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齐鲁文明探源 | 青岛崂山:留在馒头之乡的温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齐鲁文明探源 | 青岛崂山:留在馒头之乡的温情

王哥庄大馒头,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村发展活力。

文 | 陈明一

“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一句箴言,为全国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指明了前进方向。遇见2023青岛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一方水土,一方物产。

崂山清纯甘甜的水质、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茶、花、果类等农产品,王哥庄大馒头就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之一。

依托这一“土特产”,早在十多年前,崂山区就开始探索举办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搭建起大馒头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这些年,随着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群众乡亲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村发展活力,如今,王哥庄大馒头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主食,更是家喻户晓的特色品牌。而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已经成为惠农富农的赋能平台、乡村振兴的鲜活体现,香甜的大馒头也让群众富了口袋、美了生活,已成为崂山乃至青岛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

土特产上“流量”,文化“两创”赋能

王哥庄大馒头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专供面粉+崂山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传统工艺”的独特配方,加上淳朴、勤劳、智慧的王哥庄人不断钻研创新、精雕细琢,王哥庄大馒头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既有颜值,又有品质,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2015年,“崂山面塑”成功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崂山面塑”深厚文化内涵和卓越工艺水平的双重认可,而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崂山面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切的见证。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藏于历史的尘埃下仅供鉴赏,无法挖掘深度价值。盘活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文化”两创是绕不开的必答题。

只能说,崂山人是懂流量的。

有人说,“三月花开,五月果红”这是对崂山风物最美的写照。抑或是从“柳岸斜风带客归”的春分,到“红叶已随风”的立冬,这一年,许多人与崂山一起见证过这座山海小城四季的魅力。

今年春天,崂山区举办了首届青岛樱桃花节,短短12天就接待游客21.8万余人,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当特色节庆活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旅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2023年是山东省“消费提振年”,文旅业必然是攻坚的重点。

除了首届青岛樱桃花节,仅在春季,崂山区便成功策划举办了第19届“沙子口鲅鱼节”、第18届崂山茶节暨第二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借助节庆,崂山区顺势推出了一批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文旅活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持续打造输出崂山区“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IP品牌。

岁末年终最乡情。当灶台锅炕暖和起来,蒸腾起来,2023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承接秋与冬,接续四季的精彩。

它是一场崂山农文旅融合的特色节会活动,也是崂山邀请四海宾客“回村过大年”的首张邀请函——诚挚邀请国内外广大游客,在外奋斗打拼的山东人、青岛人、崂山人今冬“回村过大年”。

“南有莫干山,北有崂山”,在民宿业界公认的两处制高点之一的崂山区,品美食、住民宿、赶年集、办年货,感受崂山人民的美好祝愿、共享特色节庆盛会、共品家乡特色美食、共赏山海秀美风光、共传崂山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共绘一张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国大馒头之乡”的新时代

“今年截至10月底,王哥庄全街道生产大馒头1.2万吨,产值1.08亿!”

可以说,从大馒头到大馒头文化节,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发展模式,让王哥庄大馒头实现了从餐桌面食到特色产业经济的华丽转身。

游走在山海小城王哥庄街道,这里形成了以何家村、王山口村、曲家庄村等为代表的大馒头专业化村庄。在今年的文化节开幕式上,随着《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的公布,专业化的标准将对企业商家和面粉厂的抽检更加严苛,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王哥庄街道持续实施专供面粉补贴政策,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投入,并成立了王哥庄大馒头协会,“农户+协会”的模式已带动3000余名妇女就业。此外,这里发挥特色产业党建联盟的平台作用,举办面食工艺培训班、大馒头产业发展座谈会,鼓励龙头企业帮带小商户拓宽营销渠道,以党建联盟“组织力”赋能企业发展“生产力”。

事实上,就在文化节开幕的前几日,王哥庄街道举办了花样馒头大赛。15支参赛选手们各显绝活,一个个面团在他们的巧手中,玲珑有致、惟妙惟肖。

最终,评委们根据花样馒头的造型、发酵程度、色泽、火候等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定,“能工巧匠奖”“匠心传承奖”“创意之星奖”逐一花落,这是推动工艺升级的捷径,有助于促进从业者加工技艺的良性提升。

当“非遗”面塑遇上文化“两创”,王哥庄大馒头IP行稳致远。

在王哥庄,“馒馒喜欢你”IP景观遍布街道的角角落落。这里依据IP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微信表情包、IP延伸版“馒馒去旅行”,开展文旅宣传不断提升王哥庄大馒头的美誉度。

乘上数字经济的东风,王哥庄依托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成立了电商直播总部,启动了电商孵化营,通过直播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电商营销技能,已有70余家企业商家尝到了甜头。

目前,王哥庄街道有SC企业十五家,王哥庄大馒头不仅进入了国内大型商场及中小型超市,还敲开了国外市场的大门。通过举办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开展IP版权商标申报工作,不断擦亮品牌名片。

如今的王哥庄正在积极探索大馒头产业与民宿、餐饮、文旅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产业街和产业园,打造集特产美食、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非遗展示基地和崂山全域旅游示范点。

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将在监督管理、统一考核、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对大馒头生产经营单位实现精准监管和量化管理,并加大人才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让产业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以节为媒、以节聚势、以节兴旅、以节富民,王哥庄“中国大馒头之乡”的产业名片让“区域优势、特色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乡村振兴、富民强村‘金饽饽’”的做法,值得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齐鲁文明探源 | 青岛崂山:留在馒头之乡的温情

