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欧莱雅宝洁“退场”,百亿赛道熄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欧莱雅宝洁“退场”,百亿赛道熄火?

纯净美妆退潮了吗?

文|化妆品观察

近日,据外媒消息,美国男士护肤初创品牌Disco申请破产并宣布解散团队,该品牌成立初期主打7种不含麸质和防腐剂的“素食”护肤产品,所有产品均添加了芦荟、椰子油、咖啡因、牛油果等天然纯净成分。

Disco的破产,意味着又一个Clean Beauty纯净美妆品牌倒下。在此之前,纯净美妆已有许多“消极”信号传出。

今年9月,先是宝洁旗下纯净护肤品牌First Aid Beauty,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紧接着,由欧莱雅前高管创立的法国高端彩妆品牌La Bouche Rouge,也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后者同样定位“纯净美妆”,坚持在产品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塑料,不添加任何多余的化学物质。

据《化妆品观察》初步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个主打“有机”、“天然”的美妆品牌,宣布关停或暂退中国市场,几乎保持着“每月1个”的节奏。同时,欧莱雅、宝洁等国际美妆巨头,均在今年相继“抛弃”了多个主打天然有机概念的护肤品牌。

纯净美妆,似乎要退潮了……

01、三大国际巨头“减持”纯净美妆

对于纯净美妆而言,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包括欧莱雅、宝洁、Natura&Co.在内的三大国际巨头,相继“减持”纯净美妆。

2022年底,宝洁旗下天然护肤品牌Snowberry(现已被新西兰美谷集团TBLC收购)宣布关闭天猫旗舰店,拉开了纯净美妆“撤退”的大幕。Snowberry暂退中国后,宝洁旗下另一纯净护肤品牌First Aid Beauty,也于2023年9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First Aid Beauty较早就以零残忍、无人工香料等作为卖点,号称是全球首个提出“Clean Beauty”理念的品牌。对于First Aid Beauty在中国市场的遇挫,当时有观点认为是其“品牌理念”使然,有业内人士评论,“产品未添加人工香料,味道并不好闻,且整体更加适合北美人群的肤质”。

相较宝洁,欧莱雅“抛弃”纯净美妆的决心显得更加坚定。

2017年,欧莱雅将其2006年收购的英国天然护肤品牌The body shop,出售给Nature&Co集团。The Body Shop秉持零残忍和天然成分发展理念,拒绝在动物身上测试产品,并透过公平贸易购买天然原材料。

在“天然有机”思维造势下,The Body Shop曾大获成功,连续数年销售增长率超过50%。但也是这一定位,影响了品牌后续发展。欧莱雅前任CEO安巩曾谈到,“我们当时就担心公司的文化与之不相符,但不忍心去破坏它原有的品牌价值。”为此,欧莱雅给了The body shop独立运营的权力,但收效甚微。

从欧莱雅“放弃”The Body Shop,不难看出天然有机美妆品牌和大公司融合之间的障碍,这或许也奠定了欧莱雅后来对“天然有机美妆”信心不足。

2023年,欧莱雅再度汰换纯净美妆品牌,先是停止了于2014年从资生堂手中收购的精油护肤品牌Decléor的商业化运作,后又将其收购的天然护肤品牌Sanoflore出售给私募公司Ekkio Capital。

这两大品牌被欧莱雅收购时,均是天然美妆潮流的受益者,前者是目前全球唯一全系列产品通过欧盟 Ecocert、Cosmebio有机认证的美妆品牌,后者以植物精油为特点,是芳疗护肤的先行者之一。

Sanoflore、Decléor释放了一个信号:即便是全球TOP级美妆巨头,也难以运营好一个天然有机品牌。这一点,在巴西化妆品巨头Natura&Co.身上,亦有体现。

11月中旬,Natura&Co.宣布以2.0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6亿元),将The Body Shop出售给国际私募股权集团Aurelius。

这是The Body Shop第三次“被卖”。从欧莱雅手上接掌The Body Shop后,Natura&Co曾短暂尝过“天然有机护肤”的甜头,数据显示,The Body Shop曾拉动母公司净利润大涨117.5%,但其表现最终乏善可陈。

根据Natura&Co集团财报显示,2022财年,The Body Shop的销售额为44.07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65.93亿元),同比下滑了24.3%;净收入同比下滑20.6%;2023财年第三季度The Body Shop净收入继续下滑15%,仅8.294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2.33亿元)。

The Body Shop的高开低走,与其主打天然成分不无关系。《化妆品观察》注意到,大部分纯净美妆品牌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例如,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却一度暂停线上销售渠道、更换代理商的醉象;以及英国有机护肤品牌Aurelia、日本天然有机彩妆品牌Naturaglace等,在近年陆续关闭天猫旗舰店。

02、消费者正在“撤离”纯净美妆市场?

