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押注大模型,出门问问能否成为中国的OpenAI?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押注大模型,出门问问能否成为中国的OpenAI?

李志飞何时能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文|公司研究室IPO组 曲奇

12月1日,AI公司出门问问二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成立11年,早期出门问问的核心业务最初是面向C端的智能设备,2021年开始变更为以智能车载为主的AI企业解决方案。

然而,智能设备收入已连续两年下滑,与大众汽车合作的智能车载也面临合作结束的风险。2023年横空出世的大模型,又成了出门问问上市的新故事。

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57亿、-7343.9万和1.09亿。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之路,是李志飞和出门问问当下要解决的难题。

1、前谷歌科学家背景稀缺,轻易拉到早期投资

中国近十多年的人工智能产业浪潮里,2012年成立的出门问问是国内最早一批“弄潮儿”。

投资圈和外界对出门问问的关注,主要来自其创始人李志飞。

1999年,李志飞离开南京理工大学出国留学,2004年入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进入该校全球顶级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期间开发了学术界主流开源机器翻译软件Joshua,并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李志飞拿到IBM、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等一众互联网巨头的offer,最后选择加入谷歌翻译实验室。在谷歌期间,李志飞主持开发了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

在美国一家顶尖的学校拿到博士学位,在一家顶尖的工业实验室做科学家,李志飞的背景在当时可谓非常稀缺。

在谷歌工作不到3年,2012年李志飞拿着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带着“前谷歌科学家”的头衔回国创业。

成立至今,出门问问共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5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谷歌、圆美光电、SIG、歌尔声学等。

IPO前,李志飞持股26.72%,联合创始人李媛媛持股3.02%,雷欣持股3.00%。李志飞等三人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2.74%。

外部主要机构投资者方面,SIG持股17.03%,Google持股13.26%,红杉资本持股10.92%,歌尔股份持股10.03%,真格基金持股3.07%,俞敏洪的晋盟控股持股2.47%。

李志飞曾在采访时说过,真格、红杉、SIG等早期投资对他来说非常简单,“这些机构说白了是投资我的个人背景以及我的团队,还有我们在技术上做出的一些demo。”

2、与大众汽车解绑,车载业务前景未知

早期投资可以靠个人背景拿到,后期投资就需要凭借真本事了。

2015年,谷歌要把它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带进中国,需要在中国找合作伙伴。当时,出门问问的智能手表已经是一个端到端的产品,公司当年即获得谷歌投资。

2017年,大众汽车想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向出门问问投资1.8亿美元,双方合资成立大众问问,从事“AI车载技术”研发。

对于谷歌、大众汽车等后期投资者,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能拿到这些投资还是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在里面。”

然而,投资可以退股,这也是出门问问股东列表中,不见大众汽车身影的原因。

2021年末,出门问问赎回大众汽车对其投资的份额,同时大众汽车收购出门问问持有的大众问问50%股份,双方股权层面完成“脱钩”。

2021年末,大众汽车和出门问问在股权方面解绑,但产品交付却刚刚开始。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出门问问对大众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200万元、2.13亿元、1.39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0.8%、42.6%、53.0%。

出门问问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提到,与大众汽车的知识产权安排项目于2023年6月完成,客户及服务高度集中于大众汽车的情况预期不会持续。因此,出门问问预期公司AI企业解决方案收入将减少,并将导致短期内经调整净利润减少。

根据招股书,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出门问问AI企业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2.63亿和1.63亿,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0%和85%,大众汽车以外的企业客户收入分别为0.5亿和0.24亿。

2019年,李志飞接受36氪采访时曾说,“在B端的话我们要选择一个行业,车载就不用说了,我们跟大众有一个合资公司,做了很多车载的事情,肯定要深挖。它的好处是规模大,而且需求是非常清晰地存在的。”

但随着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到期,出门问问在车载市场还能挖多深,便成了疑问。倘若不能找到更多客户填补大众汽车的“空缺”,出门问问2023年下半年的业绩将不会好看。

3、AIoT硬件业务收入连续两年下滑

出门问问公司最初瞄准C端硬件市场,李志飞曾说C端把产品、渠道做好,天花板会更高,但出门问问最大的烦恼便是商业化。

2015年6月,出门问问发布智能手表Ticwatch及其操作系统,因此获得谷歌投资,至今智能手表都是出门问问硬件的主力。

除了智能手表,出门问问也曾尝试过进入智能音箱这个品类。2015年8月,出门问问加入智能音箱“百箱大战”的血腥战局中。

相对于499元的天猫精灵以及299元的小米小爱同学,当时出门问问推出的两种款式音箱,售价分别为999元和1399元。在巨头互相打补贴战占领用户客厅之际,问问音箱在价格上毫无竞争优势。

