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光伏组件功率“虚标”乱象谁之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光伏组件功率“虚标”乱象谁之过?

行业功率虚标“顽疾”,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候。

图片:界面新闻 YXX

文|华夏能源网  田思

光伏行业功率虚标问题,引起了工信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11月23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制定《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截止11月10日,共有40家企业完成了签署。

《公约》针对光伏组件功率准确溯源、功率标定偏差、光伏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对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计量机构提出了自律性要求和倡议。《公约》要求:不提供虚假数据;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的监督和非定期飞行检查。

组件虚标功率,是指将组件的实际功率进行夸大宣传或者标高,标定的额定功率实际上小于使用功率的一种行为。在行业激烈竞争下,不少组件厂商甚至一些大厂动起了歪脑筋,技术实力达不到就改改数字,以体现产品的“领先”并赢得客户订单,这在行业内成了“公开的秘密”。

“近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企业向协会反馈,行业内组件功率虚标乱象有所抬头,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11月初发出“警示”。

《公约》的签署,是行业自律和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小步。行业功率虚标“顽疾”,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候。

虚标乱象:已成常态?

今年9月,媒体曝光了中国光伏行业的一件丑事:国内某光伏企业组件订单遭到欧洲客户退货,被退货原因是“实际功率比标称功率低了5W-10W”。

“较真”的欧洲客户,把国内光伏组件厂商的作假行为捅破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电站从业人员告诉华夏能源网,功率标注“就高不就低”现象在业内并不少见。这让规矩做产品的同行和下游客户叫苦不迭。

实事求是、数据说话,是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但有些企业为拿下投标项,或为了把产品数据做漂亮,追求“性能至上”、“客户认可”等,就在产品数据上动脑筋,虚假标注或者费尽心机玩一些数字游戏的“花招”。

对这类现象的集中曝光,出现在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3·15晚会总结了市场常见的几种假冒伪劣产光伏组件:以次充好的组件、“空心”组件、“贴牌”组件和套牌组件等。其中,“空心”组件指的就是组件功率不达标的组件。

不止功率问题,在转换效率方面行业虚标的问题更加严重。

今年9月年,在业内流传的一份“光伏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排行榜”上,某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以高达26.05%的量产效率,名列效率排行榜第一名。排在其后的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效率数据都在25.6%-25.8%之间。

上述榜单一经公布,就在业内引发了一片质疑声。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6.05%的数据来自于该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公司表示:随着SE激光掺杂技术的叠加应用,公司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已达26.05%,再次刷新行业纪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相比这样大胆说是“量产平均转化效率”的,还有一些企业更喜欢玩文字游戏。比如,有企业在产品宣传信息中“只说电池效率”,不说到底是量产效率还是实验室效率。甚至在公开宣传中刻意含糊,直到有客户追问起来,才扭扭妮妮承认“其实是实验室效率”。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向华夏能源网介绍,从产品环节上,效率分为电池效率和组件效率,一般电池效率要比组件效率高1.5%左右;另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又有“量产效率”和“最高效率”的区分。实验室里做出的产品效率是最高效率,而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往往要低1%-2%甚至更多。效率虚标者,往往是在这两个概念上打擦边球。

更有甚者还玩起了名词创新,推出了尖峰效率、冠军效率等新概念。在量产的电池中百里挑一选出最高的产品效率,以此作为标杆推出去,但这样的产品对于客户来讲并没有实际意义。

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这些动歪脑筋的企业手上都有好几套自我支撑的数据。真正做到了“需要哪个就用哪个”,完全不露痕迹。

虚标动因:排名“焦虑”?

为何虚标问题成为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乱象背后,根源皆是“利益”二字。

过去三年,光伏的行业的高景气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组件端以门槛低、投产周期短而成为产能扩张的首选环节。激烈竞争下,一些小厂为了赚快钱,技术上拼不过,就动了靠虚标数据吸引客户的“歪脑筋”,并把目光投向了产品认证报告。

产品认证报告,是客户了解产品性能的主要依据,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其中,效率和功率两项数据因关系到产品度电成本和发电量,是企业的重点“关爱”对象。更何况,功率与光伏组件的价格直接挂钩,虚标就能多卖钱。

一些精明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厂商的这点小心思是心领神会。为了拿下客户,也默契地为厂商大开方便之门。在双方的一唱一和下,一幕幕造假大戏上演了:认证送样与实际量产不一致,模糊概念、数据造假、名词创新……

这样的事情多了,难免出现穿帮的时候。两个月前,有企业的同一款72版型的双玻组件,在五家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数据竟然各不相同。某第三方机构标定功率距基准值的差值,甚至高达14W。

有人将锅甩给了测量的不确定度,即检测精度不准确造成的差异——但这一说法并不能服众。真正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上下波动,而现实中标定的数据为何总是向高处波动?