微小的变化往往代表着市场的变迁。

对于纯净美妆品牌接连关停以及国际美妆巨头热情减退,有业内人士认为,“纯净美妆的危险时刻来临”。

某新锐国货品牌创始人在《化妆品观察》采访中直言,“有机化妆品市场正在分崩离析,消费者逐渐失去兴趣,曾经风头无两的有机品牌被大集团‘扫地出门’。”

“许多品牌正在试图进一步挖掘Clean Beauty的价值,但实际上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撤离’这个市场了。”另一资深行业人士表示。

上述论调并非无的放矢。10年前,消费者还在购买“有机”或“植物”护肤品,但是护肤知识分子(或称“成分党”)消费者的崛起,改变了这一趋势,“现在,购物者正在选择效力而不是植物,有科学依据的品牌正自豪地吹捧他们的临床证书。”

Decléor的停产亦证实了这一趋势。据外媒报道,欧莱雅停产Decléor的原因之一是“过去几年国际经济和健康危机加剧了其品牌的脆弱性,也影响了其生存能力”。

从国内化妆品市场来看,安全、功效仍然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

言安堂发布的《绿色、纯净美妆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调研》显示,消费者认为安全性、功效性、成分等理念在美妆品牌理念中更为重要,而与纯净美妆相关的“人道主义性”、“环境影响性”则属于锦上添花的概念。

“纯净美妆的兴起是对环境问题的回应,‘零伤害、天然’是纯净美妆在市场上被认可的核心优势,但经历三年疫情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等具体化问题,这间接导致定位纯净美妆的品牌在市场上失去了价值感。”上述资深行业人士表示。

映射到市场层面,可以看到的是,国际巨头们从前几年追捧天然护肤到如今重注科学护肤,尤其是当中国市场战略地位上升,品牌也在不断强化科研背景。

比如欧莱雅,2022 年收购美国高端院线护肤品牌Skinbetter Science,该品牌配方来自医生,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医疗配药护肤品牌之一。收购该品牌后,欧莱雅今年4月又宣布将旗下活性健康化妆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向着更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及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总经理马岚曾谈到,“肌肤健康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核心护肤诉求,其中涵盖了皮肤问题预防和护理、日常皮肤健康管理,及升级型的科学美容等多维度。”更名后的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将致力于以皮肤科学为根基,携手健康领域专家创造更可持续、改变人生的美容方案。

更多的美妆企业均表现出了同一趋势。今年8月,E.l.f Beauty将纯素功效护肤品牌Naturium添加到产品组合中。当时,E.l.f Beauty的首席执行官Tarang Amin指出了该品牌在皮肤科医生和化妆品化学家中的受欢迎程度。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大公司对品牌的要求从‘大而全’转向了‘高精专’,大公司正在从通才走向专才。”前述受访人士说道。

03、“纯净美妆”迭代进行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家国际巨头对“纯净美妆”热情减退,但这并不意味着,纯净美妆市场完全没有机会。

据天猫发布的《2023纯净美容行业白皮书》显示,从2020年至2027年,全球纯净美容市场规模有望从50亿美元(约合36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16亿美元(约合786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7%。

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吸引了国际美妆巨头,以全新的“视角”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欧莱雅虽然“放弃”了Sanoflore和Decléor,但同时花重金收购了澳大利亚美妆品牌Aesop,后者产品中也使用了许多天然成分,但并不强调这一点。该品牌称,其所有的成分都经过严谨的功效和品质审查,配方则会经过外部的独立功效测试,如果配方中的天然成分无法达到预期功效,Aesop也会使用实验室制造的科学成分。

雅诗兰黛最近也推出主打”纯净美妆“的全新红石榴系列,将“安全感”和“功能性”有效结合起来,“纯净美妆”所倡导的“原料采集纯净”、“配方天然纯净”优势,成为新品的价值之一,而非唯一价值。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纯净美妆正成为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近两年,包括RED CHAMBER朱栈,淂意、MOJA、蘭LAN、YOKIA等在内的本土纯净美妆品牌均相继获得融资。《2023纯净美妆白皮书》中指出,当前国内纯净美妆市场的TOP20品牌市场份额中,国产品牌超过国际品牌,占比达到54%。

而这些国产纯净美妆品牌身上,亦传递出对纯净美妆的迭代,在研发、消费者洞察等层面有着更深度的布局。

比如MCL花皙蔻与深圳市萱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纯净美妆创新研究中心,进一步加深对于纯净美妆的研究;另一主打纯净美妆的国货品牌淂意,与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国际美妆巨头莹特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布局中国纯净彩妆的研发体系。 “这种迭代,延续了纯净美妆品牌的价值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纯净美妆品牌过度关注‘人道主义’的短板。”上述创始人说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欧莱雅

3.9k
  • 对话兰珍珍:在内耗中找到自我,这就是生活
  • 美即品牌关闭线上渠道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欧莱雅宝洁“退场”,百亿赛道熄火?

