一线建设的海洋垃圾末端治理站点,收集者在 “小蓝之家”回收海洋塑料垃圾塑料瓶的价格为2毛钱一个,远远高于3分钱一个的普通塑料瓶回收市场价。这为海洋塑料“无人收”这一治理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也让一线收集人员获得收益。此外,“小蓝之家”成员在捡拾海洋塑料垃圾时,身上会佩戴摄像头和定位设备,收集数据会上传到后台,确保回收项目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小蓝之家”塑料瓶溢价从何而来,汪旭亮说到,“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为了获取更大ESG成效、发现新商业机遇,愿意投资开发和推广海洋再生塑料产品及其衍生的减排项目,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会以较高的溢价推动海洋塑料回收利用”。

汪旭亮还提到,用区块链技术对海洋塑料收集、再生、交易的各方进行数字化认证,可以让参与企业分享海洋环保的溢价红利,这是“蓝色循环”区别一般公益活动的特征,也是项目持续运转的关键所在。

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经过压缩破碎后会被制作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据了解,经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要比传统再生塑料价值高出一倍以上,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售价比同类产品高两倍。

如何保证海洋塑料收集的数据真实性?

“海洋塑料回收的难点在于最前端的回收溯源,以及从个人到回收商手中是否有记录的问题。可视化追溯对于海洋塑料循环再生来说,能够把回收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追溯再生塑料的来源。”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蒋南青告诉界面新闻。

 “蓝色循环”项目全过程的可视化追溯,是项目受到认可的关键点,其数据的可靠性主要来自于蓝景科技的区块链认证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了“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的全过程可视化体系。

“项目整个流程中的数据是通过物联网装备按照算法自动生成,全流程使用区块链技术,数据去中心化存储,不可篡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整个流程配备了执法记录仪、监控摄像头、手机应用软件等,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清产品的海洋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汪旭亮说。

此外,“蓝色循环”还通过收集船只、港口、仓库和生产线的实时信息以及交互式地图,对塑料回收再生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在经过认证的海洋塑料制成商品上印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制作此件商品的回收塑料的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致公党浙江省委会主委胡伟在此前的中新社采访中提到,海洋塑料追溯认证体系的构建是“蓝色循环”的最关键环节。如国内尚无相关认证标准,他建议国家层面在浙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出台海洋塑料相关标准、规范,建立领先的追溯认证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海洋塑料认证领域的话语权。

“未来,‘蓝色循环’计划在2025年向全球开放数字化系统,扩大规模,让各类企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汪旭亮说。

上个月,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