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草台班子”里的行业和信念:从《新闻女王》聊起 | 编辑部聊天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草台班子”里的行业和信念:从《新闻女王》聊起 | 编辑部聊天室

强调英雄主义,又处处露出马脚;赞颂专业精神,又常被“生存”掣肘。

《新闻女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第112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新闻女王》最近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港剧的热情。故事围绕一家全媒体集团展开,佘诗曼扮演一位当红主播,她的本事不仅在于播报新闻,更在于引导舆论、“催化”新闻,对于何为新闻的真相也有自己的理解。

这部剧我目前看了五集,注意到它有一些特别的形式,每一集开头都有名人名言重新定义新闻,比如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反思。以权威的话为开头,电视剧大概是想要增强专业说服力,告诉观众,你们正在看到的,是一部权威的职场剧,展现的是实际的职场生存状态。形式上,这部剧权威、真实、如教学手册一样地展开。实际上,剧集聚焦的并非新闻生产的采编流程,而是主播台背面的权谋斗争、利益得失。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新闻行业不再是揭露真相、舆论监督的手段,而加入了与更大利益团体的博弈当中。即使如此,剧中人也常常强调自身的专业性,以及自身成就是比结婚生子更值得追求的事。不少观众惊呼,专业还是得看港剧。 

《新闻女王》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内地国产剧展现新闻人的段落确不少,但是呈现出来的经常是充满想象的而非写实的段落。往往是剧集其他段落还算靠谱,一到媒体人的环节就漏洞百出,有点看不下去,像是大热剧《人民的名义》和《狂飙》都是如此。剧中的记者不是具有通天的本领,就是很轻易地深入虎穴、陷自己和他人于水深火热,要不然就是充当着跟正义方打配合的角色,主体性相当欠缺。我欣赏国产剧中对于媒体人的“正面呈现”,比方说对他们勇气的歌颂以及追求真相的褒扬,但总觉得有点味淡。

梳理我个人在媒体行业剧领域的观影史,还有一部古早韩剧《女主播的故事》跟《新闻女王》相似,更多地聚焦于化妆间、茶水间的风波,由此传递出行业内的规矩,比如收视率会影响节目的存续、晚间新闻主播的职位非常重要等等。 海清原先也主演过一部讲述媒体转型的电视剧,叫做《女不强大天不容》(全是女主系列),中间一段挺有意思,她被调去文艺副刊“躺平”,每天在办公室与一群单位边缘人闲聊泡脚,这大概也展现了新闻与副刊的重要程度不同吧。我想,相对戏剧化的各种大场面,像是卧底、刺探、威胁、勒索等等,围绕日常的采编和选题会是不是更能呈现出波诡云谲与现实的丰富层次。同时也会好奇,在行业剧中,专业性和剧情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01 时时强调英雄主义的新闻行业剧

潘文捷:讲媒体人有通天本领的剧还是比较浪漫的,我挺喜欢,心理机制类似于赘婿爱看爽文。像《匹诺曹》这样的剧集,既维持社会正义,还讨论新闻伦理,也能看到灰姑娘和财阀恋爱,令人心情舒爽。当然色彩比较灰暗的未必就不真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十而已》里毛晓彤的老公陈屿。他是一名小镇做题家,考上好大学,和本地女孩结婚,在当代大都市上海当新闻编辑。剧里当老板的许幻山还有时间偷情约会,但陈屿每天显得特别特别忙,总是因为领导一通电话让他赶回单位做新闻专题而错过妻子的邀约和期待,给男小三撬墙角的机会,显得好惨。据我了解,在电视台工作每天都要跑新闻,跑完还要剪辑,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稍微有点问题搞不好会出播出事故又很严重。电视台工作耗时耗力,但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收入又不高,特别显得陈屿本事小脾气大。

徐鲁青:比较喜欢的是美国电影《她说》里的记者刻画,故事聚焦《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她们合作撰写了韦恩斯坦性侵事件的报道。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方式拍,配乐都没有加很多,更不是一个英雄主义故事。可以看到记者们既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时时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事里,又在带孩子、看医生、做家务之间一点一滴把线索找出来。比起为了改变世界做新闻,更像是出于一些对他者的同理心,最后在多方合力、支持与互助里完成了工作。可能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在面对看似密不透风的高墙时,发现其中虚弱的孔洞,才能够保持住精神体力,可持续地做事情。 

