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股价起伏背后,惠发食品、海欣食品短板知多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股价起伏背后,惠发食品、海欣食品短板知多少

虚火难炼真金。

文|首条财经研究院 业文

编辑|梦琪

12月6日,A股的预制菜板块并不平静。连续八交易日涨停的惠发食品股价突然变脸:早盘强势涨停,20.22元创出历史新高。午后则风云突变,下午1点36分一笔五万手近亿元埋单快速砸开涨停板,最终触及跌停报收16.54元,成交额高达12.4亿元,早盘追入的投资者亏损严重。

12月7日,惠发食品早盘大跌约7个点,之后再次上演惊天逆转,以涨停报收,成交金额10.8亿。但8日又跌超5%、11日再跌 -2.72%。

大涨大跌,撕扯着市场情绪起伏。具备十年以上实盘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张校铭对首财君感叹:“无限风光无限疯,从惠发食品走势看,已出离了预制菜概念与企业基本面,需要警惕市场进入博傻阶段,”

1 连续亏损、债压高悬,热度匹配么

孰是孰非,仁者见仁。能够肯定的是,预制菜早已不是一个陌生题材。2022年以来,得益于赛道扩容、诱人想象潜力,板块已有过几轮炒作。

梳理本轮行情,一则莫须有传闻不得不提。11月22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杭州马家厨房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家厨房)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PAU JASON JOHN,注册资本1000万元。

随之,马云进军预制菜的消息迅速在坊间流传,虽然马云前助理陈伟进行了澄清,却依旧难挡市场热情。

交易软件数据显示,自11月24日以来,惠发食品连续8交易日涨停,股价累计涨幅114.47%,市值从20.97亿元增至45亿元。累计成交额达41亿,区间换手率达119.46%。截至12月8日,收盘价17.25元,相比11月23日的8.57元,短短11个交易日累计涨幅已超一倍。

“妖股”炒作的质疑声随之泛起,尤其结合企业基本面。Wind数据显示,惠发食品2021、2022年营收为16.5亿元、1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5%和-4.27%,归母净利-1.38亿元、-1.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7.52%和13.06%。从增收不增利到增利不增收,业绩稳健度待提升。

2023前三季,惠发食品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6.08%,归母净利-2995.49万元,同比增长60.62%。业绩改善值得肯定,但亏状仍在持续,是否有些叫好不叫座、匹配预制菜的热度预期么?

看看流动性压力,不算多苛求。2023年前三季企业货币资金2.50亿元,短期借款5.48亿元。现金短债比0.46,大幅低于1安全数值。截至2023年9月底,企业有息负债为6.15亿元。

衡量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别为0.68与0.48,远低于行业平均值的4.96与3.79。应收账款周转率9.21,远低于行业平均周转率的32.66。另一厢,资产负债率则达67.20%,大幅高于行业均值的35.43%。

高低之际,折射了企业运营能力亟待加强、资金链健康度待提升。

2023年前三季,公司研发费费累计投入1482.52万元,同比下降-5%。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研发投入不足,易导致企业产品同质化,陷入低效内卷血拼,后续成长性受限。尤其预制菜领域,入局者众多竞争白刃,往往一步慢步步慢。

2 产品、渠道短板面面观,如愿脱胎换骨?

若从此看,上述涨跌调整不是坏事。说明市场开始理性回归、去虚火挤泡沫,提醒企业莫辜负了发展黄金期、尽快查漏补缺、夯实基本盘。

公开资料显示,惠发食品主要从事速冻类预制菜的丸类制品、肠类制品、油炸类制品、串类制品、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1年,面对业绩走下坡路,惠发食品尝试通过入局校园餐、预制菜、无糖果茶等赛道来提振内外信心。

革新推新值得肯定,然一番努力依然难改亏损业绩。是转型赛道不够好?还是公司自身存在问题?