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查看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数据表中的细分参数,很容易发现有些机构的检测不正常。

种种乱象下,这些不具技术实力但敢于造假的企业,反而是以极低的成本从真正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手中抢了不少订单,浑水摸鱼,大捞一笔。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让一些大厂也坐不住了,“既然都掺水,我少掺点又何妨?”如此的结果,就是下游客户被坑惨,他们不仅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还要承担后续发电量低、投资回报率足的后果。

尤其是以农民为主的户用光伏,由于不具备检测实力,相关技术知识也弱,成为光伏组件功率虚标的重灾区。即使农户怀疑发电量不够,厂家也会以天气不好、清洗不足、有落叶积雪遮挡等等原因糊弄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如此坑农害农行为,严重伤害了老百姓安装光伏的积极性。

不正之风:如何“刹车”?

数据虚标乱象到了必须要整顿的时刻,业内关于纠正不正之风的呼声渐高。

一位光伏组件厂商内部人士向华夏能源网无奈表示:“此前玩数据虚标的多是一些小厂商,但是现在这种不良风气大有蔓延至整个行业的趋势。”

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也发出警告,为了商业利益而在产品数据上造假,“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光伏行业愈演愈烈,这既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为国际贸易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面对行业乱象,10月2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引导企业共同形成行业自律。据悉,此次参与签署《自律公约》的40家企业,占据国内近70%的组件产能。

加强行业自律只是第一步。未来来自官方的监管也有望逐步落实。工信部明确表态,未来电子信息司还将加强光伏行业运行监测和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深入实施《自律公约》,开展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快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新技术也将成为更好的约束手段。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今年9月举办的座谈会上,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就曾提出,“未来将提升新型电池检测技术,并树立国内计量品牌,建立属于自己的计量检测体系,从而约束企业和机构的行为,实现国内计量体系与国际对接。”

对众多光伏企业来说,作假虽然能带来短期利益,但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势必不能长久。降本增效永远是主旋律,只有那些真正聚焦技术创新主航道、脚踏实地堂堂正正的企业,才能走得远、行得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光伏组件功率“虚标”乱象谁之过?

行业功率虚标“顽疾”,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候。

图片:界面新闻 YXX

文|华夏能源网  田思

光伏行业功率虚标问题,引起了工信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11月23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制定《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于11月21日正式发布。截止11月10日,共有40家企业完成了签署。

《公约》针对光伏组件功率准确溯源、功率标定偏差、光伏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对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计量机构提出了自律性要求和倡议。《公约》要求:不提供虚假数据;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的监督和非定期飞行检查。

组件虚标功率,是指将组件的实际功率进行夸大宣传或者标高,标定的额定功率实际上小于使用功率的一种行为。在行业激烈竞争下,不少组件厂商甚至一些大厂动起了歪脑筋,技术实力达不到就改改数字,以体现产品的“领先”并赢得客户订单,这在行业内成了“公开的秘密”。

“近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企业向协会反馈,行业内组件功率虚标乱象有所抬头,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11月初发出“警示”。

《公约》的签署,是行业自律和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小步。行业功率虚标“顽疾”,到了刮骨疗毒的时候。

虚标乱象:已成常态?

今年9月,媒体曝光了中国光伏行业的一件丑事:国内某光伏企业组件订单遭到欧洲客户退货,被退货原因是“实际功率比标称功率低了5W-10W”。

“较真”的欧洲客户,把国内光伏组件厂商的作假行为捅破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电站从业人员告诉华夏能源网,功率标注“就高不就低”现象在业内并不少见。这让规矩做产品的同行和下游客户叫苦不迭。

实事求是、数据说话,是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但有些企业为拿下投标项,或为了把产品数据做漂亮,追求“性能至上”、“客户认可”等,就在产品数据上动脑筋,虚假标注或者费尽心机玩一些数字游戏的“花招”。

对这类现象的集中曝光,出现在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3·15晚会总结了市场常见的几种假冒伪劣产光伏组件:以次充好的组件、“空心”组件、“贴牌”组件和套牌组件等。其中,“空心”组件指的就是组件功率不达标的组件。

不止功率问题,在转换效率方面行业虚标的问题更加严重。

今年9月年,在业内流传的一份“光伏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排行榜”上,某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以高达26.05%的量产效率,名列效率排行榜第一名。排在其后的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效率数据都在25.6%-25.8%之间。

