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OpenAI宫斗剧完结,谁是最大赢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OpenAI宫斗剧完结,谁是最大赢家?

微软的AI野望。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惊蛰研究所 雨谷

全球瞩目的OpenAI“宫斗剧”终于落下帷幕,这场持续近一周的科技界大戏,以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下简称奥特曼)的回归以及新董事会的成立暂时画上句号。

自上周五至今,不到7天的时间,这场AI界“权力的游戏”剧情变化之复杂,令人目不暇接,一度有人表示“这是不是ChatGPT写的剧本?”然而现阶段的“大结局”仍有诸多疑点。

特别是OpenAI发布的公告中,并未看到有关伊利亚·苏茨克沃(Ilya Sutskever,下简称伊利亚)的消息。作为舆论分析中诱发奥特曼发起此次宫变的始作俑者,伊利亚“反水”董事会的做法,直接让整个事件的走向发生了反转。而以奥特曼的回归以及成立新董事会的结果来看,OpenAI未来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微软的影响。

微软一度将要“0元购”OpenAI

回顾这个事件的发展可以看到,微软似乎一直处于被动,但微软也确实从中获益。北京时间21日早上一度曾有消息称,微软将为OpenAI的770名员工每人提供1000万美元的签约金,合计约为77亿美元,但这也比直接收购OpenAI要便宜的多——要知道今年十月,OpenAI估值约为860亿美元。

特别是在微软聘请了当时被罢免的OpenAI前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和该初创公司的其他关键员工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20日收盘,微软股价涨2.05%,相当于市值凭空增加了近300亿美元。和这部分增加的市值相比,77亿美元也不过是洒洒水。用半开玩笑的话来说,这相当于市场众筹给微软凑钱买了OpenAI的所有员工了。

当然,有分析师给出了微软股价上涨的原因:(收留奥特曼和布洛克曼)此举确保了“人工智能的黄金之子”将留在微软,帮助加深其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领先地位。因为该公司正在与Alphabet旗下的谷歌竞争,争夺新兴行业的主导地位。

要知道,2014年谷歌花了6.25亿美元才收购了不足100人的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并让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运营。今年2月底,谷歌专注大语言模型的蓝移团队(Blueshift)整体移入DeepMind。到了4月,基于微软+OpenAI带来的压力,谷歌将旗下的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和DeepMind彻底合二为一,组成了谷歌DeepMind,以争夺在人工智能市场的领导地位。

而这一次,微软+OpenAI差点要去掉那个“+”。可能吗?当然可能。

微软的AI野望

在惊蛰研究所看来,经过这一次的宫斗事件,OpenAI与微软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近,并且从内部来看,微软与OpenAI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融合”的三大条件。

一是人心所向。在20日奥特曼和布洛克曼宣布加入微软后,OpenAI约770名员工中超过750人联署了一封信——甚至连赶走奥特曼的伊利亚都签上了字(虽然这一操作让很多人都困惑),敦促董事会所有成员辞职并让奥特曼恢复职位,否则就集体跳槽去微软,并且这一数字随着时间还在不断增长。由此可见,奥特曼在把控员工人心上还是很有手段的。

二是资源完备。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9年起至2023年初,微软已经成为OpenAI公司的最大外部投资者,累计向OpenAI公司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同时,作为微软新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Azure,其在为OpenAI模型、Bing、GitHub Copilot和ChatGPT等AI工作负载运行基于云的训练和推理——简单说就是,微软不仅给了钱,还给了OpenAI公司提升大型语言模型能力的平台工具。当然,换来的是,OpenAI从使用谷歌云转向了微软云,更与其形成了微软+OpenAI的组合,来对抗谷歌。

特别是在这次事件中,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下简称纳德拉)不仅及时“收留”了被OpenAI董事会赶走的奥特曼和布洛克曼,更许诺他们让其领导一个新的高级人工智能(AI)研究团队。团队的人从哪里来?联名信上的700多个名字就是最佳答案。