还以预制菜为例,惠发食品官网信息显示,目前企业已自主研发预制菜品2000余款,涉及鲁菜、川菜、闽菜、苏菜等八大菜系,及各地域特色小吃,孵化出多个餐饮品牌。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市面上,能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预制菜品不过几十种,如酸菜鱼、小酥肉、福建佛跳墙、安徽臭鲑鱼等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菜品。如体量起不来,易导致产品线大而不强、综合成本居高,即规模不经济,叠加品牌影响力分散不足,这是惠发食品持续亏损的重要考量。

比如安井食品已在火锅鱼丸、贡丸等产品上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相比之下惠发食品肉丸制品、狮子头等知名度还亟需提升。与丰富产品线相比,打造物美价廉的爆款产品,先小而精后大而全的产品逻辑更符合快消品发展。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认为,不容易标准化的食材和产品,都不宜做预制菜。要认清预制菜的菜品选择,很多菜品很好吃,但并不适合做成预制菜。

2022年,惠发食品中式菜肴总营收1.78亿元,总营收占比11.26%;2023年前三季营收由去年同期的1.45亿元增至1.62亿元、占比12.38%。而丸制品、油炸品营收增速超20%,两业务营收合计占比近5成,为减亏作出重要贡献。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惠发食品产品线丰富有利有弊,从产业链成本管控角度来看,产品过多成本管控难度非常大。预制菜行业当前还没有统一国标,大而全产品战略如果没有足够高的销量支撑,会对企业利润造成拖累。

看看销售渠道表现,不算夸言。

2023前三季,惠发食品经销商模式和供应链模式分别现营收8.91亿与2.68亿,营收占比68.34%、20.56%,合计占比超88%。而商超模式收入2411.49万,总营收占比仅1.53%。同期,安井食品商超、新零售渠道合计销售9.2亿元,总营收占比8.96%。

渠道是否单一、如何消除集中隐忧,也是一道灵魂考题。经销商、供应链模式下,产品主要流向B端市场,有利企业起量节约销售成本,但也将容易拉大惠发食品与消费者距离,不利企业利润、C端品牌影响力提升。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在预制菜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偏低的现状下,惠发食品想要在同行中脱颖而出,除了强化品牌、销售与经营外,还要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和定价能力,并逐步获得规模效应。

对此,惠发食品表示,未来公司不断优化销售网络布局,大力拓展线上直播电商、线下生鲜-商超门店等直达消费端的新渠道。

努力补短板,拥抱市场之态令人振奋。但这也意味着更多投入、更多专业性、特色化、市场敏感度要求。看看上述资金压力、产品端质疑、研发端投入,能否如愿脱胎换骨、打赢渠道优化升级战,首条财经将继续保持关注。

3 净利降九成、存货超4.7亿

同处预制菜赛道的海欣食品股价也在走高,不过整体涨幅逊色惠发食品许多。截至12月11日收盘价6.51元,相比11月23日的5.56元累计涨幅约20%。

2020年至2022年,海欣食品营收为16.06亿元、15.50亿元、16.21亿元,净利为7100万元、-3400万元、6300万元。2023年前三季营收11.34亿元,同比增长3.56%;净利367.21万元,同比减少93.14%。

可见,整体业绩起伏较大,稳健度待提升。尤其今年营收微增、净利大降,发生了什么?

2022年,企业速冻菜肴制品收入1.62亿元,占比10%。今年上半年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74.01%,但主营业务速冻鱼肉制品及肉制品仅微增3.79%,常温休闲食品及速冻米面制品更大幅下滑,拖累了整体收入增速。

单看三季度,海欣食品整体营收减少1.06%至4亿元,净利润减少92.43%至248.14万元,成为前三季业绩变脸的主因。

对于利润变动情况,海欣解释有3方面原因:生产成本提升,商超系统促销折让;海产品前期投入暂未起量,毛利率下降;推广费用投入加大。

2023前三季,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87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6.52%,同比增2.42%。但同期研发费投入1096.18万元,同比下降-10.19%。孰轻孰重呢?

需要加把劲儿了!截至9月30日,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20与5.75,远低于行业均值的4.55与32.66。同时,前三季度存货4.72亿,相比2022年末3.63亿元增长30.05%。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存货高增除了现金流压力,还有坏账减值风险,折射出企业市场话语权、产品竞争力、整体运营效率亟待提升。

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方面,海欣食品两项指标分别为1.61与0.94低于行业平均值的4.96与3.79。

短期借款方面,三季度短期借款1.95亿,相比2022年末的9700.00万增长101.13%。截至三季度末,企业有息负债规模为5.69亿。

2023年半年报显示,海欣食品货币资金9087.74万,相比2022年末1.79亿,下跌-49.25%。

种种而观,与惠发食品类似,虽坐拥热门赛道,海欣食品资金压力同样不小、市场销售力亟待提升。

如何破局呢?2023年4月,海欣食品发布投资者活动记录表显示,关于预制菜业务的发展规划,公司速冻菜肴制品主要有烤卷类以及部分黄喉、牛百叶等。公司舟山工厂未来将主打海洋预制菜,并围绕高端鲍鱼预制菜产业投资发展。

信心雄心可嘉。然放眼市场,品牌集体发力下沉市场,海欣食品反打高端路线,好走通吗,钱从哪里来?

