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态环境部:受沙尘和污染物排放影响,今年空气质量确有波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态环境部:受沙尘和污染物排放影响,今年空气质量确有波动

生态环境部表示,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即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

摄影: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确实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讲,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2023年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刘炳江介绍,疫情期间社会经济活动量大幅减少,又加上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所以2022年同2019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我们曾经预判过,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我们定的目标,就是今年PM2.5浓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所以我们对以后进一步改善更有信心了。”刘炳江说。

此前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

刘炳江介绍,现在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2019年可以视为正常年,而2023年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

“特别是3月19日到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了20多个省份,北方多地PM2.5、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张家口PM10峰值浓度超过9000微克/立方米。”刘炳江介绍,卫星观测数据表明,2023年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达5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半个中国。截至11月底,仅沙尘天气就使我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

此外,刘炳江介绍,疫情过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较大,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即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PM2.5浓度现在是29微克/立方米,到年底如果不出现大范围的污染过程,预计就是30微克/立方米。”刘炳江表示。

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成为我国第3个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前两个分别为发布于2013年9月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和发布于2018年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后续是否会出现停滞或波动?刘炳江认为,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增量减少了,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减排,空气质量自然会改善。

从气候条件来看,刘炳江介绍,根据气候专家的预测,我国有两个周期,一个小周期,一个大周期。小周期是厄尔尼诺每4到7年有个轮换,今年又进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过程。从大的周期来看,每隔20年,我国就进入沙尘频发、高发时期,80年代初到2003年是20年,现在又是一个20年,今年上半年沙尘多发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他表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在此情况下,空气质量有所波动是属于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态环境部:受沙尘和污染物排放影响,今年空气质量确有波动

生态环境部表示,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即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

摄影: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确实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讲,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2023年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刘炳江介绍,疫情期间社会经济活动量大幅减少,又加上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所以2022年同2019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我们曾经预判过,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我们定的目标,就是今年PM2.5浓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所以我们对以后进一步改善更有信心了。”刘炳江说。

此前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

刘炳江介绍,现在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2019年可以视为正常年,而2023年遇到了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

“特别是3月19日到23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了20多个省份,北方多地PM2.5、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张家口PM10峰值浓度超过9000微克/立方米。”刘炳江介绍,卫星观测数据表明,2023年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达5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半个中国。截至11月底,仅沙尘天气就使我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

此外,刘炳江介绍,疫情过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较大,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即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PM2.5浓度现在是29微克/立方米,到年底如果不出现大范围的污染过程,预计就是30微克/立方米。”刘炳江表示。

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成为我国第3个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前两个分别为发布于2013年9月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和发布于2018年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后续是否会出现停滞或波动?刘炳江认为,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增量减少了,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减排,空气质量自然会改善。

从气候条件来看,刘炳江介绍,根据气候专家的预测,我国有两个周期,一个小周期,一个大周期。小周期是厄尔尼诺每4到7年有个轮换,今年又进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过程。从大的周期来看,每隔20年,我国就进入沙尘频发、高发时期,80年代初到2003年是20年,现在又是一个20年,今年上半年沙尘多发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他表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在此情况下,空气质量有所波动是属于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