当时,李志飞还没意识到竞争的残酷性,他自信地认为,硬件消费品不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智能音箱行业一定会有超过五个以上的玩家,出门问问凭借技术方面的优势会是其中之一。

可是,中国市场的内卷超乎想象。2019年李志飞在采访时表示,如果巨头加入智能耳机补贴大战,“我们赶紧撤,不要跟他正面竞争。”

2020年到2022年,出门问问智能设备及其硬件收入分别为2.20亿、3.38亿、1.97亿。2023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5786万,同比下滑37.5%。

可以看出,智能设备及硬件业务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该业务收入占比也从2020年的83%降至22%。

硬件设备这条路似乎难以走通,随着与大众汽车合作到期,车载业务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似乎真是出门问问的难题。

4、押注大模型成上市最大筹码

2022年末,由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范围引发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进入2023年后,国内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投资热潮亦如火如荼。

2023年初,李志飞公开喊话:“要在大模型领域创业,做中国的OpenAI。”这让过去几年一直沉默的出门问问再次引起了科技圈的关注。

2023年2月,李志飞在采访中坦言,“出门问问和我过去几年,确实很沉默。”李志飞称,自己厌倦了创投圈总体成王败寇的氛围,于是选择“躺平”,以真正花时间在内部解决一些问题。

2023年4月,出门问问推出AI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在此之前的2020年,出门问问通过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进军AIGC领域,陆续推出AI写作助手“奇妙文”、AI绘画助手“言之画”以及AI数字人服务“奇妙元”,这四款产品也是出门问问AIGC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产品。

截至2023年11月28日,出门问问拥有超过800万名AIGC解决方案累计注册用户,以及约60万名累计付费用户。

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AIGC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49.6万、682.2万、3985.7万,收入占比分别为0.2%、1.7%、8.0%。2023年上半年,AIGC收入为4125万,同比增长173%,收入占比提升至15.8%。

做“中国的OpenAI”或许是个噱头,李志飞在4月的采访时便改口称,“中国不会有下一个OpenAI,主要原因是中美创业环境不太一样,不太可能是去重复OpenAI这样的发展道路,国内大部分人还是在思考中国竞争太激烈、商业化如何竞争。”

大模型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当前中国又在上演“百模大战”,李志飞能否在大模型为出门问问找到一条商业化之路,前方充满迷雾。

在硬件业务衰退,车载业务可能下滑的背景下,抓住AIGC大模型这个热点,可能是出门问问上市的最大筹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押注大模型,出门问问能否成为中国的OpenAI?

李志飞何时能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文|公司研究室IPO组 曲奇

12月1日,AI公司出门问问二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成立11年,早期出门问问的核心业务最初是面向C端的智能设备,2021年开始变更为以智能车载为主的AI企业解决方案。

然而,智能设备收入已连续两年下滑,与大众汽车合作的智能车载也面临合作结束的风险。2023年横空出世的大模型,又成了出门问问上市的新故事。

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57亿、-7343.9万和1.09亿。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之路,是李志飞和出门问问当下要解决的难题。

1、前谷歌科学家背景稀缺,轻易拉到早期投资

中国近十多年的人工智能产业浪潮里,2012年成立的出门问问是国内最早一批“弄潮儿”。

投资圈和外界对出门问问的关注,主要来自其创始人李志飞。

1999年,李志飞离开南京理工大学出国留学,2004年入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进入该校全球顶级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期间开发了学术界主流开源机器翻译软件Joshua,并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李志飞拿到IBM、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等一众互联网巨头的offer,最后选择加入谷歌翻译实验室。在谷歌期间,李志飞主持开发了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

在美国一家顶尖的学校拿到博士学位,在一家顶尖的工业实验室做科学家,李志飞的背景在当时可谓非常稀缺。

在谷歌工作不到3年,2012年李志飞拿着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带着“前谷歌科学家”的头衔回国创业。

成立至今,出门问问共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5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谷歌、圆美光电、SIG、歌尔声学等。

IPO前,李志飞持股26.72%,联合创始人李媛媛持股3.02%,雷欣持股3.00%。李志飞等三人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2.74%。

外部主要机构投资者方面,SIG持股17.03%,Google持股13.26%,红杉资本持股10.92%,歌尔股份持股10.03%,真格基金持股3.07%,俞敏洪的晋盟控股持股2.47%。

李志飞曾在采访时说过,真格、红杉、SIG等早期投资对他来说非常简单,“这些机构说白了是投资我的个人背景以及我的团队,还有我们在技术上做出的一些demo。”

2、与大众汽车解绑,车载业务前景未知

早期投资可以靠个人背景拿到,后期投资就需要凭借真本事了。

2015年,谷歌要把它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带进中国,需要在中国找合作伙伴。当时,出门问问的智能手表已经是一个端到端的产品,公司当年即获得谷歌投资。