4 往期定增冷思,高端路线好走么?

6月27日晚,海欣食品公告称,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获证监会批准。本次定增拟募总额不超5.2亿元,用于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速冻菜肴制品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海欣食品表示,本次定增项目将扩大公司产能规模,尤其是提高中高端产品产能,从而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借助高利润空间以及扩产带来的规模效益提高盈利能力。

显然,主打“极鲜战役”,海欣食品的高端化进程不是说说而已。

对此朱丹蓬认为,品牌金字塔战略可助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但若没有品牌效应与产品规模支撑,很易导致产品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以海欣食品的品牌力来说,还不足以去支撑产品高端化路线。

的确,高端化不是简单的高价格,需建立在产品质量与品牌力基础上,需厚积薄发、基本盘扎实。如果仅是为了高端化而高端,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

回到质量话题。2022年11月,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在调查样本中发现,部分品牌鱼丸产品,标注具体鱼肉含量的产品占比不高,只有一半有相关标注,且标法又不一。其中海欣牌的福州鱼丸、虾味球、撒尿肉丸均未标注配料的相关含量,品牌含量成谜。

据海报新闻2022年10月报道,海欣牌的撒尿肉丸(牛肉风味),将鸡肉和猪肉分别排在配料表前两名位置,牛肉则排在了配料表近二十名。

客观而言,放眼市场,不仅海欣一家之痛,这种 “名不副实”在火锅食材市场较为普遍。消费者知情权难保障,为整个行业提质升级带来不小影响。在背景下,海欣食品高端化选择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2023年3月,就此前募投项目连续亏损,深交所曾向海欣食品下发问询。

问询函显示,海欣食品前次募投项目新建年产3万吨鱼糜制品及肉制品项目 2014 年至 2017年分别实现效益-631.04 万元、-4,956.89 万元、-3040.31 万元及-5,347.81 万元。

且海欣食品定增公司表示,现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增长的需要,产能不足成为公司规模扩张、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借助此次定增,能帮助海欣降本增效。

而2019年—2022年,海欣食品产能利用率为100.00%、105.35%、88.25%和 72.24%,呈下降趋势。

诚然,定增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又极验企业的战略方向精准度、实操高效性、产业基本功。毕竟背负无数投资者的利益期许,如何减少错付误判、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一个核心考题。

5 坐稳“冷板凳”,扎牢底盘深功

在朱丹蓬看来,未来预制菜业的竞争核心,将集中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品质的稳定、研发实力水平以及口感和菜色的还原度方面。

简言之,经历过早期的粗放规模扩张、跑马圈地,预制菜生意已进入下半场:需要坐稳“冷板凳”,拼专业性、工匠心、特色创新力,唯有真正念透念深生意经,才能持续享受风口盛宴、风口繁华。

欣喜的是,经历风雨浮沉的惠发食品、海欣食品也有市场敬畏,正在努力查漏补缺。

早在2022年7月,惠发食品就拟以自有资金1.5亿元,在山东省诸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大国味到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开拓预制菜产业链。

2023半年报显示,惠发食品加大了预制菜其他品类如冷鲜菜类、常温休食类、健康餐类等菜肴制品的研发、销售以及供应链业务的推广运营。

同期,海欣食品也根据不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完成超367个新品的开发及更新改良工作。

其中,海欣新产品SKU增加109个,新品贡献营收1706.24万元;东鸥新产品SKU增加171个,新品贡献营收1426.44万元。

渠道亦有可喜优化,如特通渠道增幅高达50.83%。主要源自公司市场营销渠道的精准布局,产品成功打入沃尔玛、永辉等多家龙头连锁超市,还走进了社区便利店,与诸如张亮、海底捞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放眼当下预制菜,主要有两个痛点:产业端缺乏统一国标,从而制约了品牌效应。其次,消费端缺乏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消费者对产品的营养配方心存疑虑,从而制约了产业消费空间。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相比赛道热度撩人,从产业到企业的基本功还不扎实,还有诸多功课要补。去虚火炼真金,但愿此番股价的调整,能给企业敲响一记精进警钟。