王哥庄大馒头,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村发展活力。

文 | 陈明一

“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一句箴言,为全国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指明了前进方向。遇见2023青岛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一方水土,一方物产。

崂山清纯甘甜的水质、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茶、花、果类等农产品,王哥庄大馒头就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之一。

依托这一“土特产”,早在十多年前,崂山区就开始探索举办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搭建起大馒头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这些年,随着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群众乡亲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农村发展活力,如今,王哥庄大馒头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主食,更是家喻户晓的特色品牌。而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已经成为惠农富农的赋能平台、乡村振兴的鲜活体现,香甜的大馒头也让群众富了口袋、美了生活,已成为崂山乃至青岛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

土特产上“流量”,文化“两创”赋能

王哥庄大馒头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专供面粉+崂山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传统工艺”的独特配方,加上淳朴、勤劳、智慧的王哥庄人不断钻研创新、精雕细琢,王哥庄大馒头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既有颜值,又有品质,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2015年,“崂山面塑”成功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崂山面塑”深厚文化内涵和卓越工艺水平的双重认可,而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崂山面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切的见证。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藏于历史的尘埃下仅供鉴赏,无法挖掘深度价值。盘活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文化”两创是绕不开的必答题。

只能说,崂山人是懂流量的。

有人说,“三月花开,五月果红”这是对崂山风物最美的写照。抑或是从“柳岸斜风带客归”的春分,到“红叶已随风”的立冬,这一年,许多人与崂山一起见证过这座山海小城四季的魅力。

今年春天,崂山区举办了首届青岛樱桃花节,短短12天就接待游客21.8万余人,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当特色节庆活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旅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2023年是山东省“消费提振年”,文旅业必然是攻坚的重点。

除了首届青岛樱桃花节,仅在春季,崂山区便成功策划举办了第19届“沙子口鲅鱼节”、第18届崂山茶节暨第二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借助节庆,崂山区顺势推出了一批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文旅活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持续打造输出崂山区“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IP品牌。

岁末年终最乡情。当灶台锅炕暖和起来,蒸腾起来,2023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承接秋与冬,接续四季的精彩。

它是一场崂山农文旅融合的特色节会活动,也是崂山邀请四海宾客“回村过大年”的首张邀请函——诚挚邀请国内外广大游客,在外奋斗打拼的山东人、青岛人、崂山人今冬“回村过大年”。

“南有莫干山,北有崂山”,在民宿业界公认的两处制高点之一的崂山区,品美食、住民宿、赶年集、办年货,感受崂山人民的美好祝愿、共享特色节庆盛会、共品家乡特色美食、共赏山海秀美风光、共传崂山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共绘一张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国大馒头之乡”的新时代

“今年截至10月底,王哥庄全街道生产大馒头1.2万吨,产值1.08亿!”

可以说,从大馒头到大馒头文化节,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发展模式,让王哥庄大馒头实现了从餐桌面食到特色产业经济的华丽转身。

游走在山海小城王哥庄街道,这里形成了以何家村、王山口村、曲家庄村等为代表的大馒头专业化村庄。在今年的文化节开幕式上,随着《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的公布,专业化的标准将对企业商家和面粉厂的抽检更加严苛,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王哥庄街道持续实施专供面粉补贴政策,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投入,并成立了王哥庄大馒头协会,“农户+协会”的模式已带动3000余名妇女就业。此外,这里发挥特色产业党建联盟的平台作用,举办面食工艺培训班、大馒头产业发展座谈会,鼓励龙头企业帮带小商户拓宽营销渠道,以党建联盟“组织力”赋能企业发展“生产力”。

事实上,就在文化节开幕的前几日,王哥庄街道举办了花样馒头大赛。15支参赛选手们各显绝活,一个个面团在他们的巧手中,玲珑有致、惟妙惟肖。

最终,评委们根据花样馒头的造型、发酵程度、色泽、火候等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定,“能工巧匠奖”“匠心传承奖”“创意之星奖”逐一花落,这是推动工艺升级的捷径,有助于促进从业者加工技艺的良性提升。

当“非遗”面塑遇上文化“两创”,王哥庄大馒头IP行稳致远。

在王哥庄,“馒馒喜欢你”IP景观遍布街道的角角落落。这里依据IP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微信表情包、IP延伸版“馒馒去旅行”,开展文旅宣传不断提升王哥庄大馒头的美誉度。

乘上数字经济的东风,王哥庄依托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成立了电商直播总部,启动了电商孵化营,通过直播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电商营销技能,已有70余家企业商家尝到了甜头。

目前,王哥庄街道有SC企业十五家,王哥庄大馒头不仅进入了国内大型商场及中小型超市,还敲开了国外市场的大门。通过举办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开展IP版权商标申报工作,不断擦亮品牌名片。

如今的王哥庄正在积极探索大馒头产业与民宿、餐饮、文旅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产业街和产业园,打造集特产美食、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非遗展示基地和崂山全域旅游示范点。

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将在监督管理、统一考核、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形成合力,对大馒头生产经营单位实现精准监管和量化管理,并加大人才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让产业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以节为媒、以节聚势、以节兴旅、以节富民,王哥庄“中国大馒头之乡”的产业名片让“区域优势、特色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乡村振兴、富民强村‘金饽饽’”的做法,值得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