三是微软的野望。时间拨回到2023年11月16日,在年度Ignite 2023大会上,微软公布了其端到端AI堆栈的全面愿景,展示了从云基础设施到AI驱动的应用程序和安全措施方面的创新。微软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萨蒂亚·纳德拉表示,微软希望成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主力军。

大会上有一点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前段时间暂停新用户注册的ChatGPT Plus,改为可以通过微软Copilot网站免费使用GPT-4和DALL·E 3了。

这一点被一些网友猜解为:“奥特曼在之前,已经为自己铺路,并向微软导用户”。且不管奥特曼其时是否真的有这打算,单看这场Ignite 2023大会,我们还是能发现微软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野望”:

从软到硬:这次大会,微软宣布了超过100项产品和技术更新,其中Microsoft Copilot全面更新为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不仅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还特别面向企业;同时还推出了Copilot Studio、Copilot for ServiceCopilot in Microsoft Dynamics 365、GuidesCopilot for Azure等工具。但更令人瞩目的是,微软发布了一款专为云端AI工作负载设计的加速器自研芯片Azure Maia 100,更专门打造了Ares机架和集群,来发挥这颗自研芯片的最大能力。这是标志着微软“由软到硬”的根本转变。

从开源到自有:一直以来,微软通过对OpenAI公司的投资,来获得其对于“大模型”的领先需求,但毕竟OpenAI的模型依然是开源的,微软更需要的是“自研、自有”。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了新的Phi-2模型,这是小型语言模型,非常适合嵌入到Windows中,以提供本地copilots体验,而无需往返于云。

而这也正是微软需要的——它需要手中的人工智能系统尽快产生“商业价值”或提升微软的“商业价值”——当然,这也可能是OpenAI公司董事会所不期望的。

所以,这么看来,微软还是有“0元购”心思的,更是有这样的机会的。然而或许是OpenAI原董事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终究还是选择了妥协,让OpenAI迎回了他们的“光之神”奥特曼。

“AI宫斗”真的结束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这场看似无限反转的“权游”,其实更像是两个孩子(伊利亚与奥特曼)闹别扭:两人一言不合大吵一架,然后伊利亚说“我不跟你玩了”赶走了奥特曼,奥特曼只好去找了有钱的叔叔诉苦,伊利亚孤单无伴主动认错求和,奥特曼不计前嫌继续回来伊利亚搭建砂之城堡。

如果非要把这次事件提上一个高度,那就是AI界的奥本海默与乔布斯的争吵。

除了对技术方面的研究与突破,作为AI界的奥本海默,伊利亚对“超级AI”的担忧,使他不断地想要去限制与控制AI的发展速度——要知道,伊利亚的导师可是被誉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下简称辛顿),他是AI研究领域的反向传播算法和对比散度算法的发明人之一,也是深度学习的积极推动者。辛顿在2018年被授予了图灵奖;然而到了2023年5月,他却说后悔研发人工智能,担心人工智能会为世界带来严重危害。

继承了辛顿衣钵的伊利亚也有着相似的看法。他曾明确表示,AGI的失控及相关监管的挑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希望设计的保障措施,是能像父母看待孩子一样看待人类的AI。2023年7月伊利亚在OpenAI内部成立了一个新团队,专门研究“超对准”(Superalignment)问题。他希望通过这个新团队的努力,能够确保未来的“超级AI”不会失控,从而降低对人类或整个社会产生的潜在威胁。

可以说,伊利亚并不是否定商业化行为,也不是否定奥特曼这个人,他是担忧快速商业化带来的不可控的AI安全问题。从这一点上看,不管是辛顿还是伊利亚,都有着奥本海默式悲天悯人的思愁。

然而AI界的乔布斯,奥特曼则希望AI能成为促进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工具。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继续制作更好、更有能力的模型,并使他们更广泛、更便宜的被人们使用。所以,他们要发展升级AI,就需要钱,也因此就需要通过商业化带来更多投资,这也是为何他要两次调整公司治理架构。但也因此,他成为了一个没有股份的CEO,这也被认为其最像“乔布斯”的一点——因为持有公司股份低(股份被稀释到较低比例)而被董事会赶走。