纯净美妆退潮了吗?

文|化妆品观察

近日,据外媒消息,美国男士护肤初创品牌Disco申请破产并宣布解散团队,该品牌成立初期主打7种不含麸质和防腐剂的“素食”护肤产品,所有产品均添加了芦荟、椰子油、咖啡因、牛油果等天然纯净成分。

Disco的破产,意味着又一个Clean Beauty纯净美妆品牌倒下。在此之前,纯净美妆已有许多“消极”信号传出。

今年9月,先是宝洁旗下纯净护肤品牌First Aid Beauty,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紧接着,由欧莱雅前高管创立的法国高端彩妆品牌La Bouche Rouge,也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后者同样定位“纯净美妆”,坚持在产品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塑料,不添加任何多余的化学物质。

据《化妆品观察》初步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个主打“有机”、“天然”的美妆品牌,宣布关停或暂退中国市场,几乎保持着“每月1个”的节奏。同时,欧莱雅、宝洁等国际美妆巨头,均在今年相继“抛弃”了多个主打天然有机概念的护肤品牌。

纯净美妆,似乎要退潮了……

01、三大国际巨头“减持”纯净美妆

对于纯净美妆而言,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包括欧莱雅、宝洁、Natura&Co.在内的三大国际巨头,相继“减持”纯净美妆。

2022年底,宝洁旗下天然护肤品牌Snowberry(现已被新西兰美谷集团TBLC收购)宣布关闭天猫旗舰店,拉开了纯净美妆“撤退”的大幕。Snowberry暂退中国后,宝洁旗下另一纯净护肤品牌First Aid Beauty,也于2023年9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First Aid Beauty较早就以零残忍、无人工香料等作为卖点,号称是全球首个提出“Clean Beauty”理念的品牌。对于First Aid Beauty在中国市场的遇挫,当时有观点认为是其“品牌理念”使然,有业内人士评论,“产品未添加人工香料,味道并不好闻,且整体更加适合北美人群的肤质”。

相较宝洁,欧莱雅“抛弃”纯净美妆的决心显得更加坚定。

2017年,欧莱雅将其2006年收购的英国天然护肤品牌The body shop,出售给Nature&Co集团。The Body Shop秉持零残忍和天然成分发展理念,拒绝在动物身上测试产品,并透过公平贸易购买天然原材料。

在“天然有机”思维造势下,The Body Shop曾大获成功,连续数年销售增长率超过50%。但也是这一定位,影响了品牌后续发展。欧莱雅前任CEO安巩曾谈到,“我们当时就担心公司的文化与之不相符,但不忍心去破坏它原有的品牌价值。”为此,欧莱雅给了The body shop独立运营的权力,但收效甚微。

从欧莱雅“放弃”The Body Shop,不难看出天然有机美妆品牌和大公司融合之间的障碍,这或许也奠定了欧莱雅后来对“天然有机美妆”信心不足。

2023年,欧莱雅再度汰换纯净美妆品牌,先是停止了于2014年从资生堂手中收购的精油护肤品牌Decléor的商业化运作,后又将其收购的天然护肤品牌Sanoflore出售给私募公司Ekkio Capital。

这两大品牌被欧莱雅收购时,均是天然美妆潮流的受益者,前者是目前全球唯一全系列产品通过欧盟 Ecocert、Cosmebio有机认证的美妆品牌,后者以植物精油为特点,是芳疗护肤的先行者之一。

Sanoflore、Decléor释放了一个信号:即便是全球TOP级美妆巨头,也难以运营好一个天然有机品牌。这一点,在巴西化妆品巨头Natura&Co.身上,亦有体现。

11月中旬,Natura&Co.宣布以2.0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6亿元),将The Body Shop出售给国际私募股权集团Aurelius。

这是The Body Shop第三次“被卖”。从欧莱雅手上接掌The Body Shop后,Natura&Co曾短暂尝过“天然有机护肤”的甜头,数据显示,The Body Shop曾拉动母公司净利润大涨117.5%,但其表现最终乏善可陈。

根据Natura&Co集团财报显示,2022财年,The Body Shop的销售额为44.07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65.93亿元),同比下滑了24.3%;净收入同比下滑20.6%;2023财年第三季度The Body Shop净收入继续下滑15%,仅8.294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2.33亿元)。

The Body Shop的高开低走,与其主打天然成分不无关系。《化妆品观察》注意到,大部分纯净美妆品牌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例如,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却一度暂停线上销售渠道、更换代理商的醉象;以及英国有机护肤品牌Aurelia、日本天然有机彩妆品牌Naturaglace等,在近年陆续关闭天猫旗舰店。

02、消费者正在“撤离”纯净美妆市场?