时时强调英雄主义,描绘记者用一篇报道改变世界,好像很是常见的新闻职场剧叙事。今年上映的《不止不休》也是类似的,我看完电影除了失落还是失落,好像一个记者如果没法让世界肉眼可见变好,那职业生涯就是失败的。这样的叙事固然会让人对行业有热情,但要怎么在入行后面对巨大的失落,一篇报道能做到的很少,那该怎么让这件事可持续下去? 我觉得《她说》的叙述方式给了我很大安慰。

电影《不止不休》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印象中看过的欧美职场剧和电影都是这种严肃调调,多一分戏剧性就不太真实,少一分就太过寡淡,这个火候如何掌握还真不容易。在这方面,我很喜欢的是电影《黑水》,讲一名辩护律师如何向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提起环境诉讼,官司持续了几十年之久。除了诉讼过程本身,电影花了很多笔墨在污染水对农场动物的影响,以及杜邦公司的营销策略上面,主角冒着巨大压力收集资料、不断出庭的情节也极有情绪感染力,可以说是平衡了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作品。

电影《黑水》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董子琪:清露说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好多优秀的法律行业的电影,像是马特·达蒙的《造雨人》,同时想起了审判场面也是很多电影注重描摹的。比如今年的电影《奥本海默》的叙事就架构在一个小小的审判现场,法律框架内的一问一答,代替了主宾的角逐与厮杀。而对于审判本身的再度反思,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十二怒汉》。

明白了!大概行业的专业性来自于对于程序呈现的本事——无论这个程序是开会、审判还是调查——而非漫画式的戏剧和煽情。 

02 “草台班子”或者前现代的权力结构复刻?

潘文捷:子琪说“看着其他段落都比较靠谱,一到媒体人的环节就漏洞百出”,可能是因为其他段落也漏洞百出,只是看到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觉得露了馅儿。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说主角是天才钢琴家,但整部剧里演奏的所有音乐都是理查德·克莱德曼。油管博主twosetviolin经常做关于音乐的电视剧赏析,可以发现国产剧基本上还是粗制滥造的,不管是花了多大的价钱请多大的明星来演,都不怎么注意这些专业上的细节。

我懂一点剑道,会发现陈绮贞在《太聪明》的MV里的剑道动作基本上没有做对的,另一部剧涉及剑道的剧作更夸张,所有人物的每个动作都是会被骂的程度,馆主踩着高跟鞋走在地板上,其他选手基本是抡着棍子打。每次看剧遇到这种连我都发现露了馅儿的时刻,都会感到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

董子琪:哈哈哈有道理。

林子人:很多评论早就指出,中国的职场剧基本等同于恋爱剧,职场其实是谈恋爱的背景板。记者的身份好用的原因大概是不用坐班,又有和社会中各类人等接触的机会,很适合用来编纂恋爱情节。和《新闻女王》差不多同期播出的一部电视剧《以爱为营》的女主角是一位财经记者(白鹿 饰),她的恋爱对象是她的采访对象(王鹤棣 饰),这是光看剧情简介就让我觉得离谱的地步。有职业抱负的年轻女记者最不堪忍受的就是采访对象把自己矮化为性对象,最常见的情况是男性采访对象看轻自己,不认真回答问题。这种时候你巴不得对方认为自己是“无性别”才好,哪里会有什么谈恋爱的心思!

职场剧的另外一大雷区是复刻前现代的权力结构,这在中国电视剧中很常见,或者说它其实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比如很多人其实是把《甄嬛传》当作职场剧来看的,反过来讲,用等级森严的后宫来描摹现代职场,或许正好抓住了某种职场真相?当然,现代职场同样也有等级制,也有权力倾轧,但默认的前提是人和人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在这个现代社会前提下,权力斗争会以更加微妙的形式展现出来,优秀的职场剧需要能捕捉到这种微妙性。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我还很看重职场剧里的角色对自己的职业有没有“信念感”。在这一点上,我小时候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片《逮捕令》让我印象很深,讲述的是东京某警局里的两位女警和同事的故事,编剧对普通生活点滴的观察非常细腻。两位女警的日常工作可以很庸常(比如巡逻街道开罚单),也可以很刺激(比如抓捕逃犯),但始终不变的是主角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这让小时候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的我憧憬不已,成为这样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闪闪发光的大人,该多好呀。但如果职场剧只讲述“权谋”和“斗争”,我们是很难看到“信念感”的,这可能是我很少看国产职场剧的原因。

董子琪:是的,许多人也会说《新闻女王》不过是当代的《甄嬛传》或者《金枝欲孽》。但我也很好奇,这样的剧集中经常强调的并非“专业”,而是“生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样,信念感在一些刑侦剧和经侦剧中并不缺少,比如《狂飙》中的安欣可谓有信念感了,但他的形象大概还是比不上高启强立体。另外,《新闻女王》其实是所谓的大女主剧,对于职场的性别方面的反思,我们又能看到哪些剧集呢?