2017年,大众汽车想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向出门问问投资1.8亿美元,双方合资成立大众问问,从事“AI车载技术”研发。

对于谷歌、大众汽车等后期投资者,李志飞认为,“出门问问能拿到这些投资还是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在里面。”

然而,投资可以退股,这也是出门问问股东列表中,不见大众汽车身影的原因。

2021年末,出门问问赎回大众汽车对其投资的份额,同时大众汽车收购出门问问持有的大众问问50%股份,双方股权层面完成“脱钩”。

2021年末,大众汽车和出门问问在股权方面解绑,但产品交付却刚刚开始。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出门问问对大众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200万元、2.13亿元、1.39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0.8%、42.6%、53.0%。

出门问问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提到,与大众汽车的知识产权安排项目于2023年6月完成,客户及服务高度集中于大众汽车的情况预期不会持续。因此,出门问问预期公司AI企业解决方案收入将减少,并将导致短期内经调整净利润减少。

根据招股书,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出门问问AI企业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2.63亿和1.63亿,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0%和85%,大众汽车以外的企业客户收入分别为0.5亿和0.24亿。

2019年,李志飞接受36氪采访时曾说,“在B端的话我们要选择一个行业,车载就不用说了,我们跟大众有一个合资公司,做了很多车载的事情,肯定要深挖。它的好处是规模大,而且需求是非常清晰地存在的。”

但随着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到期,出门问问在车载市场还能挖多深,便成了疑问。倘若不能找到更多客户填补大众汽车的“空缺”,出门问问2023年下半年的业绩将不会好看。

3、AIoT硬件业务收入连续两年下滑

出门问问公司最初瞄准C端硬件市场,李志飞曾说C端把产品、渠道做好,天花板会更高,但出门问问最大的烦恼便是商业化。

2015年6月,出门问问发布智能手表Ticwatch及其操作系统,因此获得谷歌投资,至今智能手表都是出门问问硬件的主力。

除了智能手表,出门问问也曾尝试过进入智能音箱这个品类。2015年8月,出门问问加入智能音箱“百箱大战”的血腥战局中。

相对于499元的天猫精灵以及299元的小米小爱同学,当时出门问问推出的两种款式音箱,售价分别为999元和1399元。在巨头互相打补贴战占领用户客厅之际,问问音箱在价格上毫无竞争优势。

当时,李志飞还没意识到竞争的残酷性,他自信地认为,硬件消费品不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智能音箱行业一定会有超过五个以上的玩家,出门问问凭借技术方面的优势会是其中之一。

可是,中国市场的内卷超乎想象。2019年李志飞在采访时表示,如果巨头加入智能耳机补贴大战,“我们赶紧撤,不要跟他正面竞争。”

2020年到2022年,出门问问智能设备及其硬件收入分别为2.20亿、3.38亿、1.97亿。2023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5786万,同比下滑37.5%。

可以看出,智能设备及硬件业务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该业务收入占比也从2020年的83%降至22%。

硬件设备这条路似乎难以走通,随着与大众汽车合作到期,车载业务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似乎真是出门问问的难题。

4、押注大模型成上市最大筹码

2022年末,由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范围引发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进入2023年后,国内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投资热潮亦如火如荼。

2023年初,李志飞公开喊话:“要在大模型领域创业,做中国的OpenAI。”这让过去几年一直沉默的出门问问再次引起了科技圈的关注。

2023年2月,李志飞在采访中坦言,“出门问问和我过去几年,确实很沉默。”李志飞称,自己厌倦了创投圈总体成王败寇的氛围,于是选择“躺平”,以真正花时间在内部解决一些问题。

2023年4月,出门问问推出AI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在此之前的2020年,出门问问通过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进军AIGC领域,陆续推出AI写作助手“奇妙文”、AI绘画助手“言之画”以及AI数字人服务“奇妙元”,这四款产品也是出门问问AIGC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产品。

截至2023年11月28日,出门问问拥有超过800万名AIGC解决方案累计注册用户,以及约60万名累计付费用户。

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AIGC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49.6万、682.2万、3985.7万,收入占比分别为0.2%、1.7%、8.0%。2023年上半年,AIGC收入为4125万,同比增长173%,收入占比提升至15.8%。

做“中国的OpenAI”或许是个噱头,李志飞在4月的采访时便改口称,“中国不会有下一个OpenAI,主要原因是中美创业环境不太一样,不太可能是去重复OpenAI这样的发展道路,国内大部分人还是在思考中国竞争太激烈、商业化如何竞争。”

大模型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当前中国又在上演“百模大战”,李志飞能否在大模型为出门问问找到一条商业化之路,前方充满迷雾。

在硬件业务衰退,车载业务可能下滑的背景下,抓住AIGC大模型这个热点,可能是出门问问上市的最大筹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