微小的变化往往代表着市场的变迁。

对于纯净美妆品牌接连关停以及国际美妆巨头热情减退,有业内人士认为,“纯净美妆的危险时刻来临”。

某新锐国货品牌创始人在《化妆品观察》采访中直言,“有机化妆品市场正在分崩离析,消费者逐渐失去兴趣,曾经风头无两的有机品牌被大集团‘扫地出门’。”

“许多品牌正在试图进一步挖掘Clean Beauty的价值,但实际上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撤离’这个市场了。”另一资深行业人士表示。

上述论调并非无的放矢。10年前,消费者还在购买“有机”或“植物”护肤品,但是护肤知识分子(或称“成分党”)消费者的崛起,改变了这一趋势,“现在,购物者正在选择效力而不是植物,有科学依据的品牌正自豪地吹捧他们的临床证书。”

Decléor的停产亦证实了这一趋势。据外媒报道,欧莱雅停产Decléor的原因之一是“过去几年国际经济和健康危机加剧了其品牌的脆弱性,也影响了其生存能力”。

从国内化妆品市场来看,安全、功效仍然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

言安堂发布的《绿色、纯净美妆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调研》显示,消费者认为安全性、功效性、成分等理念在美妆品牌理念中更为重要,而与纯净美妆相关的“人道主义性”、“环境影响性”则属于锦上添花的概念。

“纯净美妆的兴起是对环境问题的回应,‘零伤害、天然’是纯净美妆在市场上被认可的核心优势,但经历三年疫情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等具体化问题,这间接导致定位纯净美妆的品牌在市场上失去了价值感。”上述资深行业人士表示。

映射到市场层面,可以看到的是,国际巨头们从前几年追捧天然护肤到如今重注科学护肤,尤其是当中国市场战略地位上升,品牌也在不断强化科研背景。

比如欧莱雅,2022 年收购美国高端院线护肤品牌Skinbetter Science,该品牌配方来自医生,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医疗配药护肤品牌之一。收购该品牌后,欧莱雅今年4月又宣布将旗下活性健康化妆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向着更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及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总经理马岚曾谈到,“肌肤健康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核心护肤诉求,其中涵盖了皮肤问题预防和护理、日常皮肤健康管理,及升级型的科学美容等多维度。”更名后的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将致力于以皮肤科学为根基,携手健康领域专家创造更可持续、改变人生的美容方案。

更多的美妆企业均表现出了同一趋势。今年8月,E.l.f Beauty将纯素功效护肤品牌Naturium添加到产品组合中。当时,E.l.f Beauty的首席执行官Tarang Amin指出了该品牌在皮肤科医生和化妆品化学家中的受欢迎程度。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大公司对品牌的要求从‘大而全’转向了‘高精专’,大公司正在从通才走向专才。”前述受访人士说道。

03、“纯净美妆”迭代进行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家国际巨头对“纯净美妆”热情减退,但这并不意味着,纯净美妆市场完全没有机会。

据天猫发布的《2023纯净美容行业白皮书》显示,从2020年至2027年,全球纯净美容市场规模有望从50亿美元(约合36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16亿美元(约合786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7%。

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吸引了国际美妆巨头,以全新的“视角”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欧莱雅虽然“放弃”了Sanoflore和Decléor,但同时花重金收购了澳大利亚美妆品牌Aesop,后者产品中也使用了许多天然成分,但并不强调这一点。该品牌称,其所有的成分都经过严谨的功效和品质审查,配方则会经过外部的独立功效测试,如果配方中的天然成分无法达到预期功效,Aesop也会使用实验室制造的科学成分。

雅诗兰黛最近也推出主打”纯净美妆“的全新红石榴系列,将“安全感”和“功能性”有效结合起来,“纯净美妆”所倡导的“原料采集纯净”、“配方天然纯净”优势,成为新品的价值之一,而非唯一价值。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纯净美妆正成为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近两年,包括RED CHAMBER朱栈,淂意、MOJA、蘭LAN、YOKIA等在内的本土纯净美妆品牌均相继获得融资。《2023纯净美妆白皮书》中指出,当前国内纯净美妆市场的TOP20品牌市场份额中,国产品牌超过国际品牌,占比达到54%。

而这些国产纯净美妆品牌身上,亦传递出对纯净美妆的迭代,在研发、消费者洞察等层面有着更深度的布局。

比如MCL花皙蔻与深圳市萱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纯净美妆创新研究中心,进一步加深对于纯净美妆的研究;另一主打纯净美妆的国货品牌淂意,与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国际美妆巨头莹特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布局中国纯净彩妆的研发体系。 “这种迭代,延续了纯净美妆品牌的价值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纯净美妆品牌过度关注‘人道主义’的短板。”上述创始人说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