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温江区: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探寻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都温江区: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探寻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擦亮温江农业“金”字招牌。

数千年文明延绵不断传承,凝萃成如今的美丽天府之国。

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的温江,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因上风上水、土地丰饶,自古以来便流传着“金温江,银郫县”民谣。

如今的温江,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重要承载地,正在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都市农业被定为三大地标产业之一。

近日,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等一行专家来到温江区调研,发现这里正锚定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标,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生动延续着“金温江”的故事。

调研的首站,专家一行来到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作为稻蒜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水稻的丰收刚刚谢幕,稻田里青翠昂扬的蒜苗正拔节生长。如今和林村土地每亩可产出600公斤谷子、400公斤蒜薹和800公斤大蒜,亩产综合收入达1.5万元,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调研现场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表示,温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粮食生产上走精致化路线,要重视对土壤的改良,提高有机质含量,有好的土壤条件配上好种子与精心培育,自然能收获好大米,更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蒜是温江的地理标志性产品,除了种植种蒜外,需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不断提升工艺水平,丰富完善糖醋蒜、黑蒜等深加工产品种类,扩大加工产品地理范围,延展产业链条,最终塑造温江特色、响亮的稻蒜品牌。”冉瑞平教授说道。

吊顶安装、电路走线……当调研专家一行走进位于温江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创新中心一期,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入驻企业正在装修。

作为温江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首个科创载体,农高创新中心一期目前已有四川现代种业集团、四川爱利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纪国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云箴农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登记注册,拟入驻率80%以上。

调研现场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在温科研院校(所),目前温江已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已打造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等高能级的农业科创平台矩阵,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3家、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117家。“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渝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正在温江加速打造。

“现代都市农业跟一般的农业不同,它不仅要生产农产品,还需聚合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功能,将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更好满足大城市农产品、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等多元需求。”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表示。

在张克俊看来,现代都市农业是依托大城市,广泛应用新型农业技术,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农业形态。因耕地资源宝贵,需追求产值效能,它的典型特征是高科技化。

“温江区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所)农业技术、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优势,科技兴农,搞高科技农业,这个定位精准契合,农业资源实现了集约化、高效化利用。而发挥农业科技策源地的孵化赋能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不仅可为温江自身服务,而且还能服务全市全川与全国各地。”张克俊说道。

温江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花木品种多、质量好,是全国四大花木主产区之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温江花卉园艺产业面临着如何发挥既有优势进行转型升级的课题。

对于温江花卉苗木产业升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提出,提升温江花木产业附加值,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是发展林下经济,做好林下文章。

冉瑞平教授表示,针对花卉苗木市场的变化,花木向着微型化、盆景化发展,满足家庭阳台农业、盆栽的需求,温江在品种选育这块要不断加强。此外,温江花卉苗木的一大方向是景区化,可划定不同片区去发展不同主题苗木,吸引游客来参观,林区/园区变景区。

温江现代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给调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专家均表示,从历史中走来的“金温江”,努力探索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预见,更具温江特质与个性的四川农业“金”字招牌将更加闪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都温江区: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探寻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擦亮温江农业“金”字招牌。

数千年文明延绵不断传承,凝萃成如今的美丽天府之国。

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的温江,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因上风上水、土地丰饶,自古以来便流传着“金温江,银郫县”民谣。

如今的温江,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重要承载地,正在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都市农业被定为三大地标产业之一。

近日,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等一行专家来到温江区调研,发现这里正锚定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标,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生动延续着“金温江”的故事。

调研的首站,专家一行来到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作为稻蒜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水稻的丰收刚刚谢幕,稻田里青翠昂扬的蒜苗正拔节生长。如今和林村土地每亩可产出600公斤谷子、400公斤蒜薹和800公斤大蒜,亩产综合收入达1.5万元,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调研现场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表示,温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粮食生产上走精致化路线,要重视对土壤的改良,提高有机质含量,有好的土壤条件配上好种子与精心培育,自然能收获好大米,更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蒜是温江的地理标志性产品,除了种植种蒜外,需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不断提升工艺水平,丰富完善糖醋蒜、黑蒜等深加工产品种类,扩大加工产品地理范围,延展产业链条,最终塑造温江特色、响亮的稻蒜品牌。”冉瑞平教授说道。

吊顶安装、电路走线……当调研专家一行走进位于温江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创新中心一期,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入驻企业正在装修。

作为温江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首个科创载体,农高创新中心一期目前已有四川现代种业集团、四川爱利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纪国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云箴农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登记注册,拟入驻率80%以上。

调研现场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在温科研院校(所),目前温江已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已打造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等高能级的农业科创平台矩阵,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3家、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117家。“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渝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正在温江加速打造。

“现代都市农业跟一般的农业不同,它不仅要生产农产品,还需聚合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功能,将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更好满足大城市农产品、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等多元需求。”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表示。

在张克俊看来,现代都市农业是依托大城市,广泛应用新型农业技术,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农业形态。因耕地资源宝贵,需追求产值效能,它的典型特征是高科技化。

“温江区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所)农业技术、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优势,科技兴农,搞高科技农业,这个定位精准契合,农业资源实现了集约化、高效化利用。而发挥农业科技策源地的孵化赋能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不仅可为温江自身服务,而且还能服务全市全川与全国各地。”张克俊说道。

温江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花木品种多、质量好,是全国四大花木主产区之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温江花卉园艺产业面临着如何发挥既有优势进行转型升级的课题。

对于温江花卉苗木产业升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冉瑞平教授提出,提升温江花木产业附加值,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是发展林下经济,做好林下文章。

冉瑞平教授表示,针对花卉苗木市场的变化,花木向着微型化、盆景化发展,满足家庭阳台农业、盆栽的需求,温江在品种选育这块要不断加强。此外,温江花卉苗木的一大方向是景区化,可划定不同片区去发展不同主题苗木,吸引游客来参观,林区/园区变景区。

温江现代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给调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专家均表示,从历史中走来的“金温江”,努力探索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预见,更具温江特质与个性的四川农业“金”字招牌将更加闪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