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不满了,胡歌中招?
在元旦档期间,调档避开12月初引进片冲击的《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终于上映,截至发稿时仅有的三千多万票房,和豆瓣4.9的评分,票房和口碑都已经无力回天。
或许让本片一度被搁置却在去年九月底突然定档上映的一大原因就是胡歌在本片的参演,从电视剧《伪装者》《琅琊榜》大火后的胡歌,几乎已经横扫了电视剧的各类奖项,包括入围飞天奖、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金鹰节观众喜爱男演员和最具人气演员奖。2016年,胡歌频繁参加的商业活动,早以证明其商业价值,也是让制作方看到了市场的可能性。
起初,在《那年夏天》官博发布的概念海报里,胡歌领衔主演的信息让粉丝一脸懵逼。而那时百度百科给出的影片介绍,还是胡歌和宋佳领衔主演的爱情片。
当晚官博的留言就炸了锅。原来本片是胡歌在2015年初拍摄《伪装者》的间隙,前往香港拍摄了八天的电影,本来是友情客串的出演,一下子成了领衔主演,粉丝开始在评论里澄清起来。
客串电影结果“被主演”的宣传套路早已让不少明星中招。教主黄晓明客串出演的《激浪青春》搁置多年上映时一度被宣传为主演,沟通无奈后也只能发微博澄清。
王宝强亮相仅两秒的电影《疯狂的导演》,在上映之际也把宝宝作为领衔主演宣传起来,草泥马的配图外加直接晒出合同打脸制作方,可见宝宝“被主演”后的气愤程度。
再往前说,那时人气正旺的文章同学遇到“被主演”的事情可是一言不合就开撕,微博里连片名《越位者》都不愿提。
早有诸多“被主演”后演员与制作方不欢而散的前车之鉴,《那年夏天》在官博发布概念海报后,大量粉丝对其排名的澄清留言让片方连忙转变宣传方向,更改影片的主创信息,胡歌的名字也从领衔主演改为了友情出演,各方在微博开始宣传片子起来,粉丝官网转发微博时也着重强调友情出演之实。
其实,大牌明星客串本应可以对电影锦上添花,可要是影片质量不过关,仅靠明星粉丝效应拉动票房的投机心理,在观众用脚投票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市场的可能性了。而这次片方及时更正没有进行恶性炒作,也是从正面挽留住了粉丝。然而,从影片上映前翻来覆去只能用“匮乏”二字来形容的宣传方式,加上起初洋溢着青春片质感的宣传海报,很难将这部片子与悬疑片对上号,直到最后一版海报,才终于有了悬疑片的味道,从宣传上,就已经显得不知所以和底气不足。
《那年夏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悬疑感的缺失是本片最大的问题。首先,就其片名来说,远没有起初的《樱劫》来得类型明确。而影片的主线,也并不是在讲述由颜卓灵饰演的被绑架者那年夏天去了哪里,原本在“斯德哥尔摩症”的心理包装下可以有更多故事性呈现的影片,最终呈现效果却是一个复仇动机生硬的家庭剧。加上调色的失真,不少网友在看后对影片的画质产生质疑,片中在情景转换时用大红色字体标注地名的PPT入门插图质感,不走心的制作让人不禁质疑本片在后期时是完全放弃治疗了吗?
对于本片商业价值来说,主演的咖位其实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青年演员颜卓灵曾凭借《狂舞派》获得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以《寻龙诀》《六弄咖啡馆》院线影片已经与内地观众见面;小宋佳作为内地花旦在《师父》里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林家栋是港片熟面孔;加上人气持续走高的胡歌客串演出,从阵容上看影片的看点还是有的。然而,在悬疑感欠缺的故事和粗糙的制作面前,实力派演员的出演也对影片的票房无力回天。
来看看豆瓣里关于本片的几个提问,一方面是关于影片本身质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豆瓣打分的问题。就在2016年年末,豆瓣的打分体系一度处在风口浪尖之上,恶意差评与粉丝的维护将这里视为一个博弈的平台,带有粉丝属性的电影不免在话题上具有一时的讨论热度。对于客串出演本可以成为彩蛋亮相的片子来说,如果制作方忽视了对影片自身的要求,消费明星的方式只会让更多的演员对客串打上警钟吧。
近几年,面对国产恐怖片首先要对影片质量打上问号时,悬疑电影也失去了自身戏剧性故事的魅力了吗?影片剧本和拍摄上缺少精心雕琢,配乐上大下功夫,在早以对此类故弄玄虚手法有了免疫力甚至是反感的观众面前,必然失去其来自电影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这是有再多大牌客串都不能挽救的创作方式。
发布评论
评论