耐住多少寂寞,才能承受多少繁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欣食品

  • 食品加工制造板块短线走低,煌上煌跌超7%
  • 人造肉概念股异动,海欣食品涨近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股价起伏背后,惠发食品、海欣食品短板知多少

虚火难炼真金。

文|首条财经研究院 业文

编辑|梦琪

12月6日,A股的预制菜板块并不平静。连续八交易日涨停的惠发食品股价突然变脸:早盘强势涨停,20.22元创出历史新高。午后则风云突变,下午1点36分一笔五万手近亿元埋单快速砸开涨停板,最终触及跌停报收16.54元,成交额高达12.4亿元,早盘追入的投资者亏损严重。

12月7日,惠发食品早盘大跌约7个点,之后再次上演惊天逆转,以涨停报收,成交金额10.8亿。但8日又跌超5%、11日再跌 -2.72%。

大涨大跌,撕扯着市场情绪起伏。具备十年以上实盘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张校铭对首财君感叹:“无限风光无限疯,从惠发食品走势看,已出离了预制菜概念与企业基本面,需要警惕市场进入博傻阶段,”

1 连续亏损、债压高悬,热度匹配么

孰是孰非,仁者见仁。能够肯定的是,预制菜早已不是一个陌生题材。2022年以来,得益于赛道扩容、诱人想象潜力,板块已有过几轮炒作。

梳理本轮行情,一则莫须有传闻不得不提。11月22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杭州马家厨房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家厨房)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PAU JASON JOHN,注册资本1000万元。

随之,马云进军预制菜的消息迅速在坊间流传,虽然马云前助理陈伟进行了澄清,却依旧难挡市场热情。

交易软件数据显示,自11月24日以来,惠发食品连续8交易日涨停,股价累计涨幅114.47%,市值从20.97亿元增至45亿元。累计成交额达41亿,区间换手率达119.46%。截至12月8日,收盘价17.25元,相比11月23日的8.57元,短短11个交易日累计涨幅已超一倍。

“妖股”炒作的质疑声随之泛起,尤其结合企业基本面。Wind数据显示,惠发食品2021、2022年营收为16.5亿元、1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5%和-4.27%,归母净利-1.38亿元、-1.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7.52%和13.06%。从增收不增利到增利不增收,业绩稳健度待提升。

2023前三季,惠发食品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6.08%,归母净利-2995.49万元,同比增长60.62%。业绩改善值得肯定,但亏状仍在持续,是否有些叫好不叫座、匹配预制菜的热度预期么?

看看流动性压力,不算多苛求。2023年前三季企业货币资金2.50亿元,短期借款5.48亿元。现金短债比0.46,大幅低于1安全数值。截至2023年9月底,企业有息负债为6.15亿元。

衡量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别为0.68与0.48,远低于行业平均值的4.96与3.79。应收账款周转率9.21,远低于行业平均周转率的32.66。另一厢,资产负债率则达67.20%,大幅高于行业均值的35.43%。

高低之际,折射了企业运营能力亟待加强、资金链健康度待提升。

2023年前三季,公司研发费费累计投入1482.52万元,同比下降-5%。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研发投入不足,易导致企业产品同质化,陷入低效内卷血拼,后续成长性受限。尤其预制菜领域,入局者众多竞争白刃,往往一步慢步步慢。

2 产品、渠道短板面面观,如愿脱胎换骨?

若从此看,上述涨跌调整不是坏事。说明市场开始理性回归、去虚火挤泡沫,提醒企业莫辜负了发展黄金期、尽快查漏补缺、夯实基本盘。

公开资料显示,惠发食品主要从事速冻类预制菜的丸类制品、肠类制品、油炸类制品、串类制品、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1年,面对业绩走下坡路,惠发食品尝试通过入局校园餐、预制菜、无糖果茶等赛道来提振内外信心。

革新推新值得肯定,然一番努力依然难改亏损业绩。是转型赛道不够好?还是公司自身存在问题?