上述榜单一经公布,就在业内引发了一片质疑声。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6.05%的数据来自于该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公司表示:随着SE激光掺杂技术的叠加应用,公司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已达26.05%,再次刷新行业纪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相比这样大胆说是“量产平均转化效率”的,还有一些企业更喜欢玩文字游戏。比如,有企业在产品宣传信息中“只说电池效率”,不说到底是量产效率还是实验室效率。甚至在公开宣传中刻意含糊,直到有客户追问起来,才扭扭妮妮承认“其实是实验室效率”。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向华夏能源网介绍,从产品环节上,效率分为电池效率和组件效率,一般电池效率要比组件效率高1.5%左右;另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又有“量产效率”和“最高效率”的区分。实验室里做出的产品效率是最高效率,而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往往要低1%-2%甚至更多。效率虚标者,往往是在这两个概念上打擦边球。

更有甚者还玩起了名词创新,推出了尖峰效率、冠军效率等新概念。在量产的电池中百里挑一选出最高的产品效率,以此作为标杆推出去,但这样的产品对于客户来讲并没有实际意义。

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这些动歪脑筋的企业手上都有好几套自我支撑的数据。真正做到了“需要哪个就用哪个”,完全不露痕迹。

虚标动因:排名“焦虑”?

为何虚标问题成为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乱象背后,根源皆是“利益”二字。

过去三年,光伏的行业的高景气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组件端以门槛低、投产周期短而成为产能扩张的首选环节。激烈竞争下,一些小厂为了赚快钱,技术上拼不过,就动了靠虚标数据吸引客户的“歪脑筋”,并把目光投向了产品认证报告。

产品认证报告,是客户了解产品性能的主要依据,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其中,效率和功率两项数据因关系到产品度电成本和发电量,是企业的重点“关爱”对象。更何况,功率与光伏组件的价格直接挂钩,虚标就能多卖钱。

一些精明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厂商的这点小心思是心领神会。为了拿下客户,也默契地为厂商大开方便之门。在双方的一唱一和下,一幕幕造假大戏上演了:认证送样与实际量产不一致,模糊概念、数据造假、名词创新……

这样的事情多了,难免出现穿帮的时候。两个月前,有企业的同一款72版型的双玻组件,在五家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数据竟然各不相同。某第三方机构标定功率距基准值的差值,甚至高达14W。

有人将锅甩给了测量的不确定度,即检测精度不准确造成的差异——但这一说法并不能服众。真正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上下波动,而现实中标定的数据为何总是向高处波动?

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查看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数据表中的细分参数,很容易发现有些机构的检测不正常。

种种乱象下,这些不具技术实力但敢于造假的企业,反而是以极低的成本从真正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手中抢了不少订单,浑水摸鱼,大捞一笔。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让一些大厂也坐不住了,“既然都掺水,我少掺点又何妨?”如此的结果,就是下游客户被坑惨,他们不仅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还要承担后续发电量低、投资回报率足的后果。

尤其是以农民为主的户用光伏,由于不具备检测实力,相关技术知识也弱,成为光伏组件功率虚标的重灾区。即使农户怀疑发电量不够,厂家也会以天气不好、清洗不足、有落叶积雪遮挡等等原因糊弄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如此坑农害农行为,严重伤害了老百姓安装光伏的积极性。

不正之风:如何“刹车”?

数据虚标乱象到了必须要整顿的时刻,业内关于纠正不正之风的呼声渐高。

一位光伏组件厂商内部人士向华夏能源网无奈表示:“此前玩数据虚标的多是一些小厂商,但是现在这种不良风气大有蔓延至整个行业的趋势。”

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也发出警告,为了商业利益而在产品数据上造假,“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光伏行业愈演愈烈,这既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为国际贸易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面对行业乱象,10月2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引导企业共同形成行业自律。据悉,此次参与签署《自律公约》的40家企业,占据国内近70%的组件产能。

加强行业自律只是第一步。未来来自官方的监管也有望逐步落实。工信部明确表态,未来电子信息司还将加强光伏行业运行监测和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深入实施《自律公约》,开展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快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新技术也将成为更好的约束手段。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今年9月举办的座谈会上,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就曾提出,“未来将提升新型电池检测技术,并树立国内计量品牌,建立属于自己的计量检测体系,从而约束企业和机构的行为,实现国内计量体系与国际对接。”

对众多光伏企业来说,作假虽然能带来短期利益,但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势必不能长久。降本增效永远是主旋律,只有那些真正聚焦技术创新主航道、脚踏实地堂堂正正的企业,才能走得远、行得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