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光伏企业裁员传言背后:组件跌破1元成本线,产业链谁最“受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光伏企业裁员传言背后:组件跌破1元成本线,产业链谁最“受伤”?

组件价格跌破一元,光伏企业亏损线上求生存。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尹靖霏 陈慧东

“第四季度组件价格直接跌破1块钱,现在二线光伏企业都是在亏着卖。”江苏某光伏制造企业的员工小马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市场上的组件价格在1块钱每瓦左右,隆基可能就能卖1块1每瓦,还能赚一点,晶科、晶澳、天合能实现盈亏平衡,二线企业就亏。”

光伏投资专业人士侯兵对界面新闻表示,组件价格下跌的现象,“将逐渐改变产业链企业构成”,“龙头企业利润、资金优势碾压,三四线企业又不能再融资,贴钱卖肯定死掉了。” 

裁员,减产,延期,近日流转于各个行业社群的一份光伏企业裁员潮统计表引发热议。

这张表格详细列明了十几家光伏大厂的减产、关停、裁员等信息,多家主流头部厂商裁员比例甚至高达15%至20%,电池环节多家公司被传要减产30%。

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向界面新闻记者表明,价格低迷背景下,光伏企业大幅裁员减产并非空穴来风。更有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将是光伏行业真正的“洗牌年”。

组件跌破一元,企业低价接单

一年时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的水平跌至目前的不足1元/瓦,价格已腰斩,组件商的利润首当其冲。组件降价已引“蝴蝶效应”,产业链各环节出现开工率下降以及投产节奏放缓。

据公开资料,2023年11月1日-11月30日的光伏组件招中标市场,约34GW光伏组件采购项目定标,均价为1.098元/W。相较于年初1.8元/瓦-1.9元/瓦的水平,这样的组件价格已近腰斩。

龙头企业的中标价格相对较高。上述统计显示,最低中标价出自一道新能,中标价为0.938元/W。最高价出自隆基绿能(601012.SH),中标价为1.210元/W。

侯兵认为,目前光伏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明显——“相比之下,今年第四季度光伏产业链下游的有效需求环比没有明显增长,同时很多企业还在加速释放产能,因为第四季度正是很多企业考核的时候,企业要完成对赌业绩目标,要拼市场、拼规模,这时候利润都已经不重要了,很多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投放产能。”

“另外,今年第四季度光伏海外市场其实是淡季,出口不行。中国市场往年第四季度相比前三季度需求是大爆发的,但是今年组件国内光伏装机每个季度都很高涨,所以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侯兵表示。

一位光伏上市公司人员表示:“现在组件价格这么低,可能是有些公司在清库存。组件的价格乱象应该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只能说每一家公司都在熬,熬过这一段时间价格应该能恢复正常,如果组件一直处于当前的价格,没有哪一家公司能撑得住。

“晶科已经开始低价接单了,12月份拿了200兆瓦的项目。”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现在企业接单都不是价格的问题,有单就接,是为了维持出货量。赚钱不赚钱都不重要,对上市公司来说出货量和业绩最重要。前期他们已经赚钱了,明年整体市场不好是肯定的,明年一季度的报表需要稳定住业绩。”

底端跌价,产业链生态重构

过去两年,在扩产道路上加速狂奔的光伏产业,正在因底端价格下行发生巨大变化。

近日,有消息传出多家光伏具体减产、关停、裁员的消息,多家主流头部厂商裁员比例甚至高达15%至20%。“光伏老大哥”隆基绿能据传要裁员1万人,而爱旭股份(600732.SH)等电池环节多家公司被传要减产30%。

据界面新闻向上述分别进行公司核实,多家公司否认大规模裁员或减产传言。不过,也有多位内人士表示,上述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产业链哪一环节停产现象最为严重?

一位异质结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高层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产业链“从上到下都有停产、停工,不会在某一个环节特别严重。前期扩产特别快的企业可能当时需要多招人,现在需要调整的员工数量就比较多。”“从数据看,目前光伏企业的开工率确实是在下降的,单是欧洲市场的库存有大几十GW,海外销售额没有那么好,企业开工自然就减少。电池方面,PERC和TOPCon产能都有所压缩,但主要还是优先压缩PERC产能。”

侯兵则认为,价格持续低迷背景下,产业链底部的组件端必然受停工潮影响深重。“最底下组件卖不出去了,那就先降组件的产能。”

“光伏龙头加速‘垂直一体化’布局,再加上行业跌价,会让除一体化龙头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光伏企业迅速失去市场份额甚至死掉。”侯兵称,目前企业都在停PERC电池的产能,但是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原有的PERC产线转成TOPCon,就用在自己组件产品上,同时,PERC电池组件明年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不过一体化企业P型产能都只能自产自销,第三方专业化企业的市场完全失去了。但如果是第三方企业,谁还会买你的产品?PERC直接没有市场。第三方光伏企业会逐渐消失。