林子人:印象中美国影视界推出了不少反思职场性别权力结构的作品。我很喜欢《早间新闻》,这部美剧讲述的是在一个全美电视网络早间新闻节目内部发生的故事。第一季的剧情是,珍妮弗·安妮斯顿饰演的早间新闻主播发现自己的多年男搭档是一个性骚扰惯犯,公司迫于舆论压力开除了他,聘用了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女主播取而代之。面对新搭档,安妮斯顿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境地。她需要应对老搭档留下的负面遗产,保住自己的职位。两位女主播之间确实有暗流涌动的竞争关系,但她们又因对“新闻人”身份的忠实而携手……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好的新闻职场剧,没有之一。

《早间新闻》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电影《爆炸新闻》对于女性媒体人的刻画也值得一提,它由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Fox News的前董事长罗杰·艾尔斯被几名女性新闻主持人指控性骚扰,最终引咎辞职的故事。很多观众觉得电影平淡、人物缺少张力(这也是我的感受),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事件本身的复杂难解。查理兹·塞隆的角色身居高位,所以会摇摆在是检举上司还是保住饭碗之间;在《芭比》中无所不能的玛格特·罗比在这里却是一个职场新人,被召唤去罗杰的办公室时,她也只能听话地把裙边向上卷几厘米。只有妮可·基德曼最有战斗的勇气,但那也是因为她不再受到罗杰重视,没什么可再失去的了。三位主角分属于不同的权力等级,根本没有结成“同盟”,她们唯一的碰面是偶然走进过同一个电梯间,不过就算是这样松散的联系也最终导向了它应有的结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草台班子”里的行业和信念:从《新闻女王》聊起 | 编辑部聊天室

强调英雄主义,又处处露出马脚;赞颂专业精神,又常被“生存”掣肘。

《新闻女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第112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新闻女王》最近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港剧的热情。故事围绕一家全媒体集团展开,佘诗曼扮演一位当红主播,她的本事不仅在于播报新闻,更在于引导舆论、“催化”新闻,对于何为新闻的真相也有自己的理解。

这部剧我目前看了五集,注意到它有一些特别的形式,每一集开头都有名人名言重新定义新闻,比如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反思。以权威的话为开头,电视剧大概是想要增强专业说服力,告诉观众,你们正在看到的,是一部权威的职场剧,展现的是实际的职场生存状态。形式上,这部剧权威、真实、如教学手册一样地展开。实际上,剧集聚焦的并非新闻生产的采编流程,而是主播台背面的权谋斗争、利益得失。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新闻行业不再是揭露真相、舆论监督的手段,而加入了与更大利益团体的博弈当中。即使如此,剧中人也常常强调自身的专业性,以及自身成就是比结婚生子更值得追求的事。不少观众惊呼,专业还是得看港剧。 

《新闻女王》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内地国产剧展现新闻人的段落确不少,但是呈现出来的经常是充满想象的而非写实的段落。往往是剧集其他段落还算靠谱,一到媒体人的环节就漏洞百出,有点看不下去,像是大热剧《人民的名义》和《狂飙》都是如此。剧中的记者不是具有通天的本领,就是很轻易地深入虎穴、陷自己和他人于水深火热,要不然就是充当着跟正义方打配合的角色,主体性相当欠缺。我欣赏国产剧中对于媒体人的“正面呈现”,比方说对他们勇气的歌颂以及追求真相的褒扬,但总觉得有点味淡。

