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做了积极的探索,为国家氢产业政策的实质性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这车感觉就像是可以加油的电动车”,一位刚刚体验过上汽大通大家MIFA氢的市民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款车乘坐的感觉很像电动车,声音很轻,驾驶感受也很平顺,但是它又能像燃油车一样在短短几分钟内加注燃料。
唯一的不同,是这款车加注的不是燃油,而是氢。
在人们看来,上汽大通大家MIFA氢这款氢燃料电池MPV,集合了燃油车与纯电动车的优点,但是只有上汽大通自己知道,氢能源车从无到有,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努力。
氢能源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但其发展之路上所遭遇的波折与困难,往往只有亲身走过才知道。
人们都知道新能源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能源领域。比如曾经的电动车与充电设施,再比如正在崛起的氢燃料电池车与加氢站。

事实上,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已经将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列为三大方向。很明显,在我国看来,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然而,加氢基础设施配套少、车企研发投入成本高、市场尚未开拓等原因,一直制约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
虽然氢能源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各种困难与阻碍,让探索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心血。而绝大多数车企也因为这些原因,不愿意艰难地“摸着石头过河”,对氢燃料电池车的投入计划踌躇不前。
率先入局,抢占赛道,上汽大通是国内氢能车商业化运营“第一人”
人们往往夸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现实中,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之又少。不过,面临氢能源之路上的困难,上汽大通却第一个站了出来。
早在2017年,上汽大通就率先推出氢燃料电池轻客车型FCV80,这是中国首款商业化运营燃料电池宽体轻客,也是国内第一款运用全新准入标准的燃料电池轻客车型。

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汽大通已先于国内乃至全球汽车业同行,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进行研发投入。这也是为什么当氢能源概念刚兴起时,上汽大通就已经突破技术难关,推出FCV80这种可以直接面向商业运营的产品。
如今,上汽大通FCV80已实现全国首批氢能源规模化运营,并在上海、抚顺、佛山、无锡、大连、青岛、长治等地提供日常运营服务,数据显示,目前FCV80总运营里程超过550万公里。
无论着手立项、技术研发还是产品运营层面,上汽大通都堪称全国最早布局氢燃料电池车领域的车企。
实现乘用化首运营,创新“网约出行”商业模式
氢燃料电池轻客FCV80的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营成功,让上汽大通成了国内氢能源战略“首个吃螃蟹的人”。
然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限制,却极大地阻碍了氢燃料电池车的进一步推广,尤其是市场更为广泛,与人们生活更为紧密的乘用车领域。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氢能源在乘用车市场的应用,起码还要等二十年。
不过上汽大通偏不信这个“邪”,在成功实现氢燃料电池车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营成功之后,上汽大通又首次将燃料电池技术带到乘用车领域。
2020年,上汽大通推出全球首款高端氢燃料电池MPV大家MIFA氢,正式把氢燃料电池车推向乘用车市场。就在外界对其市场化运作持观望态度时,上汽大通却创造性地开启了“网约出行”的商业模式。
同年9月,大家MIFA氢正式登陆上汽旗下专业出行平台“享道出行”,消费者不必掏自己腰包来“第一个吃螃蟹”,只要通过享道出行APP,就能以网约车的形式,亲身体验氢燃料电池车。

而体验过上汽大通大家MIFA氢的市民纷纷表示,没想到其静谧感、舒适性与纯电车无异,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可以说,上汽大通创新的“网约出行”商业模式,完美绕过了加氢站基础设施缺乏对氢能源乘用车市场推广的限制,让人们直接感受到氢燃料电池车的独特优势,为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氢燃料的电池助力。
据悉,目前上汽大通大家MIFA氢已示范运营500辆,示范总里程超 570万公里,其中单车最高行驶里程已达7万公里。
很明显,在乘用车领域的氢能源运营,上汽大通也已取得阶段性成绩。
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壁垒”,全国首款70Mpa乘用化产品问世
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领域的首运营成功,使上汽大通奠定了自己“国内氢能第一家”的地位。不过,上汽大通能有如此成就,并不是碰时运,也不是靠营销,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干出来的。
除了创新“网约出行”商业模式之外,上汽大通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其打破多项技术壁垒,主被动安全的设计与验证填补了行业空白,甚至牵头和参与了10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些都是上汽大通引领国内氢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举措。
比如在上汽大通FCV80推出前,上汽集团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已深耕了16年,并已在电堆、储氢、控制氢安全等方面掌握核心技术,为上汽大通商业化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再比如已示范运营的大家MIFA氢,其采用行业领先的70MPa储氢技术。一般来说,储氢瓶的工作压力越大,其单位体积燃料罐的能量也就越高。但是,更大的工作压力,其技术难度也越大。
相比行业普遍采用的35MPa储氢瓶,大家MIFA氢的70MPa储氢瓶是目前国际上商业化车载储氢瓶的最高压力。经过持续攻关,上汽大通破解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以及配套技术不达标的难题,打破了技术“壁垒”,使大家MIFA氢成为国内首款70MPa乘用化氢燃料电池车型。其70MPa储氢瓶体积功率密度为3.1kW/L,世界领先。
实际使用中,仅需几分钟的时间,即可加满大家MIFA氢的储氢瓶,其NEDC标准续航里程可达605km,与人们习惯的燃油车加注燃料方式相当相似。而大家MIFA氢的百公里氢耗为1.18kg,折合每公里使用成本仅需0.4元。
正如纯电车开始时的“惹非议”到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接受,事实上,国内氢能源车产业链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除了政策的扶持和推动,在“第一个吃螃蟹”的整车企业上汽大通牵头下,不少国内供应链企业也是因上汽大通而立项氢项目,开启了氢能源转型。上汽大通的一步步氢实践和突破,不但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也带动了上游供应链企业迈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
可以说,上汽大通的氢能源“破局”,不仅打造了行业样本,而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整个氢能源产业链的转型与升级,极大加速了相关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为国家氢能源产业政策落地强力赋能
无须讳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推动。比如,没有政策的大力补贴与扶植,就没有如今电动车市场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在氢能源发展的政策层面,上汽大通没有“等靠要”,反而是用自己的投入与努力,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驱动”,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化与乘用化项目的成功运营,进而为国家氢能源产业政策落地强力赋能。

正如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话题,如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阻碍,仍然存在,无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还是相关政策的推进,都没有一蹴而就。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上汽大通仍然坚持投入,并成功让国家氢产业政策有切实落地的路径。
2022年3月我国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把氢能列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还指出,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无论是氢燃料电池上汽大通FCV80的商业化运营,还是大家MIFA氢的乘用车“网约出行”运营,上汽大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率先落地实践,目前有接近3000辆实际运营车辆,行驶里程也超过了18000万公里。这些不但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能够近距离体验到“氢”的便利与优势,更为国家产业政策落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写在最后:
如今上汽大通已逐步实现“全能源、全领域、全市场”的新能源战略布局,能源形式覆盖了纯电、混合动力,以及最前沿的氢燃料电池。
虽然与纯电、混动等新能源汽车路径相比,眼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可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存储、运输和应用便利等优势,已经成为各国新能源汽车角力的潜在重点,并被视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
在上汽大通看来,尽管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还面临种种障碍与困难,但上汽大通愿意以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前行,带动氢能源上下游产业的升级,促进国家氢能源产业链国产化,并为国家氢能源战略持续赋能。
虽然在氢能源的发展上,很多人还在争论“鸡与蛋”的问题,但上汽大通却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氢战略的落地,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