* OpenAI现董事会管理结构

乔布斯曾说过,你不能只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给他们做什么,等你做出来,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而奥特曼想要提前推出“超级AI”的想法与乔布斯不谋而合,只是这个“提前”是伊利亚不喜欢甚至难以接受的——他有着对人工智能监管极其苛刻的态度。

在这件事上,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从事态发展上看,伊利亚和奥特曼或许也并不想闹成这样,不过他们也确实需要找到一个理念的平衡点。

奥特曼并不想离开OpenAI,哪怕临时委身于微软,他也一直想要回归原始团队。但在奥特曼回归这件事上,微软的态度是开放且暧昧的。

对于微软来说,借由奥特曼的回归,微软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参与OpenAI的事务,甚至未来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席;如果无法回归,微软就可以“0元购”一把,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

然而,OpenAI的投资人可不是只有微软,包括Bedrock与红杉资本、老虎基金和A16Z等都参与了对其的投资。一旦奥特曼无法回归、员工跳槽微软,他们的投资回报就无法获得兑现。所以这些投资人更希望事件能以奥特曼的回归来圆满解决。

当然,也有不希望事件快速解决的,那就是谷歌。根据最新消息,谷歌已经在与之前OpenAI内部提出辞职的员工进行沟通,试图挖人了。

闹剧至此虽然看似结束了,但其实这却是AI考验人性实验的征兆——伊利亚所担忧的“AI人性灾难”已经来了:短短五六天时间,这场围绕AI的“宫斗”成为了人性的试炼场,不管是出于利益、还是原则,有的人从“铁王座”下来,有的人想要登上去,有的人蠢蠢欲动,有人又希望“王者归来”,争斗、抉择、倾轧、尔虞我诈......似乎人性中原本的认知和观念正在被颠覆。

正如奥本海默所说,武器虽然是我们制造的,但我们没有权利决定谁会使用它。AGI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正高速前进着,我们可以制造它、发展它,让它升级、让它突破,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只是希望所有与OpenAI有关的人们都能记得这句话:“Creating safe AGI that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OpenAI

  • 科技早报 | 张一鸣在港成立个人投资基金;OpenAI约400名员工可股票套现
  • OpenAI:用户现可与ChatGPT通电话、发短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OpenAI宫斗剧完结,谁是最大赢家?

微软的AI野望。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惊蛰研究所 雨谷

全球瞩目的OpenAI“宫斗剧”终于落下帷幕,这场持续近一周的科技界大戏,以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下简称奥特曼)的回归以及新董事会的成立暂时画上句号。

自上周五至今,不到7天的时间,这场AI界“权力的游戏”剧情变化之复杂,令人目不暇接,一度有人表示“这是不是ChatGPT写的剧本?”然而现阶段的“大结局”仍有诸多疑点。

特别是OpenAI发布的公告中,并未看到有关伊利亚·苏茨克沃(Ilya Sutskever,下简称伊利亚)的消息。作为舆论分析中诱发奥特曼发起此次宫变的始作俑者,伊利亚“反水”董事会的做法,直接让整个事件的走向发生了反转。而以奥特曼的回归以及成立新董事会的结果来看,OpenAI未来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微软的影响。

微软一度将要“0元购”OpenAI

回顾这个事件的发展可以看到,微软似乎一直处于被动,但微软也确实从中获益。北京时间21日早上一度曾有消息称,微软将为OpenAI的770名员工每人提供1000万美元的签约金,合计约为77亿美元,但这也比直接收购OpenAI要便宜的多——要知道今年十月,OpenAI估值约为860亿美元。

特别是在微软聘请了当时被罢免的OpenAI前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和该初创公司的其他关键员工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20日收盘,微软股价涨2.05%,相当于市值凭空增加了近300亿美元。和这部分增加的市值相比,77亿美元也不过是洒洒水。用半开玩笑的话来说,这相当于市场众筹给微软凑钱买了OpenAI的所有员工了。

当然,有分析师给出了微软股价上涨的原因:(收留奥特曼和布洛克曼)此举确保了“人工智能的黄金之子”将留在微软,帮助加深其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领先地位。因为该公司正在与Alphabet旗下的谷歌竞争,争夺新兴行业的主导地位。