梳理我个人在媒体行业剧领域的观影史,还有一部古早韩剧《女主播的故事》跟《新闻女王》相似,更多地聚焦于化妆间、茶水间的风波,由此传递出行业内的规矩,比如收视率会影响节目的存续、晚间新闻主播的职位非常重要等等。 海清原先也主演过一部讲述媒体转型的电视剧,叫做《女不强大天不容》(全是女主系列),中间一段挺有意思,她被调去文艺副刊“躺平”,每天在办公室与一群单位边缘人闲聊泡脚,这大概也展现了新闻与副刊的重要程度不同吧。我想,相对戏剧化的各种大场面,像是卧底、刺探、威胁、勒索等等,围绕日常的采编和选题会是不是更能呈现出波诡云谲与现实的丰富层次。同时也会好奇,在行业剧中,专业性和剧情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01 时时强调英雄主义的新闻行业剧

潘文捷:讲媒体人有通天本领的剧还是比较浪漫的,我挺喜欢,心理机制类似于赘婿爱看爽文。像《匹诺曹》这样的剧集,既维持社会正义,还讨论新闻伦理,也能看到灰姑娘和财阀恋爱,令人心情舒爽。当然色彩比较灰暗的未必就不真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十而已》里毛晓彤的老公陈屿。他是一名小镇做题家,考上好大学,和本地女孩结婚,在当代大都市上海当新闻编辑。剧里当老板的许幻山还有时间偷情约会,但陈屿每天显得特别特别忙,总是因为领导一通电话让他赶回单位做新闻专题而错过妻子的邀约和期待,给男小三撬墙角的机会,显得好惨。据我了解,在电视台工作每天都要跑新闻,跑完还要剪辑,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稍微有点问题搞不好会出播出事故又很严重。电视台工作耗时耗力,但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收入又不高,特别显得陈屿本事小脾气大。

徐鲁青:比较喜欢的是美国电影《她说》里的记者刻画,故事聚焦《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她们合作撰写了韦恩斯坦性侵事件的报道。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方式拍,配乐都没有加很多,更不是一个英雄主义故事。可以看到记者们既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时时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事里,又在带孩子、看医生、做家务之间一点一滴把线索找出来。比起为了改变世界做新闻,更像是出于一些对他者的同理心,最后在多方合力、支持与互助里完成了工作。可能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在面对看似密不透风的高墙时,发现其中虚弱的孔洞,才能够保持住精神体力,可持续地做事情。 

时时强调英雄主义,描绘记者用一篇报道改变世界,好像很是常见的新闻职场剧叙事。今年上映的《不止不休》也是类似的,我看完电影除了失落还是失落,好像一个记者如果没法让世界肉眼可见变好,那职业生涯就是失败的。这样的叙事固然会让人对行业有热情,但要怎么在入行后面对巨大的失落,一篇报道能做到的很少,那该怎么让这件事可持续下去? 我觉得《她说》的叙述方式给了我很大安慰。

电影《不止不休》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印象中看过的欧美职场剧和电影都是这种严肃调调,多一分戏剧性就不太真实,少一分就太过寡淡,这个火候如何掌握还真不容易。在这方面,我很喜欢的是电影《黑水》,讲一名辩护律师如何向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提起环境诉讼,官司持续了几十年之久。除了诉讼过程本身,电影花了很多笔墨在污染水对农场动物的影响,以及杜邦公司的营销策略上面,主角冒着巨大压力收集资料、不断出庭的情节也极有情绪感染力,可以说是平衡了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作品。

电影《黑水》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董子琪:清露说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好多优秀的法律行业的电影,像是马特·达蒙的《造雨人》,同时想起了审判场面也是很多电影注重描摹的。比如今年的电影《奥本海默》的叙事就架构在一个小小的审判现场,法律框架内的一问一答,代替了主宾的角逐与厮杀。而对于审判本身的再度反思,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十二怒汉》。

明白了!大概行业的专业性来自于对于程序呈现的本事——无论这个程序是开会、审判还是调查——而非漫画式的戏剧和煽情。 

02 “草台班子”或者前现代的权力结构复刻?