产能过剩会否到来?谁受伤最重?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被谈论数年,但近期行业裁员,减产,项目延期等消息频出,阴云似乎更进一步。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万千瓦,同比增长234%,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72亿千瓦,分布式光伏1.98亿千瓦。

行业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光伏行业将在明年迎来“洗牌年”。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问题会否进一步加剧仍存不确定性。

上述异质结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高层表示,“毕竟光伏行业今年生产量特别大,肯定超过400GW,国内也超过160GW。今年市场增速到70%-80%,明年也就是20%-30%,增速会有大幅放缓。”

“目前国内的集中、分布式光伏电站,都受到了电网的输送压力、本地消纳压力,包括分布式电站变压器的容量等因素影响,导致现在连分布式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受到影响。光伏电站建得越多,对电网、特高压线路建设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越高,这些线路的建设没有三四年起不来——基于这些情况,明年国内光伏电站的增速也不会太快。”祁海坤认为,海外欧美、印度市场的装机容量增速也很有限,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不争事实,所以明年很可能是行业的洗牌年。

祁海坤表示,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盲目比拼产能、度电成本,以后的发展路径则是龙头围绕自己的电池路线打造自己的技术壁垒,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光伏行业是一个用资金、技术持续迭代的行业,每次迭代都需要抛弃一些落后产能。 

侯兵则认为,这一轮产能过剩主要不是因为三四线企业和新进入者,而是因为垂直一体化趋势,巨头的无序扩张带乱节奏。一旦垂直一体化巨头定鼎天下各安其位,确定其各自的业务版图,会逐步修正这些过剩规划。这个过程也许要经过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产能过剩的问题会得到缓解,光伏行业甚至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景气。 

侯兵认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产业链哪个环节资产越重,产能出清越慢,该环节则受伤最重——也就是硅料环节。硅料固定资产投资最重,其次是硅片及电池,胶膜、逆变器都是轻资产。目前看硅料还是有利润的,通威的硅料每吨成本或低于4万元,价格卖到6万元,其他硅料厂商成本5万元,也有利润;硅片环节隆基、中环还能维持,其他厂商的压力就比较大了;“现在受伤最重还是组件,单环节组件亏得多。”侯兵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隆基股份

3.7k
  • 双碳晚报|12家风电整机商企业签订自律公约 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首次超过27%
  • 隆基绿能回应光伏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有参加,目前没有哪一方要求减产

爱旭股份

200
  • 光伏行业协会今日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钟宝申、李仙德等光伏大佬现身
  • 爱旭股份:公司与鹊华科创拟合计对子公司山东爱旭增资21亿元

天合光能

3.2k
  • 光伏产业链午后崛起,海源复材、沐邦高科涨停
  • 天合光能:n型TOPCon太阳电池效率实现新突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光伏企业裁员传言背后:组件跌破1元成本线,产业链谁最“受伤”?

组件价格跌破一元,光伏企业亏损线上求生存。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尹靖霏 陈慧东

“第四季度组件价格直接跌破1块钱,现在二线光伏企业都是在亏着卖。”江苏某光伏制造企业的员工小马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市场上的组件价格在1块钱每瓦左右,隆基可能就能卖1块1每瓦,还能赚一点,晶科、晶澳、天合能实现盈亏平衡,二线企业就亏。”

光伏投资专业人士侯兵对界面新闻表示,组件价格下跌的现象,“将逐渐改变产业链企业构成”,“龙头企业利润、资金优势碾压,三四线企业又不能再融资,贴钱卖肯定死掉了。” 

裁员,减产,延期,近日流转于各个行业社群的一份光伏企业裁员潮统计表引发热议。

这张表格详细列明了十几家光伏大厂的减产、关停、裁员等信息,多家主流头部厂商裁员比例甚至高达15%至20%,电池环节多家公司被传要减产30%。

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向界面新闻记者表明,价格低迷背景下,光伏企业大幅裁员减产并非空穴来风。更有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将是光伏行业真正的“洗牌年”。

组件跌破一元,企业低价接单

一年时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的水平跌至目前的不足1元/瓦,价格已腰斩,组件商的利润首当其冲。组件降价已引“蝴蝶效应”,产业链各环节出现开工率下降以及投产节奏放缓。

据公开资料,2023年11月1日-11月30日的光伏组件招中标市场,约34GW光伏组件采购项目定标,均价为1.098元/W。相较于年初1.8元/瓦-1.9元/瓦的水平,这样的组件价格已近腰斩。

龙头企业的中标价格相对较高。上述统计显示,最低中标价出自一道新能,中标价为0.938元/W。最高价出自隆基绿能(601012.SH),中标价为1.210元/W。

侯兵认为,目前光伏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明显——“相比之下,今年第四季度光伏产业链下游的有效需求环比没有明显增长,同时很多企业还在加速释放产能,因为第四季度正是很多企业考核的时候,企业要完成对赌业绩目标,要拼市场、拼规模,这时候利润都已经不重要了,很多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投放产能。”