要知道,2014年谷歌花了6.25亿美元才收购了不足100人的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并让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运营。今年2月底,谷歌专注大语言模型的蓝移团队(Blueshift)整体移入DeepMind。到了4月,基于微软+OpenAI带来的压力,谷歌将旗下的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和DeepMind彻底合二为一,组成了谷歌DeepMind,以争夺在人工智能市场的领导地位。

而这一次,微软+OpenAI差点要去掉那个“+”。可能吗?当然可能。

微软的AI野望

在惊蛰研究所看来,经过这一次的宫斗事件,OpenAI与微软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近,并且从内部来看,微软与OpenAI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融合”的三大条件。

一是人心所向。在20日奥特曼和布洛克曼宣布加入微软后,OpenAI约770名员工中超过750人联署了一封信——甚至连赶走奥特曼的伊利亚都签上了字(虽然这一操作让很多人都困惑),敦促董事会所有成员辞职并让奥特曼恢复职位,否则就集体跳槽去微软,并且这一数字随着时间还在不断增长。由此可见,奥特曼在把控员工人心上还是很有手段的。

二是资源完备。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9年起至2023年初,微软已经成为OpenAI公司的最大外部投资者,累计向OpenAI公司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同时,作为微软新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Azure,其在为OpenAI模型、Bing、GitHub Copilot和ChatGPT等AI工作负载运行基于云的训练和推理——简单说就是,微软不仅给了钱,还给了OpenAI公司提升大型语言模型能力的平台工具。当然,换来的是,OpenAI从使用谷歌云转向了微软云,更与其形成了微软+OpenAI的组合,来对抗谷歌。

特别是在这次事件中,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下简称纳德拉)不仅及时“收留”了被OpenAI董事会赶走的奥特曼和布洛克曼,更许诺他们让其领导一个新的高级人工智能(AI)研究团队。团队的人从哪里来?联名信上的700多个名字就是最佳答案。

三是微软的野望。时间拨回到2023年11月16日,在年度Ignite 2023大会上,微软公布了其端到端AI堆栈的全面愿景,展示了从云基础设施到AI驱动的应用程序和安全措施方面的创新。微软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萨蒂亚·纳德拉表示,微软希望成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主力军。

大会上有一点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前段时间暂停新用户注册的ChatGPT Plus,改为可以通过微软Copilot网站免费使用GPT-4和DALL·E 3了。

这一点被一些网友猜解为:“奥特曼在之前,已经为自己铺路,并向微软导用户”。且不管奥特曼其时是否真的有这打算,单看这场Ignite 2023大会,我们还是能发现微软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野望”:

从软到硬:这次大会,微软宣布了超过100项产品和技术更新,其中Microsoft Copilot全面更新为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不仅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还特别面向企业;同时还推出了Copilot Studio、Copilot for ServiceCopilot in Microsoft Dynamics 365、GuidesCopilot for Azure等工具。但更令人瞩目的是,微软发布了一款专为云端AI工作负载设计的加速器自研芯片Azure Maia 100,更专门打造了Ares机架和集群,来发挥这颗自研芯片的最大能力。这是标志着微软“由软到硬”的根本转变。

从开源到自有:一直以来,微软通过对OpenAI公司的投资,来获得其对于“大模型”的领先需求,但毕竟OpenAI的模型依然是开源的,微软更需要的是“自研、自有”。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了新的Phi-2模型,这是小型语言模型,非常适合嵌入到Windows中,以提供本地copilots体验,而无需往返于云。

而这也正是微软需要的——它需要手中的人工智能系统尽快产生“商业价值”或提升微软的“商业价值”——当然,这也可能是OpenAI公司董事会所不期望的。

所以,这么看来,微软还是有“0元购”心思的,更是有这样的机会的。然而或许是OpenAI原董事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终究还是选择了妥协,让OpenAI迎回了他们的“光之神”奥特曼。

