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晚间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分析师表示,这些表述均暗示贷款利率还有下调空间。“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意味着货币政策将配合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地方化债的需要适度扩张;“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以及报“推动企业居民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更是指向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来实施降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于通胀的观点较二季度有所修正。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物价有望触底回升”;而三季度报告指出,“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分析师表示,对于央行而言,偏低的通胀水平决定了货币政策至少要维持在扩张区间。
华金证券研究团队在研报中指出,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的首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在报告中“以罕见的坦率的口吻宣告了新一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轮驱动、共同扩张周期的启动”。央行在专栏三《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一节中明确表达了“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导向立场,并详细阐述了财政扩张需要货币政策“主动补位”的核心逻辑: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快、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的背景下,由于发债到财政支出存在时间差,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占比较高,政府债券的集中大量供给需要央行“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加大流动性供给”。
华泰证券也表示,报告强调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意味着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来配合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地方化债,如果稳汇率压力下降,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准降息。
中金公司认为,考虑到年底下调LPR对存量利率定价影响过大,合适的降息时间点可能在明年年初。此外,为了预备明年信贷“开门红”,不排除12月调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流动性的可能。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提到,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央行在专栏二《盘活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节还提出“盘活存量贷款、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分析师表示,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地方化债的背景下,经济内生融资需求可能偏弱,央行或将通过结构性政策来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除了信贷总量增长规模,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增速,这是当前衡量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此外,还要把新增贷款与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综合分析,后者包括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程中,通过发放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各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而释放沉淀在隐性债务中的巨量信贷资源,以及加快各类资产证券化等。
央行在专栏二中还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2023年以来信贷的月度间波动是在经济修复期、信贷供需匹配的阶段性特征,不应过度解读,一方面,未来可更多关注社融规模及信贷的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指标,另一方面,预计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化运行,信贷投放也将更加平稳有序。”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称。
此外,央行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分析师认为,这主要是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可能进一步“扩容”,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倾斜。
王青预计,支小再贷款额度在2023年上调2000亿元的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在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到期退出、存量资金继续使用的背景下,为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排除重新启用或推出新的支持工具的可能;着眼于为“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融资,抵押补充贷款(PSL)有可能再出江湖,或由央行推出相关专项再贷款等;综合现有房地产行业政策支持工具的具体执行效果,下一步有可能加大实施力度,或推出新的政策工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