还以预制菜为例,惠发食品官网信息显示,目前企业已自主研发预制菜品2000余款,涉及鲁菜、川菜、闽菜、苏菜等八大菜系,及各地域特色小吃,孵化出多个餐饮品牌。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市面上,能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预制菜品不过几十种,如酸菜鱼、小酥肉、福建佛跳墙、安徽臭鲑鱼等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菜品。如体量起不来,易导致产品线大而不强、综合成本居高,即规模不经济,叠加品牌影响力分散不足,这是惠发食品持续亏损的重要考量。

比如安井食品已在火锅鱼丸、贡丸等产品上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相比之下惠发食品肉丸制品、狮子头等知名度还亟需提升。与丰富产品线相比,打造物美价廉的爆款产品,先小而精后大而全的产品逻辑更符合快消品发展。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认为,不容易标准化的食材和产品,都不宜做预制菜。要认清预制菜的菜品选择,很多菜品很好吃,但并不适合做成预制菜。

2022年,惠发食品中式菜肴总营收1.78亿元,总营收占比11.26%;2023年前三季营收由去年同期的1.45亿元增至1.62亿元、占比12.38%。而丸制品、油炸品营收增速超20%,两业务营收合计占比近5成,为减亏作出重要贡献。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惠发食品产品线丰富有利有弊,从产业链成本管控角度来看,产品过多成本管控难度非常大。预制菜行业当前还没有统一国标,大而全产品战略如果没有足够高的销量支撑,会对企业利润造成拖累。

看看销售渠道表现,不算夸言。

2023前三季,惠发食品经销商模式和供应链模式分别现营收8.91亿与2.68亿,营收占比68.34%、20.56%,合计占比超88%。而商超模式收入2411.49万,总营收占比仅1.53%。同期,安井食品商超、新零售渠道合计销售9.2亿元,总营收占比8.96%。

渠道是否单一、如何消除集中隐忧,也是一道灵魂考题。经销商、供应链模式下,产品主要流向B端市场,有利企业起量节约销售成本,但也将容易拉大惠发食品与消费者距离,不利企业利润、C端品牌影响力提升。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在预制菜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偏低的现状下,惠发食品想要在同行中脱颖而出,除了强化品牌、销售与经营外,还要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和定价能力,并逐步获得规模效应。

对此,惠发食品表示,未来公司不断优化销售网络布局,大力拓展线上直播电商、线下生鲜-商超门店等直达消费端的新渠道。

努力补短板,拥抱市场之态令人振奋。但这也意味着更多投入、更多专业性、特色化、市场敏感度要求。看看上述资金压力、产品端质疑、研发端投入,能否如愿脱胎换骨、打赢渠道优化升级战,首条财经将继续保持关注。

3 净利降九成、存货超4.7亿

同处预制菜赛道的海欣食品股价也在走高,不过整体涨幅逊色惠发食品许多。截至12月11日收盘价6.51元,相比11月23日的5.56元累计涨幅约20%。

2020年至2022年,海欣食品营收为16.06亿元、15.50亿元、16.21亿元,净利为7100万元、-3400万元、6300万元。2023年前三季营收11.34亿元,同比增长3.56%;净利367.21万元,同比减少93.14%。

可见,整体业绩起伏较大,稳健度待提升。尤其今年营收微增、净利大降,发生了什么?

2022年,企业速冻菜肴制品收入1.62亿元,占比10%。今年上半年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74.01%,但主营业务速冻鱼肉制品及肉制品仅微增3.79%,常温休闲食品及速冻米面制品更大幅下滑,拖累了整体收入增速。

单看三季度,海欣食品整体营收减少1.06%至4亿元,净利润减少92.43%至248.14万元,成为前三季业绩变脸的主因。

对于利润变动情况,海欣解释有3方面原因:生产成本提升,商超系统促销折让;海产品前期投入暂未起量,毛利率下降;推广费用投入加大。

2023前三季,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87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6.52%,同比增2.42%。但同期研发费投入1096.18万元,同比下降-10.19%。孰轻孰重呢?

需要加把劲儿了!截至9月30日,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20与5.75,远低于行业均值的4.55与32.66。同时,前三季度存货4.72亿,相比2022年末3.63亿元增长30.05%。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存货高增除了现金流压力,还有坏账减值风险,折射出企业市场话语权、产品竞争力、整体运营效率亟待提升。

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方面,海欣食品两项指标分别为1.61与0.94低于行业平均值的4.96与3.79。

短期借款方面,三季度短期借款1.95亿,相比2022年末的9700.00万增长101.13%。截至三季度末,企业有息负债规模为5.69亿。

2023年半年报显示,海欣食品货币资金9087.74万,相比2022年末1.79亿,下跌-49.25%。

种种而观,与惠发食品类似,虽坐拥热门赛道,海欣食品资金压力同样不小、市场销售力亟待提升。

如何破局呢?2023年4月,海欣食品发布投资者活动记录表显示,关于预制菜业务的发展规划,公司速冻菜肴制品主要有烤卷类以及部分黄喉、牛百叶等。公司舟山工厂未来将主打海洋预制菜,并围绕高端鲍鱼预制菜产业投资发展。

信心雄心可嘉。然放眼市场,品牌集体发力下沉市场,海欣食品反打高端路线,好走通吗,钱从哪里来?