“另外,今年第四季度光伏海外市场其实是淡季,出口不行。中国市场往年第四季度相比前三季度需求是大爆发的,但是今年组件国内光伏装机每个季度都很高涨,所以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侯兵表示。

一位光伏上市公司人员表示:“现在组件价格这么低,可能是有些公司在清库存。组件的价格乱象应该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只能说每一家公司都在熬,熬过这一段时间价格应该能恢复正常,如果组件一直处于当前的价格,没有哪一家公司能撑得住。

“晶科已经开始低价接单了,12月份拿了200兆瓦的项目。”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现在企业接单都不是价格的问题,有单就接,是为了维持出货量。赚钱不赚钱都不重要,对上市公司来说出货量和业绩最重要。前期他们已经赚钱了,明年整体市场不好是肯定的,明年一季度的报表需要稳定住业绩。”

底端跌价,产业链生态重构

过去两年,在扩产道路上加速狂奔的光伏产业,正在因底端价格下行发生巨大变化。

近日,有消息传出多家光伏具体减产、关停、裁员的消息,多家主流头部厂商裁员比例甚至高达15%至20%。“光伏老大哥”隆基绿能据传要裁员1万人,而爱旭股份(600732.SH)等电池环节多家公司被传要减产30%。

据界面新闻向上述分别进行公司核实,多家公司否认大规模裁员或减产传言。不过,也有多位内人士表示,上述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产业链哪一环节停产现象最为严重?

一位异质结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高层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产业链“从上到下都有停产、停工,不会在某一个环节特别严重。前期扩产特别快的企业可能当时需要多招人,现在需要调整的员工数量就比较多。”“从数据看,目前光伏企业的开工率确实是在下降的,单是欧洲市场的库存有大几十GW,海外销售额没有那么好,企业开工自然就减少。电池方面,PERC和TOPCon产能都有所压缩,但主要还是优先压缩PERC产能。”

侯兵则认为,价格持续低迷背景下,产业链底部的组件端必然受停工潮影响深重。“最底下组件卖不出去了,那就先降组件的产能。”

“光伏龙头加速‘垂直一体化’布局,再加上行业跌价,会让除一体化龙头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光伏企业迅速失去市场份额甚至死掉。”侯兵称,目前企业都在停PERC电池的产能,但是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原有的PERC产线转成TOPCon,就用在自己组件产品上,同时,PERC电池组件明年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不过一体化企业P型产能都只能自产自销,第三方专业化企业的市场完全失去了。但如果是第三方企业,谁还会买你的产品?PERC直接没有市场。第三方光伏企业会逐渐消失。

产能过剩会否到来?谁受伤最重?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被谈论数年,但近期行业裁员,减产,项目延期等消息频出,阴云似乎更进一步。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万千瓦,同比增长234%,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72亿千瓦,分布式光伏1.98亿千瓦。

行业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光伏行业将在明年迎来“洗牌年”。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问题会否进一步加剧仍存不确定性。

上述异质结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高层表示,“毕竟光伏行业今年生产量特别大,肯定超过400GW,国内也超过160GW。今年市场增速到70%-80%,明年也就是20%-30%,增速会有大幅放缓。”

“目前国内的集中、分布式光伏电站,都受到了电网的输送压力、本地消纳压力,包括分布式电站变压器的容量等因素影响,导致现在连分布式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受到影响。光伏电站建得越多,对电网、特高压线路建设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越高,这些线路的建设没有三四年起不来——基于这些情况,明年国内光伏电站的增速也不会太快。”祁海坤认为,海外欧美、印度市场的装机容量增速也很有限,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不争事实,所以明年很可能是行业的洗牌年。

祁海坤表示,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盲目比拼产能、度电成本,以后的发展路径则是龙头围绕自己的电池路线打造自己的技术壁垒,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光伏行业是一个用资金、技术持续迭代的行业,每次迭代都需要抛弃一些落后产能。 

侯兵则认为,这一轮产能过剩主要不是因为三四线企业和新进入者,而是因为垂直一体化趋势,巨头的无序扩张带乱节奏。一旦垂直一体化巨头定鼎天下各安其位,确定其各自的业务版图,会逐步修正这些过剩规划。这个过程也许要经过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产能过剩的问题会得到缓解,光伏行业甚至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景气。 

侯兵认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产业链哪个环节资产越重,产能出清越慢,该环节则受伤最重——也就是硅料环节。硅料固定资产投资最重,其次是硅片及电池,胶膜、逆变器都是轻资产。目前看硅料还是有利润的,通威的硅料每吨成本或低于4万元,价格卖到6万元,其他硅料厂商成本5万元,也有利润;硅片环节隆基、中环还能维持,其他厂商的压力就比较大了;“现在受伤最重还是组件,单环节组件亏得多。”侯兵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