潘文捷:子琪说“看着其他段落都比较靠谱,一到媒体人的环节就漏洞百出”,可能是因为其他段落也漏洞百出,只是看到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觉得露了馅儿。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说主角是天才钢琴家,但整部剧里演奏的所有音乐都是理查德·克莱德曼。油管博主twosetviolin经常做关于音乐的电视剧赏析,可以发现国产剧基本上还是粗制滥造的,不管是花了多大的价钱请多大的明星来演,都不怎么注意这些专业上的细节。

我懂一点剑道,会发现陈绮贞在《太聪明》的MV里的剑道动作基本上没有做对的,另一部剧涉及剑道的剧作更夸张,所有人物的每个动作都是会被骂的程度,馆主踩着高跟鞋走在地板上,其他选手基本是抡着棍子打。每次看剧遇到这种连我都发现露了馅儿的时刻,都会感到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

董子琪:哈哈哈有道理。

林子人:很多评论早就指出,中国的职场剧基本等同于恋爱剧,职场其实是谈恋爱的背景板。记者的身份好用的原因大概是不用坐班,又有和社会中各类人等接触的机会,很适合用来编纂恋爱情节。和《新闻女王》差不多同期播出的一部电视剧《以爱为营》的女主角是一位财经记者(白鹿 饰),她的恋爱对象是她的采访对象(王鹤棣 饰),这是光看剧情简介就让我觉得离谱的地步。有职业抱负的年轻女记者最不堪忍受的就是采访对象把自己矮化为性对象,最常见的情况是男性采访对象看轻自己,不认真回答问题。这种时候你巴不得对方认为自己是“无性别”才好,哪里会有什么谈恋爱的心思!

职场剧的另外一大雷区是复刻前现代的权力结构,这在中国电视剧中很常见,或者说它其实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比如很多人其实是把《甄嬛传》当作职场剧来看的,反过来讲,用等级森严的后宫来描摹现代职场,或许正好抓住了某种职场真相?当然,现代职场同样也有等级制,也有权力倾轧,但默认的前提是人和人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在这个现代社会前提下,权力斗争会以更加微妙的形式展现出来,优秀的职场剧需要能捕捉到这种微妙性。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我还很看重职场剧里的角色对自己的职业有没有“信念感”。在这一点上,我小时候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片《逮捕令》让我印象很深,讲述的是东京某警局里的两位女警和同事的故事,编剧对普通生活点滴的观察非常细腻。两位女警的日常工作可以很庸常(比如巡逻街道开罚单),也可以很刺激(比如抓捕逃犯),但始终不变的是主角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这让小时候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的我憧憬不已,成为这样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闪闪发光的大人,该多好呀。但如果职场剧只讲述“权谋”和“斗争”,我们是很难看到“信念感”的,这可能是我很少看国产职场剧的原因。

董子琪:是的,许多人也会说《新闻女王》不过是当代的《甄嬛传》或者《金枝欲孽》。但我也很好奇,这样的剧集中经常强调的并非“专业”,而是“生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样,信念感在一些刑侦剧和经侦剧中并不缺少,比如《狂飙》中的安欣可谓有信念感了,但他的形象大概还是比不上高启强立体。另外,《新闻女王》其实是所谓的大女主剧,对于职场的性别方面的反思,我们又能看到哪些剧集呢?

林子人:印象中美国影视界推出了不少反思职场性别权力结构的作品。我很喜欢《早间新闻》,这部美剧讲述的是在一个全美电视网络早间新闻节目内部发生的故事。第一季的剧情是,珍妮弗·安妮斯顿饰演的早间新闻主播发现自己的多年男搭档是一个性骚扰惯犯,公司迫于舆论压力开除了他,聘用了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女主播取而代之。面对新搭档,安妮斯顿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境地。她需要应对老搭档留下的负面遗产,保住自己的职位。两位女主播之间确实有暗流涌动的竞争关系,但她们又因对“新闻人”身份的忠实而携手……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好的新闻职场剧,没有之一。

《早间新闻》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电影《爆炸新闻》对于女性媒体人的刻画也值得一提,它由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Fox News的前董事长罗杰·艾尔斯被几名女性新闻主持人指控性骚扰,最终引咎辞职的故事。很多观众觉得电影平淡、人物缺少张力(这也是我的感受),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事件本身的复杂难解。查理兹·塞隆的角色身居高位,所以会摇摆在是检举上司还是保住饭碗之间;在《芭比》中无所不能的玛格特·罗比在这里却是一个职场新人,被召唤去罗杰的办公室时,她也只能听话地把裙边向上卷几厘米。只有妮可·基德曼最有战斗的勇气,但那也是因为她不再受到罗杰重视,没什么可再失去的了。三位主角分属于不同的权力等级,根本没有结成“同盟”,她们唯一的碰面是偶然走进过同一个电梯间,不过就算是这样松散的联系也最终导向了它应有的结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