4 往期定增冷思,高端路线好走么?

6月27日晚,海欣食品公告称,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获证监会批准。本次定增拟募总额不超5.2亿元,用于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速冻菜肴制品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海欣食品表示,本次定增项目将扩大公司产能规模,尤其是提高中高端产品产能,从而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借助高利润空间以及扩产带来的规模效益提高盈利能力。

显然,主打“极鲜战役”,海欣食品的高端化进程不是说说而已。

对此朱丹蓬认为,品牌金字塔战略可助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但若没有品牌效应与产品规模支撑,很易导致产品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以海欣食品的品牌力来说,还不足以去支撑产品高端化路线。

的确,高端化不是简单的高价格,需建立在产品质量与品牌力基础上,需厚积薄发、基本盘扎实。如果仅是为了高端化而高端,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

回到质量话题。2022年11月,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在调查样本中发现,部分品牌鱼丸产品,标注具体鱼肉含量的产品占比不高,只有一半有相关标注,且标法又不一。其中海欣牌的福州鱼丸、虾味球、撒尿肉丸均未标注配料的相关含量,品牌含量成谜。

据海报新闻2022年10月报道,海欣牌的撒尿肉丸(牛肉风味),将鸡肉和猪肉分别排在配料表前两名位置,牛肉则排在了配料表近二十名。

客观而言,放眼市场,不仅海欣一家之痛,这种 “名不副实”在火锅食材市场较为普遍。消费者知情权难保障,为整个行业提质升级带来不小影响。在背景下,海欣食品高端化选择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2023年3月,就此前募投项目连续亏损,深交所曾向海欣食品下发问询。

问询函显示,海欣食品前次募投项目新建年产3万吨鱼糜制品及肉制品项目 2014 年至 2017年分别实现效益-631.04 万元、-4,956.89 万元、-3040.31 万元及-5,347.81 万元。

且海欣食品定增公司表示,现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增长的需要,产能不足成为公司规模扩张、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借助此次定增,能帮助海欣降本增效。

而2019年—2022年,海欣食品产能利用率为100.00%、105.35%、88.25%和 72.24%,呈下降趋势。

诚然,定增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又极验企业的战略方向精准度、实操高效性、产业基本功。毕竟背负无数投资者的利益期许,如何减少错付误判、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一个核心考题。

5 坐稳“冷板凳”,扎牢底盘深功

在朱丹蓬看来,未来预制菜业的竞争核心,将集中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品质的稳定、研发实力水平以及口感和菜色的还原度方面。

简言之,经历过早期的粗放规模扩张、跑马圈地,预制菜生意已进入下半场:需要坐稳“冷板凳”,拼专业性、工匠心、特色创新力,唯有真正念透念深生意经,才能持续享受风口盛宴、风口繁华。

欣喜的是,经历风雨浮沉的惠发食品、海欣食品也有市场敬畏,正在努力查漏补缺。

早在2022年7月,惠发食品就拟以自有资金1.5亿元,在山东省诸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大国味到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开拓预制菜产业链。

2023半年报显示,惠发食品加大了预制菜其他品类如冷鲜菜类、常温休食类、健康餐类等菜肴制品的研发、销售以及供应链业务的推广运营。

同期,海欣食品也根据不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完成超367个新品的开发及更新改良工作。

其中,海欣新产品SKU增加109个,新品贡献营收1706.24万元;东鸥新产品SKU增加171个,新品贡献营收1426.44万元。

渠道亦有可喜优化,如特通渠道增幅高达50.83%。主要源自公司市场营销渠道的精准布局,产品成功打入沃尔玛、永辉等多家龙头连锁超市,还走进了社区便利店,与诸如张亮、海底捞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放眼当下预制菜,主要有两个痛点:产业端缺乏统一国标,从而制约了品牌效应。其次,消费端缺乏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消费者对产品的营养配方心存疑虑,从而制约了产业消费空间。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相比赛道热度撩人,从产业到企业的基本功还不扎实,还有诸多功课要补。去虚火炼真金,但愿此番股价的调整,能给企业敲响一记精进警钟。

耐住多少寂寞,才能承受多少繁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