“AI宫斗”真的结束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这场看似无限反转的“权游”,其实更像是两个孩子(伊利亚与奥特曼)闹别扭:两人一言不合大吵一架,然后伊利亚说“我不跟你玩了”赶走了奥特曼,奥特曼只好去找了有钱的叔叔诉苦,伊利亚孤单无伴主动认错求和,奥特曼不计前嫌继续回来伊利亚搭建砂之城堡。

如果非要把这次事件提上一个高度,那就是AI界的奥本海默与乔布斯的争吵。

除了对技术方面的研究与突破,作为AI界的奥本海默,伊利亚对“超级AI”的担忧,使他不断地想要去限制与控制AI的发展速度——要知道,伊利亚的导师可是被誉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下简称辛顿),他是AI研究领域的反向传播算法和对比散度算法的发明人之一,也是深度学习的积极推动者。辛顿在2018年被授予了图灵奖;然而到了2023年5月,他却说后悔研发人工智能,担心人工智能会为世界带来严重危害。

继承了辛顿衣钵的伊利亚也有着相似的看法。他曾明确表示,AGI的失控及相关监管的挑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希望设计的保障措施,是能像父母看待孩子一样看待人类的AI。2023年7月伊利亚在OpenAI内部成立了一个新团队,专门研究“超对准”(Superalignment)问题。他希望通过这个新团队的努力,能够确保未来的“超级AI”不会失控,从而降低对人类或整个社会产生的潜在威胁。

可以说,伊利亚并不是否定商业化行为,也不是否定奥特曼这个人,他是担忧快速商业化带来的不可控的AI安全问题。从这一点上看,不管是辛顿还是伊利亚,都有着奥本海默式悲天悯人的思愁。

然而AI界的乔布斯,奥特曼则希望AI能成为促进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工具。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继续制作更好、更有能力的模型,并使他们更广泛、更便宜的被人们使用。所以,他们要发展升级AI,就需要钱,也因此就需要通过商业化带来更多投资,这也是为何他要两次调整公司治理架构。但也因此,他成为了一个没有股份的CEO,这也被认为其最像“乔布斯”的一点——因为持有公司股份低(股份被稀释到较低比例)而被董事会赶走。

* OpenAI现董事会管理结构

乔布斯曾说过,你不能只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给他们做什么,等你做出来,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而奥特曼想要提前推出“超级AI”的想法与乔布斯不谋而合,只是这个“提前”是伊利亚不喜欢甚至难以接受的——他有着对人工智能监管极其苛刻的态度。

在这件事上,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从事态发展上看,伊利亚和奥特曼或许也并不想闹成这样,不过他们也确实需要找到一个理念的平衡点。

奥特曼并不想离开OpenAI,哪怕临时委身于微软,他也一直想要回归原始团队。但在奥特曼回归这件事上,微软的态度是开放且暧昧的。

对于微软来说,借由奥特曼的回归,微软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参与OpenAI的事务,甚至未来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席;如果无法回归,微软就可以“0元购”一把,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

然而,OpenAI的投资人可不是只有微软,包括Bedrock与红杉资本、老虎基金和A16Z等都参与了对其的投资。一旦奥特曼无法回归、员工跳槽微软,他们的投资回报就无法获得兑现。所以这些投资人更希望事件能以奥特曼的回归来圆满解决。

当然,也有不希望事件快速解决的,那就是谷歌。根据最新消息,谷歌已经在与之前OpenAI内部提出辞职的员工进行沟通,试图挖人了。

闹剧至此虽然看似结束了,但其实这却是AI考验人性实验的征兆——伊利亚所担忧的“AI人性灾难”已经来了:短短五六天时间,这场围绕AI的“宫斗”成为了人性的试炼场,不管是出于利益、还是原则,有的人从“铁王座”下来,有的人想要登上去,有的人蠢蠢欲动,有人又希望“王者归来”,争斗、抉择、倾轧、尔虞我诈......似乎人性中原本的认知和观念正在被颠覆。

正如奥本海默所说,武器虽然是我们制造的,但我们没有权利决定谁会使用它。AGI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正高速前进着,我们可以制造它、发展它,让它升级、让它突破,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只是希望所有与OpenAI有关的人们都能记得这句话:“Creating safe AGI that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