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23年,滨州市聚焦“民生品质更实”大干实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保障基本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民生之盼”为“群众之赞”。
社会服务提“温度”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今年1-8月,全市民生支出245.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7.9%,惠民基础更加坚实,群众获得感更加充盈。在促进就业方面,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5%,超序时进度20个百分点;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全市今年除规划建设了9所中小学、幼儿园外,还积极推进集团式办学改革,实施“强校扩优”行动,覆盖乡村学校456所,覆盖率达到100%,推动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养老服务方面,在全市创建“一县一品”养老品牌,培树社区养老示范点104个,探索出多种养老模式,“原居安养”模式在全国推广。
就业的背后,是一户户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是一个个想通过拼搏实现理想的创业者。滨州实施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开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扎实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提质扩容,为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同时,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精准牌”,鼓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精特新”等行业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发展牌”,扎实推进社区微工厂建设,推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一个个为民工程强力推进,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到实处,让滨州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
社会保障增“力度”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滨州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锚定“一业三保七有”,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锲而不舍增进民生福祉,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保、医保、低保“三保”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此外,全市加快构建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实施“滨州医惠保”项目,参保人数、赔付率、续保率均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力“精准扩面”。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低收入人群数据库,全力做好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工作,9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目前,全市共保障城市农村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群体近10万人,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2亿元。
乡村振兴加“速度”
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近日,记者在无棣县李白杨村采访时了解到,村里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开展多项民生工程,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
李白杨村的变化是滨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滨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攻坚突破行动,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增强,连片打造了14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区,创建了10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市区成功入选国家、省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典型案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滨州模式”逐渐成形。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坚持外培与内育相结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致富带头人的农业生产技能,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盘活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因地制宜,多途径促进集体增收,增强村集体活力。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系建设,不断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建一批在全国领先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来源:经济导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